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可以自在享用胜妙五欲!
学佛是否必须要放弃目前现有生活的享受?
就这个问题来说,并不是每个人的条件是一样的。我们在这个学佛历程中,有人是大富大贵,有人是贫贱,所以这样情况并不是适合每一位都统一作一个标准;而且 佛陀也不希望世间上大家都作为苦行,来作为归依的一个要件,或是作为修行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而且我们从世间上来看,真正的苦呢是在身心觉受上所受的苦。
许多人从这个生老病死的苦并没有觉醒,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有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五阴不断炽盛的苦。种种说来,世间上脱离不了你出生以后面对的这个娑婆世界的苦。
娑婆世界就是资源短少,在资源短少的情况下,你希望获得的,别人也是希望获得;你希望拥有的,别人也希望来拥有;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作争取夺取,因此你所希望的就会落空。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求得一个圆满的不论是物质或是身心的境界,都可以如我们所愿,这样情况下就是求不得苦。
然后再来,你所求到的,你所喜欢的,譬如说人,或是说房子、金钱、物质、名利,这些已随逐而来得到的这些拥有,它们会时常保留在这个恒常的情况吗?并不是如此,它们会变动。一切法的变动性是没有办法让我们作为主宰的,所以最后你所爱的会跟你分离。不论一个人他多么富有,他还是没有办法可以永远长寿不老,在这种情况下,他面对死亡,或是他所热爱的眷属最后会离开他,所以这叫作爱别离苦。乃至一个人经商失败,他所拥有的原来的财富也会离他而去,这就是娑婆世界。
然后再来,有时候你不愿意碰到的人他每天会出现,他每天出现的话,你又躲闪不掉,你不论是如何压抑自己的情绪,可是你看到他,你心里面就产生厌恶,或是沮丧,或是失望,所以这些焦躁等等的心情、这些失落的心情,会让我们在不喜欢的境界相里面会不断的产生,这就是怨憎会苦。你愈不想要遇到的人,愈不想要遇到的事物,愈想要躲避的境界,愈会出现,所以这种苦是免不了的。
然后最后,五阴,就是这个身心的觉受,是不断的变化的,每天刹刹那那不断的在随着这个时间、随着器世间这个时空,不断的转变,它没有停息的时候。我们身上的身体的所有的细胞也都是如此,心里面的变化也都是如此,所以这就是五阴炽盛的苦,它没有寂静的时候。你想要说:那我是不是可以进入一个禅定,让它完全寂静呢?假设我们说可以好了,即使在那种情况下,你出了定,一样还是要面对这样的世间、自己的五阴世间以及器世间的纷纷扰扰,你还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寂静。
所以,这就是世间的八苦,因此 佛陀说:这样的话,你应该脱离这些苦。所以生活的享受如果是以八苦作为基础,在八苦上去架构一个虚幻的、一个快乐的一个远景,然后认为我所在的世界是非常稳固的,这样的话,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而且会带来自己身心最后莫大的痛楚。
然后我们来看,如果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极乐世界呢它是 佛陀所说的一个净土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净土世界是不是就没有五欲呢?并不是如此。净土世界有非常殊胜、非常妙乐的五欲等着大家,只是说这种五欲你不用刻意去追求,佛陀都会将五欲的世界引现给往生到净土世界的众生来受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知道,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你目前这个一切生活上的受用以及享受,而是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犯上许多贪着的污秽的,乃至于不合乎世间的法律,不合乎世间的道德的,甚至说是不合乎世间的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所受的五戒,或是在家出家所共同受的菩萨戒,所以就是从这点的标准去看的。
但是,佛陀的广开这个教门,并没有说,你完全没有在持戒清净的状况下就不能够往生极乐净土。所以 佛一样有施设种种方便,哪怕你生活上起了种种的污秽的贪恼,然后在种种的贪爱之中,佛陀还是说你可以十念往生。乃至于说极恶的众生,他可能犯了地狱业,佛陀还是说,你未来一样可以在极乐净土受清净的五欲之乐。为什么呢?因为学佛的路程,许多人没有办法断除在生活上的享受,这并不是最重的过失;因为在佛法里面,要谈的是对于圣教、对于成佛、对于发菩提心有没有信心,所以菩萨法中,乃至于在最后坐在菩提座上之前,都不应该舍离最微细的贪。什么叫作最微细的贪呢?就是还愿意在三界中,没有脱离生死,还是有变易生死可以来受胎,乃至于在人间成就佛果;而不是离开了这样的学佛的道路,像二乘人一样,然后以无余涅槃作为归依处。
所以,佛陀说,其实众生最主要是在性障的部分——贪、瞋、痴、慢、疑,瞋因为非常的粗重,而且不利于自己的佛道。《华严经》说,这样的话等于是非常非常多的障碍,不断的细数给我们菩萨们、修学佛道的人了解;所以瞋,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性障部分是应该断除,应该迅速断除。
但是对于三界生死的微细的贪,就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二乘人对于三界生死看的如同火宅,非常的焦虑,所以他们不想要再继续在菩提道菩萨道路上继续行走,所以他们就很快的灰身灭智,然后来结束他们修学的旅程。可是 佛说,最后经过无量劫以后,他还是要从自己的这样的三昧之乐远离;其实那样的三昧并没有真正的乐,只是二乘人执取,最后还是要归于菩萨道来。
所以我们这样总括来看,极乐世界它的清净的五欲也可以让我们继续来受用,对于许多的菩萨,他不愿再继续在娑婆世界受苦,所以并不是说一定要放弃你目前生活上的五欲,五欲的受用只要它是清净的,只要它不远离佛道,这样菩萨的受用都是可以。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大菩萨祂示现出来,就是在家相,或是长者相,或是尊贵相,祂有非常亮丽庄严的衣服作为装饰,以及七宝作为装饰,以及那么多的眷属随在身旁,所以祂等于是世间上一位非常雍容华贵乃至于富裕的一个大长者的行列这样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并不是放弃所有生活享受就是学佛。
佛陀说,如果是苦行,它不能够真正入这个佛道。因为 佛陀示现六年的苦行,当祂作为 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祂所作的这苦行中并没有办法导引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要圆满佛道的不是靠自己身体上的受苦,这样受苦是不究竟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众生所忧虑的是不是会受到佛法中的约束,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乃至于我们可以看到说,净土世界的五欲到底有多好,世间上所说就是在五尘的受用,五尘里面包括色尘,你所面对的世界是多么好呢?你所看到一切都是七宝庄严,黄金为地,乃至于一切的楼阁、房子都是用七宝来装饰而成,它本身就是以七宝作为材质,而不是用世间的泥土、世间的石灰乃至于草木所堆积起来的。所以再来,众生的色相一往生到极乐净土以后,又是如何呢?大家都是非常庄严,都是大丈夫相,而且所拥有的气力是世间难以为比。然后有人可能会问,譬如说他对于男女欲无法割舍,这样的情况下,会不会有很多困扰呢?其实不会。因为在净土世界是莲花化身,所以即使说你在这世间上没有放弃生活的享受,但是你还是继续学佛,你也不用担心你在男女欲而无法脱离,因为你到净土世界,所有的众生没有女相,而且你身上没有特定的哪一种可以引起你产生对异性的欲念,因为莲花化身非常清净,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你的五欲里面的男女之欲就很容易就舍离了。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也会发生一件事情,就是你修学禅定非常地迅速;因为遇到好的教导,可以将诸佛的教导以及诸菩萨们的教导,大菩萨们不断地循循教诲,乃至于这声音——这个声尘都是让众生可以生起对三宝的信念,自然而然而生,不是刻意勉强来生起来的。所以你就自然可以在极乐世界精进不懈,不会说有一个时间点你不晓得怎样要去问谁、怎样求取善知识、怎样精进,不可能有那种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这个色尘、声尘乃至于教化上都非常的殊胜,直接可以把应该要教的佛法显示在这个器世间里面。
乃至于众生可以闻到非常美妙的香气,所以当你听着优雅的音乐,然后又闻着非常的香味、十足的香味,你的身心就会沉静下来,你自然可以听懂许许多多的法,因为你非常喜欢这个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你的身心可以在自然的受用之中、自然的享乐之中(所以称为极乐),达到修学上的目的。
乃至于说有的人会问,说:我现在很喜欢吃某某食物,我现在吃的是荤食,吃的是肉,而且还有种种佛教不允许的这种大蒜、韮菜等等,这样我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会不会产生很多的困扰呢?实际上也是不会。为什么呢?因为莲花哪里还要吃葱蒜酒肉这些东西呢?所以莲花化身的身体的色身非常的特殊,然后在这个食物也不用担心,因为极乐世界除了人、天人,应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样众生以外,没有其他三恶道,所以也不会有畜生的肉,没有这种食物,没有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这种牲畜畜生的肉可以食用。众生欲使用的东西,只要你动念就可以飞过来,就可以呈现,或是直接变化而出,在那种情况下,实际上你身心都不用焦虑;而且食物的美味是超过你所想像的,即使是说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只要喝水你就会饱了,哪里还需要其他的食物呢?所以,这种受用呢也是众生所难以想像的,这种就属于舌根在贪味的人没有办法舍离的种种方便妙道。
然后,那里的触尘是非常地难以思议,即使脚走在极乐世界的黄金地面之上,你会觉得说那应该是非常坚硬等等,实际上踩踏起来如兜罗绵,意思就是说非常柔软,而且你身心非常地舒适,整个触感和你在世间上的一切五欲来比较,明显超越甚多。所以我们在说这个意思是说,对于世间上目前生活的享受,实际上比起极乐净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世间所以为的享受实际上都是苦,尤其这些苦夹杂了许多不清净的业,所以真的要享受应该到一个净土世界,乃至于兜率陀天这样的世界去。
所谓兜率陀天的世界,并不是叫你生到跟天人住在一起,而是兜率陀天上有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弥勒菩萨现在正在那里,所以我们可以亲近这样大菩萨得到天人身。天人身的话一样可以享受天上的甘露,所以你在五欲上的受用将会超过世间,所以五欲的受用不是问题。
极乐净土可以在五欲的受用之中让众生方便可以精进,可是世间的五欲受用却要让你不断地造业,在造业中享受一点点甜蜜的果实,这就像是在一把刀子上的前头滴上一些蜜,这蜜看起来非常的香甜,而且看起来滋味非常鲜美,可是当你用舌头去舔这个刀口的蜜的时候,总有一天,你舌头会被利刃所割伤啊!
因为一切的四大都是假合成为我们的这个色身,这世间一切都是不稳固;而在净土世间中并不如此,你在那边不会有出生的痛苦,莲花直接化生,而且不会老,你可以保持你在受用五欲的过程中、清净五欲的过程中,还是保持你色身,所以你一样可以保持你色身不会出现年老,长出各种视力衰退啦、斑点啦、皱纹啊等等。所以我们要说,这样可以不老不死,或是说时间寿命非常的长;所以也不能够说不会死,有生必有死,只不过极乐世界的寿命非常非常非常的长,难以计算。
所以我们众生应当来想:到底什么样的境界,到底什么样境地,是我下一生应该前往的地方?我这一生受用五欲,但是我是不是要在五欲中得到自己所应得的,不是作非分的五欲,所以受戒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佛施设这个戒,并不是叫大家一切的五欲都放弃,因为我们还达不到可以对五欲作非常清楚的实相的观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来思惟,戒律并不违背这世间上的五欲等等,只要你的五欲是属于你自身的受用是合法的,这样的话在一个范围内,你这样受用并没有问题。
然后再说到,许多人觉得学佛时间非常的漫长,可是我们来看好了,如果每个礼拜两个钟头这样来修学,一年算上一些假日等等的时间我们扣掉,只有48个礼拜好了,这样总共是96个小时,也就是说96个小时等于就是一年才四天,整整四天在修学;如果今天修学的道场是两年半,这样总共才多少天呢?总共才十天,整整十天修学的时间。所以诸佛对我们要求并没有那么严,大家不应该放弃自己修学的机会。
阿弥陀佛!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学佛的人见到瑞相的时候该怎么办?
- 下一篇:持一尊佛名号,现世得十种的利益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
- 《金刚经》在说什么?
- 证大乘涅槃前的四加行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心中建立真如心真实有的正见修四加行,方有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
- “五根”和“五力”
- 什么是“六念法”?
-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
- 究竟什么是“因果”
- 为什么供佛会有无量的功德?
- 持戒修福保人身
- 关于开光,你了解多少?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佛教是宿命论吗?
- 往生极乐世界不受众苦,是不是诸佛菩萨代我
- 存好心、做好事,就是真正的善法吗?
- “礼佛”的深意
- 三论宗之祖----鸠摩罗什菩萨略传
- “信佛”与“学佛”有何不同?
- 法事结束后,供品该如何处理?
- 放下屠刀能立地成佛吗?
- 什么是四大皆空?
- 什么是法会?如何做佛事?
- 看看我们学的是不是相似佛法?
- 礼佛的规矩
- 三业端正的人,方能进入佛道中修学十信,发
- 佛教的三种智慧
- 佛为什么又称为“世尊”?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
- 八十种随形好
- 佛地无垢识,与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法相应
- 顿悟与渐修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 诸佛十号具足
- 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 欲证真如应具备的福德、定力、正见及四加行
- 如何修百福
- 诸地菩萨所证之涅槃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陀如何度天魔
- 《佛说阿弥陀经》里的「出广长舌相」是什么
- 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戒有几种?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亲近善友为第一
- 什么叫作度众生?
- 出家的实义菩萨调伏他的出家弟子当教习八智
- 四摄法的真实内涵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菩萨尊贵,不可思议!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 何谓自利利他?
- 度众的善巧方便
- 真正的菩萨行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怎样才是有菩萨性?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福祸相依,苦空无常
- 吃亏是福,利他就是利己!
- 妄想散乱心的种类
- 为什么有人很有钱却非常吝啬?
- 什么是大乘的四加行?
- 修除性障,才能够修四加行的观行
- 修四加行之前提
- 贪着利养的过患
- 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
- 忍辱的四个层次
- 菩提心与佛道因缘
- 谦恭对人,精勤求道!
- 如果所有人都出家了,这社会要如何运作?
- 大部分瞋习重的人,都是“我见”很重
- 饮食与道业的关系
- 欲证真如应具备的福德、定力、正见及四加行
- 在家菩萨如何修不放逸行?
- 如法财施,得财富自在受用
- 如何真实履践四摄法?
- 没有改不掉的恶习!
- 什么叫作度众生?
-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堕胎流产与消业
-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辨伪
- 放下屠刀能立地成佛吗?
- 什么是四大皆空?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托钵?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自杀与杀生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能烧出舍利子就是有证量?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 五根不具足原因
- 如何使诵经的利益达到最大
- 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金刚经》在说什么?
- 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
- “知见立知”与“观行”的差异
- 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0)--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0)--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如何发愿?
- 为什么“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修学无相念佛或修定过程中妄想散乱心的种类
-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
- 往生极乐世界不受众苦,是不是诸佛菩萨代我
-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
-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 如何修行对往生西方最有利?
- 如何修行对往生西方最有利?
- 什么是中阴身?
- 持一尊佛名号,现世得十种的利益
-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极乐世界可以自在享用胜妙五欲!
- 学佛的人见到瑞相的时候该怎么办?
- 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
- 上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怎么理解直心是道场
- 菩萨当报父母恩!
- 佛法教您,如何远离贫穷
- 爱一个人的真正原因
- 细菌是有情众生吗?
- 黄庭坚轮回真事--书到今生读已迟
- 持戒修福保人身
- 告诉你成为夫妻的真实原因!
- 佛教是宿命论吗?
- 生命无常怎么办?
- 不用努力工作,就可以自在享用胜妙五欲!这
- 如何才能求财富得财富,自在受用呢?
- 学佛的人见到瑞相的时候该怎么办?
- 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可信之人
- 色不迷人,人自迷----“七情六欲”的真相
-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
-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学佛后能万事如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