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阿含正义二>

第027集 灭尽五阴方是无余涅槃(一) 正光老师

[阿含正义二]  发表时间: 2019-06-17 22:4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名为:“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阿含正义》来加以说明。
前一位亲教师已说明四果的阿罗汉要灭尽六入才能入无余涅槃,所以当阿罗汉断尽见惑、思惑以后,于舍寿时,不论是外六入的色声香味触法入,或者是内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意入,阿罗汉统统把它灭尽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有一法存在的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如果不能将内、外六入断除,未来仍然继续会有后有身的出生,就永远不能离开种种生老病死苦,这也是经中所开示的纯大苦聚,让众生在世间里受种种苦。如果有人连六入的道理都不知道,乃至连六入一丝一毫都无法断除,而说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那都是大妄语人。
今天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明二乘人如何证得无余涅槃。那就是二乘人断除见惑及思惑而成为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五阴而入无余涅槃;因此,今天所要讲的子题与五阴有关,那就是:“灭尽五阴方是无余涅槃。”这分为两点来说明:第一点、什么是五阴?第二点、为什么灭尽五阴就是无余涅槃境界?
首先谈第一点,什么是五阴?所谓的五阴,就是五种遮盖有情不能证得三乘菩提的法,使得众生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哪五种呢?那就是色、识、受、想、行。所谓的色阴,就是色法,就是物质,也就是地水火风的四大,以及四大所造的色法,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2的开示:“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譬如胎儿藉着父精母血,以及母亲的四大来长养这个色身,乃至出胎以后摄取四大来长养色身等等,以及共业有情所造的山河大地器世间,让有情可以在器世间里生活。
这个色法,它有质碍、有韵味,能让众生贪著色法的韵味而生喜乐,也就是众生贪著色味,因而造作了种种善恶业,导致未来的色阴不断地出现,因而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不说别的,常常看到有情贪著某一种美食,虽然远至他方,就算开车、坐飞机等等,也会想尽办法去那里品尝一下。而且电视里有很多节目,经常在报导某一个地方有什么美食,它有什么美味等等,直让众生贪著这些美味的食物而想去品尝一番,乃至愿意浪费时间去排队,浪费时间也心甘情愿。这就是众生贪著色法的韵味而生喜乐的最好表征,使得未来的色阴无法断除而在三界不断地轮回生死。又色阴是物质,表示它是有生有灭的法,不是真实法,所以色阴是虚妄法,犹如水中聚集的水泡一样恒生恒灭,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色如聚沫”。
所谓的识阴,就是识阴六识,哪六个识?那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正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2的开示:【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譬如眼识能分别青黄赤白的显色,耳识能分别声音,鼻识能分别香嗅,舌识能尝味,身识能知冷暖等;意识不仅能分别前五识的粗相分别,而且也能分别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分别,也就是意识能够很详细分别依于五尘而有的法尘,所以让众生能了知一切法的存在。
前面已说色法是生灭法,这六个识是依于色法之后而有的法,是依于有情具足了今世的五色根以后才出生的法,当然更是生灭法,所以识阴是生灭法,不是真实法。这个道理,可以在世间里观察到:譬如睡着的时候,识阴六识就断了,所以才能成就世间所谓睡眠这个法,表示识阴是可断之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重度麻醉,使得有情的六个识无法运作,直到麻醉的效果渐渐消退了,这六个识才能再度出现,可见识阴六识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
如果有佛门的大法师、大居士,不知道识阴虚妄的道理,而说在睡觉时,意识没有在睡觉,或者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等等,表示他连世间人应有的智慧也没有,也是 佛在经中所开示的愚痴人。又由于识阴虚妄,犹如魔术师无中生有而幻化出来的,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识如幻化”。
所谓的受阴,就是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正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2的开示:【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谓的苦受,就是违逆自己心意而感受到痛苦的觉受。所谓的乐受,就是随顺自己的心意而感受到快乐的觉受。所谓的不苦不乐受,就是不痛苦也不快乐的觉受,让众生处于无记的状态中。
譬如有人喜欢享受美食,只要有美食可以品尝,他就会觉得很快乐,所以乐受就出现了;假使他无法品尝到美食,就会觉得很不高兴,所以苦受就出现了。又譬如众生喜欢聚集钱财,希望能够赚取全世界的钱财为他所拥有。如果能够赚取很多钱财,他就会觉得很高兴,乐受就出现了,有了乐受,想要赚更多的钱财为己所有;如果赚不到更多的钱财,乐受就会变成苦受,于是苦受就出现了。又譬如生病了,本来就是苦,所以苦受出现了;经过医生嘱咐按时吃药,苦受渐渐减少,乐受就渐渐出现了;乃至渐渐康复了,乐受就渐渐减少了,最后消失不见了,于是不苦不乐受就出现了。
由此可知:所谓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随着有情当时对色法的喜好与否而由六识领受所产生的觉受,也是随着个人当时领受色法的内涵,而由识阴六识分别之后,而有不同的觉受出现,表示这三受是依于色阴与识阴之后而有的觉受,当然不是真实法。前面已说色法及识阴本来就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色阴与识阴之后而有的受阴,当然更是虚妄,所以受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又由于受阴虚妄不实,犹如生灭不已的水泡一样,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受如水泡”。
所谓的想阴,就是了知的意思,已经了知所处的境界是什么,而且也分别完成了,正如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8的开示:
【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
譬如眼见色尘时,已经知道在领受色尘境,而且也知道这个色尘的青黄赤白等显色,乃至知道意识所分别的色尘境为可爱、不可爱,因而产生了喜欢、不喜欢的心念出现;也就是说,有情在眼见色尘的当下,就已经了知色尘的显色,乃至有了可爱、不可爱,喜欢不喜欢的现象出现等等。所以想就是了知的意思,而且在了知的当下已经分别完成了。
既然想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及受阴而有,当然不是真实法;又色阴、识阴及受阴本来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色阴、识阴及受阴之后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所以想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由于想阴不实,犹如野马在野外奔驰习惯了,无有一丝一毫的安静,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想如野马”。
所谓的行阴,就是时间与空间转换过程中所显示的一种现象。它有三种行,也就是一般佛弟子们所了知的身行、口行、意行,正如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8的开示:【彼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这三种行,乃是有情有了色阴以后,透过这个色阴而摄取了外境,使得识阴六识得以藉缘而出生;而识阴六识出生了以后,得以领受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使得受阴出现了。也因为众生有了受阴的领受,所以在种种境界中产生了种种分别的想阴出现,于是众生就在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运作过程中产生了种种行,包括了身行、口行、意行在内。
由于众生不了知行阴的虚妄,认为真实有外境为自己所接触、所领受,因而有了种种烦恼出现,也就是经中所开示的烦恼杂染出现。有了烦恼杂染,就会造作种种业而有业杂染出现,它包括了善业、恶业在内。有了业杂染,于是后有的生杂染也就出现了,导致众生不断地在三界当中出生而无法出离。
由于众生不了知行阴,是藉由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它不是真实法,所以认假为真,导致众生在三界当中轮回不已。又由于行阴是透过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运作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它没有真实的体性,犹如芭蕉的心没有骨干一样,是由一层一层的皮包裹起来的,所以 佛在经中才会开示:“行如芭蕉”。
由于众生不了知五阴的虚妄,也不知道色所摄的色阴,以及名所摄的识阴、受阴、想阴、行阴,是虚妄法,导致众生有了种种烦恼的烦恼杂染出现,就会造作种种善恶业而有业杂染出现,导致未来世不断地出生而有生杂染出现,因而在三界当中一直轮回不已而无法出离。如果众生想要出离三界而得解脱,必须将这名色所摄的五阴加以灭除,就不会在三界中受种种苦而有纯大苦聚出现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真的灭尽自己的五阴就能得解脱吗?这有经典为依据,正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2的开示: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说明如下:“复次,比丘思维打量及观察正确灭尽一切苦而到达穷尽一切苦的边际时,他思量及打量这六入处,也就是十二处,是以什么为因?是如何熏习而聚集的?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是如何而有这个触的功能?他知道六根、六尘的六入处,其实是以名色的五阴为因,是以名色的五阴熏习而聚集的,是藉着名色的五阴而出生的,是藉着名色的五阴才有触六尘的功能。如果能将名色所摄的五阴永远灭除而没有丝毫地剩下,那么六根、六尘的六入处就全部灭尽;如果比丘灭除名色的方法及过程已经如实了知了,接下来修习名色灭除的初步方法,而且也修习与灭除名色有关的种种次法,来迈向究竟灭除名色的五阴境界,是为比丘趣向正确灭尽一切苦而到达穷尽一切苦的边际,这就是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名色所摄的五阴全部灭尽的道理。”佛已经很清楚地开示:比丘只要将名色所摄的五阴全部灭除,就能到达穷尽一切苦的边际,就不会有纯大苦聚的出现了。所以,比丘将名色所摄的五阴灭尽了以后,自然就得解脱,永远不会再有种种的苦出现及领受了。
接下来谈第二点,为什么灭尽五阴就是无余涅槃境界?当比丘知道要将名色所摄的五阴灭除以后,就能究竟苦边而得解脱;可是当他们灭尽五阴以后,所证的境界到底是什么?他们就会去探讨,探讨的结果,是不是将名色所摄的五阴灭除了,就是无余涅槃境界?比丘们为了解决这个切身的问题,就会向 佛请示,世尊便为他们开示:“如果将名色灭尽了以后,那就是无余涅槃。”
正如佛在《杂阿含经》卷2的开示: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当比丘们观察种种的色法,它们都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色法的虚妄我与真实我是和合运作的。色法既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它不是真实我,也不异于真实我,受想行识的虚妄我与真实我是和合运作的。多闻圣弟子如果能够如实观察五阴不是真实我,也没有我所,对于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就不会贪著而有所执取。既然无所执取,对三界就没有任何执著可言,未来就能证得无余涅槃,自己作证而说:“我已经断除了分段生死,今生就到此为止,所应修的清净梵行相应的初禅已经发起了,解脱道所应修学的法已经完成了而无所遗漏,自己也知道不会再有后有身出现了。”
也就是说,当这位比丘将名色所摄的五阴灭除了,将名色所摄的分段生死断除了,就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就能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有种种的纯大苦聚出现了,就算天魔波旬想要知道这位比丘死后的去处,终究是找不到的。所以说,当比丘将名色所摄的五阴灭除了,他舍寿时就能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消失不见了。如果有人自称已经证得四果的阿罗汉,却不知道要将自己的名色所摄的五阴灭除,自己也无法自作证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都是大妄语人。
综合上面所说,所谓的五阴,那就是色、识、受、想、行,这五种法能遮盖众生无法得解脱,更无法证得三乘菩提。既然无法得解脱及证三乘菩提,未来就有后有身不断地出生,于是种种的纯大苦聚就出现了,直让众生在受种种苦,导致众生一直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如果有人能够将名色所摄的五阴灭除了,于舍寿时就能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消失不见了,这也是今天所要阐述的主题重点:“灭尽五阴方是无余涅槃。”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