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胜鬘经讲记(一)>

第113集 所知障与烦恼习气种子 正棋老师

[胜鬘经讲记(一)]  发表时间: 2020-02-08 18:4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单元。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明〈所知障与烦恼习气〉的问题。
在上一个单元的后段,我们说到有位主张大乘非佛亲口所说的法师,在他的《胜鬘经讲记》当中,他说:“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称为不染污无知。无知即无明的别名;习气,是极微细的无明,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5。)这位法师说声闻学派将二乘人不能断除的习气,认为是不染污无知,这个习气是极微细的无知;他说这就是大乘的无明住地,也就是所知障。
因为佛教学者一向认为原始佛教的贪等烦恼障的习气,在部派佛教中发展成为不染污无知,到了大乘佛教则发展成为所知障,也就是无明住地。这种讲法基本上是认为佛教是思想演化的过程的一个论点,这也是大乘佛法是从原始佛教发展成为部派佛教,最后成为大乘佛教,所以是大乘佛法不是 佛亲口所说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就所知障与烦恼障习气的关系,再提出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我们来了解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真实内涵,确实了解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真实内涵以后,对我们在佛法上的修证才会有实际的帮助,同时也会自然知道烦恼障的习气,可不可能从不染污的无知发展成为大乘佛教的所知障(也就是无明住地)。烦恼障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当中,如来说:“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烦恼障的断除,是因为过去一向熏习“确实有蕴处界人我的存在”的邪见,已经加以断除,因此证得了人无我,也就是实证众生是五蕴的假合,其中没有真实的我存在,舍寿的时候灭除了七转识,然后证入了无余涅槃。
烦恼障所修证的菩提果,都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人我上面。首先一一地去观察蕴处界的虚妄性,一一地观察蕴处界的缘起必灭,这样子先断除了以五蕴身心是常住的我见,然后再断除对三界中的贪爱、瞋恚以及愚痴等等的烦恼,这样子断除我见与我执以后,完全不执著蕴处界的自我,在舍寿的时候完全不执著七识心,愿意让自己的十八界一一地消灭,永远不再出现在三界当中,这样成为无余涅槃。所以,烦恼障就是我见与我执,也就是前面几个单元当中所说的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一念无明。这四种住地烦恼会生起一切的起烦恼,起烦恼是说,生起了以后会使众生沉沦在三界中,是众生可以相应得到的烦恼,而且是与分段生死相应的。
这四种住地烦恼都是从觉知心常住的错误认知,以及三界境界的贪爱所生起的,因为是从意根与觉知心生起的烦恼,所以叫作起烦恼,都是与三界境界相应的烦恼,这个起烦恼在每一剎那都跟觉知心相应。烦恼障所相应的对象,全部都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中。
而烦恼障的习气,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27当中开示说:
【“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大智度论》卷27)
烦恼障的习气是从烦恼障的残余气息而说的,如果身口的业行无法随着智慧的运作,好像是从烦恼生起的;不知道这个烦恼习气内心境界的人,看见习气的生起,会以为他的内心是不清净的;可是它不是真实的烦恼,只是因为长久的熏习烦恼,所以会有烦恼习气的产生。就像是一个长久被脚炼锁住的人,突然间得到了解脱,他行走的时候,虽然已经没有脚炼了,可是仍然还会有戴着脚炼的感觉存在。或如乳母的衣服,因为长久乳垢的缘故,虽然用了干净的灰石清洗干净,已经没有乳垢了,可是垢的气息仍然存在。这衣服就像是解脱道圣人的心,虽然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可是习气仍然无法断除。就像是难陀尊者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可是还有贪欲的习气,这个习气会让他在男女大众中坐的时候,会先看女众,会先跟女众说话。可是难陀尊者贪欲烦恼的现行已经断除,就只剩下会不自觉的先亲近女众的习气还在。
龙树菩萨又说:
【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余习、难陀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慢余习。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大智度论》卷2)
龙树菩萨说:声闻阿罗汉以及缘觉辟支佛,虽然已经破了贪瞋痴三毒的现行,可是三毒的气分还没有消除清净,就像香在器具中,虽然把香拿走了,还是会有香气存在。就像是草木焚烧以后,因为火的势力薄弱,剩下冒烟的灰烬。佛陀三毒永远消除清净,就像是劫火烧尽了一切山河大地甚至是须弥山,最后无烟无炭。而像舍利弗有瞋恚的余习、难陀有淫欲的余习、毕陵尊者会有喊人“小婢”的慢心等等,就像是戴着脚炼的人,他得到自由以后,刚开始行走的时候还是会有些不便。
这些属于贪欲、瞋恚、慢心等等烦恼障而衍生的习气,并不会影响阿罗汉们证得无余涅槃,这个烦恼障可分为六种根本烦恼,也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以及伴随六根本烦恼而生起的随烦恼有二十种。而烦恼障的习气,也就是六根本烦恼与二十随烦恼所残余的气息,附属于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这个烦恼习气我们都有,只是阿罗汉们在断除烦恼障的现行以后,还有习气种子的存在。
至于所知障,又称为智障或是无始无明,是指法界体性智慧修证上面的障碍,是指修行人对于法界实相的认识与现观,因为无法亲证自心真如的缘故,对于法界体性的真正本质所知不足,因此在般若实相上面的了知产生了障碍,这就是所知障,也就是对法身的不了解所产生对大菩提果的障碍。因此《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 世尊说:“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经中 如来开示说:“所知障所断除的是亲见法无我的事实,所证得般若实相的智慧极为殊胜、极为清净。”
所知障的摧破,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所知障所障蔽的主要在于障蔽法界万法体性的了知,主要在于蒙蔽众生对于法界实相的亲证。而法界万法体性的实相就是自心如来,如果能够亲证第八识自心如来,就能够渐渐深入细观万法,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由第八识自心如来生起跟显现,因为这样证知的缘故,就破了所知障。
所知障就是无始无明,这无始无明是不跟我们的觉知心相应的,因此《胜鬘经》中 胜鬘夫人说:“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我们在证悟以前,是不曾与无始无明的住地烦恼相应过的,因为在未触证如来藏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所知障存在,这所知障就像一句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五蕴身心都是从如来藏中生起的,也可以说如来藏驻于五蕴身心之中,对这个五蕴身心的真实面目如来藏,无始以来都是不知不觉的,所以所知障称为无始无明。这个无始无明从无始劫以来都不跟我们的觉知心相应,一直到我们想要探究法界的实相的时候,才会与我们相应。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仍然无法打破它,一直到明心以后才算是打破它了!
所知障是不了知法界体性的真实相的障碍,法界体性的真实相就是“一切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出世间上上法,都是自心如来所生、所显的事实。”这个所知障不是种子,也就是所知障不像是烦恼障与烦恼习气中有如来藏中种子的功能,所知障就只是一种无知的现行,所以《成唯识论》说:“所知障是现非种。”
从前面对烦恼障以及所知障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两者天差地别,烦恼障以及烦恼障的习气是相对于世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产生的,都是与觉知心剎那剎那相应的,所以是觉知心的种子。烦恼障会障碍生死解脱,烦恼习气则是不会影响阿罗汉入涅槃,对解脱道而言,是不染污无知,但是对大乘菩萨而言,仍然不是清净的,仍然是染污的。而所知障则是对于法界实相的不了知而产生的,证悟以前是不跟觉知心相应的,所知障只是一种无知的现行,它不是种子,它不会障碍生死解脱,只会障碍成佛。
烦恼障的习气与所知障,完全是不同的障碍,说它们是演化的结果,这可就是过分牵强了!这种佛教是思想演化的过程的一个论点,从法义上来看,真的是错得非常的离谱!将烦恼习气明确定义为所知障,其实是来自密宗中观应成派宗喀巴在他的《入中论讲记》中说:
【“所知障,即是烦恼余习。烦恼断尽气味未尽。如瓶中盛酥油,油虽尽,其气味久洗不去。又如木盒盛香,香虽取出烧尽,盒中香气,久久犹在。烦恼断后,虽不起贪嗔,而有无始惯习之余习,名所知障,若不断尽,不能成佛。”】(《入中论讲记》)
宗喀巴属于中观应成派,他们主张没有一个根本识真如心阿赖耶识,一切法缘起性空。宗喀巴不接受有真如心阿赖耶识的存在,对障碍真如佛性的所知障,当然也无从来定义,因此只能将所知障归类为烦恼习气。而服膺于中观应成派主张大乘非佛亲口所说的那一位法师,在他的《印度之佛教》书中也说:“大乘学兴,烦恼气分为彼罗汉所不断之‘习气’,演化为大乘不共断之所知障。此所知障名曰‘无明住地’(即习地),为隐覆净心之客尘,与经量者之熏习说合流。”(《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1988年10月三版,页271。)从他的说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思想研究者的推论,思想会有合流、会有演化;可是若是想要真正实修,想要断除烦恼或是修证佛菩提道的人,一定会想要搞清楚烦恼障、习气以及所知障的关系。其实,认为大乘佛法是由部派佛教演化而来,因此主张习气演化成为所知障,这就完全错解了大乘佛法了。
应成中观的宗喀巴曾经提出八大难,他第一个难就是不承认有阿赖耶识,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六识论者一直不能够接受众生有八个识,他们认为为什么 玄奘菩萨的法相唯识就是唯一正确的呢?他们说:“佛教思想从来是容纳百川的大海,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使适合一切众生的根机和需求。这才是佛教的大方便,也是佛教思想海阔天空的主要标志。”这种说法就是前面我们所说,有学者认为佛教就是思想的演化,因为把佛教当作是思想,思想就会进化,也会演化,当然也可以百家争鸣,可以各种思想兼收并蓄。如果佛教是一种思想,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张“他所主张的就是佛法”,就这样子各自成就内涵不同、证量不同的 佛,所以法王、活佛满街跑。可是这样子把佛教当作是思想,海阔天空地去修行以后,真的可以成为真正的 佛吗?
我们的主张跟 玄奘菩萨法相唯识的主张一致,佛法就是三乘菩提,众生就是八个识,烦恼障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断除烦恼障的现行,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或是辟支佛;烦恼障的习气就是根本烦恼,或是随烦恼的残余气息。大乘佛法中的所知障就是无始无明,是对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成为般若智慧的障碍。法界实相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法真实的相貌,要成就佛道,一定要从法界实相阿赖耶识入手,也只有阿赖耶识才是生命唯一的实相、真实的中道,因为阿赖耶识出生蕴处界诸法,可是祂本身却是不生不灭;祂是自性清净心,可是却含有染污的烦恼等等,所以是不垢不净。就因为阿赖耶识能够出生万法,可是祂的实际理地之中,却是没有任何一法的存在,就这样祂才是真正的中道。能够这样子现观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中观。
如果否定了阿赖耶识,然后说他们是中观、是佛教,这在道理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法的修证必须是实证,不可以当作是思想的研究。什么是烦恼障?什么是烦恼障的习气?什么是所知障?都必须亲证,都必须确实体会清楚,千万不能说:“你说你的佛法,我说我的佛法,我们各自成为各自的佛。”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说明所知障与烦恼习气的问题到这边。欢迎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