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人物故事>佛陀圣弟子>

第二章 沙利子其人其事(3)

[佛陀圣弟子]  发表时间: 2015-05-08 23: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每次阿难达(ananda)收到上等的袈裟或其他资具时,就会转献给沙利子,同样地,沙利子也会将他的特别供养转送阿难达(ananda)。有一次,阿难达(ananda)从某个婆罗门处收到一件非常珍贵的袈裟,在世尊的许可下,他保存了十天,要等待沙利子回来再供养他。此经的义疏说,后世的论师曾对此评论道: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阿难达还会有这种情感。不过,沙利子则不然,他不是一个漏尽的阿拉汉吗?”我们的回答是:“沙利子的情感并非世俗的执着,而是敬爱阿难达的戒行。”
有次佛陀问阿难达(ananda):“你也赞同沙利子吗?”阿难达回答:“世尊!有谁不赞同沙利子呢?除非他是幼稚、堕落、愚蠢或心智异常的人!沙利子是个智者,拥有大智慧,他的智慧宽广、光明、敏锐、敏捷与通达。沙利子少欲知足,乐于独处,不爱愤闹、精进,辩才无碍,愿意倾听,是个责恶劝善者。(SN 2:29)
在《长老偈》(Theragatha 1034 f.)中,我们发现阿难达在哀悼沙利子入灭时说:“对我来说,尊友(沙利子)已逝,世间都没入黑暗之中。”他又说,在同伴离他而去,世尊也入灭了之后,不再有其他朋友能像正念引导身体一样地指引他了。阿难达得知沙利子入灭消息时的哀伤,也生动地记录在《准达经》(Cunda Sutta)中。④
助阿奴卢塔(Anuruddha)证得阿拉汉(arahant)果
沙利子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实朋友,他了解如何做对别人最有利,像佛陀所描述的理想朋友一样,直言不讳地指出朋友的过错,毫不迟疑。就是透过这种诚实的批评,他帮助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突破最后关卡,证得阿拉汉果,如《增支部》(AN 3:128)的记载:
有一次阿奴卢塔(Anuruddha)去看沙利子,相互寒暄之后,他便坐下来对沙利子说:“沙利子吾友,我以超越世人眼界的清净天眼,可以看见大千世界。我精进不懈,正念、正知且无疑惑;我的身体平静无忧扰,我的心专注于一处。然而,我的心却仍未从烦恼与贪着中解脱。”
“阿奴卢塔吾友,”沙利子说,“当你想到你的天眼时,慢心就生起了;当你想到自己坚定的精进、正念、无忧扰的色身与专注一处的心时,掉举就产生了;当你想到你的心不能从烦恼解脱时,这就是恶作。⑤如果你能舍弃这三种心境,不再注意它们,这将会对你有所助益,就能将心引导到‘不死界’。”
阿奴卢塔(Anuruddha)遵从沙利子的建议,很快便断除烦恼。
鼓励同伴表达想法
沙利子一定是善于激励人的伙伴,因此许多人常常前去找他。他独具一格的亲切特质与谈话,可以从《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32)描述的事件中清楚地知道。
有一晚,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阿奴卢塔(Anuruddha)、勒瓦答(Revata)与阿难达(Ananda)去沙利子(Sariputta)那里闻法。沙利子欢迎他们,说:“这个牛角娑罗树林如此清新可人,圆月当空,娑罗树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阿难达!你们认为哪种比库能为这座牛角娑罗林增添光彩?”
同样的问题也对其他人提出,每个人都根据个人性情回答。最后,沙利子说出他自己的看法:
有位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制于心比库,早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当下就能安住于该境界;中午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当下就能安住于该境界;晚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他当下就能安住于该境界。就有如国王或大臣的衣柜装满了各种颜色的服装,无论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都能在任何时间随意地穿衣。同样地,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制于心的比库,无论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想住于何种心境或定境,他都可以随意地安住其中。马哈摩嘎喇那吾友,像这种比库才能增添牛角娑罗林的光彩。
他们接着去找佛陀,报告他们讨论的过程。世尊赞许他们的答案,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我们由此插曲可以看出,虽然沙利子拥有强大的智慧与僧团地位,但他并不盛气凌人,不会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他相当了解如何以自然的方式,鼓励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藉由动人的场景唤起沉思的气氛。他以自己敏锐的本质,回应自然美景,并引领朋友们做出类似的回应。
勤于会见有德比库
在沙利子与其他比库之间,有许多这样的对话记录,对象不只是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难达(ananda)以及阿奴卢塔(Anuruddha),同时,还有大俱希罗(Mahakotthita)、优婆摩那(Upavana)、三弥提(Samiddhi)、沙威撒(Savittha)、浮弥(Bhumija)与更多人。
沙利子也勤于会见有德的比库,特别是那些受到世尊赞叹的人。其中之一是富楼那(Punna Mantaniputta)长老,在佛陀公开赞许他之前,他们不曾见过面。当沙利子得知富楼那来访时,就赶去会见他。
沙利子并未透露自己的身份,和他深入讨论净化的次第,以及它们与涅槃的关系。他的问题引出富楼那一篇伟大的议论,即《传车经》(Rathavinita Sutta,MN 24),它描述佛道的各个阶段,后来被觉音论师(Acariya Buddhaghosa)拿来作为他那本巨著《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的主要架构。⑾
佛陀本人似乎也很喜欢和沙利子谈话,因为他经常这么做,他的许多开示便是针对他的“佛法大将”而说。有一次沙利子去找佛陀,并复述世尊在另一个场合对阿难达说的话:“善知识、善伴党与善随从者,即是梵行的全部。”(SN 45:2)再也没有比上首弟子本身更好的例证。
沙利子与家人
就如前述,沙利子是出生在王舍城附近优波提舍村的一个婆罗门家族。他的父亲是瓦干达(Vaganta),母亲是舍利。经中并未提到他和父亲的关系,因此我们假设沙利子的父亲在他年轻时就去世了。
兄弟、姊妹皆出家
他有三个兄弟:准达(Cunda)、优波先那(Upasena)与勒瓦答(Revata),以及三个姊妹,分别名为遮罗(Cala)、优波遮罗(Upacala)与尸须波遮罗(SIsupacala)。他们六个人全都在佛陀的僧团出家,并证得阿拉汉果。
准达(Cunda)以“准达沙马内拉”之名为人熟知,即使在成为比库之后依然如此,这是为了和马哈准达(Mahacunda)长老区别之故。在沙利子入灭时,准达是他的侍者,他带着沙利子的遗骨,去向佛陀通知沙利子入灭的消息。这故事记载在《准达经》中,后面还会谈到。
优波舍那是以“瓦干达弗”(Vagantaputta)之名为人熟知,“瓦干达弗”即为“瓦干达之子”的意思,就如同“沙利子”即是指“舍利之子”的意思一样。佛陀说他是“普端严”(samantapasadika)者⑿之首。据《六处相应》(Salayatana Samyutta,SN 35:69)所说,牠是被蛇咬死的。
勒瓦答是沙利子最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母亲企图阻止他出家,因此在他很年轻时就让他结婚。但在婚礼当天,他看见未婚妻高龄一百二十岁的祖母,被她衰老的模样吓到,当下对世俗生活感到厌恶,藉故逃离进行中的婚礼,跑到寺院去出家。
几年后,他动身去见当时住在坚木林中的佛陀,他在那里度过雨季并证得阿拉汉果。之后,他便以“坚木林的勒瓦答”(Revata khadiravaniya),佛陀赞叹他是最杰出的“林中住”者。遮罗、优波遮罗与尸须波遮罗三姊妹,希望效法她们的兄弟,在结婚之后便陆续出家。她们婚后各生有一个儿子,皆依母亲命名,称为遮罗或遮利(Cala或Cali)等。这三个儿子后来也都出家,被“坚木林的勒瓦答”收为沙马内拉(samanera),沙利子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赞叹有加(在《长老偈》Thag.42的注释中)。据说,遮罗、优波遮罗与尸须波遮罗出家时,曾被魔罗(Mara)找上,他试图嘲笑与诱惑她们。她们精彩的回答记录在《长老尼偈》与《比库尼相应》中。
固执的婆罗门母亲
有趣的对比是,沙利子的母亲是个固执的婆罗门,长期以来一直对佛陀与他的信众都怀有敌意。
在《法句经》(Dhammapada v.400)的注释中提到,有次沙利子尊者与一大群随行比库来到故乡那罗卡村,沿路托钵到他母亲的住所前。他的母亲请他坐下,并以食物招待他,但她一边这么做,一边又出言侮辱:“啊,你这个专吃别人剩饭的家伙!”她说,“当你讨不到残羹剩饭时,你就挨家挨户地去舔陌生人饭勺背后的残渣!你竟为了这个放弃八亿的财富去当比库!你已经毁了我!现在继续吃你的吧!”
同样地,当她在施食给其他比库时,她说:“啊!原来就是你们这些人在支使我儿子!现在吃吧!”
她就这样一直辱骂他们,但是沙利子一句话也没说。他拿起食物来吃,然后默默地返回寺院。佛陀从当时也在场受辱的拉胡喇(Rahula)尊者那里得知这件事,所有听闻此事的比库,都十分赞叹长老的大忍辱力,佛陀在大众中公开赞扬他,说出如下偈颂(gatha):
凡具信无瞋,凡持戒离欲,
凡克制自我,不受后有者——
我称彼梵志。(Dhp.400)
沙利子一直到临终前,才改变他母亲的信仰,这个故事后面会说到。但上述故事再次提醒我们大长老最令人赞叹的特质——他的谦虚、忍辱与宽容。
禅修的成就
当菩萨(佛陀)出家去寻找觉悟之道时,他曾向当时两位著名的禅师学习,透过他们的指导,达到两个最高的无色界定——无所有处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见MN 26)⒀。
精通九次第定
从沙利子的发问可知,似乎他的性向引导他走向另一条路,不是沉浸于无意识的领域,而是超越哲学思辨的层次。他初次见法,也如我们所见,不是透过禅定之道,而是透过对诸法缘起的直观,契入无生的无为法界。而沙利子成为佛陀弟子时,也很快地便精通四禅八定,并以他的禅定经验为通达究竟觉悟的工具。
沙利子从入流果趋入阿拉汉果的过程,佛陀在《不断经》(Anupada Sutta,MN 111)中有谈到。在这段开示中,世尊说在趋入最后目标的两周间,沙利子修习“各别法观”(anupadad-hamma-vipassana),他已精通九次第定:色界四禅、四无色界定与灭受想定。
除了最后两个之外(它们太微细,无法自行推度),他在每个禅定中都会分析它的成份,反复厘清这些禅支,然后思维它们如何生、住、灭,安住在“不贪着、不排斥、寂然、离执、解、脱、无碍心”⒁之中,他持续向上开发禅定,直到达到灭受想定为止。
证得阿拉汉(arahant)果
如前述,沙利子实际证得阿拉汉果的关键,是发生在世尊正在为他的侄子长爪行者开示时,当时他站在佛陀背后摇扇。佛陀谈话的主题是思维各种感受。佛陀一开始先解释身体的本质,教导长爪思维对于身体的欲、爱与关心终究会被捨弃,然后他解释受的思维:一切感受应该被视为无常、受条件制约与缘起的,是会瓦解、消逝、止息与灭尽的。
当沙利子听到佛陀这些话时,深入思维:“世尊说透过现观放下这些事物,他说透过现观了结这些事物。”当他如此思维时,究竟现观顿时生起,他的心也因离执而解脱烦恼。
在《长老偈》中他的偈颂里,沙利子回想他证得阿拉汉果的方式:
世尊佛陀明行足,
正教导他人佛法。
当佛法被传授时,
我倾听趋入正果,
闻声于我非徒劳,
我因此断诸结使。(Thag.995-96)
虽然沙利子在全体佛陀弟子当中是理解法义第一,但他并不像其他比库一样努力争取属于阿拉汉(arahant)的神通智、力。因此在《长老偈》接下来的偈颂中(Thag.996-97),他说他无意追求五神通,那是他的好友大马哈摩嘎喇那的专长。然而这些偈颂的注释说,虽然沙利子并未积极获得神通,但它们在他证得阿拉汉果时,自然“手到擒来”,那是上首弟子本具的能力。
拥有“定遍满神变”
《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神通类论>中(2:212)也赞扬沙利子具有“定遍满神变”(samadhivipphara-iddhi)。它能影响某些平常的生理过程或其他自然现象。这个说法的藏经基础是《自说经》(Udana 4:4)
有一次,当沙利子以及马哈摩嘎喇那一同住在迦布德迦精舍(Kapotakandara)时,在一个满月的夜晚,刚剃过头的沙利子,坐在旷野中禅修。一个亚卡(yakkha,夜叉)飞过他的头顶,恶意地在长老头上狠狠地打了一下,但由于长老正进入深定中,所以并未感到痛苦。马哈摩嘎喇那长老目睹这件事的经过,便去找沙利子,并问他:
“朋友,你现在觉得舒服吗?你还好吗?有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呢?”
“我很好,马哈摩嘎喇那吾友,”沙利子说,“我还好,只是有一点头痛。”
本文标签:戒律(25)毁谤(8)物质(2)上首弟子(1) 本文关键字:沙利,其人其事,上首,弟子,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