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26、智者布施的心态(二) 孙正德老师
2015-04-16 14:50:31  类别:菩萨正行(二)【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孙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接续来略说一下:布施的因果原理。
上品施主他就是有智慧的布施者,有智慧的人布施行善,一向是拿自己如法所得的财物来布施。为了破除悭吝的烦恼,他将所喜爱的财物布施出去,有智慧的来通过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同时也破除了自己的悭贪,不再被悭与贪所系缚,而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来为大家略说一下:菩萨是如何在思惟着这些事情,他布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应该怎么样让自己不要长养悭与贪,不要受悭与贪的系缚呢?
分为四种情况来说明。也就是具有正知正见的菩萨在布施的时候,第一种情况就是:他拥有很多财物,可是碰到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当时没有发心要布施。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他现在有许多财物,可是有人来乞求,他却没有发起要布施的心呢?那么这样子一定是在过去世,没有时时地熏习修学布施的缘故,所以使得他布施没有成为一种习惯。他这样子就会来诃责自己,诃责自己这种没有修学布施的心,他终不随顺不修布施的心;因此他知道,如果这一世没有再来继续修布施的话,就会长养悭贪。因此如果再碰到自己有很多财物,可是有人来乞求的时候不能发心布施,他就会这样来思惟,来破除自己多财不发心布施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菩萨在财物比较少的时候,碰到有人来乞求,可是因为财物比较少,有人来乞求,所以也不能发起要布施的心。这个时候菩萨自己就要思惟:“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财物比较少呢,而碰到有人来乞求,不能发心布施?那么一定是在过去世,自己很多烦恼罪过造成自己不自在,而要受到他人的,等于受系于他人,时时都要在别人的权力范围内做事,自己不能自在,所以财物不能拥有很多,所以不能有这个布施利益他人的机会,造成这一世财物不多。如果现在财物不多还不布施的话,那不是又长养未来世的贫穷困苦吗?”所以他这个时候了解了以后,说:“我现在虽然财物少,布施出去了会贫穷,可是至少不至于因为长养悭贪的心而生到三恶道去。”所以菩萨这么思惟,就能够破除他财物少而没有发心布施的情况。
第三种是:菩萨他有很喜欢的、好的东西,刚好有人来乞求,可是他却贪着,而不能发起要布施出去的心。这个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我对于这个好的东西贪着而不愿意布施出去?是不是我把它当作常?因为常而以为是可以依靠,以为不会毁坏,以为是可以依靠的我所呢?这样子是不是自己就颠倒了?颠倒想了,这样的话,把这个自己长养贪着的机会,以这种颠倒想的愚痴,来长养自己贪着的机会。”菩萨发现到有这个过失以后,然后他就能够破除自己喜爱好的东西不能布施的情况。
第四种就是:菩萨在开悟以后,所证的自心如来藏是无我,真如无我的、本来解脱的。既然是真如无我,所以没有一个我就没有所求,所以这个自心如来本身是无我无所求的心。那有的人会这样子想,偏差地认为说:“既然转依了自心如来,是无我无所求,那么不求果报,是不是就不必布施了?”如果有人这样子偏差地去思考的话,他就要再来思考说:“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一切法都是常?都是固定的?如果是常、是固定的,那么就没有因果啰!可是一切法都是无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有因果;所以布施能够得果报啊,所以就是需要布施,才有办法去得佛菩提道上的实证的果实!”菩萨这样思惟以后,就知道还是要布施。因为一切法是无常才有因果,所以对于菩萨他在这个布施的过程里面,会经常这样来正思惟,破除自己在多财少财,或者有好物品不能布施,或者知见上有些偏差的时候,被悭与贪所系缚的机会,都能够破除而能够有真实的解脱的功德受用
另外有智慧者他是不求果报而布施的,这是因为他对于三宝有清净的信力。因为三宝所教导的法,都是要最后成就佛菩提道的法,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自心如来。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息地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我要得到什么,永远不观察自我需要或不需要什么的。对于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导以后,因为实证而对于佛陀的法这个信力,这个信而增长的力量是来自于实证。因为实证心里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着疑的烦恼,所以在想要布施的时候,在布施的当下,以及布施以后他都没有后悔,而持续地、常常地来进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显现了这个智者的精进力;这个就是说,有智慧者他能够这样来行布施,主要是他对于三宝有清净的信力,而且他能够有这样的精进力。所以有智慧者,他是布施的过程里面,他具备了深厚的善根以及圣财,这个圣财就是坚固不坏的财物;坚固不坏的财物可以让他一世一世,在三界中生死的时候都可以受用。这些坚固不坏的财物就是信财、精进财,以及惭愧财,以及多闻,以及布施,以及智慧财。这些部分,都可以让他在一世一世,在三界中生死行菩萨道的时候,可以受用无尽而不会毁坏。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下,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佛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进行布施,他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是有哪些呢?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知道,这一切的财物宝物都是无常,都不是坚固不坏的,都不能带到未来世去,随着一世的果报的受用,在生死中就消耗殆尽了,所以他对这个财物,不会因为这个无常的东西而生起悭吝想,因为菩萨所依止的不是无常的法,所依止的是常而不变异的法;这常而不变异的法,就是自己所实证自心如来、真如无我的法。所以他依止于自己自心如来真如无我的法,来看待这世间的财物是无常的话,他就不会来贪爱这些无常的世间财物,这就是自己的利益。因为不会在这无常的世间财物上,增长系缚在三界中生死的悭贪无明等等烦恼,能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然后他为了让众生能够生起欢喜心,因为菩萨在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里面,他要成就佛道,一定要摄受众生、摄取国土;可是要摄受众生,最首要的就是要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假使众生对他不能生起欢喜心,不能生起亲爱想,那众生就不会亲近他,就不会听他所说的一切,对他有帮助的一切,能够发起菩提心,发起法身慧命的法;所以能让众生生起欢喜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让众生得到利益,而生起欢喜心。
另外就是为了怜悯众生。因为众生在三界中生死,不知道出离,不知道无明是什么,不知道要怎么远离贫穷,不知道要怎么远离三恶道苦,所以菩萨怜悯众生而来布施众生所需。另外为了坏除自己的悭吝烦恼,因为悭吝烦恼是系缚在三界中的,造成三界生死的这些烦恼系缚如果不能坏除的话,就可能会生到三恶道中受苦;这个部分,菩萨当然把它当作首要要除掉的一个烦恼。为了不要求后世的果报来布施,因为求后世的果报布施的话,还是落在三界中生死,纵然是在天界享福,可是天界享的福还是在生死中,还是有生死的烦恼在里面,终究不是解脱、不是清净的。为了庄严菩提道,庄严菩提道,我们知道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后的目标就是成佛,成佛的庄严就是福德庄严以及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以及智慧庄严呈现出来就是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这些都是来自于修学菩萨道过程里面,所修的一切布施,一切内财、外财、法财的布施,所以为了要庄严菩提道,一定要修布施。所以菩萨他在进行一切布施以后,不会去生起后悔他的钱财减少了,或者他的内财减少了,或者造成他的生命要舍弃了;他不会考虑自己的钱财是不是会用尽,不会去轻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到底是尊贵不尊贵,也不会来轻视他现在是拥有什么样的一个色身果报,也不会来观察现在的布施是大布施,或者是大家所知道的布施,或者这个布施没有人知道,是小布施;或者是来乞求的人他是谁,是自己所亲昵的亲属呢?还是自己所熟悉的友人呢?或者他是自己的怨家呢?或者是不认识的人?他完全不会观察。对于一切来乞求的人,他常常系念着,就好像饥饿的人他在思念着饮食一样那样迫切;肚子饿的人,思念的唯一就是需要饮食。这个有智慧的人,他常常念着这个来乞求者,他的所需就好像这个饥饿的人,在思念着饮食一样这么迫切。所以他会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也会常常亲近善友来咨询,接受善友的正确教导,善友教导他的这个解脱的法,佛菩提道的法,那么要怎么样得到实证,实证到底要怎样来准备次法,就要知道实证佛菩提,要能够先准备的资粮就是布施,还要受菩萨戒、学菩萨戒,要修忍辱,同时要精进,要修禅定止观,要熏习般若,才有办法来实证般若。这些次法要修集以后,才能够得到实证;这就是亲近善友,咨受善友的教导,这样能获得法的利益。
另外接下来的经文中,佛陀继续这样开示:【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火烧掉了,可是能够从失火的住宅里面,把财物救出来一样那么欢喜。”为何要这样譬喻呢?因为在三界中生死,所受用的财物,它是随着一期生死而消耗殆尽;这个三界的生死就好像火宅一样,这些财物随着生死而消耗殆尽,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受用。可是为什么说布施给乞求者,就好像如失火家得出财物呢?因为布施给乞求者的话,是将这样的一个无常的财物,在这一期生死中消耗殆尽的财物,能够转换为未来世的因果,转换为七圣财,这样的话是相当于,就把财物从失火的家宅中救出来一样的譬喻。布施以后非常欢喜,就好像把这个财物寄托给善人保管一样,因为善人保管的这个财物,一定不会把这个财物销毁,或是弄丢,将来一定可以拿回来继续用。这样的情况之下,所以有智慧的人在布施的时候,布施出去不觉得这个财物好像是损失了一样,反而觉得说,能够把这个财物再继续获得,寄留以后还可以继续使用。同时还要告诉这个乞求的人:“你今天真是我生起功德的因啊,因为我今天可以远离悭贪的心,对这个无常财物这个悭贪的心能够远离,是因为你来乞求,我能够布施给你。因为这个因缘,我才可以把悭贪的烦恼去除掉。”因此对于来乞求的人,就生起亲爱的这样的一个心念。既然布施出去了以后,同时为了再进一步利益乞求者,告诉乞求者,要怎么样来如法守护财物,才可以继续使用;同时告诉乞求者,你要精勤地来修学供养佛法僧三宝。因为乞求者他就是贫穷无福,就是没有法财;所以在布施让乞求者生起欢喜以后,还要告诉他怎么样获得法财,如果他能够供养三宝,就是等于可以长养善根,在七圣财上面的信财,就能够有一分的增长;能够有这一分信财的增长,在未来世就能够继续长养其他的七圣财。所以这个是有智慧者在布施的时候的所作。
接下来佛陀继续这样开示,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对于七圣财本身是在未来世还可以受用的,可是这个世间的财物它是无常的。所以对于菩萨而言,他知道世间的财物是有过失的,因为世间的财物是无常,它不能保持永远绝对的价值,也不能带到未来世;如果宝爱钱财,那只会增长悭吝的烦恼。倘若在自己的钱财生起悭吝,就不能生起、乃至于增长舍的善根与善法,所以菩萨是非常清楚的,能够将无常的钱财用于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就好像在悭吝的烦恼火中救出了善法的圣财中的舍财一样。所以能够有信的舍财以后,能够精进地去布施,当然就是这个布施的过程,就是有舍的七圣财能够继续长养。
如果菩萨他不懂得这个钱财的过失,然后再积聚世间珍宝财物的话,它是有过失。经典中是有这样的来警惕菩萨们的,经典中的警惕是这样说:【惜财不布施,藏积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饥渴寒热等,忧悲常煎煮,智者不聚积,为破悭贪故。】也就是说,如果菩萨再贪惜财物而不布施的话,再把财物积聚起来,然后恐怕被别人知道自己拥有多少钱财,当他这一世的五蕴身毁坏了,毁坏了以后,所积聚的财物就等于跟他中断了;因为这一世的财物是跟这一世的五蕴身连系,这一世的五蕴身毁坏了,他所积聚的财物就跟他中断不能再受用了。同时他没有修集任何的福,可以到未来世去,没有福让他可以生到人天,他就要生到饿鬼道中去受苦。在饿鬼道中饥饿口渴,然后要获得饮食非常困难,而且又有寒热这样在煎熬,所以经常就忧悲苦恼。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积聚世间的财物,他是为了要破除悭贪,所以要广行布施,那个是菩萨所应该知道的。
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 不疑业果。】
这段经文,我们下段再继续解说。
 阿弥陀佛!
下一篇:27、智者布施的心态(三) 孙正德老师
上一篇:25、智者布施的心态(一) 章正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