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和大家谈谈:“既然念佛号能往生,又何必要受五戒、修十善呢?”
有人问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是在问有关于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情。好!前题确定了以后,就可以开始来讨论这个问题了。
首先从“既然念佛号”这几个字来说起。这个人,我们姑且说他叫作某甲好了,某甲为什么会念佛?这绝对不会是一件单纯的事情,若是真的想要了知这个问题的根由,那么我们不妨就可以来个追根究柢,也许再来个旁徵博引。意思也就是说,绝对不可能是某甲在世间生活的时候,一时之间觉得闲得发慌,所以就来念佛。一般人若是真的闲得发慌,他有很多活儿可以干的,可以找人泡茶、聊天,可以看看电影、逛逛街,真的是多到不胜枚举。那么为什么他会要念佛呢?当然不是因为无聊的缘故,而是过去世已经修学佛法一段时劫了,今世听闻到了 弥陀圣号,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只是再引起他念佛的一个因缘。换句话说,也许藉这个缘分再生起来求生西方的一个愿,进一步希望能够付诸实行而念佛的。这也表示说,某甲今世的福报是很殊胜的,才能够听闻到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可不要说,讲这个福报是很殊胜会不会太夸张啊?其实一点也不会。莫说现今世间的人口有七十多亿,之中到底有多少人听闻过这个法门?即使曾经听闻,又有多少人是相信的?就单单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可以离开女人相而为中性身。”不相信的人都大有人在,更何况想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进而付诸实行呢!这么一说,你就了解某甲今世的福报殊胜之所在了。然而某甲今世能够有这样殊胜的福报,当然就要反推到他的过去世了;俗话不是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吗?”这表示说,某甲往昔不可能单单曾经听闻过念佛求生的法门罢了,一定会有一个过程,才导致他在今世听闻到佛号就立刻能够相信,进而还开始念佛。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里我们先跳到另外一个话题,说明了之后,你就可以同时知道,那个可能是什么样的过程了。
好!现在先来说说:既然念佛能往生,是不是可以百分之百的往生?也许你曾经听过古德这么说“千修千人去”,而近代也有大德依于这样的说法,鼓励学人求生西方,这是应当要加以赞叹的;可是假如他又加上一句说:“哎呀!我的弟子假如能够下品下生就很不错了!”这也许只是他的谦虚之词,假如不是的话,那么他跟大众说千修千人去,难道就只能下品下生而往生吗?下品下生而往生,是哪一类的众生?我们随后再来说。其实这样子的说法就表示出,这有另外一层的问题:那就是当说千修千人去的时候,其实这个人也是没有把握是不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就有可能会有一个某乙,他在这一世,虽然听闻了念佛法门,也开始念佛了;但是,是不是可以坚定不移,尽其一生都持续地念佛下去?那可就不一定啰!也许某乙在人生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其他的缘分,导致他不再信佛,而信受了别的宗教;又或许说,某乙只是有一天没一天地念佛,并不是很精进;又也许过去世有特殊的恶业,今世因缘成熟的时候,就意外地舍报了;所以是不是能够在临命终,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了。那么前面这个念佛号能往生的说法,是不是就值得商榷了呢?所以假如反过来说,某乙是可以一生都坚定不疑地一直念佛下去,表示他或许是对 释迦牟尼佛,或许是对 阿弥陀佛,是有一定程度的信心的。既然是对佛有信心,那就是与前面所说的某甲的状况是相近的,这个时候某甲、某乙就都是在一生之中,随分修学种种的福业成就的结果。而那一些福业,难道还可以离开持五戒、修十善吗?姑且不必再讨论持戒的严谨与否的状况,我们试着想想看:一个人若是不持戒,你一定要说他对佛是有信心的,只恐怕也太牵强了!再者,持五戒是保住下一世人身的基础;若是不持五戒,不要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能够再生而为人,一定是会有影响的。若是此世持五戒,多多少少又加修十善,若是当世往生的因缘还不成熟的话,那么至少也可以再生到人间啊!那么前面所说的,或者是某甲过去世可能经历的过程,或者是今世一听到念佛的法门,立刻就开始念佛的情况,那么自然就可以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惟,即便是说,某甲今世的福报是很殊胜的,一听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就能够念佛求生西方。所以,假如提问题的人所说的念佛号能往生,又何必要受五戒、修十善呢?意思也就是说,受五戒、修十善都是多余的。可是问题是,我们从《佛说阿弥陀经》其中 世尊的开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可以知道说,这个人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既然 世尊开示的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就表示说,善根、福德的因缘越深厚,不但是求生西方的念佛人,自己在内心里面对于自己是不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已经是越来越不会怀疑;并且还说,像这样一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人,他是可以成就更高品位的往生结果的。所以另外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有谁不希望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其品位是比较高的?这个问题,应该不会有其他的答案才对。世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往生之中,越上品往生者,所需要的善根、福德资粮是要越加深厚的。那么现在就针对这一个层面,再来跟大家作进一步的说明,这里举 世尊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作的开示,但是由于经文是比较冗长,就仅节录一部分的内容,虽然只是节录,还是足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经文中提到:“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从这样看来,就已经表示说,上品与下品往生的众生,其福德的差别是很大的。下品往生的众生,甚至是作众恶业,而且是无有惭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乃至平常时日是不太可能念佛的。前面所提到的大德,当他鼓励学人求生西方,又如何会把往生西方的品位限制在下品下生呢?你觉得这是在鼓励学人求生西方吗?还是根本就是在打击学人的信心呢?所以他一生弘传净土法门,到底知不知道净土的真正意涵呢?然而在叙述上品上生、中品上生的经文中,就已经很明白地指出:持五戒、行诸善的必要性了。所以若是希望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是可以增上,那就不止是只有可以念佛而已,还得要加上具诸戒行,修行诸善的配合。然而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若此世一听到念佛法门,就可以立刻开始念佛的人,当知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福德、善根,这无非是一世又一世的信愿行辗转增进的一个结果。若是还不确定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要不要受五戒,随分修学十善?那么我们就再来看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还提到了:“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中开示的三福净业,是学佛者之所耳熟能详的。世尊苦口婆心地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这是为了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古大德将这三福又加以施设,分为:世福、戒福跟行福;可以看得出来是这三福的层次,仍旧是有次第差别的,而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完全都具足的。第一个部分是基本的人天善法,就已经要叫众生要修十善以及慈心不杀等等,虽然这只是通于一般的世间善法,但却是求生西方修证佛法的基础。换而言之,有了这一部分的基础,再加上善因缘成就,才会有第二个部分第一项的受持三归;以受持三归的基础,再进一步去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为什么这么说?假如你看到一个人,很真切地在持名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通常他一定是已经受了三归依的;这也表示说,要能够念佛求生西方的人,一定是有基本的福业的。然而要能一世不断地念佛下去,他对于佛就必须是要有信心的;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要受三归依,而且是要清净的三归依;不只是碍于人情所请,或者只是听说某一个寺院是很有名气,而去受三归依。然而从表相上的三归依,进一步相信有自性三宝,其实,这又是福德增进的一大步了;更何况说,又加上具诸众戒、不犯威仪的戒福呢!这也表示说,这样子的状况下,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品位一定也会大大的增上。
第三个部分发菩提心,有人把它解释成发起求证菩提的心愿,当然这不妨也是一种解释,不过假如要跟后面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连结而说的话,就可能比较牵强了一些。为什么这么说?一者,第二个部分的受持三归依之中,不就已经有了发四宏誓愿的发菩提心了吗?就不需要再重复说发菩提心了。而且这个发菩提心,是依于第二个部分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就是说,乃至也应该要受菩萨戒,或者是声闻戒。而欲修净业的过程的这个具足众戒,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要亲证菩提果,尤其指的是佛菩提果。二者,因为分证了佛菩提果才发现明白,原来自己也有这个菩提心,这才是 世尊所为我们说发菩提心的进一步意涵,所以才能够进一步信于因果;因为明白了世、出世间万法,无不是由祂而来的缘故,能读诵受持自己的金刚心,才是真正的读诵大乘。当然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缘于自心如来而为大众说法,所以劝进行者。因为我们可以在善知识的摄受下,这样子一路走来,说一句不怕见笑的话,只恐怕我们的过去世,也一样是所知有限;然而佛法可贵之处,就在于说能够依教奉行之后,人人都有亲证佛法的因缘;所以真正能够读诵自己的金刚心的菩萨,若求生西方的话,就有资格可以上品上生了。然而这种情况之下,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又更广于前面所说的种种状况了。所以大家就可以明白,今世能够念佛求生西方已经需要很大的福德了;若是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可以再更加增上的话,那就不但是要受五戒、修十善,这当然也是必要的,而且三福净业也应当要随分修学;然后还要记得,将所修学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也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不是只有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已,你一样也是要往佛菩提道上迈进,只是说这个过度的环境是不一样而已。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勐进!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章正钧老师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文章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五位百法(图解)
- 六尘境中作主者必是意根
- 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 二乘菩提依如来藏而建立
- 七识住
- 四识住
- 唯识五位百法
- 三种能变识,就是大乘唯识经典中所说的“心
- 离念灵知之非
- 五十一心所法之色法十一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六根本烦恼
- 五十一心所法之随烦恼
- 五十一心所法之不定心所法
- 心不相应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六种无为法
- 一心前后不相应
- 破和合识
- 何为“意生身”
-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众生所造业行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
- 众生如何感招地狱果报的呢?
- 深信因果之佛教五果
- 深信因果
- 穿搭海青
- 穿搭幔衣
- 大悲忏(一)
- 大悲忏(二)
- 大悲忏(三)
- 大悲忏(四)
- 寺庙巡礼
-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 佛教基本礼仪
- 佛像安座仪轨
- 居家修行早晚二课仪规
- 居士学佛常用礼仪(一)
- 居士学佛常用礼仪(二)
- 寺院的基本殿堂
- 寺院的各种法会
- 供佛简要仪轨
- 十信位修学的基础是什么?
- 菩萨--当满足信位,入初住位修学,快速增益
-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开悟须
- 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
- 十信位
- 具足十信位,初发菩提心
- 十回向位的如梦观
- 十行位的修行
- 十住位的修行
- 三贤位的修行,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
- 如何从明心之第七住进入初地
- 明心与初地释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
- 十地的观行与修证
- 《人间佛教》 目录 引言
- 《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离念灵知是妄心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五逆(七逆)罪的轻重
- 神通是境界法,不是常住法
- 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如何才能真正地离苦
- 何为“意生身”
- 世间及众生的成因--三界唯心
-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 正说无余涅槃
- 声闻简介
- 三界中的我见
- 出家弟子当学八种智慧
- 您修的到底是那个心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菩萨种性的义涵?如何发起、乃至圆满菩萨种
-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
- 修苦圣谛断我见
- 观行断三缚结
- “唯识五位”的修行
- 简述八正道
- 菩薩情
- 梵网经菩萨戒本--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 诸佛菩萨赞佛偈
- 早晚课必备---忏悔发愿回向文(更新)
- 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
- 有想定与无想定
- 略谈无我的修持与护法
- 依靠自己的业种与业力而生活
- 何谓实相忏悔
- 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善法
- 如何灭除三障烦恼
-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开悟须
- 何谓三障?
- 具足十事发菩提心能坏恶业
- 劝请发大乘菩提心
- 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
- 如何种福田
- 种福田应“如法回向”
- 菩萨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
- 福田的种类及注意事项
- “布施”相略探
- 度众的智慧
- 六字大明咒的真实意涵
-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 十回向位的修行
- 三贤位之十回向位
- 《楞严经》中「情」、「想」什么是意思?
- 三贤位的修行,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
- 五戒释疑
- 如何获得神通
- “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
- 何谓神通
- 许愿、还愿和发愿
- 佛教与神通
- 释印顺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之差异
- 业障大致有哪些?如何转业或消除业障?
- 提婆达多在地狱做什么?
- 《金刚经》四句偈说什么?
-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 佛法中的善恶标准及善因是否会得恶果
- 在家信佛十问
- 众生共同只有一个如来藏吗?
- 第001集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
- 第003集 菩萨妙陀罗尼
- 第004集 咒陀罗尼--众生欲求 历史演进
- 第005集 陀罗尼:咒语
- 第006集 恒伽达--心欣慕圣贤
- 第007集 卖身供养三宝果报
- 第008集 大光明王发菩提心
- 第009集 为母说法
- 第010集 微妙比丘尼
- 第011集 孝养父母--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 第012集 供佛功德--身贫供养品
- 第013集 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 第014集 忍辱-忘恩负义
- 第015集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 第016集 供佛功德_须曼花衣随身产缘
- 第017集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 第018集 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游正光老师主讲
- 第019集 旃阇摩暴志谤佛
- 第020集 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心
- 禅宗历代传法偈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
- 藉无门慧开禅师语,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
- 永嘉大师《证道歌》真义
-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 丰干与寒山、拾得的故事
- 禅宗法脉记要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确保您的权益-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
-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
-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信愿行
-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 勿入极乐边地胎生
- 三资粮之行:三福净业之“孝养父母、奉事师
- 三资粮之信、愿
- 三资粮之行:三福净业之“受持三归”
- 三资粮之行:三福净业之“具足众戒,不犯威
- 关于种福田
- 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的三件事
- 无相拜佛图解
- 人死后是如何投生?
- 佛教的丧葬方式
- 如何拜佛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中的故事
- 【无相恋爱】念佛就像谈恋爱:无相念佛、无
- 中峰系念法事三时全集
- 将来万一有复制人类,请问此复制人有无灵性
- 受持三归五戒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
- 【创伤疗愈(三)】
- 【创伤疗愈(五)】
- 【创伤疗愈(六)】
- 【创伤疗愈(四)】
- 【创伤疗愈(七)】
- 【创伤疗愈(八)】
- 【创伤疗愈(九)】
- 【创伤疗愈(一)】
- 【创伤疗愈(二)】
- 菩萨夫妻、成熟的爱:【结婚好修行】读后感
- 菩萨如何面对男女欲与男女分际
- 亲子教育: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一)
- 贪欲越少、果报越殊胜
- 何为男身七宝,女身五漏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中的故事
- 买卖股票观察内心:钱财的虚妄
-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 皈依,你赚大了
- 禅茶与八正道
- 灵修培训黑幕重重 开办涉淫谭崔课程疯狂圈
- 钟山佛教文化产业园 一个宗教文化的精神家
- 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 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 四川多处古石刻现天龙八部题材 系佛教中8种
- 塑肉身佛步骤大揭秘 3步骤实现肉身千年不腐
- 来朝阳凤凰山 瞻礼两佛真身舍利
- 我与北京佛博会
- 九层四面金碧辉煌 牛首山佛顶塔比大雁塔更
- 每日一景|佛宝古镇
- 拾忆四川佛宝古镇---川南市井民居里的飘逝
- 探秘:千年古镇,佛宝八美!
- 泰国佛教之旅的25个官方小贴士
- 泰国佛教旅游攻略+3月/4月特价
- 【旅游】宋皇家寺院大相国寺 镇寺之宝“千
- 【旅游贴士】游览寺院注意事项及佛教常识
- 旅游指南 之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
- 【特色旅游线路推荐】韩国寺院深度禅修体验
- 奇险壮观: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