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胜鬘经讲记(一)>

第120集 大乘真实说--不受后有智(五) 正洁老师

[胜鬘经讲记(一)]  发表时间: 2020-02-08 11:3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这个单元我们要回到《胜鬘经》的经文,作一个简单的解说。
我们先把所负责范围的胜鬘经文,念诵一下:
【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焰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前面所说的是《胜鬘经》这段经文当中,所说的不受后有智有两种,关于如来大乘无学究竟佛道所成就的不受后有智。这个经文里面主要的一个关键的名词,有所谓的“出一切世间”,然后“得不思议法身”;还有所谓的“尔焰地”、还有“十力勇猛”、“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也就是佛地才完全如实实证的四无畏。我们就依于这几个主要的名词,来作最后一集的一个解说。
经文当中“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世间,我们知道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依于第八识----《八识规矩颂》里面所说的“受熏持种根身器”。众生因为七转识造作了什么样相应的身口意行,而熏于如来藏第八识心田;如来藏持这个种,还有其他无量的功德,譬如说蕴处界种,还有其他的烦恼随眠的这些种子,还有这样子的业种,祂受熏持种之后,在一期寿命结束,祂会出生你的根身。你的有根身就是你的业报身——你的正报,还有这个业报身;这个正报身所依的依报,也就是这个器世间,所谓的物质世间。然而,不管是五阴世间或是器世间,都不离于这一个如来藏能够受熏持种而才能够出生。而这个如来藏─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却是大乘无学(也就是佛)才能够完全如实实证的一个法,依于佛完全实证,所以祂才能够超越了知,也就是成就了一切种智、四智圆明,成就了十力、四无所畏,祂才能够叫作五阴世间、器世间,出一切世间,也才会叫作“世间解”----所谓的佛的十号。
除了五阴世间、器世间这样子分类之外,另外我们可以有一个分类,就是把十法界分成四圣六凡的世间。四圣指的是大乘里面的两种圣人、小乘里面的两种圣人,当然就是大乘里面的佛----佛法界,还有菩萨法界----这里指的当然是地上菩萨;还有小乘的声闻、缘觉法界,这四个是四圣世间,是四法道。然后相对于这个四法道,远离贪瞋痴,然后断除二障,譬如大乘具足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小乘只断掉烦恼障的现行;那这样二障完全未除的,或是只除了一小部分的,就摄属于所谓的六业道的六凡世间。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单独就大乘法来说的话,我们是要从凡夫的心性,慢慢经由修行而变成菩萨的心性,而变成佛的心性。这中间的差异,就是凡夫我执烦恼障、法执所知障完全具足,顶多是所谓的少分断。如果你把已经七住位的地前凡夫这样的贤人也算是在凡夫的话,那他当然也只能说是二障有少分的断;那您如果把他摄属于已经是菩萨,从凡夫心性到菩萨心性,那您无妨说这一个菩萨,就是相对于完全都没有断除二障的凡夫,他已经断我见了,乃至已经大乘明心了,他就已经分证一分的人无我、法无我,断了一分的烦恼障、所知障。而这样子的地地增上的实证人无我、法无我,断除无始无明、一念无明,终究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等觉、妙觉,终究成佛,才会成就佛的心性。何谓佛的心性呢?就是相应于一切四智圆明—一切种智—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我执、法执完全断除,已经完全的人无我、法无我,这才叫作证得最上清净的法身,也才可能具足如来圆满的十力,还有四无所畏,而不是只有地上菩萨的分证而已。
上面两个世间,我们清楚的知道,也可以依三自性、以四种涅槃来说。举例而言,三自性当中,佛已经圆满实证了这一个圆成实性心,对于净分的依他起也已经完全的认知,所以佛能够具足了知一切世间乃至一切生灭法;而佛的遍计执,不管这个遍计执是指法执或我执,也都完全地去除。而如果以三自性来讲,刚刚讲过了,定性声闻人他顶多只能方便说灭掉了遍计执,他的世间还不圆满,而且他灭掉的遍计执,也只是生灭相的灭除而已,是属于相关于烦恼障我执的部分。如果再以四种涅槃来说的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于《成唯识论》,那是指一切众生都本来具足。在《成唯识论》清楚地说到了,祂不是以证、不证(以修证而得或是说未证未得)而来分这一个本来自性涅槃,它纯粹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它只是把后面的三种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还有无住涅槃—以此三者来对应于大乘的不受后有智与小乘的不受后有智。
除此之外,我们要来讲到《胜鬘经》里其余的经文,这个经文就是“得不思议法身”。这里可以把它分成“不思议”跟“法身”,不思议,我们之前有讲过了,在某一个特别的单元有说到了所谓的不思议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我们来形容涅槃。言语道断,所以不可议论----不可议;心行处灭,所以不可思。这里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指的涅槃的境界,其实就是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法,这个第八识祂所独存的所谓的真实如如的境界。在《成唯识论》这八个字两句话,它说的是“寻思路绝、名言道断”,虽然用字遣词稍微有不同,意义还是一样的。简单来说,不思议还是直指这个第八识如来藏不可思议心,如同《楞严经》所说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
不思议之后另外一个名相是“法身”,我们就依于《成唯识论》来说一下。《成唯识论》卷10: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这里“二转依果”指的是菩提跟涅槃),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
简单来说,这里其实就已经把《成唯识论》卷1开首讲到了:一定要断除烦恼障,才能够证得涅槃;一定要圆满断除所知障,才能证得菩提。
而声闻、缘觉他所证的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他所证的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其实都是“有上”的菩提,还有“有上”的涅槃,问题就出在于他不证这个三自性当中的圆成实性心。定性声闻人他灭除掉蕴处界证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其实他还没有把生灭法、生灭相分得很清楚,他没有真实的见到以圆成实性心而来说的纯粹的功能性的法----种子法;所以才会有之前刚刚讲的天女散花,他还着于花相,虽然他于花,于一切人、我、众生、寿者相三界相,他不起贪、瞋,甚至三界的痴,可是他还是依于这样子的没有办法远离名相名言的计较执著,因为这种名言习气,并不妨碍他证入无余涅槃。这底下还讲到,因为 佛牟尼世尊祂证得大菩提果,还有证得大涅槃,也就是无住涅槃;祂是因为祂依于祂永离(永远离开)了烦恼障、所知障,所以才能够叫作法身。这个法身是无量无边的力、无畏—简单讲就是十力、四无所畏—这一些佛地才圆满具足的大功德法来严饰庄严,来为祂之所度化众生之所依。
后面《成唯识论》又讲到了,来解释这个“身”的定义,它说身有三个义:“体”,祂的本体、心体的意思;“依”是一切万法之所依,以法身来解释;“聚”是这些功德的聚集----功德聚。是心的本体;是所谓的一切所知境之所依,这个“所知”,其实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后面也会说到的“一切尔焰地”这个“尔焰”。尔焰指的就是所知的境界,真正对于一切万法能够如实了知的,只有具足了知一切法如何从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从初地菩萨的百法、千法、万法,一直到无量亿法、无量无边法,而终究圆满一切所知之性都能够如实了知,也才能够成就后面《胜鬘经》所要说的:一切尔焰地都能够得到无碍的法自在。因为一切种智具足,所以当然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证得这个佛地的圆满的真如,更无其上更有一个境界需要去实证。《成唯识论》讲到了这个体依,依体义、依义、聚义而来说这一个法身,这个法身跟我们一般所说的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的这一个法身,稍微有一点点差异,当然不可能有互相之间的违背。
《成唯识论》接着说:“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成唯识论》卷10)简单来说,这里的法身,不像我们之前把我们凡夫地的时候,如来藏有时候也把祂方便叫作法身,只是这个法身的话,里面尚未完全种子清净。《成唯识论》这里说“此法身五法为性”,这里的五法,指的就是自性心相应的真净法界,也就是那个涅槃心体——不生不灭法界;这个不生不灭法界,祂具足无漏有为性,也具足无漏无为性。如来藏并不是要出生凡夫或是说九法界,除了佛法界之外的,祂有蕴处界的运作运行,在生灭现象界有这种运作运行,才叫作祂的无漏有为法有在运作运行;在佛地的境界,迥然不是这样子的一个道理。五法除了这一个净法—这个清净法界—之外,它还包括了其他的四个法,其实就是佛地的四智圆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里就不多说。这里又提到了“二转依果”,就是转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来转除或是转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了佛地的大菩提、大涅槃,都属于法身所摄。所以这里的法身,真实来讲应该是只有佛地才可以这样子来说。
得不思议法身说完,我们刚刚也把底下的“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简单地说过了,这里我们就说到底下最后的“十力与四无所畏”。简单来说,十力的话,所谓的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乃至最后的漏尽智力,在这个部分我们要引用《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卷50:
【云何如来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即便顿得一切十力,顿证得已,后时次第方现在前。谓:诸如来初成佛时,先起处非处智力,观察诸法,建立一切无倒因果。】
十力当中的第一力“处非处智力”,其实就是如来能够制戒的原因,祂是法毘奈耶的完全如实了知。起了处非处智力之后,其他要提醒菩萨们的几个力,譬如说“自业智力”:
【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爱殊胜异熟果者,方便为说,令其远离诸不善业,令其现行所有善业。】
要提醒菩萨的,这里其实是在指向于五乘教法当中的人乘,还有天乘当中的一分,就是欲界天。而其后的另外一个力—“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这个是对于世间希求世间离欲法的人,这是指五乘当中顶多也只能算是天乘,天乘当中的四禅八定相应的色、无色界的境界。最后又“次起所余的如来七力”,这里重点在于就是五乘教法后面的声闻乘、缘觉乘跟佛乘的要来实证三乘菩提。时间的关系,我们如来的十力次第只能简单说到这里。
提醒菩萨们,《瑜伽师地论》卷50这里它所说的十力次第有三种,我们所说的只是第一种。以下我们来说一下,相关于《胜鬘经》里面的“四无畏”的经文,我们一样是引用《瑜伽师地论》卷50,相应于连接前面的十力的论文。我们来念诵一下:
【如来所有四无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于其四处,在大众中而自称叹,谓所知障永解脱故,于一切种一切法中现等正觉,不共声闻,是第一处。诸烦恼障永解脱故,证得漏尽,共诸声闻,是第二处。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是第三处。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是第四处。】
这里要提醒菩萨们的,“四无畏”以前我们都只是说漏尽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其实这里背后指的是这一个漏尽无所畏是烦恼障的。佛自利的功德已经完全圆满了,所以祂能够所知障永解脱、一切智无所畏;而佛烦恼障不只是现行、连种子都断尽了,所以才真正的是漏尽无所畏,而声闻人没有漏尽无所畏。另外一个,“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这也是说这一个说出离道法无所畏,这个指的还是主要针对于烦恼障而说,当然无妨也可以说兼略了所知障。“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其实真正来讲,还是应该也可以含摄二障。而底下的《瑜伽师地论》谈到了,相对于前面的漏尽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这是佛的自利功德圆满;而底下的四无畏当中的另外两个,就是佛的利他功德行能够圆满。《瑜伽师地论》又说到了漏尽无所畏这是不共声闻,纯粹只为大乘菩萨而说;而诸烦恼障永解脱故,是共诸声闻。换句话说,三乘都必须要实证,只是差别在于烦恼障是不是现行、种子都俱断除。这底下的“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乃至另外一个所谓的利他行圆满的“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所谓的第三处、第四处,《瑜伽师地论》都说了这是普为一切诸乘,就是五乘都可以说。这边讲完了十力、四无所畏,时间限制是非常的简短。
我们这里要来提醒菩萨们,在《妙法莲华经》卷第1有说到: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里所谓的,我们有时候会给它套上一个佛法的名词,叫作《法华经》的“十如是”。这个十如是,其实就相应于佛地的-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大乘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佛地至高无上的能够了知一切世间,能够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地独证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个其实都是相应于(主要相应于)十力的处非处(智力)。也就是对于一切的,当然我们底下的解释,请菩萨们记得,这是根据现前我们相应于凡夫的,而来解说这十如是,而来让《胜鬘经》跟《法华经》相呼应,绝对不是说一个太高深的解释。
这里的十如是,我们可以把说“诸法如是相”,诸法如是的生灭相,你现前所见人、我、众生、寿者相,你要在它背后看到它的生灭性。换句话说,它是缘起依他性,而缘起依他性只是二乘所证;如果是大乘菩萨,您要记得它是清净分的依他起性,而由生灭相而进到非善非恶的生灭性,而反缘背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心体,而这个心体具足了种种的力用。这个力其实指的就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1里面讲的:祂具足了种种的相性自性,还有大种性自性。因为这样子的如是的一切的种子,一切的界、功德,佛地已经如实了知,佛地十力具足,祂就能够如是作;如是作之后,还有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那我们方便当然也可以跟《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跟大慧菩萨所说的:
【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来作一个比推。所谓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乃至最后能够如是本末究竟,究竟圆满知一切相,知一切性----依他起性;乃至证得圆满清净的佛地无上的佛地真如法界,而具足圆满能够运用四智圆明的一切功德力,而能够在三界世间当中依其余的诸力,而来观察众生的因缘法器,而来安排众生依于五乘教法而得度的因缘。就是因为佛有这样的具足十如是,具足这样的十力、四无所畏,所以佛地所证的不受后有智,才是如同《胜鬘经》胜鬘夫人所说的:这是最上第一,不共其余的外道。
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先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