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48、究竟忙些什么?(八)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一系列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是:究竟忙些什么?

我们在上一集的内容里面,我们提到:佛教所建立的人生观,为什么远远超过了世间常见的人生观?最起码它包含了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佛教对于烦恼的处理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只有依循着佛教的教理,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根本地解决烦恼。第二个层面,就是佛教对于人或是对于有情的看法,不只是只有这一世,而是有过去世、有现在世、也有未来世的,生命是每一世、每一世的无量世这样子的延续下去的。当然,我们也反复再三的强调,这个延续的方式,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象的灵魂,当然也并不是像有一些人主张的意识有办法去到未来世,或者细意识、极细意识等等,这个都不是正确的说法。但是这个正确的说法,要等到各位修学大乘佛法,乃至于有一天开悟了之后,您就能够明了了。这里我们先按下不表,只跟大家说,佛教所看的人生不是只有这一世,而是横跨了三世。并且所看的这个范围,也不是只有“人”这一界,而且它看到的范围是横跨在我们所有轮回的有情的世间。而且呢,除了这个有情世间之外,更谈到了有情与有情之间,互动所产生的种种的因果关系。正由于这些因果关系,所以我们才会因此而决定我们将来要往生要到哪里去?并且往生之后,在下一辈子会大致上过怎么样的生活、怎么样的状况等等;那这些都是所谓的“因果关系”里面去界定。除了这些我们说时间、空间、因果关系之外,佛教还有一个根本的就是:“所有的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所以,我们对于所有一切的有情,不管牠是动物也好,不管牠是昆虫乃至于蚂蚁也好,那像这类一切的有情其实都有佛性存在;只是受限于目前的状况,所以,以至于说我们可能用肉眼凡胎,没有办法直接去想象说:将来牠要如何成佛?但事实上,每一个人背后、每一个有情背后都有“真心”,包括蚂蚁在内也都有。所以,基于这个观点所建立的人生观是一种全面性的,普及于一切有情的这个人生观。

当然,佛教虽然在这几个层面上面,远远超过了我们在世间所能够谈到的人生观,可是各位观众不免也会想到,这些层面是何其的深、又何其的广啊!那我们怎么有可能去想到呢?正如同我们上一集讲的,我们光是对治眼前的烦恼,恐怕就已经分身乏力了,那我们又怎么有力气去学这么深、这么广的,我们有可能学得会吗?这里给大家讲的就是说,当然如果我们现在是从一个凡夫俗子,然后我们要自己努力,凡事都自己来,自己要想办法把这些道理给弄懂的话,那真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们很幸运的就是说,之前有佛菩萨在帮我们开道,佛菩萨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这个经典里面,就详细的为我们剖析了我们刚才讲的各个的层面,包含说十方的世界、包含轮回、包含因果关系、包含众生如何解脱、也包含众生如何成佛。那这一些的层次呢,可以说在 佛陀留给我们的经典里面,都解说得相当的详尽。

那剩下来的问题呢?剩下来的问题就是,经典都已经在那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够虔诚的、恭敬的去学习 佛所留下来这些经典?那为什么我特别强调虔诚、恭敬的学习呢?最主要是因为,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世间打滚多年,通常我们在意识到,比方说,在今天您看到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或许您在社会上都已经功成名就了,那过去的人生历练,不可避免的让您觉得说:有一些方面您的见解就是对的!如果把这样子的方式用在佛法上面的时候——用在学习佛法上面的时候,很容易会产生一种状况就是:对于经典您通常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比对,甚至您会喜欢哪一部经典、不喜欢哪一部经典,以至于对于不怎么喜欢的经典,或者觉得没有这么高深的经典,您就把它弃置一旁,专门去学习您感兴趣的经典。这个是一般大众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很常发生的状况。所以我们才要提醒大家就是说,凡是学习佛法的话,一定要先用虔诚、恭敬的心去求法。更何况的是说,学习佛法的时候,看经典固然是一个途径,可是就如同我们之前给大家讲过的《心经》的例子,《心经》从头到尾也不过两、三百个字,那么两、三百个字要能够函盖一定的佛教的义理的话,显然每一个字可以说:“字字珠玑!”所以,既然每一个字都是这么重要,如果您对于这些字的见解,如果用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的话,那当然您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出来;意思就是说,您大概也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把全篇的《心经》解释的所谓通透了!可是,就如同我们前面给大家举的例子,就是我的一个朋友,然后跟我说:“用《易经》跟老庄的学说,可以完全解释《心经》。”就像这个例子一样,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的时候,当然解释的通啊!可是问题是:解释出来的,可能根本就跟里面真正的义理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要避免这样子,最佳的方式就是要“寻求善知识”,寻求好的老师来教。可是在寻求好的老师来教的时候,还是回归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您在有缘碰到一个不错的老师的时候,如果您还是拿世间法的那一套成见,那当这个老师说东的时候您就怀疑东,说西的时候您就怀疑西,说一的时候您在怀疑是二的话,那么这个课程要如何继续下去,您又如何学得通透呢?所以我们才说,学佛法,首先就希望大家先把世间权位、名利所养成的这些“憍慢”之心,先把它放在一旁;就像我们常常跟一些同修们分享的心得:“要学佛法的时候,进来学佛法的地方的时候,请您在门外把你在世间的一切的名分、地位全部都放在门外;一旦踏进学习佛法的庄严场所的时候,请你全然放下所有的一切,然后干干净净、虔虔诚诚的来学佛法。”

如果您也有机会碰到好的老师——善知识,然后也愿意来学佛法的时候,那么首先就要告诉您,佛法主要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让大家都能够解脱于烦恼;第二个层次就是,让大家按部就班的修习之后,以后就可以成佛。所以这一点来讲,佛教其实跟其它的——特别是一神教,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像一神教的话,上帝永远都是上帝,凡夫俗子在学了这个宗教之后,不管再怎么学,永远都是上帝的子民;但,佛教是不一样的!佛教讲究的是说,大家学的时候,以后有一天成佛的时候,你就跟 释迦牟尼佛、跟 阿弥陀佛一样也都可以成佛。这是佛教很特别的一个地方。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先看看,因为我们刚刚讲说,佛教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让人解脱,一个是让人可以成佛。所以,我们先看看让人可以解脱的部分,因为毕竟这个所谓的“让人可以解脱”的这个部分,是跟我们这一系列所讲的主题,也就是说:“究竟为什么这么忙?那在这个忙碌中引生了许多烦恼,那我们怎么因应这些烦恼?”跟这个部分的讲题是有所相应的,所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部分解脱道是怎么讲的。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这个部分,相关于这个部分的经典,在佛教里面叫作《阿含经》,那么这一部分这个《阿含经》讲了非常非常多如何解脱的方式。但是很可惜的就是说,许多人入门来学佛的时候,往往都轻忽了《阿含经》!轻忽《阿含经》的状况,通常发生在哪一类型的人身上?就是有一类型的人,他看了《心经》跟《金刚经》之后,心生向往了,所以一心想求大乘佛法;可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也同时不屑于学任何的关于解脱的这个行门,他一心都只想成佛而已!那像这样子的话,他就会忽略了像《阿含经》这类型的专门讲解脱的这个经典。

那么我们说,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一个心得就是说:透过像《阿含经》这类型的基础的经典,来确认确实了解解脱的这些境界,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比方说,在《阿含经》里面谈解脱的时候,一定都会谈所谓的“涅槃”这个字眼,“涅槃”描述的就是一个终极解脱的境界。但是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有心学佛的人,但是一开始没有掌握好这个学习的次第的时候,一开始就想完全的跳过了,完全跳过这些解脱的学习,直接依附在大乘佛法里面许多华丽的名相里面;所以,当他在面临“涅槃”这类型的字的时候,往往都会说出很多奇奇怪怪的答案出来。比方说,一种的答案,是我曾经亲耳听过的一种答案,就是说呢,所谓什么叫作“涅槃”呢,“只要我们能够随缘应对、不起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涅槃。”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但这个说法其实天差地远!我们给大家讲的一个心得就是说:大乘佛法,你要能够掌握大乘佛法的精髓的话,你的这个第一步呢,一定要先开悟要明心,要开悟要明心。然而在你要开悟明心之前,你对于“涅槃”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你应该要依照《阿含经》这类型解脱道的这个经典所揭橥的这些涅槃的境界,仔细去判断、去思维。如果您确实按照这样作的话,您就可以发现:您所谓的这个“随缘应物,然后不起烦恼”的这个心性状态是不是就是“涅槃”呢,可以说,只要您愿意——您愿意卸下您的心防,把《阿含经》请出来读一次,看看《阿含经》里面关于“涅槃”是怎么解释的,您马上就可以发现:“随缘应物、不起烦恼”根本就不是《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涅槃”的境界!所以我们给大家讲的就是说,这个阿含的解脱的证境——所揭橥的解脱的证境,虽然说《阿含经》的本身的经文,也许不像大乘经这么有趣,并且有许多地方可以说:反复申论再三,几近于过于详尽、过于啰唆的地步!可是问题是说,它也很真实的呈现了所谓的“出家学习解脱,应该要怎么去学?”您如果是按照《阿含经》所揭示的方式,去出家、去努力学习的话,那么你在这一生就能够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于最后证阿罗汉果的机会就非常非常的高。这其实是 佛陀祂当年在印度的时候,就是用这一套的解脱的方式,让许多人,帮助了许多人证到初果到阿罗汉果;这个是有教案可循的,有确实的历史的教案可循的,所以您不用觉得讶异!因为,解脱道就是 佛陀所施设的一个方便、快速成就解脱的方式。当然,这个解脱的方式能够那么快速,其中有一个关键当然就是所谓的“出家修行”。不过,电视机前的诸位观众如果没有办法出家修行的话,也不必太难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虽然也许不见得能够确实按照《阿含经》的方式,在当生就证到了初果、二果乃至于阿罗汉果;可是我们可以以我们一般人在社会里面打滚——或者是说在家人的身分,我们其实可以透过《阿含经》去详细了解到说:证初果,到底它的条件是什么?二果又是什么条件?三果、四果又是各是什么条件?然后甚至说,所谓的“涅槃”,到底在《阿含经》里面讲的涅槃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得先把这些东西把它分辨清楚,建立扎实的基础。

那先跟各位说的就是说,《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涅槃”的状况,虽然您也许读完《阿含经》,接下来再研读其它的大乘经典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在字面上面看到所谓的“涅槃”的东西,好像跟《阿含经》里面讲的好像不太一样!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要先奉劝大家,其实大乘经里面讲的“涅槃”的境界,跟《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涅槃”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您发现有不一样的地方,就如同我刚才给各位举的例子,把这个“随缘应物,不生起不必要的情绪”把它当成涅槃,然后你把这件事情跟《阿含经》一验证之下,你马上就发现不太对的时候,那表示你对“涅槃”一定有错误的理解。所以先跟大家叮咛再三,就是《阿含经》的经文,虽然不像《心经》、《金刚经》这类型的经典这么华丽,可是奉劝大家一定要怎么样?就是要把里面的证境把它分辨清楚。如果你在学大乘的时候,发现说里面讲的好像跟《阿含经》不一样的时候,那可能直接的原因就是:您对于大乘的经典,已经用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了。实际上,从我们看起来的话,特别是就“无余涅槃”这件事情来讲的话,《阿含经》跟大乘经讲的完全一致,中间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所以,这个是我们在学习解脱的这方面,希望叮咛大家“要先确知解脱的证境”,以免你在学大乘的时候走岔路了。

接下来,在大乘的这个部分,当然谈到的就是如何成佛?这部分的经典比较出名的就是像般若经、《金刚经》、《心经》,或者是《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或者是像《解深密经》、《楞伽经》、《楞严经》这些经典。那么这些经典,其实它所交代的就是:按照我们在不同位阶所需要的修证,然后 佛在这些经典里面一一为我们说明。这些经典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这些的经典要能够掌握这里面的道理的话,佛在这边的开示是有先后的顺序;也就是说,在大乘经里面的话,我们可以说,比较放在前面学习的,应该就是像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这类型的经典。因为它谈到的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也认同佛教的话,如果你也想要来追寻大乘佛教的境界的话,那么这些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这类型的经典就是告诉你:“你将来要找到的这个真心,祂有什么样的性质?”先教你把这些性质分辨清楚了,将来有一天您要自己去参究的时候,才不会走错方向。所以要学的时候,应当以般若经为先。那当然后面的这些经典,后面的许多的经典,包含我们说的《圆觉经》,包含我们说的《解深密经》、《楞伽经》、《楞严经》等等这些经典,特别是像《楞严经》这类型的经典,其实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类型的经典。问题是:当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真心的时候,还没有真正找到了这个真心的状况之下,我们在面对这些经典的时候,应该要非常的谨慎、非常的保守;因为当我们在解释这些经文的时候,由于我们没有真正亲自找到这个“真心”,所以你对“真心”只能用想象的;当你在想象的状况之下去解释经文的时候,很可能在重要的章句上面,就会产生了很关键的误差,以至于说,从那个误差开始,你就一错再错,乃至于整卷的经文都可能往错误的方向去想。这就好像是有人也一样,把整个《楞严经》的这些修习的状况,都把它解释成修禅定的这个状况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说,想要学大乘佛法,有这样的心量,我们赞叹大家!但是不要忘记的:第一个,解脱的证境一定要掌握清楚,也就是《阿含经》不能够偏废;第二个,就是关于在我们要学习的时候,应该要优先要学般若系的经典,因为这类型的经典有助于我们找到真心;第三个,当我们还没有找到真心之前的话,在面对以后更进阶的经典,比方说《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这类型的经典的时候,请大家务必要谨慎小心,最好不要用自己的意思擅自来解释经文,而是要依循善知识的解说,以免一句错,步步错!至于说,其它类型的经典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下一次再来跟大家分晓。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89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