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系列,这是以 平实导师的著作《起信论讲记》为蓝本,内容主要为宣说佛法的根本大意,特以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一心二门之内涵为主轴展开,铺陈法界实相理体如来藏、八识心王与三乘菩提修行的关联性,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一切种智的内涵。
在止观门的修证实行上,马鸣菩萨提到了修止方法,还要“不依形色”,所说的意思是不依色界的天身来修。由于《大乘起信论》这里所阐述的道理,是佛法智慧修证的“大止观”,在此便需要把“依形色”的修止观提出来作为对比。因为自古以来,佛门内外的修行人误会涅槃的情况比比皆是,而误解佛法证悟菩提的内涵及方法;乃至对于禅定发起的修证道理及次第,也是有许多错误的理解,因而在学佛的过程中有种种歧路。
马鸣菩萨会特别提示以“不依形色”来修止观,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部《大乘起信论》主要是要令众生发起修习大乘的净信。而自古以来,却有许多人将禅定的境界当作佛法中要去证的目标——涅槃;因此,一直都有人以为:只要将心安定下来,不打妄想,而能舍弃外界的部分或全部的五尘境界;以五尘境界非清净寂灭转而依止意识觉知心离五尘的种种不同层次差别的境界,以所亲身领受的现前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所谓外道五现见涅槃的邪见,是修行上的歧路。
也有人认为:只要还有意识觉知心存在,便能了别六尘境界,乃至就算有了别微细的定境法尘,这样仍不是清净寂灭的涅槃境界,因而修证到第四禅境界后,进一步舍弃四禅微细的意识。这种情况,就是在修行上的另一种歧路。由于没有转入佛法三乘菩提的智慧修行,也就是没有信受佛所开示的有一个不生灭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因而还有身见未断,唯恐意识灭了之后成为断灭,因此不愿舍四禅天身,前一刹那还在了知境界,下一刹那意识不再现行,以四禅天身进入了四禅之后的无想定境界中,这种依四禅天身而住的无想定,就是“依形色”而修止观。
外道所说的涅槃,大多离不开意识境界,只有一种外道是离开意识境界,就是证得四禅后的无想定境界;修无想定的外道行者,由于还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只是用修定的方法让意识不起念,仍有我见、我执种子存在,并没有因为意识不现起、不觉知一切境界,这样便算是已经出离三界生死,当然也不具有离开五阴的解脱功德,舍报后必定会生无想天。同样的,无想天的天人也是灭掉了意识,就如同人间睡著无梦一般,处于无见闻觉知的定境中,至多五百大劫,意识又会再现起。
但为什么意识已经灭了,却还会再现起呢?因为在无想定或无想天中,意识虽断灭,不再了知境界,但有情没有断除身见与我执,意根便会令阿赖耶识流注意识种子而出定。无想定外道死后,将会往生到第四禅的无想天中,灭除觉知心;由于见惑、思惑尚未断除,仍有我见、我执种子存在,便受四禅天的后有,保持色阴在四禅天中;却误以为这样便是涅槃的寂静境界,其实仍然还是有意根与色界天身继续存在,五阴后有并未全部灭尽,当天福享尽时,称作“业识”的意根,会再度生起一念觉知心,出了无想定。若不中夭,无想天五百大劫的天福,就这样无知无觉地耗尽,于是依业报就会从天界下堕到三恶道之中,继续轮回生死;因此无想天也称作客天,不是长久安隐地,更不会是佛法中的寂灭。无想天人没有身行、口行、意行,虽保有四禅天身不坏,但不参与四禅天的生活,自以为住在无余涅槃中而灭除名等四阴;不但错会了佛法中解脱的果证,在无想天无知无觉的漫长岁月中,既不能自利,更无法利他,这绝非菩萨所求的境界,而是外道所堕的“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虽然这类外道也自称“觉悟”涅槃,其实是错误的觉悟,不是真正的觉悟涅槃。
通外道修行的四禅八定境界,所有禅定修行都是世间定,而从欲界定开始,到色界相应的初禅到四禅以及无想定,其实都是不离开形色,也都还是依形色来修止观,属于有色的禅定境界法,所以都还在三界中色界以下的境界。我们从这里便明白:不管入、出或住于这样依形色修的禅定境界,若连佛法中解脱生死的第一步“断我见”的解脱智慧都不具备,错将禅定修证的过程或者结果当作是佛法证悟菩提、觉悟菩提的内涵,仍都落在五阴当中。即便真能依正确的四禅修证的法门内容及次第来修行,终于辛苦地证得禅定境界,而所得到的果报,就只是舍报后生色界天;若不离五欲,而只是具备欲界定、或初禅未到地定的修证功夫,所得的果报,更是等而下之,舍报后只能生于欲界天中。
但是还是要提醒各位菩萨:能生于色界天或者欲界天的前提,除了修定外,还必须是持五戒、修十善,或因受持三归并持五戒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既然进了佛门来修习佛法,为了就是要了脱生死,应当不会有人还虚掷毕生的光阴,执意不去熏修实证解脱的智慧,却一味在令自己堕于世间系缚的法上用心努力,最后舍报时,再度因无明烦恼而受生到三界中另一个世间境界里继续轮回。对菩萨而言,虽然也应实证四禅,但一切的禅定修行只是用作修行及度众的工具,而非所证的目标,所以从心态及作法上,完全不同外道证四禅者。
另外,我们要说明的是:既然依色界四禅天身形色修的无想定并不是解脱、涅槃;如果比这样层次更低的依形色修的境界,可想而知,一定更不会是佛法中所要觉悟的涅槃寂静。密宗祖师则妄以为练就中脉、明点、气功后,即可成就世间的四禅八定,生欲界天乃至色界、无色界天,并妄言藉此可证得法身及解脱人我执与法我执;但有关密宗宣称的任何佛法上的修证功德及果证,这都是密宗喇嘛教一贯无知的吹嘘,和佛法修证的实质完全无关,甚至背离,与欲界色身相应。而只能出现在欲界色身上的气功与明点,本身就是依于欲界形色的法而修,都是在虚妄法上用功,与解脱智慧、实相智慧丝毫无关。
密宗喇嘛教修习明点与气功的目的,乃是作为密宗即身成佛——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基础;而所主张修证的结果,所谓的能令人证得解脱的“乐空双运”也罢,“轮涅不二”也好,不但是虚妄想,这一切仍都还是依于欲界形色而修;而且这样的形色是更为粗重,依此粗重的形色产生的粗重行蕴,令身心产生淫欲乐触、乐受乃至欲想,更是淫秽不堪,具分的堕在执著五阴境界之中。已违背了世间五戒十善,更是与佛法修行趣向清净、寂静、解脱的精神相违背,不仅不能证得任何禅定,更不用说能出离三界生死,连欲界人间的世间善法都谈不上,其所造作的恶业果报只有下堕三恶道。
因此,佛法修行的另一个歧路:将意识不动的境界当作是涅槃,认为意识不动,就是寂灭。如一直都有人以为:只要能一心不乱,能够远离色、声、香、味、触外五尘境界,住于内心境界之中,不和五尘相接触时,就是清净寂灭的境界,就是证得无余涅槃。但这样的说法,其实只是 佛陀所破斥的五种外道涅槃邪见之一;在《楞严经》中所说的五现见涅槃,也是《楞伽经》说的另一类错会涅槃的外道,属于“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的其中一种——认定觉知心不动时就是涅槃境界,也是标准的以定为禅。
《楞严经》中所说的五种现见涅槃境界,都不是佛法中真正的涅槃,都是意识觉知心相应的境界;只要是意识觉知心存在,不管是不是动或不动,都是依他而起的生灭法,都是戏论。因为所证的目标是生灭的世间境界,所以不具有像马鸣菩萨所说的“息灭一切戏论境界”的“止”的功德,当然也没有“能明见因果生灭之相”的“观”的智慧;而透过这样所证的五现见涅槃境界,也都不能出离一生又一生重复不断地在世间轮回的分段生死,仍在三界之中,当然不是佛法中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说,五现涅槃邪见皆是常见外道法。
佛法中说的二乘菩提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见的,因为无余涅槃境界中已经灭除了五阴十八界,无一法继续存在,所以二乘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现见的。菩萨所证的却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不牵涉五阴十八界在内;是单以如来藏自住境界来说,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不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这是唯有菩萨才能够看见的涅槃境界,非二乘圣人所知。而菩萨们就以现前所见的如来藏自住境界,观察五阴十八界全部消灭后的如来藏独住境界,来观察二乘圣者所入的无余涅槃境界,同样了知无余涅槃中是不可以眼见耳闻的;因为进入无余涅槃时,是要把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的。但外道“五现涅槃”,是以五种现前觉知心存在的当下,就可以亲见的五阴境界作为不生不灭的涅槃,不离五阴境界,所以名为“外道五现涅槃”。这是因为觉知心还在,可以现前观察所谓的涅槃中的境界相,所以称为“现”;而这种外道所谓的现前可见的涅槃共有五种,所以称为“五现涅槃”。
由这个道理来看,四空定或生无色界天,已经没有“依形色”修的问题,是不是比修色界四禅功夫,或色界四禅天境界更高呢?算不算是马鸣菩萨所说的“不依形色”修呢?菩萨应当体会:无色界天其实是外道凡夫以及佛门凡夫修得四空定者,舍报后往生之处所。在无色界中的有情,没有如色界以下的天人一样的天人之身,没有色阴等十一法;也就是说,这里的有情没有眼等五色根,与五尘等十色处以及法处所摄色,只有精神状态,意识住在四空定,也就是所谓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由意识觉知心依凭四空定的定力,住在这四种境界中,一念不生、一无所思,只有定境的觉受,无法生起闻、思、修、证等不同层次的智慧;佛门三乘圣众说无色界是愚痴无明之境界。由于住于无色界中,终将过去修定所得的福报享尽,而最后只剩下其他微小恶业,所以在无色界天下坠之后,往往不能生在人间,不能受学诸法;所以,一切有智菩萨对这样的境界,视作犹如蛇蝎,避之犹恐不及,绝不受生于无色界天。
修禅这件事,对于许多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因而许多人喜欢禅而去学禅,也多自称是学禅宗的禅;但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修定而不是学禅;即便是单纯的修禅定上,所学的定往往也是错误的,更不用说真的能证禅定的境界。这些都是因为被错误的教导,包括佛法知见、参禅知见以及禅定的知见不正确所造成。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便要把握一个最基本的修行原则,要分清楚什么是修行的目标?而什么是修行的工具?什么是修行究竟?什么是修行方便?才不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让自己迂回走了许多冤枉路;也才不会努力用功追求的法,以为是胜进增上的法,到头来却是令自己下堕的法。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