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世间的苦与乐
所说的世间有五阴世间及器世间,五阴世间又称为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包括了人、天、鬼道、畜生道、阿修罗、地狱道等三界六道有情;器世间指的就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处所,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天。
有情世间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无论苦与乐,不能出离生死本身那就是苦。那么有情世间的苦,菩萨怎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的所说:“若诸有情十资身具之所摄养,无所匮乏,身康无病,年未衰老,名为有乐有情世间。与此相违,当知有苦有情世间。世间众生少分有乐,多分有苦。”(《瑜伽师地论》卷17)这一段论文弥勒菩萨说:倘若有情他能够得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装饰、玩乐等等的摄受滋养而没有缺乏,身体健康没有病痛,而且年岁也未衰老,那这种情况之下,他感觉这个生命对他来讲是很快乐的,我们称他为是有乐的有情世间。那么与前面所说的这些相违背的,譬如说他生活中缺乏了衣服、饮食,缺乏了需要这些汤药,缺乏了这些玩乐等等,而且身体众多病痛,年纪衰老,那么这样的日子就会过得有点辛苦,那我们称这样的有情,称为是有苦的有情世间。世间的众生其实乐是少分,多分是有苦,因为没有一位有情说他不会生病的,也没有一位有情说他不会变老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有苦比较多。
我们再接续这个论文中 弥勒菩萨所说:“诸有有乐有情世间,常怀恐怖:勿我财宝王所侵夺,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勿或风热于内发动,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损我耶。如是惧虑未来财宝变坏之苦及身坏苦,心常怖畏。”(《瑜伽师地论》卷17)前面有说这众生其实是乐少苦多,这里就等于说再解说一下前面所说的。也就是虽然前面讲的说,有乐有情世间有种种的这生活所需、身体健康,可是也常常怀着恐怖想,他所拥有的这些钱财会不会被国王所侵夺去,会不会哪一天加重税赋,会不会哪一天要征收为国有,然后就把他的钱都夺去了,会不会哪一天这个钱受到盗贼所偷,或者说会不会有什么水灾把我所有财宝都整个冲毁,会不会火灾都烧坏,会不会有这个恶子来把我钱财都败坏。甚至会想到,如果有天灾人祸会不会因为这样子又遭很多苦难,或者会不会受到风寒、感冒、发烧、生病,乃至于会不会有什么人要来侵损我、损害我,什么时候设计陷害我,会不会有这个鬼神要来骚扰我。所以这些恐惧忧虑,恐惧忧虑什么呢?未来财宝会变坏,恐惧忧虑未来身体会变坏,所以心里常常恐怖。心里常常怖畏不能得到安乐,虽然他是有乐有情,可是也因为这样,所以感觉到很苦。
另外论文接续这么说:“诸有有苦有情世间,现为众苦逼切身心,有苦有忧有愁有箭,有诸扰恼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瑜伽师地论》卷17)有乐有情世间,他虽然有钱、身体健康,可是就怕他的钱财会不见、怕身体会病痛。这些有苦有情世间,目前就受到种种苦的逼迫,生活所需不足,病痛没有医药可以解决之苦。有这些苦,有这些忧愁,有种种的扰乱,永远不能安乐、不能平静下来,所以说这些常常有众苦的器世间,其实众生总是厌恶这些苦的。众生对于生死之苦的这些逼迫,生起恐怖想,生起了厌恶想,要想出离生死苦。
如果能够出离三界生死之苦,我们说这就是出世间。
- 上一篇:信不具足的三种表现
- 下一篇:略说“邪愿”与“恶愿”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超越天魔境,圆满甘露道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为什么无法一心念佛?
- 如何使清净正念相续不断?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欲罢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 念佛如渡舟,恶业如坠石!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有情的生命从哪里来?
- 父母与子女的因缘及教养方法
- 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 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现代刑事法律对杀罪的判定规则
- 回家的路上
- 杀害父母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宇宙的真相
- 什么是天龙八部?
- 你真的需要认同吗?
- 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
- 业从何而来?如何转业?
- 娑婆众生为何需要施设众戒?
- 恶业既已成就,因果都不会漏失,唯有如来藏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百善孝为先”!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我拂尘,我除垢”----周利盘特伽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发起菩提心的故事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第001集 经题释义(一) 正融老师
- 第002集 经题释义(二) 正融老师
- 第003集 经题释义(三) 正融老师
-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正雯老师
- 第005集 佛国品(二) 正雯老师
- 第006集 佛国品(三) 正雯老师
- 第007集 菩萨之妙行(一) 正圜老师
- 第008集 菩萨之妙行(二) 正圜老师
- 第009集 菩萨之妙行(三) 正圜老师
- 第010集 诸佛之庄严 正圜老师
-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正龄老师
- 第012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一) 正龄老师
-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正龄老师
- 第015集 菩萨净土(一) 正昌老师
- 第016集 菩萨净土(二) 正昌老师
- 第017集 菩萨净土(三) 正昌老师
- 第018集 菩萨净土(四) 正昌老师
-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
-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