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恶修善以意业为根本
《优婆塞戒经》这边又说:【从贪生者是名为妬,从瞋生者是名为瞋,从痴生者是名邪见。】(《优婆塞戒经》卷6)这边意思是说:身有三业,也就是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业。不论是身或口所作的各种恶业道,如果是从贪所引生的就称为嫉妒的恶业道,如果是从瞋所引生的就称为瞋心的恶业道,如果是从愚痴而引生的就叫作邪见的恶业道。这十恶业道综归来说,无非就是从贪、瞋、痴所引生的。如果有贪、瞋、痴而只在心里面,没有付诸于实行,没有在口业、身业上面实现,那这样子的话,仅只是贪、瞋、痴的业,就只有业而没有道,仍然没有恶业的道出生,死后就不会落入恶道当中了。如果是落实到口业、身业,那就成就了十恶业道中的业还有道了,就无法免除堕落三恶道的果报了。所以从意业贪而生的口业、身业,若是因为嫉妒别人有钱,就想出不正当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比别人更有钱,这就是因为嫉妒而生贪,因意的贪业而引生恶道法。所以有人是纯粹因为瞋心所以造作了身业、口业;有人根本不是因为贪或是瞋,他就只是愚痴而引生恶业道。可是从痴而生的邪见,在世间法上当然有,但是佛门之中更多!至于一切外道就全部都是因为痴所引生的,他们都是因为邪见业而产生邪见业道。我们如果确实知道十恶的业与道的差别,也知道十恶业道无非就是从意业的贪、瞋、痴而转生的:也就是由于意业的贪、瞋、痴,而产生了口的四业,产生了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个口的四业;产生了身的三业----杀生、偷盗、邪淫----这样子的恶业道。知道了以后,就能够避免误犯,就能够从十恶业道的根本意业下手来修身,就能成就十善业道而具足福德资粮,就能帮助我们迅速地得到断除我见乃至开悟见道。
如果在一般相似佛法的道场犯了这些恶业道,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像正觉这里是菩萨的实修道场,可就不许再犯了!因为我们施设的 世尊所传的佛道次第,如果诸位读过我们的书就可以了解了这个次第----从外门六度万行而断我见,甚至于明心,进入七住位,开始了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内门广修之后,更期待大家一世之中能够修到初地,不但如此,还有三地的修证内容也都安排好了,也都确实可以到达,就看我们怎么修了。所以来到这里断三缚结、明心了、见性了,修三贤行,要完成初地心,有多少事情要做呢?我们必须要想想看!这个是很多事情要做,是有得我们忙的。即使是退休在家专修都够我们忙了,更何况大部分人都还是有职业在身,朝九晚五;下了班回家后还要照顾家庭、奉养父母,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时间,这么多的时间到底够不够我们用来修行呢?那一定有人会说:“这个时间太少了,你怎么说这么多呢?”但是我们要说:“时间其实是很多的。”那怎么叫作多呢?譬如说,我们在办公的时候,或是说居家的时候,在一切身口意行当中专在法上用功,当你专在法上用功的时候,请问:“戒法与你相干不相干呢?”这个已经跟你无关了!你就根本不用去担心戒律了!当你专心在法上用功而专心修集福德、专心除性障,这时戒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根本不可能去犯到的,这样修行就容易得力了。
所以古时有些禅师出家以后,师父为他传戒,他说:“我才不要受戒,出家乃大丈夫事,应该弄清楚佛道是什么,要先求证道,何须屑屑于细行?”他说受戒、持戒这个都是细行,不是大行,所以不想受戒,不想在戒法上用心。他们就直接去学禅,悟了以后还被称为大禅师,才去补受戒法,也能为人传戒。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十恶业的业、道差别
- 下一篇:两舌、恶口、绮语三业的引生因缘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超越天魔境,圆满甘露道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为什么无法一心念佛?
- 如何使清净正念相续不断?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欲罢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 念佛如渡舟,恶业如坠石!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有情的生命从哪里来?
- 父母与子女的因缘及教养方法
- 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 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现代刑事法律对杀罪的判定规则
- 回家的路上
- 杀害父母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宇宙的真相
- 什么是天龙八部?
- 你真的需要认同吗?
- 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
- 业从何而来?如何转业?
- 娑婆众生为何需要施设众戒?
- 恶业既已成就,因果都不会漏失,唯有如来藏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百善孝为先”!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我拂尘,我除垢”----周利盘特伽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发起菩提心的故事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第001集 经题释义(一) 正融老师
- 第002集 经题释义(二) 正融老师
- 第003集 经题释义(三) 正融老师
-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正雯老师
- 第005集 佛国品(二) 正雯老师
- 第006集 佛国品(三) 正雯老师
- 第007集 菩萨之妙行(一) 正圜老师
- 第008集 菩萨之妙行(二) 正圜老师
- 第009集 菩萨之妙行(三) 正圜老师
- 第010集 诸佛之庄严 正圜老师
-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正龄老师
- 第012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一) 正龄老师
-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正龄老师
- 第015集 菩萨净土(一) 正昌老师
- 第016集 菩萨净土(二) 正昌老师
- 第017集 菩萨净土(三) 正昌老师
- 第018集 菩萨净土(四) 正昌老师
-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
-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