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第86集。在上一集中,我们谈到了“以依染心,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今天我们接著要来谈“粗细两种心的生灭相”以及“粗中之粗,凡夫智境”。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接著说:【复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粗,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粗中之粗,凡夫智境;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智境。】(~《大乘起信论》卷1)在论文中,这三个“鹿”所合成的“粗”字,其实就是现在粗糙的“粗”字。马鸣菩萨在这里为什么要分别解说心的生灭相呢?这是因为佛菩提道的修证,是有次第性的,三贤十地共分为五十二个阶位,由粗相到细相,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逐步修证才能究竟成佛,并不是可以无缘无故、忽然之间就成佛了。
而心的生灭相,大略来说可分为粗重以及微细两种心的生灭相。粗重的心生灭相,就是指由如来藏出生,具有生灭性而能够见闻觉知境界相的七转识心,主要是指意识以及意根;也就是说,因为意识以及意根五种异名中的智识和相续识这两种功能作用,这都是和虚妄的能取、所取境界相应的,所以说祂们都是属于粗重的相应心。只是意识的特性是不恒而审,而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所以意识在眠熟、闷绝等五无心位的时候会断灭;而意根则是伴随著如来藏,从无始以来从如来藏出生后,就都一直存在著。除非是不回心的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意根才会断灭;否则其他时候,包括眠熟无梦时,意根都是一直存在著的。
当我们睡著无梦,意识觉知心已经断灭的时候,意根末那识与五尘变动时所显现的法尘是少分可以相应的;只是因为末那识没有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证自证分,所以祂没有能力在意识断灭时来反观自己的存在。但是当意识现起的时候,意根可就变得伶俐得很,祂随时可以依据意识对六尘境界的见闻觉知,而立即作出决断与发号施令。所以说,意识及意根与能取、所取境界相应的智识、相续识的功能——也就是我见、我所见、我执、我所执的部分,其实都是粗相的相应心,这个意识及末那识相应心都是属于粗重的心生灭相。
但是这个属于粗相的一分意根,其实大多只有菩萨的深细智慧可以明了,就连二乘愚人的解脱智慧都不一定能够了解的,一般的凡夫众生那就更别说了。所以在说明解脱道的《阿含经》中,虽然经常会提到六根中的意根,但是却很少说明意根的内涵。另外,更有许多的佛门外道,根本弄不清楚意根是什么?有时候会说意根是大脑——物质法,有时候又说“意根是由意识所细分出来的”;这些都是违背圣教所说“意法为缘,能生意识”的邪说。
而所谓微细的心生灭相,则是说不相应心如来藏本自就有识种流注的功能,即使成佛之后,所有的识种都完全清净了,如来藏转变成为无垢识之后,这些清净种子平等流注的现象仍然不会停止;这样,诸佛才能运用无漏的有为法,随缘去利益无量应度的众生。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就有开示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就是在说明八识心王识种的流注——包括七转识、见闻觉知心都同样是刹那生灭的——在一念之中就有八万一千次的生灭。可是有谁能够真正体验到祂的刹那生灭呢?所以说,如来藏中种子的流注是心不相应的法相。
除此之外,马鸣菩萨说:意根五种异名中的业识、转识、现识的作用,也是属于这种细相的生灭相。但是这些都是由于无明不觉,而由第八识如来藏中所流注的等流习气以及异熟习气染心种子,出生了能见相以及境界相的功能。这些微细的生灭相,为什么说是心不相应的呢?这是因为凡夫以及二乘人都无法了知祂的生灭相,因此都执著能见的七转识我,以及所取的境界相为真实有,而不断地生起烦恼,并且造作生死轮转的染净诸业。这种细相和凡夫以及二乘人的心不相应,甚至阿赖耶性还没有完全去除的七地未满心的菩萨,也都还是无法完全相应而去除的;所以说这个叫作心不相应的生灭相,祂不是属于能取、所取虚妄境界的粗相心。所以连粗相心都还弄不懂的凡夫及二乘人,当然更弄不清楚这个如来藏中心不相应的生灭相了。
马鸣菩萨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有情众生的本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但是这个本觉心却是离一切妄念相的。众生却因为依于无始无明而不觉心动,因而从本心如来藏中出生了业相、能见相以及境界相这三种微细的染心相;然后又依于虚妄变现的境界相,而出生了智相、相续相、执著相、执名等相、起业相以及业系苦相等六种粗重相。所以古德就把这个道理说为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梵网经直解》卷1),而这三细六粗等一切染法本自无相,从根本来说,都是因为无明不觉的缘故而生起的。
还没有证悟本心的二乘愚人以及凡夫众生,因为还没有智慧能力破除这个无始无明相,对于这个因为无明不觉而从如来藏心出生能见相,以及境界相之染心种子流注的现象,以及任持过去的善恶业种不会失坏,还能够成熟现在以及未来苦乐等果报,毫无差错等等的作用,是完全无法理解与体会的。所以说这三种细相是心不相应的细法;这些心不相应的细法,甚至要到已经断尽见惑、思惑等阿赖耶性的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才有能力开始去除的。
另外,又因为一切凡夫依于意根一分的智识与相续识的功能作用,产生了俱生我执、我所执,而由如来藏出生了意识,接著又去妄取种种的六尘境界;曾经经历的事会忽然回忆起来,所未曾经历的事又会胡思乱想、妄生分别,所以意识又被称为是分别事识。又因为依于我见、我爱等的熏习而增长的缘故,又辗转产生了六种粗相中其他四种的执著相、执名等相,以及起业相、业系苦相等等的粗重相。意根末那本身虽然不能清楚地了别六尘境界,但是由于意识在缘外境的时候,也必定是内依意根为染净依,才会生起种种善恶贪染的业行,所以说意根也是与境界相应的粗法。这些依于虚妄境界为缘,而与意根、意识相应而生起的智相、相续相、执著相、执名等相,因为行相相对上较为粗重,并且与境界相应,是众生容易理解的,所以就被称为是粗重的相应心。因此马鸣菩萨才会说“粗相是相应心,细相是不相应心”。然而,众生虽然由于无明不觉,而生起了种种的染净分别,而在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心中生起了种种的染心的现象,但是这个本心却仍然是常恒洁净而无有改变的。
另外,马鸣菩萨在前面的论文中又有开示说:“众生所出生的染心总共有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以及根本业不相应染等的六种差别。”这六种染心之中,前面的三种都是与粗显的妄心相应的染法,而后三种染心则是没有与境界相应的粗显之相;这部分的体性非常地微细,恒时流注不绝。所以说前三种的相应染是属于粗法,后三种的不相应染是属于细法。至于所谓的“粗中之粗”,指的就是第一种的执相应染;执相应染也就是六种粗相中的执著相以及执名等相,这是凡夫的意识分别我见、我执,以及所出生的对我所境界的粗重贪爱执著;所以说,这个粗中之粗的执相应染,是外道凡夫颠倒的智慧境界。
另外,凡夫所证的四禅八定也是属于粗中之粗的法相。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当他证得四禅八定的时候,还是不晓得第七末那识在哪里,更何况是第八识呢?所以说这是粗中之粗,说这个是凡夫的智慧境界。像这样的禅定境界,是通于外道所证的,所以只能叫作凡夫的智慧之境。这些境界都只是觉知心相应的心生灭相,譬如在四禅境界中是息脉俱断的,完全没有呼吸以及心跳,他的意识只能和微细的定境法尘相应,而完全不动心,因为一动心,那么就会开始有呼吸心跳了;他在不动心的情形下,那么他的智慧完全不可能有机会增长的。可是这一种心的生灭相,仍然只是觉知心相应的法;因为在出定之后,他的五识与五尘又会再度现起了,这种境界相是凡夫众生心都可以相应及了知的,所以这也叫作粗中之粗。但即使是这种粗中之粗的境界,现在这个时代也已经几乎没有人能够证得了!
但是如果能够证得二乘通教或是大乘别教的见道智慧,那他就是不落入粗中之粗的人了,他就已经离开了粗中之粗的凡夫智慧境界,因为他已经知道,十八界的虚妄了啊!他能了知离念灵知心的虚妄,也了知意根的虚妄,知道意根不是真实不坏的我,所以他就可以离开粗中之粗了。声闻初果人就已经知道意根的虚妄了,只是一时之间还不能断除掉意根对自我的执著而已,但是他就已经离开粗中之粗的执相应染了。而大乘别教的见道者,更能够了知十八界法的根源,能现观十八界法确实是从真心如来藏藉缘而出生的。那么这样相对来看,现在有所谓大师所教的数息法,只不过是一种修定的方法罢了;因为数息的法只是五停心观的其中一种,只是定住觉知心意识,制心一处,作为降伏攀缘心的方法而已。不管你怎么数息都是没办法断我见的,因为数息时,是觉知心的我在数,能数息、正在数息的我,就还是粗中之粗的执相应染的觉知心,所以说这只是凡夫的智慧境界而已。
另外,像如今南传佛教的一些禅师或号称的阿罗汉,全都是教你要保持觉知心要一念不生去作观照;像这样子,都不是解脱道的正修行,都是还没有证得声闻初果的佛门外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声闻初果的真正行门绝对不会教你保持这个觉知性,反而会告诉你:“你这个觉知心是虚妄的,所以不应该执著这个觉知心的自己。”因为声闻的初果人已经断了我见了啊!利根的声闻初果人,他甚至会指导你去体验你的意根——因为能作主的意根就是我见、身见的你啊!那些南洋所谓的阿罗汉,他们说要保持警觉性的境界,所以全都还没有进入声闻的见道位中,还是落入马鸣菩萨所说的粗中之粗的执相应染之中,这正是凡夫的智慧境界啊!
因此说,数息、观照等等法,都是让人执著能够观察的意识心要保持清明,像这样都是没有办法破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都没有办法证悟声闻禅或般若禅的。因此学佛人不应该错把修定的法当作是佛法,修定的法永远不能让人得解脱,最多只能让人上生到无色界天中一念不生罢了,还是不离生死轮回的。所以不管是在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或者是在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他们都无法得到修证;因为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修证,都是靠智慧而获得解脱功德,都是靠智慧而能获得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乃至一切种智。
所以说,光修定是无法得解脱的,因为修定的心是意识心,从初禅开始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和意识心相应的执相应染心,是粗中之粗的凡夫之境啊!因此马鸣菩萨才会说:“粗中之粗,是凡夫智境。”至于已经断除我见、我所见的菩萨以及二乘初果人以上,则都已经离开了这个执相应染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明到这里为止,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陆正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