陈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前一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节目中,我们解说了生因与了因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生因与了因之间,有着时间先后次序的关系,或有着说法者与闻法者之间的相对待的关系。所以生因与了因显示了一个事实就是:果还没有出现。那一定是之前先有因,才会有后来的果出现;但是前面的因,一定有能造因与所造因,所造因的部分就是了因,能造因的部分就是生因。
佛道的修学过程中,有生因也有了因;同样地,在世间法的善业以及世间法的恶业上面造作,也会有生因与了因;在清净业上面修习,一定也会有生因与了因。而且《优婆塞戒经》中,佛陀开示:“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优婆塞戒经》卷1)就是会令众生继续受生于三界世间的善法、恶法乃至清净法,这个是有漏法;而无漏法则是能令众生出离三界生死的出世间法。不论有漏法或无漏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因。从每一个结果来看,都有无量无边的生因与了因;而每一个了因之前,又会有许许多多的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所能成就的。而这些无量无边的因,得要究竟佛地时才能完全了知,等觉菩萨都还有不知道的因果。因此经中,常常看见等觉菩萨问佛:这件事情是什么因缘来成就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因?就是在问生因与了因。
那么善生菩萨要向 佛陀请问:“佛说的最初发菩提心的因,是生因还是了因?”那当然是很正常的,而且这对我们学佛人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中,有佛语圣教这样开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善知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各不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所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有时这个发心是生因、有时是了因。生因是说不以别人为因,纯粹从自己的一个观念、一个意志、一个想法而发起菩提心,这种发菩提心是属于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生因。如果是因为先有别人告诉他发菩提心的利益,像:发菩提心后有能获得世俗法上福德的利益,乃至将来可以成就究竟佛道的利益;或者以前自己虽曾接触过佛法,也想过学佛上的一些疑问,然而还是没有发心,是这次听人再说起佛法中种种利益,他听了以后才来发菩提心;这二种发心,都已经是了因而不是生因。因为别人为他说明发菩提心的利益这件事,就已经是生因,他听了以后,接受了才来发菩提心;前面的生因是别人说,他来发心,这是了前面的生因,所以是了因。所以发菩提心的人有种种不同,有生因来发菩提心,也有人是了因来发菩提心,也有是生因和了因具足而发菩提心的。就是自己思惟之后,有了发菩提心的意愿,但尚未发起,别人又为他增加了一些道理,让他有更多的理由来发起菩提心,那他这个发心就具足了生因和了因。
在《优婆塞戒经》中,释迦牟尼佛又特别交代善生菩萨说:“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优婆塞戒经》卷1)就是说,发菩提心的生因是大悲心,因为由自己的原因而去发菩提心,不是由别人来对我们说了以后才发菩提心的。大部分是因为大悲心,就是想要解除自己的痛苦,也想要解除众生的痛苦,所以他是自己发起的,这是生因;由于不是别人来教导以后才发起的,所以不属于了因。因此,凡是因为大悲心来发菩提心的,都是属于生因。而且如果是别人来为他说了以后,他再来发大悲心的话,那个悲心不会很大,因为是以了因才发起的;所以那种悲心不会大,往往一遇到挫折——像被人家一恐吓就退失了,或者被人家一笼罩、被人家一打击就退失了;这就不是大悲心,因为都是属于了因而发心的。依大悲心而发心的人,他是宁可丧身舍命,也要把悲心贯彻到底的,这才是由生因而自己发起的,不是等人家来告诉您之后才发起的了因;如果是了因而发起救护众生的悲心的话,当遇到别人打击的时候就会退缩,没有办法把悲心贯彻到底。所以生因和了因之间是有差别的。
说到“发菩提心的生因是大悲心”,我们不妨进一步来探究探究,学佛人通常自称佛弟子,并且以成就佛道——就是成佛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最初发心归依时,都会发四宏誓愿,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从最初发心,就立下了要救度无边众生、断除无尽烦恼、修学无量法门,最后达到成就无上佛道,成就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目标,所以发心就称为发菩提心。
然而在尚无佛之世,也就是连最早的本初佛——威音王佛都还没有成佛之前,当时的人都还不知有佛,当然也就不知有佛道可以成就,更不知有成就佛道的法门可以修学。这时候的人,像 威音王佛是如何发心的呢?所谓:修行之要最重发心,发心方有趣向,趣向方达道果。所以我们在 释迦牟尼佛教导下的佛弟子,对我们来讲,知道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以上,历经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等觉、妙觉这五十二阶位的修学。既然学佛是有阶位次第的,那必定会有一个起始的时刻;纵使因为因缘不具,而不能参与三归依发菩提心的仪式,以藉由有作戒来成就无作的三归戒,也必定会有一个实质上从内心接受,而直接成就无作戒的最开始向道的时点。那么由这里就可以比量推知,威音王佛成佛之前,想要求证无上正真之道的修行人,包括 威音王佛在内,纵使尚不知有佛道可成,更对于成就佛道该修学的法门浑然不知,然而纵使还在完全摸索的阶段当中,也必定都会有一个最初发心的起始点。这时既然尚不知有佛道可成,就不会是以“成就无上佛道”为发心的最终目标,那会是怎么样的发心呢?当然不会只是为了断除自己无尽的烦恼痛苦而发心,因为这样发心是狭小的,最多发心求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不会想要求证佛的无上菩提;除非后来回小向大,否则这种发心是永远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在尚无佛之世,最初发心想要求证无上正真之道,肯定是为了想要救度无量无边众生脱离种种的苦难而发心,这个发心很明显就是出于大悲。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 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心,不知道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在“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第13集节目中,曾经举了《大方便佛报恩经》中,释迦牟尼佛自己述说祂在因地时发菩提心的情况。就是祂在无量劫以前的过去生,因为造作罪业而堕到火车地狱中,受极重的苦报;看见同伴及其它所有火车地狱众生,受着极重大痛苦的情形,自己也感受着大苦恼,心中就生起了想要帮助他们免除这种重大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的安隐心,然后就生起了慈悲心,自己就在心中发起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恶道乃至三界生死苦,求证无上正真之道的菩提心。”进而就为在火车地狱乃至其它大地狱中受苦的罪人,向狱卒求情,然而却遭狱卒严惩而丧命。但经典中 释迦牟尼佛却是强调说:“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脱火车地狱之罪。”是说 世尊当时就是因为发起了佛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缘故,所以才能立即脱免了火车地狱极重的罪报。可见 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菩提心,完全是自己身历其境,感受到地狱众生所受的极重大苦痛,心生哀悯,而起了想要救拔他们脱离的大慈悲心。因为这大悲心不是由别人教导之后才发起的,纯粹是自己观察思惟而生起的,并且也不是以求证最终的佛菩提道——佛菩提果而来发起的;那么以这样的发心,当然不是了因而是生因。既然生因,那就如同我们在前一集当中曾经讲过说:生因就好像种子一样,有能生芽结果的作用,它不像了因,只能够像灯一样照着物品,让结果更加显着明了而已。
释迦牟尼佛就由于大悲心这个生因,而发菩提心的缘故,所以经中说:“疾得成佛”,非常快速就成就究竟佛道。因为一切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视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子女,不敢起瞋、也不忍起瞋。像《金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无量劫前,曾于五百世中,依深般若而修习真正的忍辱行,所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心中无瞋也无恨。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
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常不轻菩萨,当他遇到佛门四众时就会礼拜,然后高声的赞叹:“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礼赞叹的时候,他们会诽谤辱骂常不轻菩萨,乃至拿木棍来殴打,捡瓦石来丢掷常不轻菩萨;但是常不轻菩萨遭受这样的屈辱,却从来不起瞋,只是避开走远,仍然高声对他们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经中提到,当时诽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之后受报两百亿劫,都无法遇到佛、法、僧三宝;然后还有千劫的时间,在阿鼻地狱中受苦;终于到了无量劫后 释迦牟尼佛时代,才来到佛座下听闻《法华经》,还是被常不轻菩萨——就是后来的 释迦牟尼佛所度了。
释迦世尊就是以大悲为生因发菩提心,然后以大悲心修忍辱,才能够疾得成佛。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快速地摄受众生,就是快速地累积自己的佛国净土。而要摄受众生就必须慈悲众生,与众生结善法缘,不瞋恚、不悭吝、不憍慢,救度众生永无止境。那就应该从根本上修悲心,而以悲心为生因来发起菩提心,懂得生因之后,再来使了因成就。
那《优婆塞戒经》中 释迦世尊就应善生菩萨的请问,开示了三十几种生起悲心的因缘。这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华严经》世尊开示:菩萨生起大悲的十种因缘。在《华严经》卷53中,世尊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生起大悲心的因缘:第一,是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其实是虚幻不实不可依靠,但众生却执着不舍,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二,是看到众生不知道修正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和习性,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三,是看到众生没有深不可拔的坚固善心,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四,是看到众生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中昏睡不知醒悟,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五,是看到众生不断地造作种种让自己沦堕的不善法,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六,是看到众生被财色名食睡,及色声香味触五欲境界所系缚,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七,是看到众生一直都沉没在三界六道的生死大海之中不能出离,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八,是看到众生长期罹患种种身心的疾病和痛苦,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九,是看到众生没有渴求真实善法的善法欲,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十,是看到众生迷失了让自己也能帮助众生真正解脱的佛菩提道了义究竟正法,因而生起了大悲心。菩萨永远都是以这十种悲心来观察众生、救度众生永无穷尽。
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说明了:大悲心是佛菩提的生因。下一集开始将由白正伟老师继续为大家解说。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