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识蕴之苦集灭道 (二) 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有约略跟大家提:我们要用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方式来观行识阴。我们也说到说:当这个识阴存在的时候,一定会接触到外面的境界,领受外面的境界产生了种种的这个觉受,那识阴存在跟这个六尘在互动的过程中的觉受、有一些觉受当然就是直接是苦的;可是呢即便不是苦的那些受,本身也因为识阴本身它的性质会有具足了无常、具足了行苦。这个就是我们所说到的:识阴的这个苦的这个观行。
接下来在这个集次里面,我们要跟大家讲解的就是识阴它是如何的苦集?又如何苦灭?那么苦灭之道又是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看识阴的苦集。我们说最粗浅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也就是说苦集这件事情讲的就是(我们即便,就是说):我们在我们的心行之中去执着、去爱乐某一些的事情——那就好像是说我们不断的在搜集这些种子,以至于说产生了苦,这些就是所谓的苦集。从这个烦恼的这个状况来讲,最粗浅的识阴的苦集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不外乎就是对于世间、世间的:比方说财产、比方说这个名声、比方说世间的眷属等等、像这个财、色、名、食、睡等种种的状况,我们如果去执着、去爱乐以至说于我们没有办法去舍弃它的话,这个其实就是造就了识阴的苦集。为什么说呢?因为这一些的状况其实正是烦恼的来源!当我们的识阴在面对这些境界——比方说面对财产的境界,然后我们的识阴去分辨:这个财产,到底这个数量是多么的庞大?然后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做多少娱乐的事情?等等。那当我们去爱乐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开始会)去牢牢的执着着这个眼前的所谓的财产的境界,久而久之这些财产的境界甚至就会变成我们当下第一念头,就会开始执着起这个财产。而因为这些执着正是苦恼的来源,所以识阴呢,也就因此把这些苦恼的来源牢牢的搜集在心田里面,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最粗浅的世间的苦集。
那由于这个世间的苦集呢,各位从刚才的这个分析上可以知道说,这些都是相对于我们周遭事物的执着:比方说财产,那就是相对于“我”来说,我们会看到:什么财产;比方说名声来讲也是一样,相对于我们来讲,别人对我们加诸的什么名声。像这些可以说都是跟“我”相应的这些执着,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把它叫作“我所”的执着——我所有的执着叫我所执着。这些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
当然跟这个相较,我们刚才举出了像财产、名声、眷属这个都是很直接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我们说他看起来比较不着重在这种看起来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他表相上的身外之物不执着,可是他可能会执着所谓的我们说各种的感觉啊:比方说我们说气氛——居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气氛,那么要睡觉的时候,这个卧房的布置该有什么样的气氛;用餐的时候,应该讲究怎么样的气氛;说话的时候,又应该讲究什么样的气氛;跟人相处的时候,又应该要怎么样把握什么样的气氛……总之就是说,他们对于我们刚才举的:财产这些看起来是非常具象的这些事情比较不执着,可是这些人却相对来讲对我们刚才举的气氛的这些例子非常的重视;当然这里面也包含说有一些人对于很多的事情都有独到的这个爱乐,比方说我们在插花的时候,我们要插出来的花有什么样的神韵,有些人就非常非常的爱乐、非常的对于这里面的境界非常的执着;这些的事情,其实它的本质也是一样也是识阴的苦集。
怎么说呢?我们说这些像刚才举例的气氛或是神韵啊,这些感觉层次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没有办法具体的(使人)把人拖向苦的那一边,可是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类型的例子:比方说有一些人,也许刚好是瞋的心比较浓厚,因为什么因缘瞋心浓厚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他平常是一个很重视这样气氛的人,也许在某一个当下他就是会因为气氛的不对,然后跟他的心行相应,起了恶心然后造作了恶业。这个其实在我们在很多的社会的新闻上面,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们探究它的实质的话,其实这一种关于气氛、神韵、感觉这种执着,也都是烦恼的来源,也都应该要划归在所谓的识阴苦集的部分。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因为说)因为虽然说我们所在乎的东西,不是一个像财产那样具体的实物,可是同样的、它同样的也是在识阴的分别、识阴的执着上面去熏习、去用心,当然这个就会障碍,让我们在烦恼上面久久不能解脱。
所以我们如果说,仔细的来看看刚才我们讲的两种苦集的过程的话,我们可以把苦集的过程再把它更细、进一步的分辨。首先,要识阴要形成苦集的话,首先它一定要好好的去分辨、去品味识阴相应的境界相;比方说我们要执着名声的话,我们一定会事先会知道这个名声到底带给我们自己什么样的乐受,这个就是去分辨、去品味相应名声的境界所带给我们的境界。所以第一个点是,我们必须会去分辨、品味境界相。
第二个呢,第二个过程就是透过这样的分辨、品味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爱乐执着。也就是说,我们很清楚这个眼前的境界之后,我们继续去强调、去加强在这个境界上面的爱乐跟执着,这是苦集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呢,就是由于我们也分辨境界,然后也对这个境界产生了相应的爱乐跟执着了,由于这样的熏习、长久熏习的结果,反而会让我们开始去觉得说:识阴是如何的可爱。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会由这样的熏习过程,我们开始会往内、开始去执着识阴所有的功能;比方说,我们会执着识阴可以让我们去领受所有令我们感动的事情;我们开始会去执着有想阴存在,因为有想阴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去想很多很多、作很多很多的白日梦,让我们自己很高兴,然后我们可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是想阴;同样的在这个受阴跟想阴熏习不断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的也在执着了行阴的部分,因为行阴的部分,光是这意行的部分就已经包含了前面的受阴跟想阴的部分。所以从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从这个“我所”的贪爱,一路到对于识阴的功能本身的贪爱,这个过程中反复熏习的结果,会让我们会觉得眼前的境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值得可爱、如此值得爱乐,连我们自己本身——我们的色身——可以提供我们各式各样的觉受的凭借,我们当然也爱恋我们的色身。
那我们的心里的本身呢?我们的受、想、行阴呢?识阴呢?每一个阴都带给我们在这个世间上面许多许多值得留恋、值得激赏的这个种种的体会。因此一般的凡夫俗子会因为这样的熏习,会觉得说:世间是多么的真实!感受是多么的真实!身体又是多么的真实!当然更别谈说在领受、感受这一切的那个我!因此而言,会对于周围的我所,乃至于我的本身,都觉得非常非常的真实啊!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在透过苦集的这样的程序,会反复不断的在三界中轮回。
我相信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应该是福德都很好,所以你也许不觉得说苦集的过程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如果说从)我们如果说把这个道理细细的想过,或者从佛菩萨的眼光来看的时候,当你看清楚三界轮回的实相的时候,您应该就能够体会、能够知道:为什么苦集会是造就一切的苦?因为所有搜集的这些个熏习的种子——包含说我们刚才说对于我所的一切的爱乐、执着;包含说对于我们自己色身的执着;包含说对于这个“我”的种种的爱乐、执着,这些呢,都会透过熏习的关系,让我们牢牢的执着这一切的事情。以至于说当我们从这一生要到下一生,或者从下一生到又下一生的这个过程当中呢,使得我们会依照着我们爱乐的习气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以这也就是造就了我们在三界轮回中一直反复轮转生死。有些人这一世福德好的,生活过得很好,可是呢过了几辈子福德好的生活之后,也许就要下堕到恶道去沦落、去受苦了;那么现在在受苦的那些人,也许当他受的苦这个报受尽之后,也许他又有机会到人间,甚至有机会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胜妙的果报。所以整个三界的轮回呢,其实就是在大家对于苦集的过程完全不知,把一切都执着为实的这些无明的影响之下,让我们顺着、顺着原来的因缘一路的在三界里面浮浮沉沉。这个呢,当大家把这些道理想想之后,你就应该会感受到:苦集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个程序。
再来就是说,我们也要跟大家讲苦集的过程、不断的熏习的结果,也会使得我们讲的五阴的境界越来越广大,我们讲越来越坚实。这个其实也是在《阿含经》里面 佛所开示的“四识住”的境况,因为由于识阴的种种的执着,使得说其他的阴也相对来讲也是得到增长,然后由其他的阴反复增长,再熏习回来又使得识阴本身又是增长广大,这样反复的熏习。
这个是我们刚才说(至少我们说)在世间人能够想象到、能够理解到的苦集的过程。可是呢修行人就好很多吗?那倒未必见得!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常见外道,或者是甚至在佛门里面有一些走错路的、抱持着常见的这个修行人,虽然说这些人一心想要求解脱,可是往往对于自己受制于识阴的情况毫无警觉;这个也就是说,对于刚才我们讲的苦集——识阴苦集——的状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当然这些状况,这些之所以不能如实了知的原因呢,当然有一部分是由于我慢,他不能够就着 佛陀开示的内涵仔细思维;那另外一部分,当然也是由于他的这个老师教错了方向……不管是哪一个原因,这些人其实我们如果从这个苦集的现象来看,然后把苦集的现象跟他一心想要解除烦恼、修学解脱的这个心行,把它放在一起来衡量的话,那么这些人其实比凡夫俗子更为可悲——因为一心想要求道,可是却越走越远。
接下来我们讲,我们刚才讲是苦集,接下来讲“苦灭”。什么是识阴的苦灭的境界呢?其实这个识阴的存在,只要识阴的存在就一定伴随着识阴的各种的功能,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认知到、所能接触到识阴的状况就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刚讲说识阴的功能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在面对这个这些境界的时候,会产生这个苦集的这个状况,所以说,如何去灭除识阴的苦呢?如何不要再集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识阴的功能就是如此,所以要灭除识阴的苦,直接的就是要灭除识阴的功能,也就是要灭除识阴自己,只要不要再有识阴出现在三界之中的话,根本都已经拔除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有识阴的苦,也不会再有识阴的苦集了。这个识阴整个灭除的状况就是无余涅槃的状况,也就是阿罗汉入的涅槃,叫作无余涅槃。
更进一步跟大家说,(我们提到)如果我们提到解脱的极果,那就必然是所谓的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那是没有一法存在,蕴、处、界都已经没有办法现行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不存在,这个才叫作无余涅槃。在无余涅槃里面,只剩下一个我们讲的本心还独自存在;因为本心在无余涅槃位存在的时候,祂不会接触到任何的——不会去这个接触、不会去分辨任何的六尘,自然而然也不会去现起相应于六尘而来的分别的六识,所以一切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的三界心行都不会再现起,这个才是所谓的无余涅槃的境界。这就是苦灭。
我们如果要问说:这个苦灭,要如何能达到这个境界呢?首先来讲,说来很简单,可是说来也很难。您必须要先信受所谓的无余涅槃的状况——无余涅槃有这个境界。这个也就是说,您先要信受只要把所有的一切的心行:意根、法尘、意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这些全部都灭尽了,就不会有自我的存在,就离开生死轮回了。但是把这些灭尽之后,是不是就变成一片虚无呢?那一片虚无的话,岂不是可怕极了吗?把所有的一切都灭尽了,实际上不然,因为当我们把蕴、处、界一切都灭尽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如来藏独存。可是信受这个道理,要能够信受这个道理,真的是非常的难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金刚经》里面 佛有跟我们开示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从这个经句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就是说我们刚才一路跟各位菩萨讲解了所谓的苦灭的状况,如果您在听受了这些讲解之后,也愿意发心来开悟、来寻求开悟明心,证悟了能够在无余涅槃位独自存在的如来藏的话,那么您真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最后,我们简单来谈到苦灭之道,四圣谛的最后一个,苦集灭道就是苦灭之道。当然我们讲的苦灭之道的基础,第一个,一定您要先相信 佛说的无余涅槃的境界,先相信说这个无余涅槃位中本心仍然常存,仍然恒常存在。并且呢在这个前提之下,您还要什么?还要知“识如真”,也就是知道确实去了知识阴的所有的一切,因为这个就是:为什么许多的修行人穷尽一生的修行,不能够开悟明心?最症结的道理就在于:没有好好的按照 佛的开示,去看看、去了解识阴的真实的状况;并且在识阴的状况里面(又以我们一再跟大家提醒的,在这个状况里面),又以意识可以说是识阴里面最难最难对付的一项。那解脱道的修行者呢,其实就必须要了知:包含这个意识在内所有的这些识的这个虚妄性,同时也必须要了解跟识相关的根、尘的所有的这个虚妄性;当这些虚妄性都看了,都清楚都了解了,都一一观行了它的虚妄性之后,您才能够谈到说要能够断我见,要能够断我执。这个只有灭去这一切执着之后,并且在舍报之后,愿意把这一切都灭尽了,剩下本心独存,那个时候才能叫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的阿罗汉的境界。
总而言之就是,“识阴”真正是修行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了解识阴,并且所有之后的修行也都是:因为我们起心作意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才去修行,所以修行的这个关键(整个的关键呢),其实就是识阴,并且修行的关键就是在意识。希望这几个讲次的讲解,能够让大家确实了解。
下一个讲次,将继续由本会的郭老师为大家讲解如何修证解脱道。
阿弥陀佛!
- 1. 三缚结、我见及意识
- 2. 意识的性质
- 3. 色蕴与识蕴
- 4. 受想行蕴
- 5. 识蕴之苦集灭道 (一)
- 6. 识蕴之苦集灭道 (二)
- 7. 四不坏信 (上)
- 8. 四不坏信 (中)
- 9. 四不坏信 (下)
- 10. 阿含中的法界实相
- 11. 缘起法的真实义
- 12. 证初果的观行
- 13. 成佛之道简介 (上)
- 14. 成佛之道简介 (下)
- 15.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 (上)
- 16.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 (下)
- 17.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一)
- 18.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二) /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学内涵与次第
- 19. 福德资粮概说
- 20. 行十善业道 (上)
- 21. 行十善业道 (下)
- 22.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上)
- 23.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下)
- 24. 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 (上)
- 25. 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 (下)
- 26. 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上)
- 27. 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下)
- 28.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一)
- 29.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二)
- 30.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三)
- 31.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四) / 如来藏阿赖耶识具圆成实性 (一)
- 32. 如来藏阿赖耶识具圆成实性 (二)
- 33. 妄心永远不能转变成真心 (上)
- 34. 妄心永远不能转变成真心 (下)
- 35. 般若禅不是禅定 (上)
- 36. 般若禅不是禅定 (下)
- 37. 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上)
- 38. 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下)
- 39. 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 (上)
- 40. 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 (下)
- 41. 人天乘亦不共外教
- 42. 老母娘绝非如来藏
- 43. 明点非如来藏 (上)
- 44. 明点非如来藏 (下)
- 45. 密宗应成派之中观见 (上)
- 46. 密宗应成派之中观见 (下)
- 47. 密宗自续派之中观见
- 48. 四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