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一) 正钧老师
86、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一) 正钧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钧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要和大家谈谈“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

大乘法的初次见道位不在于初地,而是菩萨五十二阶位中的七住位,这已是佛之所开示,而为不争的义理;当然,若是菩萨见道以后的未来世,虽仍在隔阴之迷之中,因为有先世的初次见道之后,所修证的福德与功德的依凭,当世再次见道之时,就有可能会是有七住位以上的功德。而琅琊阁这几年来,反复地在炒这一盘冷饭,而主张“大乘见道在初地”,并努力“举证”经论中的内容来迎合其主张;但是,其所引用的经论内容,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是读不懂经论的内容,故而其主张反而却是完全违背经论中的内容的。

所以,有时候不免思维: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明明在法义辨正上已经是处处落于败阙;若是真是有心来修学佛法,而且事实上本来也是随着善知识而修学,竟然会变成是“为反对而反对”的状态?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听到这里的时候,也许有人心里面会生出疑问,或者会产生惊讶:“欸!怎么讲得这么火辣?别人多半是避而不谈的问题,你反而把它摊在阳光之下!”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世间法有所谓的“学做好人”,然而,既然我们是要学佛,就应该要面对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都知道学佛的时劫并不是以一世、两世来论断,而是最少要以“劫”来计算,乃至是“无量劫”的时间;更何况学人是在因地,一直到未离开隔阴之迷的阶段之前,再加上说佛菩提道与单纯的解脱道,其中除去异生性的内涵之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学佛的过程会有进进退退的情况,也是合理的。既然是这样子,当然就应当要思维与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进进退退的状态?因为不想要一直都在走“冤枉路”嘛,总会是共同的期待吧!而问题若是解决了以后,则参与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或者能够除一分烦恼,或者而能够得一分福德,这何乐而不为呢?

佛法之中的某一个法,若要说得以成就,或者是说得以亲证之前,一定会有其必须要先成就的种种因缘,有时候就施设叫作成就这个法的资粮;而当这个法现前运作之时,一定会伴随其他有关的法,一者是彰显这个法的成就,同时也使得这个法的成就更加坚固,而不会再退转。所以,佛法之中某一个法的成就,并不是一蹴可几的,一定是会有其过程的;若是忽略或者是不具备那一些条件,而自己就认为已经成就某一个法,那这样只恐怕会有很多的过失。这就好像说,善知识反复为大众宣说某一个法的义理,可是,或者是因为其义理深入浅出而范围极为广阔,或者是学人于此熏习的时节并不是很成熟,或者是学人于善知识有慢而不愿意接受其摄受;所以无可奈何地,大多数这一些学人只能听其名相,而没有办法进一步了解以及信受其义理。当自认为已经成就了某一个法,却因为善知识的不认可,所以就反过来以种种莫须有的过失,强加在教导、摄受他的善知识的身上,这在末法时期,是否只能说是习以为常呢?

又譬如说,平实导师常常开示,佛菩提道之中要能称为“入地”,一定要从因地开始,以断我见、明心的法为基础,在之后多劫的相见道位中,依非安立谛得“内遣有情假缘智”等三种智慧,然后再依于安立谛而完成四谛中的十六行观,以及之后的九品心的实证;而这只是对菩萨在智慧上所应有的实证,作了简略的描述,其余还有像除性障啊、摄受众生等等福德,再包括发种种的大愿等,这依然是必须兼而有之的。既然已经开示了说,“内遣有情假”等三种现观,是依于“非安立谛”才能够成就的三种现观;“非安立谛”所指的就是“法界实相”,是亘古以来就本有的,而不是依于摄受教导学人的方便,施设所成的“安立谛”;那么,这其实就已经指出了入地之前多劫的真见道、相见道中,一定会先要有“明心”而亲证法界实相的这件事情。这也表示说“入地”这一个法的成就,一定是要有上述种种的条件都分别完成了,才能够说是“入地”。所以“入地”这个法正是如是而安住,除非说菩萨在多劫以前,就已经明心见道,而多世以来仍不离开隔阴之迷,否则绝对不能单说“明心就是入地”。你若是要问说:“为什么入地一定要是这样子?”然而,这又好像说有人也会问到说:“为什么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那其答案都一定只能是“法尔如是”。

或许从断我见、明心,乃至是一直到“入地”的义理,对于一般的学人而言,也许是陈义过高,所以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来跟大家简略地说说。既然佛菩提道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就的,故而其中的义理,绝对不会是三言两语、乃至是三世五世就可以完全亲证的。又譬如说,善知识也许会开示:“学人得要先断我见之后才能够真的明心。”又或者说:“当学人真的明心的同时,也一定会断我见的。”换而言之,“明心”这一个法一定要有断我见作为基础,若是有人根本无法现观基本的十八界、五阴的内涵,所说的法都还落在五阴之中,而却妄说自己已经明心了,那根本是无有是处!因为五阴为假,实相心为真,若某甲认不清楚、不远离、不舍弃假的,如何能够确定那个实相心才是真的呢?乃至是转依呢?那么,再退一步说,若不是多分、少分远离种种的粗重欲界之贪著,又如何能够真正地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而能够成就“断我见”的法呢?所以佛法中的每一个法的亲证或现观,一定会有其必须要先成就的其他法,作为成就这个法的基础或资粮;而这个法所安住的层次,与其他法所安住的层次,必定是会有区隔的。

因此,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若是学人想要成就某一个法,但却不知道所应该要先成就的种种条件的内涵,乃至是不愿意一一去修集这一些资粮,除去这一些性障而转变自己的心性,即便是某甲在善知识的引导或摄受之下,能够知道这个法的内涵之总相,也不能因此就说某甲是亲证了这个法,或者说是其能够有所转依的。更何况假如某甲虽然被善知识之所摄受,尤其是在末法时代,常常会有的一种情况是,某甲所真正看重的是那一位善知识当时有没有大名声、大势力,而不是多分对善知识的智慧,以及其利乐有情的菩萨胸襟,有所信受以及景仰而被摄受。因为这样子,只是相应于善知识当时所示现的大名声、大势力,那也许经过了若干世,某甲与善知识在另外一个时空再度相遇,善知识之一本于初衷依然愿意摄受此世的某甲;可是此世善知识不示现有世间的大名声、大势力,那么可想而知的,摄受此世的某甲,一定会是几经波折。然而究其因由,只恐怕是某甲自身对于名闻利养的多分贪著,并没有在过去世以来的学法、证法的过程中,观察其过患而加以对治;又或者是世世继续增长对名闻利养的贪著,那么就会变成来世学法上的重大阻碍。

如同前面所说,因为对名闻利养的粗重贪著,会造成“断我见”的法无法稳固,这样子的情况之下,进一步的“明心”之法,即便是因为善知识的摄受而知道其总相,然而对其而言,就只是一个“世间知识”,而不会有转依的受用了。更何况,因为对名闻利养的粗重贪著,而进一步也成就了名闻利养在身,其所引发的憍慢,一样是会造成自己学法上的障碍。而“憍慢”一词就表面上而言,都是讲有关于“殊胜的觉受”,但其实是一词而为二法,经论之中有说其各有七种,这就不在此时说明了。不过,“憍”的部分,偏在说“我所”,而“慢”的法则偏在围绕说“我”;蕴处界的“我与我所”,常常是会一起现行的。

学法的过程之中,真善知识会一直不厌其烦地开示:“若想要断我见,乃至是进一步的明心,尤其要注意反观自身的慢心是否降伏,或者是去除!”当然这一个层次的“慢心”,主要不是在说三果人要取证阿罗汉果之时,所要断的微细我慢,而是在偏说“人我之间互相比较而生的慢”。因为,可能会因为往世的福业,而感生今世色身、族姓等的殊胜,而这一些法属于“我所有法”,但却很容易因习气性障的驱使之下,使得“憍心”高涨;“憍心”高涨的缘故,这一分的“慢心”也因之水涨船高,就常常会认为示现得很平实的善知识,是不如自己的,因而就犯下了种种的过错,却反过来说那是善知识的过失。那么,这样就可以明白,为什么 导师要再三开示“想要能够真正地断我见,当伴随有未到地定的定力”之道理了。

这又好像说,在 平实导师还未将佛菩提道或者是解脱道的内涵铺陈出来以前,海峡两岸之中,乃至是南洋一带,或自称得三果、或自称得阿罗汉者,真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或有甚者是,乃至自称为“活佛”,或者是刻意以宣传的手法——某乙就“赞叹”某丙:“你是观音菩萨再来!”然后,某丙就“回敬”某乙说:“你是文殊菩萨再来啊!”对于末法时期的众生而言,若是善知识没有因缘出兴于世,这恐怕只能说是正常的现象;究其缘由,都是佛菩提道、解脱道的内涵,或者是经过战乱,如民国初年等;或者是被外道以政治势力加以抵制、扭曲,如清朝的绝大部分的帝王。由于这样种种的原因,贪著名闻利养的人就有机可乘,因为所看上的都是有利可图,而这个时候天魔外道于是就会见缝插针,由于本来就已经是处心积虑的缘故;所以,众生无由得知佛菩提道、解脱道中一一法所安住的内涵,也不知道其一一法之所成就得要有哪些法的配合。

单单说解脱道的三果、阿罗汉等,众生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更何况是佛菩提道的明心、入地,乃至究竟成佛等一一法之所安住;这个部分对一般众生而言,能够听闻其名相而不加以嗤毁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用这样的道理来思维那一些自称是得三果、阿罗汉的人,到底知不知道三果、阿罗汉的法它所安住的位置呢?能不能说一说要如何证三果、阿罗汉呢?想当然尔,那一些所谓的“活佛”等,连入地的法是怎么回事都说不明白,更何况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之后才能够成就的佛果呢?然而,尤其对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于世世的轮转之中,对于五欲的强烈追求、以及彼此相互之间的比较,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了;然而这样的情况,正是修学真正佛法的一大障碍。

然而,众生毕竟还是有一些有善根的,所以善知识才有因缘将佛菩提道、解脱道的内涵,如实地铺陈出来;如实地铺陈出来了以后,末法时期之中就又显现出正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可以说正法仍然是在世间之中的。因此,学法的过程常常是有进进退退的,有时候学人在学法的瓶颈时期之中,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可以一再地思维,先不说“自己是对、是错”的问题,单单想一想,自己当初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或抉择而前往善知识的处所求学?那么,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而前往,表示自己应该是经过一番的深思熟虑;而如今学法的心态有所改变,相较之后,正是应该也要进一步探求其原因。

但是时间的关系,今天就暂时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