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一)

55、什么是变易死 正德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主题是〈什么是变易死〉。

在前一集中谈到,末法时期才过了一千年,但是在这个时代眼看着佛法实证的正法法脉就要被灭尽,在表相上空有佛法名相,但是骨子里却被喇嘛教以暗度陈仓的方法替换成邪淫双修的喇嘛法。因此 平实导师针对如何让正法久住、法轮常转,以及如何救护众生向正道,生起了烦恼。所以就在北中南各地开了禅净班的基础课程,进阶班的终身学习课程,增上班的悟后起修课程,每周讲经阐释经典中 佛陀的了义说与不了义说。这些所生起的种种烦恼,都是 平实导师已经知道是为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需要那么作,并不是由于他自身的我执烦恼无明所引发的,所以他自身都没有因为发起这些烦恼而生起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苦受。而且二十多年下来,佛教界已经彻底明白,开悟就是要找到如来藏,法界实相只有一个,没有第二、第三的可能性存在的,如果否定了如来藏的真实,也就等于否定了二乘解脱道的有余、无余涅槃。阿罗汉尚未成佛,而佛陀却必定拥有阿罗汉的解脱证量,佛法含摄了三乘菩提,但是最终都归于唯一佛乘。这些佛法的核心内涵,在二十多年前只有名词没有实质内涵,而且被分割成片段,各自解读。如今由于 平实导师生起了复兴佛陀正教、救护众生的烦恼,使得有情众生得以因为获得全面性、整体性的佛法修证内容,以及整个次第以后,能够断除生死轮回的苦因,也就是断除了对五蕴贪执为真实的我见;也能够断除因为想要求取生命实相,反而造作恶业的苦因,也就是断除在如来藏心以外,误计、误解的大妄语业。这是依据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开示内容,在现代也确实看到一位地上菩萨生起那样的烦恼,使得有情界能断苦因,有无量的功德例子之一。

那我们再来看一个历史上的实例,一千四百多年前,当时大唐国内的佛法存在诸多不同见解的现象,尤其是在真如与佛性方面,关于到底真如属于阿赖耶识或者真如不属于阿赖耶识,以及到底佛性是当常或者现常这方面,产生了不同派系的争议。玄奘大师曾经对高昌王说到:“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当时大唐国内的佛经,多数是从天竺来的大德所翻译的,随着梵音的差异,导致所对应的语词意涵有所不同。那时距离佛世已经很遥远了,翻译的经文出现了文义上的差异以及错误的解读,导致 佛陀示现大般涅槃所说的“一味佛性”宗旨,被当时的学人分成佛性是当常以及佛性是现常这两派,出现了诤论;对于大乘法的核心教义“唯一真如实相”的宗旨,也被学人误以为离开阿赖耶识另有真如,分成南北两道的理论与修道路线。这样的错解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诤论,已经存在数百年了,当时大唐国内的高僧大德也只能存在着怀疑,没有办法提出关键的见解来作出裁决。

玄奘大师面对当时佛教界出现的乱象,他生起了想要为众生解决问题的烦恼,由于这个烦恼,促使 玄奘不辞辛劳历经九死一生的艰难,远道去天竺取经,求大乘佛法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历经将近二十年的期间,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经论,并且在持续的二十年期间,培育弟子们开悟实证般若,带领弟子众以贴近原典的方式来翻译了三乘经论,总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这个期间,玄奘想要翻译准确经论的烦恼,想要让唐太宗、唐高宗支持新翻译经论以利于流通的烦恼,而在取经过程中所遇到沙漠、风雪、盗贼这些对生命存活的威胁,却都没有让 玄奘自身生起苦恼。甚至于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中,要面对当时天竺当地最优秀的大小乘僧众以及外道,要申论佛法的核心教理必定有大乘法的般若理体,以及诸法唯识的道理,当时的 玄奘是如同世尊说的,于一切诸法法界已经善通达了,是知道当时在天竺的僧众以及外道们是在什么关节误解大乘法的,为了让大众解除误解之处,所以进行了十八天的论述;这虽是烦恼,但是却没有染污相的这个烦恼。也由于 玄奘生起了这样的烦恼,使得我们现在还可以阅读到纯正的大乘佛法,尤其是般若经典,《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这些唯识的论典,使得大乘法能够在佛法中国流传,断除了我们求取真正佛法可能误入歧途的苦因,也断除了我们可能被错悟的假名善知识误导,导致不能实证佛法的苦因,他这样的功德实在是无量无边。

所以从以上两个实际的例子来看,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还会有俱生身见相应的烦恼现起,还受分段死,第八识还称为阿赖耶识,并没有过失,因为菩萨们于诸地中所生的烦恼,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为了要弘护佛法、为了要上求佛道、为了要供养诸佛,不是由于无明不知所起的烦恼,是没有染污相的。而菩萨自身不会生起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乃至生老病死苦的;就像 玄奘当时遇到高昌王强硬的留难,玄奘不惜以绝食回应那个样子,就算死也绝对不会放弃去天竺取经的大志愿,因为生死之苦已经不是 玄奘的烦恼。

在前面这一段主要解释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还受分段死,但已没有虚伪众生的本质,虽然还有烦恼但没有过失,以无染污的烦恼为方便,利益有情断除生死轮回的苦因,以及错解佛菩提法道的苦因,来自利利他出离分段身,到达不思议变易死的阶段,也就是进入八地成为大力菩萨。八地菩萨已经完全断尽有漏的烦恼习气随眠,所以不再受分段身了,不定性的阿罗汉及辟支佛已经永断烦恼障,因此也不再受分段身。但是不受分段身并非已经证得无上佛菩提,还未出离变易生死的缘故。所以关于变易生死的法义,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就说到了: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成唯识论》卷8)

不思议变易生死指的就是,无漏的菩萨行业,藉由尚未断尽的无明住地所知障助缘的这个势力,感招了殊胜微细的异熟果意生身,以利有情求证尚未圆满的无上佛菩提。这种意生身不同于分段死的业报身,乃是由菩萨大悲心以及无漏定与愿力,改易转变身相与寿命;这样的意生身没有决定性的身命齐限,有的仅是什么呢?种子的变易,所以就称为变易。由于这种意生身是由大力菩萨的无漏定愿所资助的微细异熟果,能够相续长时辗转增胜的这个妙用难以测量,因此又称为不思议;或者又称为意成身,因为法相的改转是随着大力菩萨的意愿而成就的缘故。

从 玄奘菩萨的开示中可以得知,进入八地的菩萨,第八识所含藏的属于引生业报身的烦恼,会在境界中现行的与习气随眠的种子都已经断尽无余了,没有任何因缘再受分段身了。在七地满心时经由十方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警觉到还有诸佛所有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还没有证得;八地菩萨为了要圆证无上佛菩提,以无漏解脱的殊胜定愿力,以及通达诸法的自性,又能于相于土自在的明达智慧力,随着意愿就能迅速地成就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而庄严,没有障碍的来入于一切佛剎大众之中自利利他。这样的意生身,虽然没有像前后各别的异熟果那样,有不同分段身的生死,但是仍然有种子的改转变易存在,有着前后的差异存在,因此就称为变易生死。

这样的意生身既然是来自于尚未完全断除的无明住地的缘,依无漏业因而生,就表示还有无明住地的污垢存在,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还没有完全清净,从还没有完全清净转变成究竟清净的过程,是由意生身来呈现种子变易的;这是除了断除分段身的生死相续以外,到达佛地之前还必须断除、远离的变易生死相续。因此 平实导师说:“若想要断除变易生死,必须经历阿罗汉的证境、辟支佛的证境、大力菩萨意生身的证境,然后才能到达佛地,究竟离开变易生死。”(《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74。)换句话说,到达佛地的时候,连微细的意生身改转变易这种种子的无常都要出离,连种子变易的不思议变易死也要出离,也就是说无明住地的所有杂染污垢,都必须彻底对治清净,所有第八识无漏无为的功德也必须完全具足显发,那才是清净法界大涅槃;所有第八识无漏有为的功德究竟清净了,才是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的四智圆明大菩提。到达了无垢清净、光明常住,自性清净、常而不生、恒而不死,这才是佛地第八识无垢识常乐我净的境界。

而 胜鬘夫人说阿罗汉、辟支佛还有不思议变易生死尚未断尽,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表示,二乘圣者虽然已经出离分段死不再受分段身这种业报身,但是尚未成佛,因为还存在着不思议的种子变易生死还没有出离。这种种子改转的变易生死,并不会障碍二乘圣者证得解脱果出离三界,所以当定性的二乘圣者舍报了,第八识完全不再出生五蕴十八界任何一法,第八识独处无所住,那个状态就叫作无余涅槃。所以定性的二乘圣者舍报以后,是没有任何法可以在三界中找得到的,只有在阿罗汉、辟支佛回小向大不入无余涅槃以后,依于无漏定愿以及所知障为缘的助力,发起了意生身求证无上佛菩提,这样发起的意生身都是属于种子变易生死的范围,一直到出离变易死成就佛地的果德为止。因此当二乘圣者以他所证得的解脱果智慧说:“我生已尽。”那所说的“生”仅止于什么呢?仅止于分段身的部分啊!也就是说业报身的出生已经断尽了,出离的仅是分段死的范围;对于成佛必须同时出离分段死以及变易死的究竟解脱来说,阿罗汉、辟支佛的解脱,是暂时苏息之处,是不究竟的。所以二乘圣者回小向大修菩萨行业以后,要断习气烦恼、要出离不思议变易死。还没有断除习气烦恼与变易死的阿罗汉,与已经断尽习气烦恼,以及出离变易死究竟解脱的佛陀,在境界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差异。

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婆达多对 佛陀生起嫉妒心,他自己想要作新佛,怂恿阿阇世王杀害他的父王然后作新王,接着要阿阇世王帮助他杀害 佛陀。提婆达多与阿阇世王请 佛陀进王舍城受供,然后再放醉象伤害 佛陀。当时 佛陀带着五百阿罗汉一起进入王舍城,当醉象奔向 如来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样的现象呢?经中这样记载:“时五百阿罗汉皆大恐怖,踊在空中,徘徊佛上。尔时阿难围绕如来,恐怖不能得去。”(《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五百位大阿罗汉是俱解脱的圣者,都有神通,但是他们不知道 佛陀究竟解脱的境界,在大恐怖的境界中,由于习气未断的关系,各个向上飞到空中,在 佛的头顶上徘徊。当时的阿难虽然对 佛有信心,围绕着 如来,也因为习气未断的缘故,感到很恐怖。若要论神通力,佛陀已经超越了俱解脱大阿罗汉的神通力了,但是 佛陀并没有在那个境界中出现任何畏惧的身口意行,因为 佛陀已经断尽了习气以及出离了变易死,所以 佛陀面对着醉象的时候:“以慈悲力,即举右手,于五指头出五狮子,开口哮吼,五百醉象恐怖躃地。”《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佛陀第八识无垢识中完全没有任何烦恼习气,连同无明的习气也都断尽了,不会感到恐怖,也不会对醉象生起恼怒心,是以大悲心来摄受失去理智的醉象。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典故,记载在经典文献中,现在都还可以查到。在经典中还说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异:

复次,佛习气断,二乘习气不尽。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以世世牛中来故;如一比丘虽得漏尽,而常以镜自照,以世世从淫女中来故;如一比丘跳枰掷阁,以世世从猕猴中来;不得名世尊。《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

这里说到,佛的习气已经断尽了,二乘圣者的习气还在,就好像牛呞比丘常常像牛一样把吃下去的食物又倒回口中咀嚼,因为他曾经多世在牛的果报中的缘故;还有另一位已经断尽诸漏得无漏心解脱的比丘,还常常拿着镜子照自己的脸,因为他曾经多世从事淫女的行业的缘故;还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经常跳上跳下丢掷木条,因为他曾多世受猕猴的果报的缘故。因此二乘圣者还有诸多习气存在,就不能称为世尊,因为还没断尽习气,还没出离变易死,还没有成佛。成佛以后由于分段死、变易死都断尽了,所有烦恼的习气随眠以及无明的随眠也都断尽了,因此在身口意行方面呈现出来的,与阿罗汉相比较,就有十八种不共法是阿罗汉还作不到的。

十八不共法说的就是:

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解脱智见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所起智见无着无碍,于未来世所起智见无着无碍,于现在世所起智见无着无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

以上所说的十八不共法中的第一点常无误失来说,阿罗汉出外托钵时,还会一时与恶牛、恶马同路而走,或者会踩到荆棘,或者会掉入坑洞,或者会跟着盗贼同路行走,或者会进入淫女的房舍被淫女招引,就像阿难被摩登伽招引那样。类似这些阿罗汉会产生的误失,佛陀都永远不会再发生。第二点无卒暴音,阿罗汉如果进入大树林中,迷失道路或者进入荒废的空宅,会扬声大叫唤出,发出这个大暴音;或者因为属于习气上的过失,不是来自于染污烦恼的现行,他会在某些情况下露齿大笑。这些所有阿罗汉会有的卒暴音,如来永远都不会有那样的情况。

十八不共法所说的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阿罗汉或者是一时善身业转,或者是一时无记业转;就像大迦叶尊者,他是 佛陀座下头陀第一的阿罗汉,但是当他听闻到紧陀罗王屯仑摩他在弹着琴,然后以诸法实相在赞佛,赞佛的出现了歌声了,那时大迦叶尊者在座位上,他就不自觉地随着歌声的旋律舞动着而不能自己安住在座位上。这个部分是属于无记业的习气,而 如来的身口意三业都是由智慧所引起的,智慧随着身口意业运转,完全没有无记业。

阿罗汉遍于三世的所知事里面,不能率尔作意就能了解,也不能一切都毫无遗漏完整正确地了解,但是 如来遍于三世的境界,率尔作意不需经过思维或者入定观看,就能够正解一切所知境事的差别。就像有一次,佛陀叫舍利弗观看一只鸽子过去世的因缘,叫舍利弗看看说那只鸽子在果报上总共有几世当鸽子了,舍利弗就运用他的宿命智三昧,观见这只鸽子是从鸽子中来的,一直往前再推有八万大劫,常常都是作鸽子;结果过了八万大劫,就不能再看到了。佛陀就说:“你不能尽知过去世,那就观看未来世,这只鸽子何时会脱离鸽子的果报身?”舍利弗就再进入了愿智三昧观看,看到那只鸽子再经过八万大劫都还没有脱离鸽子的果报,那再往前舍利弗也是看不到了。可是 佛陀祂不需要像舍利弗一样还得进入三昧中才能够观看,佛陀当时就可以很明确地说出那只鸽子过去世造作了什么罪业,所应该受的有哪些果报,甚至于要什么时候回到人间,多久会值遇佛陀,甚至于说他值遇佛陀的时候发心修学佛道最后还会成佛这些事情,佛陀都能够详细地说出来。因为佛陀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智见都完全没有障碍了。佛陀已经圆满了十八种不共佛法,这十八种阿罗汉完完全全没有具足,或许是只有少分,但是没有具足,而佛陀已经完全具足了,所以阿罗汉是完全不能思议佛陀这种境界的。

那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了。阿弥陀佛!

【浏览量 657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