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正行
断我见不是断灭
2018-04-11 22:39:54  类别:学佛正见
我们提到一些世间的看法,看起来好像是当然,其实不然。比方说:“什么都不必在乎,什么都不必执著,我们放下就可以。”当听到这种讲法的时候,必须要仔细分辨清楚;就如同我们在讲我见烦恼的时候,讲到修行人的时候,讲到离苦得乐;要谈到离苦得乐,我们必须要仔细分辨清楚,到底是谁在离苦谁在得乐?如果仍然是“我”在离苦,“我”在得乐的话,这就是具足了我见。同样的,当我们听到,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没关系,什么都放下的时候,就来仔细地思量一番,到底说这话的时候,里面到底是谁不在乎?有没有一个谁在那里不在乎?有没有一个谁在那里把世间的万法、把世间的红尘都放下,如果这里面仍然有一个“我”的话,对不起,这个仍然是落在我见里面。如果是有我见的话,表示他仍然是执著五阴里面的某一个阴,仍然执著着某个阴不断。
同样的,打坐打到全然无知的状况,是不是一个断我见的状况呢?断我见的人是必须要依赖智慧,去作如理作意的思惟,然后才能改变错误的见解。如果你是用打坐的方式进入暗无觉知的那种状况,本身你就已经是形同昏昧了;你在这个里面,无从用智慧去分辨各种状况,又何来谈到断我见呢?所以打坐入定的人,尽管在入定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任何觉知心的“我”现起,实际上还是有的;并且在他出定之后,这个“我”仍然是活灵活现的,所以打坐时的这个暗无觉知,并不是断我见的境界。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归断我见的前提,必须是:非是断灭。也就是说,断我见不能是断灭。有人引用《阿含经》来说:“佛处处都是说‘无我’,所以表示没有‘我’。”那也就是用这个“没有我”来述说佛法,本质上仍然是断见的见解。《阿含经》所说的范围,不是只有“无我”而已;《阿含经》讲到“无我”的时候,是指的世间,是针对世间五阴的我见来说“无我”,但是《阿含经》里面有非常多的经文是佛陀教圣弟子观行,观行的状况:“非我、非我所。”佛陀会说这些状况是“非我、非我所”。更进一步地讲,佛陀会教圣弟子观行这些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说五阴“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阿含经》卷1。
从《阿含经》里看出来的这些蛛丝马迹;实际上,“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一类型的叙述在《阿含经》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只看你有没有看进佛陀所苦心教导的这里面真正的意涵!因为如果这里面果真是断灭,一切都是无我的话,佛陀就用不着这么辛苦,还要特别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直接一句无我就可以了。可是为什么要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显然这个我,跟我们刚才讲世间我见的我,是有所不同、有所区别的。这其实就蕴含了有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在里面。希望大家从这里,要好好地记住:断我见并不是断灭。从“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个部分,实际上阿含的教理就已经跟后面般若经及唯识学的教理全部连接在一起了。因为在般若经里面,这个部分是用空、空性这个名词来述说“非我、不异我”这个状况。并且在般若里面,所谓的这个真心如来藏,跟世间我非一非异的种种,所谓的龙树八不中道的这个状况,就是完全跟“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真实意涵契符。并且除了般若这部分之外,在唯识学里面讲到如来藏的种种运作的义理时,也一样都是进一步把真心的状况,作各式各样的阐述。把真心的各式各样状况,回归到最原始的总相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祂其实所揭示的状况,就是阿含里面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所以一些利根的菩萨,在听到佛陀这样开示的时候,其实直接看,“无我”跟“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根本就是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那么利根的菩萨,根据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就会下去作思惟观行,如果经过长久的思惟观行,并且有善知识的摄护,证悟本心也就是很容易能够得到的果实。所以我们说断我见的部分,绝对不能是断灭;这个部分有阿含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非我、非我所”等等,这些经文可以作为佐证。
五阴各自虚妄不实的,如果大家自己在平常日常生活中一一去观行,都能很快的断我见!断我见成就了,成就声闻初果,还要再一一地历缘对境断我执。如果能够把我执断尽的话,舍寿的时候无所执著,那个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那个境界就是灭尽五阴的状况,但不是断灭空。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09集识阴、非我非我所> 正纬老师
下一篇:学佛应有的作法与心态
上一篇:六种根本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