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菩萨正行(一)【共130集】>

82、善引然后度之(下) 叶正纬老师

[菩萨正行(一)【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4-15 11:1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在这几个讲次里面,将要依据正觉同修会  平实导师所写的《优婆塞戒经讲记》,依据这个讲记来跟大家说菩萨所当学、所当为。我们上一次谈到的地方是谈到《优婆塞戒经》卷2的〈自利利他品〉,这个部分出自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第三辑第177页的地方。为了要让大家能够接续今天的讲题,我们继续先帮大家把经文读一次,让大家看一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在上一个讲次里面,这一部分的经文,我们帮大家讲到了“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这边,我们今天继续来跟大家说明接下来的经文。
所谓:“菩萨常寂,赞寂功德。”菩萨为什么会常寂呢?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说菩萨在修学的时候,当你越修学佛法的时候,可以说对世间许多的事情会看得越透。除了说在理上面看得越透的时候,在事上面的话,也因为说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烦恼会一一的减轻乃至于消除;所以本来因为烦恼的减轻消除之后,本来定力—心的这个安定的力量,就会不断地增长,不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引左右,而生起了失落或是种种的烦恼。除了这个之外,菩萨也是一样,比方说:用这个念佛的方式来培养培植定力。这个念佛呢,可以说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话,可以说您不仅在坐中可以念佛,甚至在动中、甚至说您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都可以念佛;而且可以念到说,您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仍然能够持续着念佛。当然这样子一个念佛,可以想见的就是,由于你已经是不间断地一直在念佛,所以很自然的,我们的这个念佛的定力都一直常在。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老实说外面的境界要能够影响你的心行、牵引你的心行,甚至说要能够引导你要生起哪一些烦恼的话,恐怕都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们才会说念佛,用念佛来修定的这个行门,是一个非常好的行门。
不过关键就是,大家应该要了解:所谓的念佛,不是一直开口在念佛号而已。各位想想看!如果念佛从头到尾都只是开口念佛号的话,请问大家:当我们刚才讲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不间断地念佛的话,如果要到达这个境界,我们又怎么能够一边跟外面人说话,一边又希望自己能开口念佛呢?所以很显然的,念佛并不是开口念佛这个层次而已。实际上开口念佛号,这个是一切念佛的入门方便而已。在这个修学的过程中,实际上会经历了好些个步骤,按照这些步骤一步一步的前进,修习之后到最后呢?就会能够掌握到忆佛的诀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念佛,它的体现、它的这个具体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忆佛,忆念佛的意思。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常常说的念佛,念这个字呢?都不是有口字旁的这个念,而是心念的那个念字,最主要是因为念佛最终就要成就所谓的忆佛,能够忆念佛菩萨的这个功德。当然,如何成就这样子一个忆佛的这个功德呢?当然就是各位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参阅正觉同修会  平实导师所写的这个《念佛三昧》等等的这些书。这些书里面,对于如何依照次第,逐步修练成忆佛念佛的功夫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希望观众朋友们有时间的话,去请阅来参照修习。
回过头来,在这个经文里面我们说:由于菩萨本身就有在修习这个定力,并且因为智慧增长了,并且同时也因为持戒的关系,所以烦恼几乎都不会再生起了。所以当然菩萨会常常,常常处在一个寂灭的这个状态。这个寂灭的状态不是空无所有的虚无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寂灭的状态,是说我们的心非常的安定,甚至专注在目前的忆念佛的这个功德上面,而不会去跟随着外境到处乱转。菩萨自己能够长时间的处在这样寂灭的境界当中,同时也要能够引导众生的时候,也要跟众生赞叹说:如果能达到这样寂灭的这样子一个功德的话,那么实际上的受用会是什么。就譬如说,我们说,众生会来学佛很大的原因,是一开始都是因为有诸般的烦恼啊!但如果说我们碰到烦恼的时候,每一次碰到烦恼,我们的心行就马上随着烦恼起起落落的话,那我们要修学,要能够整治这一颗心,恐怕就很难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要跟他说,我们在面对烦恼的时候,如果能够争取、多争取一点点的时间,让我们的心不要立刻随着外面的境界转,;那么在那个一点点的时间里面,或许我们所修学的诸般的这些智慧的见解,就能够在心里面有机会能够转上一回;那么当它一旦转上一回的时候,也许对于烦恼的对治就会产生明显的效益了。所以这样子一个引导的方式,先让他知道说定这件事情(就是定力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面对烦恼的时候是有显着的帮助的;同时也要告诉学人说:修学定力它的这个好处,也不仅仅只是对治烦恼而已,实际上当我们的心行常常处在定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您会发现,您对事情的专注力会增强了许多许多。由此我们在读经、诵经的时候,对于经文经义的了解,也都会随之增强许多;并且对于这些所学过的东西,也经常能够透过定力熏习的关系,能够忆持不忘。所以应该要常常跟他讲说,修定其实有这些好处的。
但是这个时候,各位观众要注意了!我们讲的这个修定,我们一直很强调的说这个定,这个定是心得决定的意思。比方说我们面对一句经文,已经很肯定这句经文的意思,并且亲身体验毫不怀疑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定的体现。所以我们讲的定,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的坐在蒲团上面,就好像大家印象中的修行人打坐一样,并不是那样子的。如果只是修行打坐,坐在上面不动叫作定的话,请问大家:那我们刚才谈的说,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家应对进退的时候,仍然能够维持忆佛之念常在,请问那种定又怎么个修习法呢?所以我们再次提醒大家,我们这里讲的,所谓的“常寂、赞寂功德”,这个“寂灭”所讲的定力这件事情,谈到的不是坐中定,而是心得决定。当然心得决定一定包含了坐中定的这些定力。但是坐中定仅仅是心得决定的一小部分而已。提醒大家!
接下来佛又继续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要“常修法行、赞法行德”。“常修法行”这个意思就是:法行就是如法来修行。如什么法呢?当然是如我们佛陀所教的正法。这个时候,也应该要跟众生来分辨说:佛陀所教的正法,到底它的特点在哪里?从这个大的方向,用他容易理解的语言,告诉这个学人说:佛陀所教的正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我们今天跟着 佛陀所教的正法来学习的时候,我们会有预期可以获得什么样修行上的功德。我们自己本身在修法行的心得,也可以趁这个时候跟这位学人讲,然后同样的如果他能够按照这样子的方式如法修行的话,我们也要予以称赞。这样子的方式,就能够逐步的引导众生。
所以我们综观,我们整个来看这一部分的经文,可以说都是站在为着众生着想的立场,或者是甚至是处处为他着想的立场。所以菩萨不仅要自己要顾到自己的道业,要在佛陀的正法上面好好的学习,甚至菩萨还得要花时间,要去学习外道的典籍,以便能够接引众生;也要为了众生缘故,要好好的想一想应该要怎么样用他听得懂的话,适当的来接引现前的这个众生。若能如是的话才能叫作自利利他,因为透过这样的熏习,菩萨除了自己的道业增进之外,很重要的是菩萨度人的善巧方便,将会因此而大幅增进。一旦菩萨度人的善巧方便有所增进之后,很自然的将来成佛所需要的这些度众的这些资粮,也就具足了许多。
当然除了这个之外,在类似的地方的话、同一部经的类似的地方,也有说到类似的说法。比方说我们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200页的地方,各位可以看到一段经文是:“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这一段的经文可以说跟前一段的经文是互相辉映的。我们看看,菩萨如果要为众生说法界的深义,什么法界的深义呢?其实法界的深义,如果我们把它集成起来讲,不外乎就是三个字,就是众生的如来藏。那如来藏可以说呢,说之不尽的,有说之不尽的这些地方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可是如果要让众生了解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如来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心经》里面谈到的这个心,祂的许多的特性都跟我们讲的、平常我们所接触到的意识心大不相同,因为《心经》里面讲的这个心,讲的就是如来藏。同时我们也看到说,各位耳熟能详的《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事情,也都是在讲如来藏的境界;所以当您用《金刚经》的经文,把它套在我们平常所熟知的意识心的时候,里面不管怎么样的想办法去圆,里面一定会发生了许多不能够完全匹配的地方。正因为《金刚经》跟《心经》这些经典里面,谈到的都是如来藏的境界。
而如来藏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意识心,当然也不可能是我们从意识心底下分出来的所谓细意识、极意识,或者所谓的中阴意识,这些一切只要跟意识冠上边的,全部都不是如来藏。当然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要让众生要能够、能够首先要信受有这么一个如来藏的话,因为这个如来藏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心行(我们对于自己检视的时候,所能看到的心行),所以很自然你要让他要先信受这些事情的话,恐怕得要有善巧方便。所以当然要接引他能够信受这些善巧方便的话,就包含了我们要先看他当时的心态跟心行,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接引他,并且一路带着他,到最后他才能够相信你的话──姑且相信先有这个如来藏,然后再努力的修学,把菩萨六度好好的修学好,然后进一步来成就所谓的参禅的机缘。参禅时间久了,因缘成熟之后,到最后就能够真正的找到这个如来藏、触证这个如来藏。所以我们说,为了要适当的接引众生的话,菩萨还得要放下自己修学法义的这些部分的时间,然后要为现前要度的人,要为他好好的说,并且要从世间之法说起。这个原因就是因为你得要从他熟悉的地方,慢慢的一路的牵引他,才能够使他能够信受你所讲的事情,所以这也是跟前面的经文是同样的意思。
总结来说,我们说经文里面说:“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护一切众生之心这是什么意思呢?护众生心并不是说如果这个众生的心是喜欢风花雪月的话,我们就拼命的去保护他的风花雪月之心,绝对不是这样。因为如果我们再看这个经文,再看下去的话,佛是这样说的:“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可见我们所讲的“护一切众生之心”,它的目的是在哪里呢?其实它的目的是希望引这一位、引这个你要度的人,让他能够相信你,让他能够相信你之后,你就能够逐步逐步的引导他入于佛法的正道。当然我们看到这里为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有时候想一想,还真的是有些辛苦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因为你得要好好的替现前的这个众生想,甚至不是光想而已,而是要百般的设想。因为一般的众生,我们说、这其实说我们也不能说所有外界众生这样子,甚至我们自己当时还没有学佛的时候,每一个人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在世间法上面打滚所历练来的这个习气往往都非常的重。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刚好有机缘来,比方说当我们在外面的时候,也许有人就顺势的递给我们一本结缘书;可是我们如果说,我们世间法熏习的习气很重的话,当我们一翻开这个书,如果发现这个书里面讲的这个事情,跟我们现在,比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工作看起来没有直接相关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会把这本书放在一旁不去看它。那也有一种的状况是说,我们确实有心想要学佛,可是拿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们打开来翻开来一看,结果却发现说,这里面讲的这个地方跟我们平常所吸收到的观念好像不太一样。比方说,平常我们在电视上面老是看人家说:到处随缘、随缘就好了。可是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却不是像我们在电视里面听到的那样随缘。这个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会因为世间法的这个习气的熏习,一旦看到了跟我们自己熟知的不同讲法,我们就把它丢在一边了;更糟糕的一种状况是说,如果再看到这本书里面,谈到的是说哪些个法,佛陀所说的法它的正确的讲法应该怎么样,那么世间的大众接触到哪些讲法不是正确的讲法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可能心里面就会直接生起了烦恼,会直接觉得说:这本书的作者,凭什么只有他说得对?因为我们过去在电视上、在一般报章杂志看到的东西,就不是这样啊!那么凭什么他说得对呢?这个时候极有可能会生起烦恼,就把它放在一边了。
这个可以说是,我们许多的人初学佛的时候,都曾经会有的这个心行。当然我们希望说,在这里也跟观众朋友说:如果您曾经有生起那些心行的话,如果您能够听我在这边衷心的劝告的话,如果把这些心行放下,好好的善用您的智慧去判断,看看这个结缘书里面讲的到底对或不对。自己参照、比对,用智慧判断的话,那么很恭喜您,您应该就是一个利根的人,愿意听从道理,愿意依照着正法而修行。但是我们身为学佛,特别是身为一个菩萨来讲,我们一定要知道说众生(特别是初机的众生里面),仍然有非常多人他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接受太深的法义,一下子接受不同的讲法的。所以这个时候菩萨就真的得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好好的为这个众生设想:想想看他过去学什么?应该要用什么方式度他?甚至想想看说,这个众生喜欢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这些事情,如何从这些事情里面善加引导,让他能够领会到什么东西叫作佛法?透过这样子的方式,甚至是说逐步跟这个众生建立信任感的这个方式,才能够让这个众生在听到不一样的法,或是听到比较深的法的时候,不会一下子生起烦恼。甚至这样子很重要的,也可以借机会调伏这一位众生的慢心,让他在面对这些不一样说法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的慢心然后马上生起烦恼,就口出恶言批评到善知识。因为造了这样的口业的话,后世的遮障是非常大的事情。
所以我们总结这个部分的经文,两个部分的经文,跟大家说的是,总结就是:菩萨应该要善护众生之心,透过善护众生之心,透过善巧方便适当的引导他,才能够让他行于正道。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善引(4) 本文关键字:善引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