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色蕴与识蕴 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个讲次里面,我们跟大家讲了:关于三缚结关于我见,并且跟大家讲了我见里面最关键的是意识,并且我们也跟大家介绍了几种可以简单判辨、判别是不是意识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比方说面对一些修行人在阐述他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用上个讲次所讲的方法呢,我们就可以直接去判断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可疑的地方,避免我们一开始就是直直的去信受去了。
可是谈到光是这个分辨判断还不够,其实我们在修行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来讲,我们最终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修行的路上前进。那么要谈到让自己在修行路上前进的时候,就不能够只是分辨其他人说的对与否,我们其实要更掌握住我们自己的心行;要内观自心——要修我们自己的心行,让我们自己的这个心行修到一个程度让我们真正能够断我见、能够断三缚结,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说在修行的路上有所前进。所以底下我将为大家来解说: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要来观行、要来断三缚结的话,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方法,我们说:要断我见的话,就是要把这个世间人一般都觉得说“我”是一个恒常存在的实体,所以断我见的意思就是要破除这样子错误的认知。问题是说世间人觉得是“我”的东西呢非常非常多,变相非常非常多,所以你如果要一一的去分辨、一一的举证、一一破除的话,那么应该是旷日废时的。所以在这方面来讲,佛其实很善巧方便,很慈悲的告诉我们:你如果要观行“我”的种种的话,就应该要从“蕴、处、界”的眼光来观行;但蕴处界又以这个“蕴”作为一个初入门比较容易掌握的地方,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个“蕴”。
“蕴”这个字的意思,在这里面的意思呢指的是:众集积聚的意思,那蕴的这个内涵有五项。当然另外一个说法,蕴的另外一个说法就叫“阴”,所以当我们说五项蕴的内涵,我们把它叫作“五蕴”的时候,“五蕴”也有另外一个名词,同义的名词叫作“五阴”。那它们使用的有一点点小小的差异:如果我们讲的是“五阴”的话,我们着重的是这五项的内涵遮盖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没有办法看清实相,这个就好像有一片云遮住了太阳,所以你就是感觉它会有阴天的状况一样,像这样的讲法,我们把它叫作“五阴”,也就是五项会遮盖我们生起实相智慧的事情叫做五阴;如果我们谈的是“五蕴”呢因为蕴的字的本身,就代表的是积聚的意思,所以说当我们说到“五蕴”的时候,那就是表示这个五项内涵,其实它所呈现给我们的看起来是一个实体,但是它的实质却是一个积聚的缘所生法,它的本身并没有实体存在。
所以有五蕴跟五阴的一些小小的差别,但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来讲,我们可以暂且先不必详细分辨五蕴跟五阴。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讲次里面,也许有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我会说它是五蕴,可是在另外一些时候,我会说它是五阴,但我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各位可以在这个讲次里面,先把它暂时当作五蕴就跟五阴是一样的。
这个五阴是哪五阴呢?这个五阴的内涵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这个色跟这个受想行识,刚好就形成了我们一般所谓所认知到的身体跟心理;也就是色对应到我们的身体,那么受、想、行、识对应到我们的心理作用;所以各位菩萨,如果觉得这里面比较难记忆的话,可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也就是说我们把色就是对应到身体,然后把我们的心理的作用把它拆成受、想、行、识。
这个五阴到底是怎么样来函盖所谓的我呢?这个就如同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当您现在正在听我在说话的时候,您正在听的时候,其实您已经有一个具足的我在运作了。比方说,您坐在电视机前面能够坐着,然后在听我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您是一定有一个“色”身在支撑着,并且有色身的能量,让你能够不疲惫继续的听闻。同时呢在您在听、我在说某一些事情的时候,您一定会有一些感受,不管是觉得说我说的很正确,还是说你觉得这一段听不太懂,总而言之,您都会有好些个感受,这个“感受”呢就是我们讲的这个五阴里面的第二个阴。那么第三个呢,您除了感受之外,您应该是一边听会一边去思维,去想说“现在这个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日常生活中,我又怎么去观行呢?我要怎么去应用呢?”这些您在听闻当中一定会有同样同时的这些心行在现行,这个现行的心行我们把它叫作“想”。再来,五阴的第四个叫作“行”阴,行阴的部分呢又可以分成身、口、意的范围;以您目前坐在电视机前面听闻我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您在坐着听闻的时候,您的身体仍然按照自然的方式在运行着,所以它有一定的身行在;并且也许您在听我在说的时候,也许同样的您在电视机前面的话,您有其他朋友的话,也许你在听的时候会彼此交谈讨论一下“到底他说的这个法对不对?”这个时候当你在说法的时候,你就有口行了;同样的,当您在进行思维理解的时候,您的这个意念同样也在您的脑海中流动,所以这个时候同样的您也有所谓的行阴在这个里面现行。最后一个就是色受想行识,最后一个是“识”阴;识呢就如同我们在前面的讲次讲的“识”这个字,讲的是分别的意思,所以当您在电视机前面正在观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您既然从头到尾一直都在观看,并且您也知道您看的是什么节目,您也知道这里面说的法是正觉同修会所传授的法,这个时候其实分别的作用一直都在进行,所以我们说这个里面同样的,也有识的这个因在里面现行。
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分析,我想观众们应该可以约略知道,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你如果仔细去看的话,其实我们都是五阴具足的,我们同样都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五个阴在一起运作,才成就了所谓我们对平常对于“我”这个字的感觉、理解跟体会。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佛为我们开示了五阴的这个法门,意思就是说不管这个“我”到底有什么样的相貌,也不管你今天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境,面对什么样的境界,他们全部都可以用五阴的方式来描述这个理念的“我”,所以如果我们要破除我见的话,就一定要从五阴下手。换句话说,把这个“我”:世间人之所以会把“我”当作是这个恒常存在的实体,然后牢牢执着着不放,它里面的内涵其实也就是把五阴里面的一个阴或者两个阴或是全部的五阴,把它当作一个真实恒常的存在,然后牢牢执着着不放。所以我们如果要断我见的话,当然就一定要对五阴要有所了解,才能够在断我见的方面呢能够切入。
接下来,这个五项的内涵我们刚才是举例略说,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每一个阴里面的内涵。当然我们首先要看到色阴,因为色阴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很直接的能够察觉到的,因为我刚才就讲色阴最简单的界定,就是跟我们的身体相关;因为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对这个身体可以说再熟悉不过,所以我们要从色阴开始看起。那么色阴呢,我们刚才概括的说就是跟身体所相关的一切,我想大家在听到这样讲的时候,应该很容易理解:我们的骨骼、内脏这些事情,当然是属于色阴的一部分;如果谈到我们的血液,或者是在我们身体里面流动的这些水分来讲,这些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很轻易的理解到说,它必然是属于色阴的一部分,因为它都跟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身体有关系。可是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色阴的部分还有什么东西呢?我们说我们的身体呢,除了说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手足四肢、心臓的跳动,还有我们的这个内臓等等、骨骼等等之外,其实别忘了,我们也都需要能量来运作——身体会需要这些能量让我们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能够运作。所以其实跟身体相关的这些温暖能量的部分,也都是属于色阴。除了这个之外呢,还有一个大家或许会比较常忽略的,我们说呼吸;我们都会把呼吸,当作一个很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呼吸的本身是跟我们的身体的存续是息息相关的,呼吸这件事情,基本上也是由我们的色身,来作出有这样的动作。所以严格说来,当我们说色阴的时候,除了说我们身体所有的这些部分之外,其实也包含了呼吸,也包含了所谓的这个我们说身体的暖,也就是能量的部分。
这个部分我们说到色阴(色阴这个部分),一般人因为(因为)这个大家都知道说:人终必有一死;这个一死必然的结果,那很自然会让我们觉得说,目前的色身我们都常常会觉得说它好像就是一个臭皮囊,然后我们也许百年之后臭皮囊丢了,然后又怎么样去投胎等等,这个是我们常常在外面听到的说法。所以关于我们的色身,相信是很少人会直接的把我们目前感受到的手足头这些色身当作是什么,就是永恒存在的东西。不说别的,光说每一个人会老的事实,这个应该就不能够予以否认,然后因为这个不能否认老的事实,所以很自然的应该就没有人会把这个色身认为它是永恒不变化的。但是问题是说,因为大家不十分明了色阴的内涵,所以有时候也会看到有一些的修行人把所谓的能量当作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其实能量的本身——根据 佛的开示——它是属于火的部分,火的部分就是四大,跟四大相关一律都是色阴所含摄的范围。所以不管是怎么样打坐所感受到的能量,乃至于说有一些打坐的境界说有看到这个——比方说中脉里面有一些能量的光点的流动等等,关于这些个境界,全部都是色阴的境界。
那么色阴的境界呢,我们讲色阴就表示说:这些你所面对的状况其实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并且我们也说它是色“蕴”,因为它都是积聚而成的,都是积聚而成,它并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所以从这方面,各位都不难想象到说为什么《金刚经》会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这个字呢,已经把我们刚才讲的色阴的所有的状况都已经包含进去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果我们有信受《金刚经》这句话的话,我们应该也都不难理解关于色阴的虚妄不实。
接下来五阴里面的色阴之外,接下来还有四个阴,我们先看看“识阴”。那先看这个识阴的原因呢,最主要是因为“识”呢这个分别的作用是所有运作的基础,所有心理作用的基础,从识阴里面才能够衍生出有受阴,有想阴,有行阴;并且由识阴的这个原因,也使得我们在色身的方面会有所演进、有所变化,所以我们常常说会有所谓的四识住的原因。
那么从我们说从 佛的开示里面,我们看看什么叫识阴呢。 佛说:“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这个很清楚就表示,识就是分辨的意思。那么 佛进一步又说, 佛云:“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也就是说 佛告诉我们说,“识”是一个分辨的作用,“识阴”的这个本身的内部这个细项又可以分成:眼、耳、鼻、口、身、意这些项目,这个叫识阴,这 佛开示的识阴的定义。从这些里面呢,我们约略可以看到:“眼”指的就是我们对于眼前所看到的境界的分辨,包含是色彩明暗等等;“耳”就是我们对眼前的声音作的分辨,包含声音的大小高低;“鼻”呢就表示着我们对眼前的这个鼻子所闻到的什么味道的分辨;“舌”呢就表示我们舌头尝到的各式各样味道的分辨,像这个酸甜苦辣咸淡等等;“身”呢身就是表示我们身体的触觉所有的这个分辨,包含软硬、包含滑涩,包含粗细、冷热等等。这些我们从眼、耳、鼻、舌、身这个,就是相应于我们从五官的境界,面对这个五官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对这个境界的第一手的了别,就是我们所谓的五识——五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
五个识之外呢,另外一个叫作“意识”。意识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意识基本上就是针对我们刚才所了别;第一个了别的五识所了别的境界呢,再进一步的细分别,就开始是意识作用的范围。比方说色来讲,比方说眼前的境界就眼识看到了,也许就看到了明暗跟颜色,但是如果说这个时候,意识再加以细细的分别的话,我们就可以分辨出说,眼前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形状——它是不是一个正三角形,还是圆形;并且我们从眼睛加上……眼睛看的这个境界再加上意识去分别之后,我们还能够精细分辨到说,我们所看到的眼前的这个人,他的表情到底是如何、他的神态是如何、他的气质好不好;这个看起来,虽然都是从眼睛而来,眼睛接触到眼前的境界而来的分辨,实际上这里面的细分辨全部都是“意识”在作分辨。同样的对声音来讲,我们如果进一步要去分辨说:我们现在听到的声音好听?不好听?唱歌的时候有没有走音?那么现在正在举办的这个乐音里面到底是有哪些乐器构成的?像这一些听觉的细相分别,全部都是意识的分别。
这个里面呢,各位还可以从把这个香、味、触每一个五识的所分辨的境界细细分辨,请您可以在自己家里面自己去观行、去思考一下,您就知道说所谓的意识相应于五识的细分别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更要进一步讲说,不仅是与五识相应的细分别,甚至跟五识相应的所有的经历,包含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境界是不是跟以前我们所经历的境界近似?或者是现在这个境界,到底我们在什么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些也都是意识的作用。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呢,我们就知道说:识阴的本身就是一个分别的作用;相对于外面的境界来讲,它可以分辨,它可以分别成:眼,眼睛相关的分别;耳,耳朵听的这个相关的分别;鼻是鼻子去闻的时候相关的分别;舌,舌就是舌头尝东西、尝味道的时候相关的分别;最后一个是身,身就是我们触觉相关的分别;并且在这个五项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项分别,分别的这些后头所有的细分别,也全部都是意识在进行。所以识阴的内涵, 佛告诉我们说识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识阴,六识的这个识阴呢,祂的内涵就是如同我们刚才前面所讲的。
这一些当我们要去作观行,我们想办法要观破识阴的这个虚妄性、观破祂的因缘性的时候,你自然要从我们刚才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个范围去一一好好去体会、去观行,看看这个识到底祂为什么是虚妄而不实的?到底祂又为什么是积聚法是缘所成法,并不是一个实然本住的这个状态?当你能够看到这个识阴的种种状况之后,能够分辨识阴的种种虚妄性之后,自然而然你就不会执着在识阴的境界里面。
我们刚刚讲说,断我见就是要从五阴下手,如果各位能够优先去看五阴的虚妄性,观破识阴的这个部分的话,那么在五阴的这个观行上面,可以说就进一大步了。
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 1. 三缚结、我见及意识
- 2. 意识的性质
- 3. 色蕴与识蕴
- 4. 受想行蕴
- 5. 识蕴之苦集灭道 (一)
- 6. 识蕴之苦集灭道 (二)
- 7. 四不坏信 (上)
- 8. 四不坏信 (中)
- 9. 四不坏信 (下)
- 10. 阿含中的法界实相
- 11. 缘起法的真实义
- 12. 证初果的观行
- 13. 成佛之道简介 (上)
- 14. 成佛之道简介 (下)
- 15.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 (上)
- 16. 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 (下)
- 17.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一)
- 18.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二) /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学内涵与次第
- 19. 福德资粮概说
- 20. 行十善业道 (上)
- 21. 行十善业道 (下)
- 22.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上)
- 23.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下)
- 24. 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 (上)
- 25. 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 (下)
- 26. 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上)
- 27. 经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下)
- 28.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一)
- 29.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二)
- 30.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三)
- 31. 如来藏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 (四) / 如来藏阿赖耶识具圆成实性 (一)
- 32. 如来藏阿赖耶识具圆成实性 (二)
- 33. 妄心永远不能转变成真心 (上)
- 34. 妄心永远不能转变成真心 (下)
- 35. 般若禅不是禅定 (上)
- 36. 般若禅不是禅定 (下)
- 37. 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上)
- 38. 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下)
- 39. 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 (上)
- 40. 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 (下)
- 41. 人天乘亦不共外教
- 42. 老母娘绝非如来藏
- 43. 明点非如来藏 (上)
- 44. 明点非如来藏 (下)
- 45. 密宗应成派之中观见 (上)
- 46. 密宗应成派之中观见 (下)
- 47. 密宗自续派之中观见
- 48. 四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