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菩萨正行(一)【共130集】>

97、菩萨摩诃萨六度到彼岸的例证 章正钧老师

[菩萨正行(一)【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4-15 11:0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谈谈:菩萨摩诃萨六度到彼岸的例证。
菩萨知道为什么要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雠,为除恶故。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2)一般而言,既然是说这些人是我们在世间所亲爱的人,那表示说,这些人会常常眷顾爱护我们;受了别人的眷顾与爱护的缘故,当然就是说,这些人是对我们有恩的。这些人是哪一些人?譬如说:父母对我们是有恩的,因为从出生以后父母就尽心地照顾我们,年长了以后,并且还要为我们良好的教育缘故,尽可能为我们寻找好的学校、好的老师,甚至于成人之后,还要关心我们的婚嫁,乃至是否能够顺利地创业;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很大的!因此当布施供养于父母之时,是为了报恩,也就是施于报恩田。同样的道理,世间法上师长教导我们如何走正路,乃至种种技艺、如何谋生,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师长也是对我们有恩的,若逢年过节为了报恩的缘故而供养师长,也是施于报恩田。更何况说,假如能够对我们教导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的师长,不但是报恩田,同时也是功德田;所以布施供养于这样的师长,所得的福德就更加广大。
经中又说:“菩萨若施怨雠,为除恶故。”既然叫作怨雠,表示对方往昔和自己是有恶因缘的。然而在菩萨法中,应当是要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否则“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就不容易完成啊!可是,一旦不小心与众生结了恶缘,又应当如何来化解呢?这有两个层面:第一、首先要自我调伏。怎么调伏呢?当自己知道自己已经犯错误的时候,当然就应该改变自己。设想:当自己已经起心动念想要布施于对方的时候,假如自己不先放下瞋恨心而能够办得到吗?至于为什么要放下瞋恨心,或者是加上如何方便善巧思惟而放下瞋恨心的过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此处之能够施于怨雠,就表示说,与众生化解怨仇的时候,所应当除去的第一个部分是属于自身的恶,那就是应当要除去的。那么第二个部分的恶在哪里?当然就是指的我们与对方结怨仇的众生。也许你去向对方送上礼物并且低声下气地道歉的时候,对方并不一定立刻就能够接受你的美意,所以有时候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为了除去对方心中一分怨仇的种子,而以布施的法来作方便;因为不化解这一部分的怨仇,不但说未来世可能因为一些缘故又辗转引发了前怨,这么样一来,佛国净土的圆满就会变慢了!所以菩萨若能施于怨雠,一部分的原因也是为了要除恶的缘故。
接下来,世尊开示六波罗蜜的例证。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换言之,六波罗蜜就是六度到彼岸。世尊开示:行此六波罗蜜的有情,是菩萨摩诃萨。在般若经卷1中,有一段经文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毘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这意思是说,要能以六度度到无生死的彼岸,是要在内门修六度万行,而不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在内门修六度万行的最初分就是菩萨的七住位,所以菩萨摩诃萨的最初阶位就是菩萨七住位。在外门修六度万行是无法到彼岸,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办法看到本地风光,所以都落入意识情解之中修行;纵然有禅定的证量,一样只是通于外道之法,都是落在蕴处界有之中,仍旧是无法出离三界生死的。而内门修行的意思,讲的是亲见了自性弥陀,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一分的转依。转依于什么?自心如来祂本来清净、本自涅槃、本不流转,本来就在了生死的彼岸;而众生我,却是一向在有生死、有烦恼、不自在的此岸,不断地流转生死。当见到了法界实相的时候,才有了第一分的转依,而能够有了第一分转依的时候,却同时也看到:自己虽在有生死的此岸,可是却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如来藏,是“现有生死,本自涅槃;不离彼岸,而有此岸。”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菩萨摩诃萨的转依才有意义,才不会落入断灭空之中,才能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之后,到达了究竟无生死的彼岸,离开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却又能够不停地在生死的三界之中示现,然后教化利乐有情同证佛菩提果。
定性的二乘人可不是 世尊这一段经文中所说的对象,因为既然叫作定性的二乘人,表示说,他们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出离三界的生死;既然只是为了出离三界的生死,还会不会想要行布施法去利益有情呢?当然就比较不会了。也许只是在还没有舍报之前随缘去做一些,但是主要的目的,却不是要去积极地利乐有情,修集将来成就佛国净土的资粮。所以乃至第二度的持戒,会不会进一步去作呢?若是说会持戒,恐怕只是偏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因为摄律仪戒中的一个部分是跟能不能快速成办解脱果是有直接关系的;然而其它两者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同前面所说,这是与其在佛法中修行的目的是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也是很难以圆满的。如是,若从忍辱、精进的道理来说,状况也是类似的;乃至般若度,定性的二乘人是更不会乐意去修学,甚至不会是乐意听闻的。所以,从前面所说的五度中,定性的二乘人是不可能藉以圆满到达彼岸的功德;然而为了取证无余依涅槃的缘故,禅定度的修学却是必要的,因为四禅八定的具足,是可以成办俱解脱的功德的。话虽这么说,还是要说:定性的二乘人其实是没有到彼岸的果证,其实是他自己消失于三界之中,没有了三界的我,才说入了无余涅槃;既然没有了“我”,怎么还可以说,有“谁”是到离生死的彼岸呢?
在外门修六度万行,只是有六度、而没有波罗蜜;而菩萨从七住位明心开始,行内门六度万行,是既有六度、也有波罗蜜。可是,其中的差异到底是什么?菩萨在外门修六度万行,为什么不能到彼岸?因为他们无法像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摩诃萨在行六度万行的同时,也依着进入七住位所证的三轮体空来作转依;所以在外门之中即使是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也只是一个知见,没有办法如同七住位起的菩萨真正看到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罪、不罪不可得,心不动,身心精进不懈怠,不乱不味,于一切法不着”的实际的义理;因为那是转依了如来藏的体性,所以乃至说“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这样而得到的一个智慧境界。而菩萨在外门修六度万行之际,仍然具足了我、人、众生、寿者相;不离开四相,就会仍然有三界之法,仍然会被生死之法所束缚,所以就到不了彼岸。因此,说到这里各位就应该明白:为什么 世尊会开示说:“能够广行六度而到离开生死彼岸的有情,是菩萨摩诃萨。”
菩萨之行于布施,是如何转依三轮体空的?前面说过,三轮体空指的是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皆是虚妄的。可是,假如是单从二乘对蕴处界是虚妄的现观,也可以知道说,这些都是因缘和合、假名为有的,为什么一定要从菩萨的亲证如来藏、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来说呢?假如所观、所思惟的,只是从二乘法的观点来看三轮体空,一定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说,既然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都是虚妄的,那么菩萨为什么还要生生世世继续行布施等法?因为众生从开始熏习布施法之际,一定会熏习到一点:“今世此时布施,来世他际而得到布施的果。”假如说,只是从二乘法的观点来看三轮体空,那么布施所为何事呢?将来还能够得到果报吗?所以二乘法蕴处界虚妄的观行,一定得要有一个所依——就是菩萨在七住明心所证的如来藏;从蕴处界看来,虽说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都是虚妄的,但这种种法却是从如来藏而来的,所以将来还依于如来藏而得到果报。菩萨就是因为亲证了万法所依的如来藏,所以确定说:“布施的因果,是不昧的!”世尊举例说明菩萨摩诃萨之如何行于六度:然而,毕竟菩萨过去世所种下的烦恼仍然没有净除,所以正在行布施法之际,配合三轮体空的观行知道说“施者、所施物、受者三者是非有亦非无”,因此用种种的方便使自己能够随缘布施,乃至说看到有来求的众生,在心中施设了“是对待自己唯一的儿子一样”,而能够放下种种的烦恼,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给对方;菩萨就是用这样的施设,来清净自己仍然不圆满的三轮体空观,此时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
可是,菩萨这样的方便施设,却不应该被外道所利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门中有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其实是具足的外道,往往看上佛门之中有很多乐善好施的学人,所以摇身一变就变成佛法中的修行人,升座说法的时候,就特地宣说布施法的胜妙,又说布施给越有证量的成就者,所得的福德福报就越大。所以下座之后,就用种种的宣传手法或者令其弟子传出自己是大成就者的种种事迹等等,目的就是要众生对其供养钱财。特别也有一些外道,教人供养诸佛菩萨、众生等都用观想的方式来搪塞;却要众生以实际的金银钱财,乃至是以色身来供养他们。这是绝对没有资格来为众生宣说布施法之深义的。
接下来,菩萨在持饶益有情戒的时候,也因为同时在三轮体空现观的因缘故,所以能够在自己的能力所能够成办的条件之下,布施于来求的众生,逐步舍却掉自己的悭吝之心,因此菩萨此时是有持戒、也有波罗蜜。当面对于来求的众生,虽然有种种不如理的作意,也能够因为同样的现观的所依而行忍辱,所以菩萨是有忍辱、也有波罗蜜。菩萨虽观三轮体空,也不妨亲手将种种众生所需要的资具施予众生,这都是为了要利益广大的众生,也为了要与这些有缘的众生更快速地一起成就佛国净土,所以菩萨此时是有精进、也有波罗蜜。外门修学禅定之际,无非是努力地压制自己的妄念,这叫作如石压草;菩萨现观:“众生本然解脱,虽然因为无始以来烦恼不断的缘故,所以不得解脱。”菩萨就依于这样的现观来修定,才是有禅定、也有波罗蜜。既然是明得自心如来,也现见众生一样的各自都有这个本来清净的如来藏,转依这样的清净境界所得的现观智慧而观之谁是怨、谁是亲?所以就有般若、也有波罗蜜。
此时虽然发愿“生生在三界利乐有情”,却同时由于分分转依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性,所以这个时候开始,是既有六度、也有波罗蜜!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菩萨摩诃萨(4) 本文关键字:菩萨摩诃萨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