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学佛释疑(二)【共130集】>

42、究竟忙些甚么?(二) 叶正纬老师

[学佛释疑(二)【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4-16 09: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谈:为什么现代生活大家觉得越来越忙?大家也常常在问自己:“究竟忙些什么?”
我们上一堂课跟大家来分析的就是说,从制度化、结构化的因素来讲,现代生活分工的结果,不能够在时间上面有直接的节省的效益,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看到的时间好像是节省了,可是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其它人帮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包含我们现在所开的汽车,包含我们现在去便利商店买一个简单的餐盒来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管是一部汽车或是一个餐盒,都是社会上其它人贡献了许多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的。 所以整体来说——如果从我们社会的整体来说的话,其实把这个时间整个加总在一起,这个时间是不见得会比较少的。
而更重要的因素,更重要是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说越来越忙,更重要因素或许是因为有了分工在先,那一旦分工了之后,事情就分成哪些事情是我的,哪些事情是你做的;那么有了这个分工出来之后,我们自然而然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基本的心态,都是希望能够维持好的生活,甚至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无可避免的会对于别人所提供的物品,我们不免会要求它有一定的质量,甚至要求它好还要更好。正因为这样,我们对于别人所提供的物品,或是说对别人所提供的服务会有所要求,所以很自然的,别人为了要作到让我们满意,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加倍的努力;既然这样子的话,那么很显然的,别人对于我们所提供的我们的贡献,当然别人也会要求,所以我们也得要比原来应该要做的东西,或是应该要做的程度恐怕要再多很多。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说,我们全面性的看到了,每一个地方都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竞争跟压力的来源。所以这个看起来是现代生活里面不可避免的常态,就是因为“人、我”的分际出来之后,我们自己求得更好,再加上别人也要求我们要更好,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对于许多的事情都要付出许多的劳力。
这个在从前的时候,从前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比方说,我们小的时候可能环境不是太好,那个时候其实大家没有想太多,大家没有想太多,所以只是一心的想说:怎么样能够出人头地?那这样子的状况下去的时候,很显然的,我们对于整个的人生来讲,很多时候可以说都是基于,比方说对于家庭、对于眷属的责任跟义务。在那个世代的人们来讲,可以说,所有的一切的努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面对竞争的时候,也都认为说:这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这一个状况,我们看到现今的社会似乎逐渐有了转变,我们如果看看现在年轻的一辈的话,往往更强调的是:什么是个人的专长?什么是个人的兴趣?特别是这个兴趣,要选择你所爱的这个事情来做等等,这个在现代社会里面是很流行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看起来的话,似乎是现代的年轻的一辈,似乎就能够好像是因为他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是说这件事情是你喜欢做的话,那么不管再怎么要求,应该都不会疲惫吧!看起来是如此,可是我们如果真正想想看:事情果真是如此吗?其实未必见得!比方说,我们说老一辈的人非常强调责任跟义务,所以在承接事物的同时,不会想到太多;这是表相如此,看起来好像老一辈的人完全跟着外面的环境走,因为外面的环境加诸于他身上是什么样的责任、义务,那么他必然也就顺着这样做。可是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那倒不然!因为你会发现到说,老一辈的许多人在奉行责任、义务的同时,也在履行的过程中,屡屡发现做每一件事情都带给他特殊的、甚至不同的意义在;所以做到最后,责任也不再像是硬邦邦的责任,义务也不像是一个沉重的义务,因为它已经变成他身体力行的一部分了。所以这个状况就变成说,外境看起来好像是外境的箝制,可是实际上到最后,其实居然也有相当多的自觉的成分在。
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只强调兴趣,只强调符合自己所爱的,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自觉,可是真的是自觉吗?我们要看看,比方说,如果我们摊开来说的话,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喜欢逸乐的生活,不是吗?如果每一个人都顺着这样逸乐的生活的话,请问:这个社会如何维持?这个生活又如何维持呢?所以当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自觉,只顺着自己所爱的发展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这个理路是行不通的,因为人心都是一样的,大家所爱享受的层次都是一样的,到最后的话,可以说整个都会冲撞在一起。所以,其实所谓的按照兴趣走、按照专长走的时候,其实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基于自觉,可是实际上也不得不要受到了许多的外境的影响。所以,不管是老一辈谈责任、谈义务,或者是我们现在年轻人常常讲的:要讲究兴趣、讲究爱好、讲究专长,那么这些东西呢,不外乎就是我们说“外境”—就是外面的环境,加诸于你的要求,跟你对自己的觉知,两者加起来平衡的一个结果。既然是这样的结果,很显然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刚才讲就是说:之所以大家会觉得这么忙、这么有压力在,那就是因为说有了“人、我”的分际,然后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嘛!所以,按照这个理路看来的话,我们发现说,现在即使年轻人已经跟老一辈的不太一样,开始讲求兴趣、爱好了,可是实际上仍然不得不受现实的环境诸多的左右。
所以这个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老一辈的从责任、义务,到新一辈的讲究专长、兴趣,而有解决的方式。因为我刚才说过了,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这个状况是始终都存在的。所以我们再回头来看,大家在感受到这个社会上的压力的同时,不免都会常常被提起来的一个状况,被提起来的状况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大家会希望说,往往听到了这个说法就是说:“我们不必过这么好的生活,我们也不必这么有钱,我们只要感到幸福就好了!”也有许多知名的杂志曾经做过一些所谓的“幸福指数”的调查,包含说:哪一个城市住起来比较幸福,或是哪一个国家比较幸福等等。在这中间最常被提到的一个所谓的“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个国家叫作不丹。不丹这个小国家,大家往往都以为说,不丹人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很幸福快乐的;如果说,我们都能够效法不丹人的话,按理说我们应该也能够不会觉得压力这么大,不需要忙得彻头彻尾,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是吧?我们来看看这个所谓的不丹人所呈现的幸福指数,当然它的调查有它调查的方式,我们这里不必去深究它。不过我们想想看好了,我们说,大家应该都能够同意,不丹人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来比较高的幸福指数,是不是因为他们比较“知足常乐”呢?也就是说,所谓的“知足常乐”就是说,当他们面对目前生活,哪怕是这个生活不是很丰裕的生活,但是他们愿意满足于现状,不去刻意去追求怎么样特别的去改善目前的状况的话,那自然而然的,好像这就是会带来幸福感、带来快乐。
而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它放回到我们之前讲的,就是社会上,现在的社会忙碌的原因就是: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如果说我们自己从我们自己就开始做起,我们对别人的要求,从原来的十分我们把它降到九分、降到八分的时候,那么相对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子的话,那很显然的,整个社会彼此要求、彼此箝制的状况都会下降;显然这样做的话,就有机会把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往上拉抬了。所以看起来,好像“知足常乐”是解决现代社会忙碌的一个根本的方法。实际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都呼吁大家要知足常乐。我们如果认真来看,“知足常乐”当然从原理上来讲,就如同我们刚才说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要求少一分,别人对我们要求也少一分的时候,当然整个社会互相要求的状况就会减少,自然而然整个压力就会减缓。可是我们现在不妨来仔细探究一下,知足常乐应该要怎么个知足法?首先,我们说“知、足”这两个字的意思,“足”就表示说他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从我们自己出发来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才叫作“足够”?如果说我们今天,比方说如果我们今天拥有一部脚踏车,这样是足够了吗?或者脚踏车不够了,然后我们拥有一个基础的可以代步的车子,这样足够了吗?甚至我们连什么脚踏车、什么汽车全部都没有,我们只能够搭乘大众交通工具,这样足够了吗?又或者我们常常连交通工具—大众的交通工具—也搭不起的时候,这样足够了吗?
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说“知足常乐”是我们应该要勉励自己的。可是我们就不免要追问,到底应该要订在什么标准呢?什么才叫作“我们的生活应该有的标准”?所以“知足常乐”这件事情,显然要付诸实行的话,必须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得要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建立一个标准之后,用这个标准才来检视:我是不是已经知足了?我是不是已经要求太多了?同样的,这个标准建立的时候,也会因为我们在不同的状况而有所改变,比方说,今天如果您是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社会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您订的标准可能就是一个富庶的标准;可是今天如果您有机会,比方说,到不丹,甚至到非洲去住个一年的话,相信您马上会发现到说,您在当地的时候,这个标准肯定得要大幅的下降了。所以,我们刚才说过了,得要心里面要有一把尺,根据那个一把尺,才能够说我们对于现状到底知足与否?而这一把尺,是需要因应外界的环境而有所变化、有所改变的。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也不妨进一步来想想看,刚才说的是对我们自己的现状的要求,比方说对我们生活环境的要求。然而从我们一贯以来,我们告诉大家的现代社会的状况来说,当我们对我们的环境要求的时候,我们就等于是在要求社会上的其它人。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大家越来越忙的原因就是:我要求人人、人人要求我。从“知足常乐”这个立场来说,当我们可以愿意自动的满足于我们现在设定的标准,不再追求过多的享乐的时候,这也就是说,我们相对于把我们对别人的要求下降了。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得要想想看,这个事情知足常乐要变成一个,也就是说,如果它变成说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一定很快就能够感受到说,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压力减缓了。可是问题是说,如果现在的社会只有我们愿意把我们自己的标准下降下来的时候,这样子我们能够减少压力吗?很显然的,因为压力的来源,我刚才说过了,压力的来源——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是社会上的其它人要求我们的;而社会上的其它人所感受到的压力,是我们加诸在别人身上的。所以这个时候,当我们把我们自己定位成说,我们希望自己能够知足常乐,避免给别人过多压力的时候,那么我们得要问问:别人如果不能这样做的时候,那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是仍然存在吗?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仍然存在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因应这个压力呢?我们总不能说,别人要求我们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九十分,然后我们说:“因为我现在讲究知足常乐了,所以我只要七十分就好了!”这个七十分就好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的话,我们可以说我们满足于现在的七十分;可是对别人来说的话,如果他的心态没有预先作调整的话,要求九十分的东西只有看到七十分,那么他怎么可能会善罢罢休呢?很显然的,他就必须要用更严厉的手段,或是更积极的方式,让你听到他的要求,并且希望你按照他的要求来做。
所以像这样的状况,很显然的,我们说“知足常乐”这四个字,除了说它要有既定的标准才能够实施,也就是说,心里得先有一把尺,才能够说知足或者不知足之外;很重要的是说,如果社会上其它的人,没有大家都一起朝知足常乐的方向去走的时候,那么我们很显然的,把我们放在现在的社会里面的时候,我们一样会感觉到从别人而来的强大的压力。这个就是因为如果别人没有同步的知足常乐的话,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仍然是存在的,这个就是会让我们继续忙得团团转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在看这些事情的时候,回过头来我们说,当我们在问自己“究竟忙些什么”的时候,很显然的,“知足常乐”只解决了片面的问题,也就是只解决了我们对其他人的要求;然而这个部分却没有办法放诸四海皆准,也没有办法纾解别人对我们要求所产生的压力、所产生的忙碌。
所以显然的,我们需要比“知足常乐”更多一点,要想得更深入一点。怎么想呢?我们现在常常也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我们在面对外面的这些事情,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外境”,包含说:外面事物的变化、外面别人对我们的要求等等。当我们面对这些要求的时候,有一派的说法是说:那我们就“随缘”吧!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们要求多少的时候,我们就随缘的尽分,比方说要求九十分,我们自己的标准也许只有七十分,但是因为别人有这样的要求存在了,我们也知道他确实有这个需求存在了,我们就不妨随顺他人的要求,我们尽力做到了——尽力做到了九十分;如果做不到九十分的话,如果只能做到八十分,或甚至是只能做到七十五分的话,那么只要我们尽力了,那我们就说:“在目前的状况来讲的话,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已经随着因缘的变化,做了该有的因应了,剩下来的其实我们不必太罣碍、不必去执着了。”又比方说,我们刚才说的是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从别人要求九十分开始讲起。当然我们还得要看到了就是说:外面的环境变化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可以说,您张开您的眼睛看看,应该会发现到说:从小到大没有看到哪一件事情是恒久不变的。这个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事物在不断的变化的话,很显然的,很显然在变化的过程中——外面的环境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事先所做的这些努力、做的这些因应,很有可能也都是不足够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碰到了一些状况的时候,原来以为应该可以成就的,可是却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说我们就输了这一着,乃至于全盘皆输。这个时候,我们不免就要面对了因为无常变化所带来的失落,带来的这些不能拥有的痛苦。
当然,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这类型的说法当然也可以让我们说,当我们在面对这些无常变化,我们感受到失落、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一样也可以用“随缘”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因为“随缘”就是要随着外面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因应。甚至我们打个比方来说,非常像是我们在水上行船一样,当水高的时候我们的船就高,水位低的时候我们的船就低;有波浪来的时候,我们的船就随着波浪,随着波浪来整个运行,当没有波浪的时候,我们当然就是平缓的在这个水面上运行。所以,用这个“船贴着波浪来运行”这个比喻,来让大家了解“随缘”当然就是:因缘有所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是很自然的随着这个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因应。自然而然的,如果今天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以至于我们失去了什么珍爱的事情,然后因此有失落、有痛苦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式一样,当失落的时候就如同——如同说水位下降了,我们到了谷底了,那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因应,随着这个因应而整个让这个心情自然的呈现;可是到了再下一次变化的时候,我们又随着水面上扬又继续再上来了。这个就是“随缘”的一个写照。看起来这个“随缘”似乎能够让我们妥善因应外界的无常变化。可是正如同前面“知足常乐”的例子一样,“随缘”这件事情仍然是需要好好去思考,如果没有好好去思考的话,“随缘”一样不能够真正解除我们在面对失落、面对无常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不舒服的状况。这个我们在下一堂继续来跟大家分析。
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忙(10) 本文关键字:忙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