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佛典故事 【共130集】>

第38集-贫道士守戒得胜财

[佛典故事 【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9-03 18:5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节目,今天我们要以《六度集经》卷4中,有关“贫道士守戒得圣财”之故事,来与诸位探讨其中相关的法义。
这个故事看起来虽然平淡,而且篇幅不长,但却也显示了几个基本的佛法道理,对于佛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大家平常就要奉行的。在《六度集经》卷4中,主要是在开示有关持戒度的道理,里面用了许多故事来说明持戒之因果不虚;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贫道士守戒得圣财”的故事主要内容是说:从前有一位菩萨持守戒律,过著隐居乡野的生活,他从来不羡慕当时社会所追求的繁华生活,也不追求名利与五欲的享受。这位菩萨帮助四姓大众看守墓园,如果村庄里有丧葬事,菩萨都会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因此丧家都很感激,每每拿出贵重的宝物来酬谢他,菩萨不论收到的宝物是多是少,总是会把它交还四姓的墓园主人们;因此他的清净德行,总是得到大家的赞赏。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菩萨,在故事中有时候称他是道士——就是修道之士或者有道之士;而这位菩萨其实就是 释迦菩萨,也就是 世尊的前身,那时候 世尊还在行菩萨道。
在故事的一开始,就点出这位菩萨他是持守戒律的。诸位听众在听闻过这么多的节目之后,应当都知道持戒在佛法修行中的重要性,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有开示持戒的利益:【超越生死深大海,菩萨净戒为船筏;永断贪瞋痴系缚,菩萨净戒为利剑;……息除贫贱诸苦因,净戒能为如意宝。】从圣教里面的开示,我们可以确信,在修行道上如果没有持戒,是不可能成就的;无论是要解脱生死,永断贪瞋痴系缚,或者是要离开种种苦因,都必须要持戒。而且持戒也可以得到佛菩萨与诸天善神之慈悲护念,因为祂们都希望众生能够修行清净与广行善业,因此一定会摄受持戒清净之修行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持五戒,连人身都保不住,那就没有办法进一步谈到修行了。譬如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9中的开示:【大王!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大王当知!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功德无尽。】因此经典中很清楚的开示,如果没有持戒,连要得到癞皮野狐的果报身,都很困难了!因为如果违戒而造作诸恶,也许他会出生在地狱中,或者获得身量微小的小鱼虾、昆虫身等等,都是远不及有皮肤病、大家看到都不喜欢的野狐。因为有持戒才能得人身,有人身这个道器的时候,才能修学佛法,能够护持正法而令佛种、法种及僧种能够相续不断。而且菩萨在十信具足之后,过了初住位、进入二住位的时候,他是要主修持戒度的;因此就必须受持菩萨戒,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才能圆满二住位而向三住位出发。因此这个故事一开始,就点出这位菩萨是有持守戒律的,所以这位菩萨可以确保他的修行,是朝著正确的方向有效率地快速前进,同时也确保能够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接下来,故事中提到这位菩萨他是帮助四姓大众看守墓园,如果村庄里有丧葬事,菩萨都会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这里面四姓的意思,指的是古天竺的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力、吠舍、戍达罗;也就是修行人、王族统治阶级、工商农阶级以及奴隶。虽然在古代天竺有区分这四种社会阶级,但是在佛教来说是强调人人都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这个本心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只要把烦恼无明去除,众生都有机会可以成佛。
而这四种社会阶级,只是当时天竺社会的施设,以及众生生生世世以来,造作诸业而呈现的暂时之果报而已;其实人人都是平等,而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的,只是遮障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譬如在《长阿含经》卷6中 世尊的开示:【婆悉咤!今我无上正真道中不须种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须此,我法不尔。若有沙门、婆罗门,自恃种姓,怀憍慢心,于我法中终不得成无上证也。若能舍离种姓,除憍慢心,则于我法中得成道证,堪受正法。人恶下流,我法不尔。】而故事中的菩萨他知道众生皆有佛性,四种社会阶级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因此他帮助的对象是遍及四姓的。这种行为也符合菩萨三聚净戒中之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要正确利乐一切有情;因此菩萨对于四姓皆能普遍作利益、平等布施,而不限定于少数对象或特定阶层。因此修学无上正真的佛道,不需要依赖特定的种姓阶级,只要依教奉行,大家都有成就的可能。
菩萨们面对现在自己的果报与生活环境,也不需要心存憍慢或怨天尤人,因为修学是否可以成就,并不是靠他在社会上或者世间法上的地位,而是因为熏闻的法义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能够如实依据善知识的教导,去作观行、锻炼功夫、修除性障以及累积福德;而如果在四姓中,自认为是最上层的婆罗门,错误认为自己是最尊贵的,心存憍慢心,那反而无法成就佛法。
事实上,婆罗门认为自己是从大梵天王口中出生的错误说法,早就被 世尊破斥过了,在《长阿含经》卷6中开示:【佛告婆悉咤:“今者现见婆罗门种,嫁娶产生,与世无异,而作诈称:‘我是梵种,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因此,婆罗门认为自己从大梵天王口中出生,自认为在四姓之中位阶最高,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婆罗门也是父母所生,也有种种烦恼,并非一直都是清净的。所以四种姓的位阶,事实上与佛法修行没有直接的关系。
菩萨如果因为因缘时节或环境的关系,如同此故事中的菩萨一样,即使隐居在乡野,也能够安贫乐道以及随缘尽力帮助他人。因为菩萨心中喜欢远离愦闹,即使身行是为了众生而忙碌,但是内心却是乐于解脱世俗法的,因此不会因为生活在乡野,缺乏物质受用而生烦恼,仍然能够于道业上用功精进。当然菩萨也乐于随顺因缘居住在城市中,与许多的众生生活在一起,因此便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及利乐众生;因此说:【犹如无薪,火则不然……。菩萨处寂亦复如是,不能炽然教导众生。……如大薪聚火则炽然。……菩萨亦尔,处在多众教导炽然。】(《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2)同时菩萨也不会因为这样的关系,而对于五欲境界生起染著心,而是能够在欲离欲,在佛道的修行上快速前进。
菩萨能够安住于各种生活环境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对于修学正法行菩萨道已经心得决定;加上如果在法上也能够实证,那就能够时时安住在菩萨道正法,及转依如来藏之清净体性;因为菩萨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生活环境如何,并不是他所注重的。譬如,平实导师在《实相经宗通》第三辑中的开示:【正念,就是说正确地忆念而安住下来。也就是说,对于所证的这个法门能够正确地忆念,不会忘记,然后住于这个正确的智慧之念里面不退转、不改变,就这么安住下来,然后继续更深入地修学以及熏习;世尊说:“这样的人,虽然仍然有五阴住于五欲里的六尘中,但是已经不会被贪欲所产生的种种过失所染污。”这是真正的在欲而离欲,这真的很难,菩萨却是必须要这样实证而永远这样子安住下来,才能在人间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也就是火中生红莲,非常难得。】(《实相经宗通》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232)
从上面所说的故事中,菩萨的行谊是完全吻合大乘法的正知见,也是我们应当效法的。而 释迦菩萨也不贪取丧家为了感谢他而致赠的宝物,他将这些宝物悉数退还丧家;这里让我们了解菩萨救护众生是不求回报的,也不作任何条件交换。因为菩萨道是在利益众生之中来成就自他,如果求回报的话,便又落入世间法之中,便无法离开种种世间有为法的束缚;不仅无法产生解脱受用,也会使得内心被杂染法所染污,如此便违反了他所要成就的目标。因此有智慧的菩萨,是不会去作这样的行为。
 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中也开示说:“真正的菩萨行,布施以后不要希望回报。你不希望回报,自然会有回报,又增加另一个功德;希望回报就没有功德,只剩下世间福德。”(《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316)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有智慧的人布施,不为生天受乐,不求后世的三界有快乐,也不是为了想要获得善名流布在外,纯粹是为了求证佛菩提,广利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此说一切布施皆为回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这才是正确地无倒回向。
虽然菩萨布施不求回报,也不贪著世间财物,然而他无形中却得到最珍贵的圣财。因为能够依教奉行行菩萨道的缘故,因此他的持戒、忍辱与智慧等功德,就能够带到未来世去,使得未来世也能常修学善法与菩萨道;只要遇到了正法,就能马上相应而开花结果,而且引生的智慧功德越来越殊胜,这也是菩萨的坚固之财。所以,这样的菩萨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富有,因为一般的世间财物并不能带到未来世去,受用也有享尽的时候;但是菩萨的坚固之财,却可以随著时间,一世一世而越发增长广大、无穷无尽。因此有智慧的菩萨都会懂得这个道理,在累积福德以及增长功德之后,都不忘了回向自己与众生在佛菩提道上的圆满成就,而这样的回向是无穷无尽的。
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卷30中的开示:【是诸善根悉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者则不可尽,所以者何?如是善根不依三界,若依三界是则损耗,是故回向一切种智诸善根等不可得尽。】因为不是为了求三界有的果报而行善及回向。三界有的果报终将有损耗享尽的时候,而回向成就无上菩提,将来可以利乐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灯灯相续,因此无量无尽,这样的修行方式当然可以称作得圣财。
在这个故事里面,因为大家对于 释迦菩萨非常感激,并且赞叹他伟大清净的德行,因此便帮他成家立业,如《六度集经》卷4中的开示:【即择青衣中有贤行兼华色者,给之为妻,分家财以成其居。道士曰:“进其行,高其德。”】这里面,释迦菩萨说:“我这样做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如今既然如此,我将会更精进地修行,断除贪爱、瞋恚、愚痴的烦恼,让自己的身口意行越来越清净,而提高自己修行的德行。”这里 释迦菩萨所说的内容,也是大家应该精进履行的,特别在现今时代,有大善知识住世;而且借现代科技之助,熏闻佛法正知见变得非常方便,正好是精进修行的大好机会!而菩萨生生世世在人间利乐众生时,通常要广结善缘,如果在家,因为有结婚生子,包括男方、女方家族,各有许多眷属,可以为未来世多结一些法眷属;如果选择出家,那在寺院中,也可以结一群法眷属。因此无论在家、出家,在生生世世的菩萨道中会有许多眷属,而未来世就有因缘能够接引他们。
在本故事中,释迦菩萨虽然现在家相,随顺于世间五欲之法,而不坏世间法;但是内心之中,却是不攀缘执著五欲境界,与世间之财富名利地位,因为菩萨道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目标。同时在家菩萨的各种境界与因缘最为具足,有利于菩萨道的修行;而因为菩萨精进修行,使得自己的证量不断提升,也有能力利益更多层次的众生,同时也让护持他的众生获得更广大的福德。从今天所引《六度集经》卷4中的故事,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却有非常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道理,是诸位菩萨都应该努力遵循的,这也是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需要学习到的。
菩萨们虽然不注重物质生活,但是心中却是富足而法喜充满的,因为如果能够正确地修学佛法,就不会整天愁眉苦脸,而是可以快快乐乐地学佛;如同在《瑜伽师地论》卷38中的开示:【若诸菩萨,欲于菩萨所应学处,精勤修学,最初定应具多胜解,应求正法,应说正法,应正修行,法随法行。】因此如果能对正法,有各种层面的正确了解及信受,那在修行的道路上,便能够一步一步地成就。
因为法是正确的,符合因果律的,因此修行便能够成就,而不会唐捐其功。如此依据正法正确地闻思修,便可以渐渐增上及亲自领受智慧与解脱受用;因为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能够心得决定安住在正法上面,不会有任何怀疑;因此心中便觉得安隐及欢喜,知道自己已经走在正确的修行路上,而且快速地前进了。所以,配合在利乐众生、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虽然色身劳累,但是因为这是他所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心中仍然是充满喜乐的;而且智慧、福德日日增长,心中法喜充满,这才是正确菩萨道的修行方式,相信诸位都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同时经由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深切了解到持戒在修行路上的重要性,以及菩萨平等布施的精神。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高正国老师)
本文标签:守戒(5) 本文关键字:守戒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