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入门起信》系列,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不觉的境界相”。什么是境界?马鸣菩萨说:“以依能见,妄境相现。”(《大乘起信论》卷上)在上一集我们谈到了能见相,因为有能见相就有境界相,就好像初果人,他必须要断能取以及所取──能取是意识,所取就是意识所缘的对象。而这个境界相,也就是意识所缘的对象,但是这个境界相的现起,往往不是意识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在经典里面有说到,一切诸法都是因为妄念而有种种的差别,离开了妄念就没有境界差别之相。所以讲到这些诸法,从本已来它是离语言、离分别,是一切文字不能显说,是离心攀缘没有诸相。
有的时候,一般人读到这里,就会觉得非常非常地疑惑,也因此会觉得经典里面讲的,怎么好像有点前后逻辑不是很贯通。就像我们刚刚说,因为有妄念而有种种的诸法差别,接着又说,这些诸法,从本来就是离开语言相的、离开分别相的、离开心的攀缘相的。那这当中的差异性在哪里呢?一个就是依着我们的妄心,在上面不断不断地执取,所以会有种种的差别相,这个差别相,是以我们的妄心、意识心去分别执取而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又说,这些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相,因为一切的法,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显现的。阿赖耶识在显现这一切法的时候,祂从来就是离开语言性、离开分别性、离开执取性,没有任何的差别心;如果阿赖耶识祂有分别心、祂有差别想,那么因果法则就不可能如实地显现。所以对阿赖耶识来说,祂显现一切法的时候,是性恒平等,没有任何的差异。就好像仓库它会积存着许许多多的货品,货来货去,对仓库本身来说,它有着积存性、它有着吞吐性,它不会对任何货物去起分别,但是当人们在取货的时候,就会对这个货物来起好的、不好的,要积极处理的、要消极处理的这一些差别想──这些杂染清净分别想。但是对仓库本身来言,它对一切货物不会起分别想。
这样的例子,或许稍稍能够解开您的疑惑,但其实还不能具足说,因为第八识如来藏,祂还有受熏的功能,祂还有异熟的功能,所以一切的文字,是没有办法完全具足显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所有的功德体性。因此我们在讲到这一个境界相的时候,表面上来说,这些境界,是因为我们的心去起分别;实质来说,这些境界,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显现的,而我们只是在这些境界相上面妄取、妄觉。
所以,在一个见道的菩萨他要悟后起修的时候,他要开始依着三自性来修学──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以及圆成实性。这个依他起性的种种法,其实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差别呢?经典里面就说,因为有这个遍计所执的这一个体性,而这个遍计所执的体性,就在依他起相的这些法相当中,当成真实的、当成是常住的而起种种的分别;由于有这一个遍计执,所以依他起相的法相就不断地显现出来。但是都不能忘记它的根本,因为无论是在讲依他起性、在讲遍计执、在讲圆成实,都不能离开阿赖耶识;因为有阿赖耶识的真如体性,所以祂才能够圆满真实成就依他起性的这些法相,也能够圆满真实地成就遍计所执的这个法相。但是阿赖耶识从来不会在依他起相的这些法相起差别想,只有六、七二识,会在依他起相的这些法相来起种种的差别想。
对于这一个法,其实它是真的很深细。对于境界相它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并不是说这一个人他修学佛法很久就能够了解到的。例如说,平实导师他刚开始弘法的时候,他对于佛教的诸大善知识都是非常非常地恭敬的,所以他那时候有特别地去拜访一位老法师,而他跟这位法师讲到:“念佛应该要求实相念佛,念佛是可以明心的。”结果那个老法师就跟他说:“啊!那个实相念佛,那是什么境界呀!我们只要能够好好地念佛,能够得到下品下生就很好了!”
也因此在经典里面说,这个就叫作损减执,对于有没有境界相他没有信心,所以他认为是不可能达到的,那本身也是一个妄执,因为有证人在他面前啊!但是他没有信心。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说,人真的是非常非常地矛盾,他会觉得这个体究念佛、实相念佛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但是他又非常地赞叹喇嘛教,所以他说这个密宗跟净土宗,这两宗都是修清净心的,但是密比净高,为什么?因为那是甚深的密法。这就是属于妄境的增益执。也就是说,今天有一个清净体性的真实心,有实相念佛、有体究念佛,这一个真实法是可以真实地达到的,但是他认为不可能;而密宗喇嘛教依外道而行的这个双身法,只有让众生更加下堕,他却说那是甚深的密法。所以在面对境界的时候,一样的一个境界的起行,就是我们修行的趣向,会依着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心性的取向,对境界就产生了妄执、妄取的差别相,而自己在这个妄执、妄取的差别相当中,自己完全无法了知。为什么?因为背后有着无明业相的系缚。
所以我们说,这一个境界相它的根源,我们就要去推求:如果说境界相,它最重要的根源起行,就是因为有无明业种的流转,如果没有无明业种的流转,就没有境界相。但是除了有无明业种的流转以外,还必须要有能见相,这个能见相就是妄心的起行,而这个妄心的起行又从哪里来呢?还是我们回归到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因地称之为阿赖耶识,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是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也正因为有着我爱执藏的这一个体性,所以让这些法相不断不断地起现行。所以这个境界相我们推究它,还是不得不推到一定有一个持种不坏的心,因为您用逻辑推理、您用思维去分析,意识跟末那识都没有那个持种不失的功能。
好!接着我们来看看,境界相在不同的众生身上,它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相貌。以凡夫异生性来说,譬如说有南部一位宗教师,他这么说明着:他为了迎合众生、为了投众生所好,觉得喇嘛教现在是整个世界大家所风潮的。所以他觉得:我们都应该要跟人家结好缘。所以他也跟着大家一起赞叹,说这个达赖喇嘛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但是当他在讲这个话的时候,之前他又有作一首歌,叫作礼拜观音。也就是说,求观音让他能够有智慧,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会相信,他在礼拜观音的时候,应该不是在礼拜达赖十四。但是他为什么又要说,达赖十四是观世音菩萨呢?这个部分就是在迎合众生。也就是说,当他自己在求观音的时候,他绝对不是在拜达赖十四,但是他为了要迎合世界的潮流,又说达赖十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无明业相的显现,而让这个境界相有了差异性。
又例如在台湾北部有一位宗教师,他觉得这个佛教世界都在讲三乘,所以他也办了一个三乘佛学院。但是他的三乘佛学院是依什么来说呢?他是依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这个来说三乘佛学院,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三乘佛学院和经典讲的根本不合呀!可是他们的弟子,那些随着他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会不知道吗?因为他们也常常说他们在修法华,尤其是当他们的弟子,如果拉了很多人到他们的道场,或者捐了很多钱,他们会发证书,而且跟他们说,这就是在修法华。可是《法华经》讲得非常清楚,三乘是哪三乘,而且归根结蒂会说到,三乘唯是一乘,也因此对于这个佛法名相,不可能不知道它真实的义理。但是为什么他们明明知道,这么重要的基础佛法名相是错误的,堂头和尚的主张是错误的,他们没有办法离开呢?因为他们已经太习惯了那个氛围,就好像羊群被圈在羊圈里面,他们已经不知道要出离了;而这个圈在羊圈里面的习惯性,就是一个境界,受到了这个境界的系缚。
又如达赖十四,他在日本的时候,他强调不应该以宗教杀人。他说:“就像手足是我们的身体一部分那样,全人类也是一个身体、有各种部位,有必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部分那样的心去考虑别人。”这句话讲得真的很好,当然他有所指的宗教杀人,是指哪一个宗教,读者您或许应该知道。所以所有的日本民众听到他这样说,都非常非常地认同,觉得他说得真好;那是因为他面对大众的时候,为了显示他的慈悲博爱相。但是我们说,境界换到另外一个场景的时候,他的说法又是怎么样呢?因为在同样的这个时间里面,在西藏有一位修行人女众,她自焚,而且在媒体上面说:她的自焚是因为表示对中国统治的抗议;她的自焚是希望,流亡中的达赖十四能够返回西藏。对于这件事情,达赖十四又怎么说呢?他说他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而且他说他自己也曾经“多次地表示,藏人自焚是他们绝望的表现,他无法阻止藏人这么做。”
他的这一句话,说是“绝望的表现,无法阻止藏人这么做”,如果您再回头看到他前面讲的宗教杀人,您就可以感受到,这两者是多么地矛盾。因为如果是真的观世音菩萨、真的慈悲者,他应该会去检视西藏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喇嘛教当初在统治西藏的时候,生活状况有没有变化。他应该可以看到,在他们喇嘛教当初在统治西藏的时候,一般的民众没有教育权,不能识字,所有的收入都要贡献给喇嘛,或者是贡献给贵族他们,让他们能够赏赐自己一个生活的空间,那时候的生活,和现在是差非常大了。
也因此,一个真正的,我们说宗教的领袖,或者说我们不要讲宗教,一般的领袖,他应该会以目前他所带领的这些人,他的生活状况的福祉为优先的考虑,而不是以自己的名闻利养、社会地位在考虑。因此他说“藏人自焚是他们绝望的表现,他无法阻止藏人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鼓励、他是在赞叹;而这样的说法,和他前面所说的宗教杀人有什么差别呢?
在这里要表达的就是说,一般人他在表达意思的时候,往往会依着自己的执取相而起不同的言说,而当他起不同的言说的时候,他往往很难发现这前后的矛盾性。为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无明业相真的很深细,也因为无明业相很深细,自己在这贪瞋爱染当中太习惯了,所以完全无法觉知,为了维持我与我所、为了维持名闻利养,所以在不同的角度的时候,一切的言说一定依着我跟我所的维护来起言说。这是很典型的凡夫在面对境界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差别相。
另外我们说,二乘人是不是也有对境界相起迷、起执的差别相呢?在《八识规矩颂》里面有讲到: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也就是说,二乘人他并不了解三界万法的根本因,所以会产生一个迷执,最重要的迷执就是,如果是定性声闻的二乘人,他会把五阴十八界现象界的一切法给设法断除不再执著,而想要当世就能够入涅槃;当他想要断除、想要当世入涅槃的时候,虽然我们知道,他应该是苦集灭道都已经观行完毕,所以他已经不再执著了,但是实际上他还是有执;为什么?因为他还是把那个苦当作是真实的,所以他不敢留在娑婆世界。所以虽然定性声闻种性的人,他有能力入涅槃,但是其实不能称为僧,因为他并不了知三界万法的虚妄性,他把苦当成真的,所以才会积极地想要入涅槃,因此这就是二乘人他所迷的境界。
接着我们说,菩萨面对境界相的时候,菩萨当刚开始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他已经略为能够知道,每一个人身中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为什么我说是略为知道呢?因为许许多多还没有来正觉同修会共修的人,他第一次来到同修会的时候,所谓的真如、阿赖耶识、如来藏,那都是他以前所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当他知道有这个心的时候,其实是引发了他过去世曾经见道的这样的一个心行,那我们为什么说他已经开始略为知道?因为 平实导师他就是不断地在引发大家过去世的菩萨性、在引发大家过去世的见道因缘。
也因此今天在正觉同修会,这些菩萨们能够听到第一义谛而心不害怕,而听到如来藏产生喜悦的心,那都是因为他过去世有修集种种的福德资粮。也因此他的这个无明业相当中,却有着清净法种的流注,所以当他知道有第八识如来藏心的时候,会产生积极求证的心;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见道,但是就已经能够安住下来了。到了七住位以后,因缘成熟、福德资粮具足,而与他相应有缘的众生,也会促使着他早日能够证得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那时候见道的时候,我们说这是大乘真见道的菩萨。这就是菩萨在面对境界相的时候,一样他能够由境界相当中而推之、而证之,乃至于实证有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
今天就为诸位菩萨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