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集 念死无常可以对治常倒吗? 甘正祺老师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
今天我们要探讨《广论》的下士道。三士道的第一类下士之人,是指在生死当中只追求自身利乐的人,也就是人天乘。宗喀巴的下士是指能够修行十善业,然而以后世安乐为目的的修道人;下士道的课程设计,是教导希求来世善趣安乐为目标,也就是要下士追求未来世人天的安乐,作为他们修学佛法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是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却是因为对无常法的错误执著而有所损害,根本无法到达《广论》上说:“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宗喀巴认为在我们有暇的身心当中,执藏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其中将无常的世间,错执为常住不灭——这个常倒,是第一个损害之门;因为第一个错误的常倒执著,后面就跟著乐倒、我倒、净倒,一一跟著发生。
宗喀巴的无常有粗跟细两种分别,在下士道他只讨论了粗的部分;《广论》说:【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3)《广论》中提出,众生以为自己不会死是一种对修道的损害,若是一直以为今天不会死,这种错误的执著著今天不会死的颠倒想,不去加以对治的话,就会以为目前的状态下,可以永远安住;对于对治这个将自己以为不会死的颠倒想,宗喀巴对治的方法是“念死无常”。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上,稍具年岁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我们周遭随时有亲友,或者是不认识的人死亡,现在如此、古时候也是如此,大部分有基本常识能够自己判断的众生,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自己能够永生不死。因此对治无常常倒的错误:以身命的死亡来教导众生,告诉众生说死亡一定会来、随时会来,来时一切皆须舍离;其实这对众生并不会有真正的帮助。因为大部分的众生都已经知道世间是无常,而且无常来临的时候就会死亡,可是众生会认为说:“我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因此众生会及时行乐,会以把握当下,也会以希望留名千古来面对死亡。凡此种种作为,都只是增加对世间的贪著而已,当贪著越深就越往三恶道下堕。因此无常的现象到底是哪些呢?我们就必须先把它给厘清楚,例如日本跟韩国,都有团体教导众生、民众来体会死亡,或者事先安排自己的葬礼活动、或者尝试躺在棺材中体验死亡、或者学习写遗嘱。凡此种种活动,也都是提醒自己说,死亡一定会来、随时会来,来时一切皆须舍离,可是结果呢?众生体会完死亡以后,常常最大的心得却是“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活在当下。”也就是因为有死亡的威胁,所以反而把五蕴当中的意识心、或者意识心的种种变相,抓得更加地牢固。我们的一生就是五蕴的身心世界,“把握自己、把握人生”就是将五蕴身心更加地执著;“活在当下”就是意识心不攀缘过去、不希冀未来,安住在现在的觉知当中,也就是安住在识蕴的境界当中,用“念死无常”来对治“常倒”可看见基本上是无效的对治。
真正对治无常常倒的错误,必须如实依照如来的教导作现观。如来教导我们应该从五蕴的无常来思惟、来观察,而且是一蕴一蕴确实地思惟观察,而不是笼统含糊地用身命的死亡作为无常的相貌。在《杂阿含经》卷1中圣教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1)以上经文中,如来告诉我们,应该于色正确地思惟,对于色蕴是无常,应该确实地了知;当对色蕴正确思惟,确实观察色蕴是无常以后,就可以断除对色蕴的贪爱。对受想行识四蕴,也应该正确地思惟,观察受想行识四蕴确实是无常以后,就可以断除对受想行识四个蕴的贪爱。对五蕴的贪爱断除以后,就能证得心解脱。心解脱的人可以自己知道,自己作证明说:“我在三界中的出生已经穷尽,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所应该断除的烦恼都已经断除,我自己知道,我将不会再出生于三界中。”就这样正确地思惟无常以后,也要从五蕴当中思惟苦空无我。
那什么是色蕴呢?《俱舍论》中说:“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俱舍论》卷1)色蕴不只是只有五色根,如此笼统含糊的一个意思而已;色蕴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五根及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等五尘,以及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就是这个色法是意识所缘的色尘所含摄。众生的色身包含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各有扶尘根跟胜义根。扶尘根是说有情外观,可见可对的五色根,说眼睛如葡萄、耳朵如荷叶、鼻子如悬胆、舌头如半月、身体如肉桶;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的,所谓可对就是说,外观上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能够用意识来觉知它的功能确实存在,有它的作用;五胜义根聚集在头部,也就是我们的大脑。这两种五根,都是我们在观行的时候,必须确实去了知的。这两种五根是由阿赖耶识,藉著意根、无明跟父母的四大为缘所变生出来的,是我们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阿赖耶识藉著五扶尘根来触外五尘,然后在五胜义根处变现出犹如外五尘的内相分五尘境,意根接触了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为了想要进一步的觉知,就会让意识跟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现起。六识现起以后,便有了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以及藉由五尘所显示出的法尘相就在众生心中,乃至观想所见的色以及意识所见的像韵味、风格等这些无表色,这些都是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就是藉著五尘现起,这样就具足了十一个色法。这十一种色法在三界中现前,虽然不能说没有,然而却没有真实不坏能够自己存在的体性,可以说是念念变异,终归坏灭,如影似有而无实质。就这样确实地观察色蕴无常,让意识确实了知并且接受,就是经上所说的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这时就可以断除对色蕴的贪爱。佛法上的观行必须正确实在,不可以像宗喀巴的《广论》一样,含糊笼统地认为,无常常倒的对治,以念死无常,就可以简单地完成。
接下来我们观察识蕴,在《杂阿含经》卷9中,圣教开示:【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杂阿含经》卷9)以上经文中,如来告诉我们:以眼根及色尘为缘,所以眼识生起;耳根及声尘为缘,所以耳识生起;鼻根及香尘为缘,所以鼻识生起;舌根及味尘为缘,所以舌识生起;意根及法尘为缘,所以意识生起。如来最后还强调:“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也就是说:粗意识、细意识,乃至极细意识,或者是意识的所有相分,都是以意根跟法尘为缘所生;所以 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卷1中说:“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显扬圣教论》卷1)无著菩萨告诉我们说:识蕴六个识,凭藉著六根、六尘的缘,所以能够生起,其实是阿赖耶识凭藉著意根与色法的五根、六尘,然后能够出生六识。识蕴六个识既然是因缘所生法,这六个识当然是虚妄无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体会六识的虚妄性,如在五位中正死位时,因为五色根坏灭的缘故,正死位中,六识就必然不存在;闷绝昏迷位时、眠熟位时、二种无心定位时,六识也必定断灭的缘故;因此识蕴六个识,可以现前确实知道,祂们确实是虚妄无常的。许多主张意识是真实常住的六识论者,其实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在五位中,他们的六识到底存不存在?
接下来,受蕴是指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等等,以及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六根接触六尘所生的受。受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痛苦的觉受,违逆我们自己内心的觉受;乐受是快乐的觉受,顺于我们内心的觉受;不苦不乐受是指既不顺己心,也不逆己心的觉受。譬如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当然是苦受,绝不是乐受,可是当我们找到好吃的食物,开始大口大口吃的时候呢,苦受渐渐减少了,饱足感产生了,乐受增加了;一不小心吃了太多了,撑著难过又是苦受;过了一阵子渐渐消化了以后,也不会肚子饿、也不会有饱足感、也不会撑得难过,这个时候就是不苦不乐受。所以从吃一顿饭的过程,有苦受、乐受、也有不苦不乐受,由此可知受蕴不是常住,有时苦、有时乐、有时不苦不乐,所以受蕴是无常虚妄的法。还有受蕴是因为有色蕴、有六识而有的,色蕴与六识是虚妄无常的,依于色蕴与六识和合而有的受蕴呢?那当然更是虚妄无常!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想蕴,想蕴是六根接触六尘所生的种种了知,想是五遍行心所法当中的想,也就是了知觉受的心所法。我们身根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由觉知心意识所了知的,这个了知就是想。如来在《增一阿含经》卷28上开示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增一阿含经》卷28)如来告诉我们,不是限定于语言文字所作的思惟,才称为想蕴,只要是六个识已经生起了觉知性,这个觉知性都是想蕴的范围;所以说想亦是知的缘故,例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落在想蕴的一个境界当中。境界法、境界受当中的想蕴成就以后,就有六想身,也就是眼想、耳想乃至意想。六想身就是:“六识对六尘的直接了知性,即是眼根、眼识的见性,耳根、耳识的闻性,乃至身根、身识的觉性,意根、意识的了知性,总有六种知觉性,又称为六知性、六想性。”那这六想身也就是想蕴。想蕴这一个法也是虚妄无常,是因缘积聚而成的,因为想蕴的了别性,必须由色蕴、六识识蕴以及受蕴的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才有了知性的想,因此说想蕴是因缘积聚而成,是虚妄无常,它本身没有真实性。再者,想蕴的灵知性,在五位中的正死位,因为五色根坏灭的缘故,正死位当中必然不存在,闷绝昏迷位时、眠熟位时、二种无心定位时,必定断灭的缘故,因此想蕴可以现前确实体会,它真的是虚妄无常的法。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行蕴,行蕴是身根的种种行为,包含了表色跟无表色,这都是行蕴;识蕴六个识的种种心行,也都是行蕴。除了无色界的众生以外,都有身根,不坏的身根又称为有根身。有根身的人在人间存在,一定有行来去止、坐卧、睡眠以及饮食、大小便利等等事,这些显示出种种的表色,都是行蕴;甚至由表色而显示出来的气质、神韵等等无表色,也都是属于身根的行蕴所含摄的。身根的行蕴,也就是肢体的动作等等,是色蕴所显示的法,因此行蕴中有一部分是色蕴的行为所显现,即是色蕴的行来去止——肢体动作等事相上的功能差别,这都是摄属于行蕴,色身的运作过程是行蕴。识蕴六个识的行蕴,就是眼识见性的行为过程、耳识闻性的行为过程,乃至意识觉知心就是离念灵知心、觉知性的行为过程,都是属于识蕴六个识的行蕴,都是识蕴六识自性的运作过程。行蕴既然是因为色蕴及识蕴的运作过程,是因为色蕴及识蕴而有的,因此行蕴当然必定是虚妄无常的。我们可以体会,如果我们出国玩了一趟,色身有种种的运作,有搭飞机、有搭巴士,这中间种种行住坐卧的变化,而我们六个识,也浏览了美好的风景、品尝了好吃的食物等等,最后筋疲力竭回到家,这一趟旅游的过程,就是色蕴跟识蕴的变化过程;中间当然含摄有受蕴跟想蕴,这行蕴包含了时间跟空间的变化,当然这是虚妄无常的法。就这样在五蕴身心当中确实观察,确定它是虚妄无常以后,因为是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无常是苦,所以是不真实的空相,因为是空相,所以绝对不是真实的我。如来是如此教导佛弟子们,观察五蕴的虚妄无常,如此的教导才能让佛弟子们真正跟佛法相应,真正得到解脱;如此这样子开示,才是真正利益众生的开示,否则含糊笼统的以念死无常,想要对治无常常倒,根本是无效的对治,甚至是颠倒的对治。因为所谓外道,就是将无常的五蕴身心错认为是真实常住的法,因此无常的内涵到底是哪些,是必须跟众生说明清楚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无常(62)
本文关键字:念死,无常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
- 《心经》所说的心是什么?
- 《心经》解读
- 佛地为什么是“常、乐、我、净”?
- 意识具足四分
- 《金刚经》在说什么?
- 证大乘涅槃前的四加行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心中建立真如心真实有的正见修四加行,方有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什么时候该放下了!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为什么所作业经过百劫之后还继续存在呢?
- 佛教谈的因果真相是什么?
- 戒有哪些种?
- 眼见为实吗?
- 因果的真相是什么?
- 如何了解佛法?
- 佛法的内容是什么?
- 绝处逢生|从信佛开始
- 人性不可考验,只需遵循
- 四种善事,会招恶果
- 不能断除自我,是修行最大的误区
- 担忧有时候也是一种诅咒
- 如何供佛?
- 什么是劫?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减劫的时代?
- 果报无法逃避
- 别人的问题我们身上也存在
- 谁在娑婆不委屈?
- 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 佛示现九难的目的是什么?
- 佛之九难是什么?
- 佛的三十二相是如何来的?
- 三十二相表
- 未悟言悟,都提下堕畜生道
- 佛身如同天人身一样会有苦吗?
- 佛陀功德广大的三种身
- 佛之无垢识与色究竟天宫之真报身、自受用身
- 什么是福?什么是慧?
- 三乘菩提的核心--八识论
- 八相成道--示现成佛
- 阿罗汉跟佛的差别
- 等觉与佛地
- 诸佛为何下生人间?
- 因听闻华严经十地品而受到启发、回小向大的
- 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
- 五十三参中的十地菩萨
- 什么是佛?
- 三业端正的人,方能进入佛道中修学十信,发
- 佛教的三种智慧
- 什么是外道邪说?
- 佛法就是实证生灭法与不生不灭法!
- 三归依本身就是戒
- 因缘果报谁来受?
- 一切的现象都只是业种的显现
- 善恶业什么时候会有果报?
- 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命终一念嗔心下堕恶道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身是道器 | 古圣贤这样“看”病
- 戒有哪些种?
- 胜鬘夫人十大愿戒
- 如何观“五蕴空”而布施?
- 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不同的果报
- 大布施而不能得胜妙果报的原因
- 阿罗汉为何托空钵?
- 最上布施是无所求施
- 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
- 菩萨替家人切肉、烧菜犯不犯戒?
- 菩萨戒子可以赌博吗?
- 受菩萨戒学佛人占卜算命违犯菩萨戒律!
- 菩萨于大悲中生!
- 如何能在菩萨道上精进修行,勇猛不退?
- 如何布施才能成就殊胜美妙的果报?
- 修行不只是知道,更要做到!
- 您是哪一类别菩萨?
- 亲近善友为第一
- 什么叫作度众生?
- 出家的实义菩萨调伏他的出家弟子当教习八智
- 什么是以定为禅?
- 什么是事忏和理忏?
- 忏悔的意义是什么?
- 修福能抵罪吗?
- 学佛是否太过消极?
- 模糊的取景框
- 绝望带来希望
- 要实证“法”,应准备好“次法”--福德
- 没有改不掉的恶习,关键还是看自己
- 感谢指出我们过失的人
- 天下没有我不能与之和乐相处之人
- 不是不报,时节因缘未到!
- 神通第一也逃不了因果!
- 如何才能远离嫉妒?
- 世间最毒的莫过于贪瞋痴
- 什么是福?什么是慧?
- 度人难,度亲人更难!
- 烦恼主要是由意根的执著所生
- 布施的利益
- 止息烦恼的几种方法
- 什么是佛?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什么是以定为禅?
- 为什么说佛教是男女平等?
-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 偶像崇拜的问题是什么?
- 佛教是偶像崇拜吗?
- 什么是事忏和理忏?
- 忏悔的意义是什么?
- 宇宙器世间是怎么形成的?
- 众生的生命为什么有种种差异?寿命为什么有
-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为什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 为什么说我们有多如恒河沙的罪业?
- 佛示现九难的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残缘?
- 佛之九难是什么?
- 为什么所作业经过百劫之后还继续存在呢?
- 佛教谈的因果真相是什么?
- 第001集 新判教 蔡正礼老师
- 第002集 禅宗地位之判教 蔡正礼老师
- 第003集 《广论》缺少什么? 蔡正礼老师
- 第004集 《广论》缺少总相智 蔡正礼老师
- 第005集 真藏传佛教--觉囊派略说 陆正元老
- 第006集 宗喀巴揭开正法隐没的序幕 陆正元
- 第007集 广论的根源是《现观庄严论》? 陆
- 第008集 阿底峡的思想探讨 陆正元老师
- 第009集 密教之修行不能使人成佛(上) 章正
- 第010集 密教之修行不能使人成佛(下) 章正
- 第011集 要证如来藏的六个条件 章正钧老师
- 第012集 密教之菩提道次第误谬 章正钧老师
- 第013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一) 孙正德老
- 第014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二) 孙正德老
- 第015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三) 孙正德老
- 第016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四) 孙正德老
- 第017集 分别与无分别 林正才老师
- 第018集 两种加行 林正才老师
- 第019集 密咒乘 林正才老师
- 第020集 什么才是殊胜法 林正才老师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释迦佛于然灯佛所受记成佛的因缘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为什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 受三归依戒
- 观像念佛法门之修证
- 九品往生表
- 如何发愿?
- 为什么“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修学无相念佛或修定过程中妄想散乱心的种类
-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
- 往生极乐世界不受众苦,是不是诸佛菩萨代我
-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
-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 如何修行对往生西方最有利?
- 如何修行对往生西方最有利?
- 什么是中阴身?
- 持一尊佛名号,现世得十种的利益
-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极乐世界可以自在享用胜妙五欲!
- 为什么说佛教是男女平等?
-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 宇宙器世间是怎么形成的?
- 众生的生命为什么有种种差异?寿命为什么有
-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 你要伤害自己多深?
- 眼见为实吗?
- 在家菩萨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 在家菩萨的修行
-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 真正的富贵与吉祥
- 什么是劫?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减劫的时代?
- 幸福是自己的事
- 一念之间
- 我是谁?要去哪里?
- 世界本来完美
- 离婚,我们还是朋友!
- 如果还有明天
- 邪淫的恶报
- 以清净心、无所求心布施,未来世得上妙果报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5期 法雨普降,泽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4期 5/6~5/7 两天
- 延寿禅寺《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3期 开演
-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 大年初四《六祖坛经》系列讲座:杭州富阳区
- 禅宗的各宗与祖庭
- 戒香的熏修功德非常重要
- 重走虚云路,朝圣鸡足山!缅怀大德志,修持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2016年12月泰国曼谷禅修之旅开始报名了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一代画僧 | 担当山水全集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精选丨朴院,城市中的一片净土,一处禅意生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
- 闻香悟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