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大乘愿〉。
《胜鬘经讲记》,这是正觉法主 平实导师于多年以前,每周二晚上宣讲《胜鬘经》,然后再整理成文字出书流通来利益大众。这套《胜鬘经讲记》总共有六辑,讲记中对于《胜鬘经》所说三乘菩提的异同,以及两种无明﹙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都依如来藏而有的正理,有深入地详解。如果菩萨您想要厘清佛道以及二乘道的异同所在,就有必要去深入理解这部经的义理。可是这部经的义理非常深邃,不容易了解。所以菩萨您能够反复熏习这套《胜鬘经讲记》,并且加以思惟整理,一定可以使您的道业迅速增上。
前面我们说到《胜鬘经》讲的两种无明,就是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我们就先大略地解说一下,什么是一念无明?什么又是无始无明?这个所谓无明,简单来说,明白了就是明,不明白就是无明。我们前面说了无明有两种:一种是无始无明,一种是一念无明。无始无明讲的是迷理无明,也就是不明白法界实相的真理;而一念无明讲的就是迷事无明,也就是不明白蕴处界缘起性空的道理。
换句话说,所谓无始无明讲的就是:对于法界实相有所不知,因此导致障碍修证佛菩提道,所以又叫作所知障。凡夫外道,乃至不回心的阿罗汉,从来都没有感觉到所知障存在,一直要到想要弄明白法界实相、想要实证法界实相的时候,才会跟所知障相应。换句话说,当菩萨您开始想要参禅,想要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您就跟无始无明所知障相应了。
那什么时候才会打破所知障呢?当菩萨您明心开悟,找到第八识如来藏时,就是打破所知障。可是明心开悟也只是打破所知障,所以明心开悟之后,还要继续跟随有种智证量的真善知识进修,在完成三贤位的功德之后,再进一步地地增上修,一直到究竟佛地,才断尽所知障。换句话说,找到阿赖耶识,证知祂“真与非真”的实相时,就是破无始无明、破所知障;但是还不究竟,要修到佛地才究竟断尽所知障。
接着我们继续大略解说一下,什么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总共有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以及无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又称为有爱住地。这个住地的意思,就是意识觉知心所住的境界。也就是说,由于这四种住地烦恼现行,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转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叫作烦恼障。
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的第一个、见一处住地烦恼,讲的就是我见的部分,也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个见一处住地烦恼,是见所断的烦恼,也就是三乘见道都必须要断的我见烦恼。这是由于凡夫众生对于五阴起不如理作意,错误认为五阴的全部或局部是真实常住不坏我,时时刻刻都想要作自己、想要把握自己,这就是标准的我见。如果能够把我见断了,三缚结也就跟着断了,这时候就是证得解脱道的初果;可是,初果人在四种住地烦恼中,也只是断除见一处住地,至于其他的三个住地都还没有断除。以上所说,就是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这是属于见所断的烦恼,也就是我见、见惑的部分。
接着一念无明中的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以及无色界爱住地,这些都属于修所断的烦恼,也就是我执、思惑的部分。换句话说,一念无明中的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以及无色界爱住地,这三种烦恼都叫作我执,这是属于修所断的烦恼。可是这个我执烦恼,必须依前面断我见的见地,在历缘对境当中去渐渐修断。可是,如果还没有断我见,那就无法修断我执烦恼,也就是只能伏住烦恼。这就好比石头压草一样,当您把石头移开时,底下的杂草又会重新冒出来。
前面我们说了,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以及无色界爱住地,这三种烦恼叫作我执,属于修所断的烦恼,这就必须依见道断我见的见地,历缘对境当中去渐渐修断。在 平实导师《胜鬘经讲记》第二辑里面,就用一支雨伞作为譬喻,说明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的内涵,并且详加演述整个成佛之道。如果菩萨您对这个部分有兴趣,想要进一步去了解,请看《胜鬘经讲记》第二辑的详细内容。
接着,我们大略地介绍《胜鬘经》的经主。当然 佛世尊是法主,而这部经的经主则是胜鬘夫人;也就是说,这部经的说法者是胜鬘夫人。胜鬘夫人的父亲是波斯匿王,母亲是末利夫人,“末利”翻成汉语就是花鬘的意思。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希望他们的女儿长大之后,能够胜过母亲末利夫人,也就是希望女儿将来比母亲还要庄严,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叫作“胜鬘”。胜鬘夫人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她已经有地上菩萨的证量了,也就是说,她已经是入地的圣位菩萨摩诃萨。
胜鬘夫人所说的这部《胜鬘经》,是属于唯一佛乘的大乘方广经典,所说的范围很广,主要是针对二乘圣人对于实相不知不证,因此而产生的种种误会,以及针对凡夫外道的种种邪见,而加以破斥的经典。换句话说,这部经的本质,就是一部破邪显正的经典;也就是藉着破斥邪说,以显示正法的真实义与威德力。所以说,胜鬘夫人虽然是一位女众,可本质确是个大丈夫,因为她在这部经里面,不断地作破邪显正的狮子吼。
对于这部《胜鬘经》,以及这部经的说法者胜鬘夫人,我们这样大略介绍之后,接着就要进入我们所分配到的章节来加以解说,也就是《胜鬘经讲记》第一辑里面,有关〈十受章〉的部分。这个〈十受章〉所讲的内容,就是大乘愿的戒法,也就是以大乘愿为戒。这意思就是说,发了大乘愿之后,如果不遵守这大乘愿的十个大愿,就是犯戒了。当胜鬘夫人听闻 佛世尊为她授记之后,她就恭敬地、自动自发地接受这十大愿的戒法。也就是说,这个大乘愿戒,不是别人施设了戒相之后,再去斟酌说“我到底要不要受这个戒法”?胜鬘夫人是自己主动去受这个大乘愿戒。所以,这十个大乘愿就称为十大受。这只有久学菩萨才作得到,新学菩萨是没办法主动发起这种大心,这也不是二乘人所能发心的。
这十大受的内容,可以说是菩萨三聚净戒所含摄的内涵,换句话说,不外于菩萨戒的范畴。而菩萨戒是千佛大戒,如果学佛人想要成就佛道,那就必须受持菩萨戒为正解脱戒;因为如果不受持、不依止菩萨戒来修,也就无法成就究竟佛道。所以,佛在《梵网经》中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因为菩萨戒以心为戒,是尽未来际受的心地戒;而声闻戒,则是以身为戒,而且只有一世受。所以,菩萨戒的戒相,虽然因为所依据的经论而有些微的差别,可如果依戒的精神主旨来说,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菩萨戒可归纳为三聚净戒,而所谓的菩萨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以及摄有情戒。我们这里大略解说一下,什么是三聚净戒?第一、摄律仪戒:就是尽未来际受持菩萨十重戒,永远不违犯。那么依《梵网经》的戒相来说,十重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酤酒、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故悭、不故瞋以及不谤三宝。接着,三聚净戒的第二个、摄善法戒:这就是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妙佛法以及闻所未闻法无所畏惧,无有一善法不修学。接着,第三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以四摄法,也就是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饶益一切有情、救度一切有情,再方便引导众生进入佛法中。
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佛说:
【佛子!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这意思就是说,菩萨戒可归结为三受门,也就是三聚净戒的意思。
以上我们大略介绍菩萨三聚净戒的内涵。再把话题拉回来说,胜鬘夫人是《胜鬘经》的经主,也就是说,《胜鬘经》是以胜鬘夫人为主轴而说的一部经典。胜鬘夫人是在家人,又是女众,在当时已经是地上菩萨的证量了,她在 佛世尊前面,自动自发地接受这十大受,而且是尽未来际受。什么是尽未来际受?是说从这一世开始,一直到未来究竟成佛,永远都要这样子。如果我们也能够效法胜鬘夫人,在佛菩萨的圣像前,提起猛利心,勇发这十大愿,这样对于我们的道业,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本来是胜鬘夫人在 佛前所发的大愿,可俗话说得好“见贤思齐”,我们当然也要“见圣思齐”,要向大菩萨学习。
《胜鬘经》〈十受章〉讲的是大乘愿的戒法,是以大乘愿为戒。这是大心菩萨才敢发的大愿,以愿为戒,所以叫作大乘愿戒。而这十个大愿,最后又归结成三个大愿,所以在《胜鬘经》中,佛接着说:“此三大愿者真实广大。”各位菩萨!若您有所欣乐,请跟着我们一起读诵这十大愿的经文,把这广大善根的种子种入您的第八识如来藏心中,那么未来您的菩提心芽,终究有一天一定会成熟而发芽。
〈十受章〉的经文开示说: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若菩萨不决定大乘者,则不能得摄受正法欲、随所乐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我见如是无量大过,又见未来摄受正法菩萨摩诃萨无量福利故,受此大受。法主世尊现为我证,唯佛世尊现前证知。】
各位菩萨!出口成愿喔!已经讲出口的,愿力必定会在未来实现。也许现在或者说这一世,我们还不一定能够作到,但是可以期待自己在未来世或未来无量世以后也可以作到。再说,未来我们必定会藉着这个大愿,一方面,可以促使自己的善根深厚;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使得自己的道业,不断地往上提升而早成佛道。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