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

126、如来藏无见而遍照法界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带大家来看 平实导师所讲述的《起信论讲记》第四辑。

我们上一次有讲到说,马鸣菩萨说:“真如既离一切相,可是又具足了一切功德相。”这个部分字面上看起来是非常矛盾的事情,所以也有许多人因为看起来是矛盾的,所以干脆就完完全全用自己的方式,想办法去找一个说词,然后想办法让它看起来能够满足两边的性质。

比方说,我们上次说:曾经有人提出说“正念”;那有人觉得说正念,比方说,单纯对当下境界的如实了知,不带任何的既成观念或自我意见,因而对一切的境界一视同仁无有好坏,那么他会认为说这样子所谓的正念,就是所谓的离一切相并且具足一切的功德相;因为他既然是有念在的,那就有一切的功德,可是他又离开了自我的意见,所以他就叫作离一切相,但这其中的误会是很大的事情,这个我们在稍后再跟大家说。

所以,正因为了义正法难信难解,所以我们也对于这种如何抉择适当的学法的道场,这件事情的话,显然就不能够像一般人一样。比方说,一般人在看到要选择哪一间餐厅的时候,往往都会先看看说里面是不是人多不多,如果是门庭若市的话,那表示这个餐厅作的菜不错,就会进去吃吃看;可是选择道场却不能用这个标准去选择。因为一般众生他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一般的众生贪、瞋、痴具足,要让一般众生都喜欢的道场的话,可想而知的,他所宣扬的这个法必定也都是围绕着众生的贪求、欲念而来。比方说,有许多的道场就不断地强调:你来这里学法之后,那么你就能够解除你所有的病痛等等。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有许多的人就趋之若鹜了。很显然地,像这样的道场,他所讲究的就是用所谓的神通或是用骗术,让大家能够相信说他能够解除病痛,自然而然众生就趋之若鹜。像这样子的道场怎么会是学佛陀正法的一个道场呢?所以门庭若市这个标准是不适用于我们选择学习正法的标准的。那当然就是说,如何正确抉择呢?这个我们随着讲题的开展,我们再慢慢告诉大家。

另外 平实导师在书上也特别告诉大家,菩萨都是不忍心离弃众生,所以菩萨的修行,自度度人的过程,一定是一世又接着一世,除非 佛陀有其他的指派,不然的话,菩萨就生生世世地不断地再来自度度人。因为菩萨生生世世地自度度人,所以可想而知的是菩萨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修证一定是每一世每一世都是往前推进,每一世每一世都会有所进展;所以当他百年,甚至千年后再来的时候,他的修证一定比百年前、千年前的时候要深入许多。所以说,对于再来的菩萨而言的话,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观念在:就是说,不要以有没有在世间所看到的传承来作为判断菩萨的一切标准。因为菩萨再来的时候,有可能这个世间的状况使然,所以他来到这个世间之后,他就必须要自参自悟,自己去把以前累劫以来所修行这个佛法,把它整理贯通之后,在那一世,重新立起佛教的法幢;所以像这样的状况来说,这一个菩萨可以说,在这个世间,当下的这一世,看起来这个菩萨就好像没有所谓的传承,而实际上他却是由过去世,乃至于累劫以来的修行,来奠定从 佛陀所传下来的正法法脉。所以说,像这类型菩萨的弘法来说的话,我们就不能以他的师父是谁?他有没有传承?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另外,各位菩萨也要很注意的就是说,大家往往都会觉得古时候的祖师很厉害,现在的人算不了什么;这个就是一般人的贵古贱今的现象。但是我刚才已经说了,菩萨绝对不忍心离弃众生,所以,除非 佛陀有其他的指派,否则一定是一世接一世的,继续自度度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的修证境界,也是一世一世精进的;所以今天的他,比起过去世的他来说,那已经是更胜妙了。所以说,过去世他也许是某一个宗派的祖师,某一个大修行人,可是今天他再来的时候,他的修证一定比过去又更加的高妙了,所以贵古贱今的这件事情,是一般的世俗人常常犯的错误;菩萨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再继续贵古贱今了。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往第四辑的其他的内容继续前进。那我们看到了第10页的部分,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仍然是先把经文念一次,“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大乘起信论》卷1)好!那么 马鸣菩萨讲的这一段的经文,其实是接在上一段的“以依业识等生灭相,立彼一切差别之相。”也就是从业识的生灭、所显、所认知,然后来建立一切的差别之相。这一段继续在讲说,怎么在建立的过程中,它又有哪些个性质牵扯其中呢?

首先,我们先看看第一句话,“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这一个部分,一切法指的其实就是可以用我们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也就是蕴处界的诸法,来看这些事情。实际上,我们谈到的一切法,各位菩萨们也许会觉得说,所有的一切法,除了我们身上的这些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世间的万法存在。可是实际上,从我们对外界的认知的立场来看的话,世间哪一个法不是划归在我们蕴处界的范围之内呢?比方说,我们今天眼睛见到了某一个境界,岂非是我们先由眼识所见,然后见到了之后,接下来我们有诸般的感受,那岂非不是受蕴所摄呢!所以依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确实我们说世间的一切法,谈到世间一切法的时候,其实全部都可以回归我们的蕴处界的法。

可是从前面 马鸣菩萨的开示里面,我们也知道所有一切的蕴处界其实它都是我们的如来藏——真如心所变现的;也就是说,这里讲的一切法本来唯心,这个唯心指的就是从如来藏真如所变现一切法,包含变现我们的蕴处界、变现我们的七转识,一切我们所认知的都是心真如所变现。接下来说,这个变现的过程中实无分别。我们前面有讲过,分别这件事情其实都是我们的七转识的事情;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跟末那,这七个转识在进行分别、在显示分别。可是真如祂对于七转识在分别所有的事情的时候,真如仍然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别;祂不会跟七转识一样去见闻、跟觉知所有一切的境界;而七转识的本身也是真如所变现的。

接下来,马鸣菩萨说:“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这个跟前面的经文刚好成为一个对照。也就是这里的不觉,其实指的就是痴,也就是无明;那因为无明的缘故,我们才会不断地念念生起分别,当我们念念生起分别的时候,我们有了分别心之后,接下来心行就会继续运作;然后接下来,我们会把所见到的境界把它执以为真实,一旦你执著这个真实之后,后面就有更多更多世间的执著难以解脱。所以我们说“见有境界”,这个见有境界,指的就是把境界执之为实,这个就是无明;这个刚好跟我们前面所看到的“无明力不觉心动”这一句经文,刚好是互相的对照。

那接下来,我们继续再看看,接下来谈到的是“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心性本净,无明就不起,这里是 马鸣菩萨所教给大家的。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如果要参禅,要找到了这个如来藏真如心的话,那我们就要记住这一点。可是有许多人一看到心性本净这件事情,往往就误会了。比方说,有人就觉得说,既然 马鸣菩萨说心性本净,那我们不求解脱就是真解脱,不要了生死,就了生死了。这个其中的误会真的很大很大。因为 马鸣菩萨说的心性本净这个心,指的是我们的如来藏真如心,可是一般人所误会的往往是以为 马鸣菩萨所讲的心,就是我们的七转识的心。我们一般所在日常生活中所运作的那个“我”的心,那其实那个心,我们叫作妄心。正因为妄心有了贪瞋痴的缠缚,所以才让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三界里面轮回流转,不得解脱;所以怎么能说这个妄心本来就解脱呢?那我们如果不求解脱的话,岂不是跟所有一切不学佛的众生完全一样了吗?那怎么会教大家不求解脱才是解脱呢!所以这里面是很大的错误。

实际上,心性本净那个心,讲的就是我们的真如心。那么对于真如心来说,无明是不起的。可是我们接下来就会问到:“如果说无明不起,那是谁有无明呢?”这个答案就是七转识,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跟第七的末那识,这个七个识具足了无明。如来藏的本性,祂没有什么无明的遮障,可是从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七转识,却有深重的无明。这个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七转识本身对于境界认知的性质,加上无始劫以来的熏习使然,所以使得说这个七转识在运转的时候,祂可以活说是念念的都具足了无明,所以才有一句话讲说这种状况叫作一念无明,因为七转识在运转的过程中,念念都充满了烦恼。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七转识的性质迥异于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不起无明,可是七转识却念念起于无明。所以我们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真正证悟的人,当他证了如来藏之后,他那个时候才会知道说,这个如来藏的实相心本来从无始劫以来都不跟无明相应。这个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就是说祂从无始劫以来,就不与见闻觉知相应了,从来不起一念分别这个讲法,是相互呼应的讲法。

那么一旦你证悟了之后,你才知道说如来藏其实本来就没有跟无明相应啊!如来藏本来的心性就是那么的清净。所以这也就是大乘别教——也就是说,让大家能够参禅开悟明心见性的这些法门,难信难解,这个也是其中一个特色。接下来 马鸣菩萨说:“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大智慧光明指的其实就是相对于我们说七转识在运转的时候,其实都是被贪瞋痴所缠缚;正因为祂念念之间都受制于贪瞋痴,所以这里面可以想象就好像由重重迭迭的限制与遮障,让我们的七转识,永远都只能在这些遮障的里面去进行所有的了别、所有的显相。可是与七转识相对应的如来藏,那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如来藏与无明不相应啊!所以如来藏无论如何动转的话,都不会受到了所有一切无明的限制与遮障;所以不论祂如何动转,都是如如自在、恰如其分、随缘应物而无有任何的亏负跟侵夺。所以像这样子呢,我们才说:正因为祂是这样子的运作,所以我们说真如。我们可以立祂是一个“大智慧光明义”。因为这个大智慧就是从来不会被任何的无明给遮障,而祂的光明,也就是说祂具足了一切的功德。

接下来,我们再看到下面一句说:“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这一句我们可以说有两种的解释都可以,一种就是说,如果你自以为你觉得现在你所掌握的心性,祂是像我们在一般的运作中,我们可以见到境界的这个心性的话,那么这个心性必然会受制于我们前面讲的无明。所以,因为祂受制于无明,祂必然会有所遮障,所以祂必然会有所不足,必然会有不见之相,这个就是第一种解释。如果依循这种解释的话,那你就可以来判断,如果你自己所掌握的心性是那种可以对于境界见闻觉知的心性的话,那么这个心性显然就不是 马鸣菩萨所讲的真如之义。那另外一个则是 平实导师慈悲为大家开示的,就是说,如果这个心性见境,就表示说,我们的这个妄心在对境界起了见闻觉知的同时,则有不见之相。这个不见之相指的就是真如对于一切境界,都无有分别之相。所以意思就是说,在我们妄心在运作的同时,也同样有真如在具体的发挥祂的功德相;而这个功德相,却又是对一切的境界不见不闻不知的相。这个两种解释都可以帮助大家,以后你如果要参禅明心见性的话,这个就要掌握它的道理了。

那接下来说,“若心性无见、则无不见。”那谈到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很多人都觉得说,好!那既然是无见,无见则无不见,有人就觉得说,那我要追求一个无见的心性,所谓的无见岂不是就是对于境界不见不闻不知吗!那很显然大家都会想到说,好!那我来打坐入定,入定当然就是把外面纷扰的境界,屏障于你的心性之外,所以大家就会以为说,那我只要这个打坐入定,定力修得很好很好,入了定境,自然就可以逐渐趋向于所谓的心性无见的状况。不过这里我们却要提醒大家,如果你以为入定了之后,心越来越定、越来越定,乃至于说,你对于外面的境界无所觉知,请问这样子是不是就是 马鸣菩萨讲的真如的无见呢?各位不妨先直接想想看,想想看我们如果睡熟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对外面的境界无所觉知呢?又比方说我们如果死亡的时候,进入正死位的时候,我们对外面的境界,也是一样无所觉知啊!难道我们修行,修了半天,要能够开悟明心证真如;难道这个修了半天,要求证的对象居然就是我们睡熟的那样子的状况,跟我们进入正死位死亡的那个状况吗?显然这个是有很大的疑虑了。因为按照古往今来,一切真正证悟的祖师们的公案显示,所有一切证悟者,即使不在睡熟跟正死位,实际上他可以即知即见所有一切的真如运作的这些功德相的;所以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想到说,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不是那种到了睡熟或者死透的状况下,我们的这个觉知心完全都已经消失的状况下,用那种状况来当作修行的目标。既然是这个状况不是一个修行的目标,那我们往回推,当我们在追求禅定的境界,我们说希望把这个意识心,不断地局限、局限、局限,然后把祂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定境,以至于说祂不要跟外面的境界相应,这一种的想法显然所证到的所谓的心,也不是 马鸣菩萨这里所讲到的真如心。

所以这样讲起来的话,什么叫作真如的这个无见的这个特性呢?还真的很不容易在文字上面直接跟大家说清楚,我们现在对大家能够帮助最大的方式,就是告诉你哪些的状况,是不符合 马鸣菩萨所讲的真如的特性,那你就知道说,所有这些不符的状况就是你将来在参禅的时候必须要远离的方向;一旦所有必须要远离的方向掌握清楚之后,剩下来的当然就是正确的方向了,这个就是我们对大家最好的帮忙。

好!那剩下来的内容,我们下一次,再来跟大家来分享。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71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