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生六道的不同情形与过程
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到在佛法中,有关往生者的中阴身现形的三个法则,就是“随业”、“随重”和“随愿”。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讨中阴身现起的过程,接续前面的“随业”、“随重”和“随愿”的三个中阴身现形法则。
我们今天在节目的一开始,先举一个譬喻,来简单地说明法界的这三个规则。大家都知道在台湾地区,要进入大学就读有一个制度,叫作大专联考分发制度。大专联考的分发规则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考试的成绩”,而另外一个就是“选填志愿”。当某一位考生,他要申请学校科系的时候,如果他的考试成绩非常高,他可以选择的学校就非常多,从排名最好的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等国立大学,乃至其次的许许多多的私立大学,都可以随其志愿选择,所有的学校都非常欢迎他;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一位考生的成绩很差,他就只能填他考试的成绩所允许的学校科系,更上层分数更高的学校,他就没有办法进入。在这个譬喻当中,“考试成绩”就等同于往生者过去所累积的福德资粮;而“选填志愿”就等同于往生者的愿力,也就是“随愿”,也就是心里想要投胎受生到哪一道去的那个期望。以上这就是在三界之中,有情众生六道轮回的法则,其重点就是这一位往生者,他所累积的福德资粮会决定一切。
接着,我们再来探讨将流落到畜生道的有情众生,他的中阴身生起是如何的状态。如果这一个往生者生前所造的,是比较不严重的恶业,虽不至于须下地狱,但是却必须在畜生道承受恶业果报;由于恶业果报的业力的关系,这个往生者的中阴身,将会只有畜生道有情的智慧能力,无法像前一世一样有身为人的聪明才智,因此他的中阴身现起的时候,其行为就像畜生道的有情众生一样。这个时候它的周围会有业风出现,四周一片漆黑,夹杂着恐怖的境界,此时这个畜生道中阴身会极端恐惧,要设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处所庇护。当它念头生起的时候,就会看到在一大片的黑暗之中,远处有一点点亮光,由于心里恐惧之驱策,它就会赶快往那边跑过去;等到跑近了,看清楚之后,发现那是一个非常安全而舒服的山洞,心里就非常放心,越跑越快,到达后就毫不犹豫地钻进那个山洞之中,并安心地留在那个山洞中,再也不想出来了;然而事实上,那个山洞就是这一个中阴身有情,将来要出生的畜生道母胎,它就这样随着业力的驱策,自然而然地入住畜生道的母胎。
以上所说的,就是畜生道众生中阴身的境界,以及入胎的过程。然而即使是畜生道,随着这往生者的福德资粮和习气种子,也是有各种不同的畜生道投胎受生环境。好的畜生道有情一生下来,主人就想方设法地呵护着它,吃喝不缺,大小便及身体的整洁都有主人清理,其生活的享乐并不比人道的有情差,只是智慧程度不如人道的有情而已;而另一方面,最低等的畜生道有情,可能一生下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夭折了,甚至沦为其他畜生道有情的食物。这些种种的差异,实在无法一一举例,而其关键就是该有情所具有的福德资粮,以及其累劫积聚的习气性障种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就不多作详细的说明。
接着,我们再来探讨造善业,将要往生到天界享受福报的有情,他的中阴身境界又是如何呢?如果这个往生者,由于生前造善业或是又加修禅定的关系,将来会生到天界去享乐;这个时候,他的中阴身由于业因的关系,就会看到天界中,他自己天宫的胜妙境界,因而对于这些境界产生喜欢并逐渐靠近,就这样越靠越近,最后入住到天界的境界中。以上所说的就是天道有情众生之中阴的境界,以及其入住天界的过程。
那如果这个往生者要投胎到人间,他的境界又是如何呢?如果这个往生者,生前持守五戒又不造恶业,所累积的福德资粮足以在下一世又投胎受生为人;这个时候,他将会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由于贪爱习气的牵引,他将会趋近于正在和合中的父母,由于此贪爱习气而入住母胎,导致下一世受生人道的轮回。以上是一般世俗人的入胎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不正知入胎”。另外,对于佛门乘愿再来的菩萨们而言,当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的时候,他们不会起贪爱心,而是起乘愿再来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以此悲心的作意,而逐渐趋近入住母胎。以上是佛门大乘菩萨入胎的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菩萨乘愿再来的“正知入胎”。
以上,在有情众生生死轮转的六道轮回之中,关于中阴身现起以及当中的境界,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地狱道、畜生道以及人道四种状态。接着,我们来说明饿鬼道有情众生的状态。有一类有情生性悭贪、一毛不拔,行事风格苛刻小气,从来都没有想到要布施财物给其他的有情众生,这样的有情在往生之后,由于业力的关系,就会流落到饿鬼道;在此饿鬼道承受长劫之中一直缺乏食物,永远必须挨饿寻觅的痛苦。饿鬼道的有情众生,他们的饮食食物是香气,他们的身体,脖子长得细细长长的,不容易让饮食进入其腹部;由于长期挨饿的关系,腹部胀得鼓鼓的。当有食物出现的时候,一群饿鬼道众生一起围过来抢夺,福德资粮大的饿鬼道众生,因为其势力较大,就优先可以享用这些食物。而这个饿鬼道有情就这样一直找,好不容易总算抢到一个自己可以享用的食物,但是嘴巴一张开,腹部当中的一股饿火就冲出来,又把食物烧光光了,只好继续寻找新的饮食;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永远处在挨饿的状态,长劫不得出离苦海,一直要等到恶业的果报受尽,才能够转世到其他道去。
然而饿鬼道的有情众生,并不全然是没有福德的众生,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有一些是因为愿力的关系,他想要在那一道帮助其他众生,所以投胎到饿鬼道。这些有福德的乘愿有情,来到饿鬼道之后,有些成为山神、河神、树神等;有些成为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公;另外也有一些则成为县城隍、府城隍、京城隍等,随其福德资粮之大小和愿力,而有不同的角色。饿鬼道有情众生除了这两种情形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有情众生,那就是住于自己家里的“祖先”;这些祖先们,有一些并不是因为欠缺福德资粮而流落到饿鬼道,而是因为他们在中阴身现起的时候,七七四十九天的期间,由于牵挂自己的子孙眷属,无法放下舍离他们而去投胎,在经过中阴身七七四十九天都不去投胎之后,就会流落到饿鬼道;在饿鬼道中,他就可以一直看着自己的子孙,并依赖自己子孙的祭拜而存活。因此我们学佛人,对于自己家里的祖先,也要饮水思源,每年至少三节定期地祭拜他们,让他们能够获得温饱。以上所说的,是有关往生到饿鬼道有情众生,其中阴身及饿鬼道境界的状况。
以上在有情众生往生的六道轮回之中,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以及地狱道;剩下的最后一道,就是阿修罗道,也就是喜欢争战杀戮,瞋心习气非常深重的有情。这一类的有情,在前面的五道中都会有,是遍布在前五道的。例如,在人道之中,那些杀人不眨眼,残害众生绝不手软的大恶人,就是人道的阿修罗;而畜生道那些凶残的虎狼、毒蛇等,就是畜生道的阿修罗。所以阿修罗是遍其他五道的,因此我们就不再多作说明。
- 上一篇:众生轮回的运转法则
- 下一篇:六道、凡圣的差别从何而来?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超越天魔境,圆满甘露道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为什么无法一心念佛?
- 如何使清净正念相续不断?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欲罢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 念佛如渡舟,恶业如坠石!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有情的生命从哪里来?
- 父母与子女的因缘及教养方法
- 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 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现代刑事法律对杀罪的判定规则
- 回家的路上
- 杀害父母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宇宙的真相
- 什么是天龙八部?
- 你真的需要认同吗?
- 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
- 业从何而来?如何转业?
- 娑婆众生为何需要施设众戒?
- 恶业既已成就,因果都不会漏失,唯有如来藏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百善孝为先”!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我拂尘,我除垢”----周利盘特伽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发起菩提心的故事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第001集 经题释义(一) 正融老师
- 第002集 经题释义(二) 正融老师
- 第003集 经题释义(三) 正融老师
-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正雯老师
- 第005集 佛国品(二) 正雯老师
- 第006集 佛国品(三) 正雯老师
- 第007集 菩萨之妙行(一) 正圜老师
- 第008集 菩萨之妙行(二) 正圜老师
- 第009集 菩萨之妙行(三) 正圜老师
- 第010集 诸佛之庄严 正圜老师
-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正龄老师
- 第012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一) 正龄老师
-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正龄老师
- 第015集 菩萨净土(一) 正昌老师
- 第016集 菩萨净土(二) 正昌老师
- 第017集 菩萨净土(三) 正昌老师
- 第018集 菩萨净土(四) 正昌老师
-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
-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