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胜鬘经讲记(一)>

第096集 三乘菩提与三士道─不应以解脱道来取代佛菩提道(一)

[胜鬘经讲记(一)]  发表时间: 2020-02-10 18:3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今天要和大家谈谈“三乘菩提与三士道”第一集,这个题目有个子题叫作“兼谈‘以解脱道来取代佛菩提道的过失’”。
佛法有两个主要道,那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有时候也说二乘法与大乘法,而二乘法中又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这样子而合称为三乘法,建立为“三乘菩提”。菩提有“觉悟”的意涵,因为觉悟于生死之法,所以可以出离生死,乃至是可以亲证生死之中本来就是无生无死;因此而究竟转依,最后证得了“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而成就了佛道。除此之外,佛法之中又列举出人、天善法的内涵,人、天善法之中,当然也有“觉悟”,但那仅仅是限于世间法中的智慧,是通于外道法的,严格上说不能称为是菩提;然而,因为人天善法也是成就三乘菩提之所依,所以合起来就建立其为五乘佛法。应该要知道,并且是必须要确信的:三乘菩提的本质,世间万法之所依,都是阿赖耶识、如来藏、本际,否定或是离开了阿赖耶识,那是无法建立三乘菩提,也没有世间法可说的。
宗喀巴、阿底峡的“三士道”之说,是包括人天之法,但是为了要突显其想要以外道法来取代三乘菩提的目的,所以施设了“三乘菩提与三士道”这个主题。而宗喀巴否定了阿赖耶识,以自己的妄想施设了“三士道”,其目的却是想以解脱道来取代佛菩提道,因为是在否定阿赖耶识的前提下,先把五乘佛法以之取代,接着佛法之中真正的“三乘菩提”会因此而消失;人天之法虽说在无佛出世的时候一直都在,然而也会因为宗喀巴妄想的施设,而使得人天之法趋于下劣,三恶道之法反而增益;而宗喀巴等人,正是因为自己妄想的施设,不但无法于三乘菩提相应,更可悲的是,还自绝于人天善法,把自己推到三恶道之中的同时,又使得广大的学佛者同样堕于恶趣之中。
先来看看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的“三士道”之说,其所依止的根本为何?月称在否定了阿赖耶识的前提之下,造了一部没有办法证中观的《入中论》;而宗喀巴应和了月称之意,造了一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亦复如是。其主张只是说:有了“见众生皆无自性”的知见就可以入初地,何以见得?宗喀巴在其《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第2之中,如同月称的主张一样也是这么说: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安住初地之佛子,由见众生皆无自性,以无自性为悲心缘境之差别,此心为度诸众生故,随大悲转。由普贤菩萨之大愿,回向众善。】
这个“佛子此心于众生”等四句,是月称《入中论》中的偈颂,宗喀巴的说明其实只是把月称的自释稍微修改一下而已。这样子,佛菩提道中菩萨的入初地,就只是“见众生皆无自性”而已,最多只是加上“起大悲心”一项,但是即便是具足这两个部分,其实也没有办法成办 普贤菩萨之大愿。然而,他们所说的“见众生皆无自性”说的是什么?这里也来看看月称的说法,在他的《入中论》卷第1之中,是这么说的: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由超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已生趣向如来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萨已生如来家中。尔时现见人无我故,此亦永离萨迦耶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复生故。】
结果你看,菩萨初地就只剩下断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缚结而已啊!就说这样子的功德,就可以震动百世界了;那么明心见性,依于法界实相所证的人无我、法无我,再加上利乐有情修集广大福德等,都可以忽略而不说了。然而,只是断除三缚结,何堪“超一切声闻、独觉地”啊!因为那只是声闻的初果证啊,单单声闻地都还有二、三、四果是其所不及的啊!更何况是独觉地的智慧还要胜于声闻地欸!所以,月称的说法纯粹是虚妄之说,而认同于月称的宗喀巴,当然也是一丘之貉啊!
然而,他们所说的“见众生皆无自性”,若说是能够断三缚结,这也是虚妄之说啊!何以故?来看看宗喀巴在他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第7之中的主张:
【问:如何许诸法无自性宗,虽不许阿赖耶识等,业果关系亦极应理,颂曰:“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虽业果中间隔极长时,然从善不善业生苦乐果,是内教上下诸部之所共许。】
宗喀巴的这个主张,是沿用月称的主张。因为当时就已经有人质疑:“你们不认同有阿赖耶识,作为三世业果之所依凭;那么,既然是诸法无自性宗,那么你们如何解释业果的关系呢?”宗喀巴就沿用月称的偈颂而解释说:没有阿赖耶识的情况下,而业果中间又相隔极长的时间,但是在法理上造作了善、不善业,自然就会引生乐果与苦果;还说那是内教上下诸部之所共许,也就是说证得内门之法的菩萨都认同他的说法。但这却是不如实之说。
在“诸法皆无自性”的前提之下,难道你就不会想到说:诸法既然是没有自性,又现见诸法在现象界中出生了,缘散就会坏灭,法灭了以后就是“无法”;然而,为什么诸法灭了以后,遇缘又会生啊?而这生生灭灭的背后,难道不需要有一个本不生灭的法,作为它的依止吗?好,既然是要有一个依止的法,那么那个能够作为依止的法,是眼等六识吗?然而前六识是生灭之法,人间之中睡着无梦等状况,前六识都是暂断的啊!灭了以后就是“无法”,当然无法作为万法的依止啊!而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第七识也是会灭的啊!那难不成要把业种寄存在物质、虚空之中吗?一者物质是缘生之法,二者虚空是无法,都是不能持种的啊!那么这样子看来,只有阿赖耶识、第八识才能够成办此事,为万法之所依而接续了三世的业果。否定了阿赖耶识,自称也能证“诸法皆无自性”,自称那样子就是佛菩提道,这其实根本就是一场戏论。
不但是否定万法所依的阿赖耶识,宗喀巴进一步想以外道法来取代三乘菩提,所以他又引用阿底峡的“三士道”之说,并说那就是 弥勒菩萨之所开示。在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3之中说到: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此士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三士之名,摄决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说。】
《道炬论》有的人译为《菩提道灯论》,这是阿底峡所造,从现有的文献看来,这《菩提道灯论》,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译者都是同一个人,但就上述所看到的下、中、上士夫的内容而言,就已经不是完全相同了。现在就依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内容先来辨正。宗喀巴认同阿底峡所说的下、中、上士夫,然后就将其界定为三类有情,并说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61〈摄决择分〉中所开示的各种三士是“与此义同”。且不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抄袭《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却反过来扭曲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其他部分,单说此处引〈摄决择分〉的内容,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瑜伽师地论》的译本,而《菩提道次第广论》此处所引用〈摄决择分〉的内容,却是与《瑜伽师地论》现有的译本的内容是不同的。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是:
【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瑜伽师地论》卷61)
弥勒菩萨是依于戒律仪的差别,而说犯了戒的人,或者是虽犯了戒但不舍戒的人,这是第一类的持戒的人;而持声闻戒、菩萨戒的,就分别是第二、第三类持戒的人,因而开示了下、中、上的三种状况。可是到了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就全部变成了“净戒律仪”,难道说《瑜伽师地论》还有别的译本吗?再者,这里也让我们想到说,这是不是与有一些人刻意传说“宗喀巴是持戒清净的”,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呢?然而宗喀巴真的是持戒清净吗?佛所制的声闻戒,尚且一再说到“不淫”,然而各位看一看宗喀巴所造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却是极尽方便来鼓励众生邪淫的。所以明摆在眼前的,他是不曾受 佛所制的声闻戒,甚至于是连 佛所制的五戒也不受持的啊!那么就更不用说是受持 佛所制的菩萨戒了。因此说穿了,宗喀巴所持的“净”戒,是属于外道法的三昧耶戒,正是 佛所开示的“非戒取戒”的外道戒,只是为了修双身法铺路罢了!说到这里,还应该要感谢翻译《密宗道次第广论》的译者,他把宗喀巴邪淫的本质,藉了这一部论,完全地呈现于普罗大众的眼前,这也是有其一分福德的!
回过头来说,宗喀巴说他所说的三士的区分,是与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61〈摄决择分〉之中所开示的是“与此义同”。然而,我们来看看《瑜伽师地论》卷61之中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三士”之说,到底是在讲什么?但是由于论中文字的篇幅较长,在这里就举一部分来说明,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查阅《瑜伽师地论》之后就可以知道。譬如其中说到: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复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别解脱律仪,二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律仪,三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瑜伽师地论》卷61)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三士之说,是就某一种法,然后从这一个人在这一种法的受用,或者是显示出来的相貌,而建立了下、中、上的三士差别;或者是从这一个人在事务等注重的差别,或者是从这一个人所受律仪的差别,乃至是依于施物、施田、施心的差别等,而个别建立了下、中、上三士的差别;不是在把 佛已经宣说的五乘佛法、或者是三乘菩提又建立不同的名相。而宗喀巴却是在否定 世尊的万法所依的阿赖耶识的前提下,建立了他自己的“三士道”,而妄想以之来取代五乘佛法、三乘菩提,其实完全都是戏论罢了。
但是时间到了,且待第二集分晓,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