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
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备注:
(注1) 袈裟是弃绝世间的外在象征,比库的袈裟加以染色是为了使其不具任何价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双关语,如果内心不清净,则光靠外表的象征也没有任何意义。佛陀在另一个场合中,曾说内心清净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库。(参考第142偈)
(注2) 辟支佛与佛一样都是自行证悟四圣谛,并且断除所有烦恼的人,但辟支佛并不教导众生。辟支佛在佛不出现世间时出现。
-------------------------------------------------------------------------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
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
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伽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伽为比库。拘律陀是目犍利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大目犍连,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舍利弗。大目犍连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舍利弗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
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备注:
马胜比库的偈颂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悦,来生也喜悦,
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喜悦;
他(她)们满心喜悦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善业。 (偈 16)
昙弥是舍卫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舍卫城里众多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
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伽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兜率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
-------------------------------------------------------------------------
年轻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
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和毘舍佉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毘舍佉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兜率天了。
-------------------------------------------------------------------------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唸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
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
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
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