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非常高兴再次来和大家共续法缘,在上次的节目中谈到因为在真如法性中,实际照见万法的根本理体——如来藏,证得根本无分别智,现起总相智,以此为根本,再不断地对真如作深细观行,而有后得无分别智;因此对真如法性的胜妙见解,就在所修的菩萨道中不断显现,立于中道而行六度万行,都不会执有著无——落于两边,所以就开始生起种种的胜解、胜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解行发心菩萨依于胜解的般若智慧,在六度中有何种的胜行呢?学佛行菩萨道能成就两种庄严“福德与智慧”,这两种庄严是成佛所必备的,也是一切菩萨生生世世努力修行,一直到究竟佛地时才圆满的。那么福德从哪里来?从哪里得呢?就是要从众生来、众生得。这个答案很简单,但很难理解与履行,怎么会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说分明。
我们知道六度的前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全部是在收集福德,从布施法、财、无畏给众生而得福;从持戒而不违犯伤害众生而得;修忍辱是众生示现身、口、意行的违逆境界给你,你把这个境界拿来修忍辱,不仅消除了性障,还增益自己道业及福德;在前三度努力去精进,而得到是更多的福德;修禅定是以舍为主法,舍欲界五欲之法,得色界初禅乃至四禅的定福。这五度直接、间接的对象全部是众生,所以福德是因众生而有,福德是从众生那里来的。了解这样的道理以后,为了福德,凡夫众生才会努力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的法,而这样作主要是为了自己,最终的目的是想要让自己在未来世得到广大的福报;就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他是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马鸣菩萨的论文中:“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大乘起信论》卷2)这是告诉我们:什么是胜解行位的菩萨们清净胜行的布施观。讲到布施这个部分,一定要先了知布施这一个法有三个基本元素:布施者、受施者,还有布施的东西。这三者缺一不可,少了一个,布施这个法就无法成就;这样看来受施者,是成就布施者功德,很重要的关键哦!所以以后有能力行布施的人,对愿意接受你布施的众生,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反而要很感谢他成就你的布施功德。
话说回来,一般众生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那怎样才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呢?必须要有能力去现观“布施之中的三轮体空”,如果你没有去证得这个真如法性,就不能从现量上去转依真如、就不能作到布施的三轮体空。你从如来藏的真如境界来看,你遇到了一个穷苦的人,你用钱救济他,当你救济他的时候,事实并没有一个作救济善事的你,也没有被你救济的穷苦人,也没有所作的救济这么一回事;所以施者、受者、施物三轮都空,这样布施的人,就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因为布施这件事,在事相上虽然有,可是从五蕴十八界、缘起性空的二乘菩提上面来看,以及从大乘般若所证悟的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看,都没有真实常住的我、人、布施行这三件事情。所以在悟后,不论是二乘菩提,或是大乘菩提上面来作现观,都是三轮体空的,因为有现观三轮体空,所以才有布施到彼岸的功德。经过深入的现观以后,你从“真如心无形无色,而离见闻觉知的体性”的般若智慧来看,以及从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缘起性空的立场来看,结果是我没有在布施,没有被我布施的人,也没有布施这一回事。当你悟后以这样的现观,去看这个布施行的时候,现观被你布施的那位穷人,他其实是没有所得的啊!表面上看来他是有所得的,但是到底是他的真如心得了呢?还是他的妄心得了呢?还是他的身体得了呢?结果是没有!他没有所得,你也没有所失。只是和合八识心王所运作的种种事相,而暂时现有布施这一回事,从第八识自己所住的实际理地来看,完全无得亦无失。既然他无得、你无失,哪里还有布施这件事情呢?到这个现观布施三轮体空的地步,我们就说:你现在既有布施也有波罗蜜。这样才是真正的证得布施波罗蜜了啊!所以菩萨有布施也有波罗蜜,凡夫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
久学菩萨初悟不久,意识心还没有完全适应“转依境界”的时期,有时会有不舍的一念出现,但是很快地就过去了。我说你这个心行,就是还没有完全远离悭贪相,可是这位久学菩萨接著转念又想,我虽然捐出去了,我的真如心根本就没有想说,我这笔钱捐出去好可惜啊!他从真如心来看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这个悭贪相当下就不存在了。正因为你常常在历缘对境时,这样观行而转依真如法性;所以就渐渐地把悭贪相的这种习气种子分分断除,就可以永远地离悭贪相,那你的布施度就变清净了;这样布施的菩萨心行清净,就叫作布施波罗蜜的清净施度,而不是有染著的不净施度。久学的证悟菩萨都是这样子来随顺修学“檀那波罗蜜”,这就是 马鸣菩萨讲的: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
接下来 马鸣菩萨说:“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大乘起信论》卷2)菩萨真的证悟以后,知道法性一向都是离开色声香味触五欲境界的,因为永远显示真实与如如法性的如来藏,从无量劫以来就没有造业过,所以没有破戒相,如果能这样子现前观察而严持戒法的话,就叫作清净戒度。一切证悟的菩萨们,都得要这样子来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什么是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呢?当你找到真心如来藏的时候,你去观察祂,当我们去受持五戒、解脱戒或是菩萨戒的时候,不久证得这个真心如来藏之后,从真如法性的角度来看犯不犯戒的问题,从现观当中知道真心不对五蕴六尘起见闻觉知,所以祂根本无戒可犯啊!因为要在五欲当中的色声香味触法上面去贪著的话,就必须有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必须是能够在见闻觉知性当中生起分别的、必须是有识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直接了知六尘的法味,有了法的韵味以后,才能去贪著享受那一个觉受。你喜欢某一法,是因为那一个法,有一种韵味让你去体会、领受,让你觉得领受那一个法的韵味,可以让你很欢喜。譬如说朋友请吃饭,主菜一上桌,从鼻子闻的味道、眼见菜的摆饰,一接触你马上了别知道这是台菜、浙江菜还是川菜,你已经领受它的韵味了。为什么能领受呢?因为你有分别,在看见的当下就已经分别完成,所以你心里就想著:这个地方菜不错吃,我看一看有什么配料,回家的时候也来试试看。这都是七识心在领受六尘的法味,可是真心如来藏,因为无始以来就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所以祂的体性,就是在五欲境界当中永远都不起贪,不起贪心就没有破戒相;会有破戒相的,一定是因为有这个色身、有见闻觉知心、有作主执取五欲的心,所以在五欲当中起了贪著,才会有种种不如法的身口意行,这样才是破戒相。可是真如、如来藏,永远都是显示出“真实与如如”的法性,永远不住在五欲境界中、永远离五欲的境界,所以从来没有破戒相。你能够这样子如实地现观而作转依,就是清净的戒度。如果不能从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上这样子去现观的话,你虽然持戒很严谨,连小小戒都不敢犯,但这样仍然是有持戒而无波罗蜜;如果你证得了如来藏,从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现观“持戒的三轮体空”,也从二乘菩提的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来现观“一切法空”;有了如理作意的现观,我们就说:你既有持戒也有波罗蜜。不然的话,你永远都是只有持戒而没有波罗蜜。
马鸣菩萨接著又开示说:“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大乘起信论》卷2)知道一切法的法性,都没有苦恼、都离瞋害相,而能够安住、安忍,这样就叫作清净的忍度。能如实的现观一切法,不管是现象界中的五阴法性,或者是实相界法中的真如法性,它们其实都没有苦恼,它们其实都是离瞋害相的;而五阴所起的苦恼以及瞋害相,从二乘菩提上来现观,那也是无常相、也是缘起法,本质上仍然是无常性的空相,如实现观以后,又怎么会生起瞋害相呢?能够这样分别从三乘菩提上来现观的话,你就能够安忍,因为你亲自现前观察之后,就随顺这样的法性去修忍辱行,这样子随顺修“羼提波罗蜜”,我们就说你这样是:既是有忍,也是有波罗蜜。如果你不能从一切法性上现观二乘菩提的缘起性空,又不能从实相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去现观一切法本来无瞋害相的话,那你就是只能够修忍而没有波罗蜜。菩萨则是现前观察,自然而然的变成这样,所以绝不会在心中生起瞋心、害心,而故意强压下来,装作绝不生气的样子,这样子就是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这个人就是有忍也有波罗蜜多。
马鸣菩萨又说:“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毘梨耶波罗蜜。”(《大乘起信论》卷2)一切法性都是离身心相的,一切法性都是没有懈怠的,在《大品般若》、《小品般若经》中都已经跟我们详细的说明:真心就是非心心、无心相心、不念心、不住心。非心心就是在说:这个不是心的心,祂跟众生所知道的心截然不同,所以祂不是心,名为非心之心;祂确实存在著,当然一定有心的体性,但是祂自己的体性,跟见闻觉知心绝对不是同一种体性,截然不同于众生所知的心性,所以名为非心心。真如心永远不在身相中、不在心相中,所以永远都没有懈怠相;你能够这样去现观,转依祂的无懈怠相,那就是说你有清净的精进度了。因为有亲证如来藏,而现观祂的真如法性,所以才能发起般若慧,发起般若慧就是对般若起胜解,因为起胜解,所以才能够有胜行,有了胜解和胜行的缘故,才能够进入内门来广修六度万行;这样的人就能够心无染著,而没有懈怠的勤修菩萨行,这样才叫作清净的精进度,能够有这种清净的精进度,才能够说你是随顺“毘梨耶波罗蜜”的人。这样精进的修行,是从知道法性离身相、离心相,而没有懈怠,不是由于觉知心去勉强自己精进,这样就说你是清净的精进度,这样的修行才是可以到彼岸的,以这个精进的修行波罗蜜,作为你的证量,有了这一个证量以后,你就可以说:我已经随顺精进波罗蜜,是真正的在修行精进波罗蜜。因为你这个时候,既有精进也有波罗蜜,这样子才能够叫作是精进到彼岸。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讲到这边,希望能够再共续法缘。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