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27、智者布施的心态(三) 孙正德老师
2015-04-16 14:50:11  类别:菩萨正行(二)【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孙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我们继续来为大家解说:上品施主具有的智慧与心态。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养的烦恼而不能去除;同时也去观察众生所受的苦,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拔除众生的苦,让众生得到喜乐,甚至于让众生能得到法财,而得到解脱。
菩萨在乐于进行布施的时候,过程就已经远离一切放逸了,到最后虽然要以身分,“身分”意思就是说身体的器官来布施给乞求者。那么他当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官的时候,终究不会生起一念恶心。因为在割除器官,要布施给乞求者,这个部分是属于内财;这样的内财要布施出去,不会在过程里面,认为是乞求者让他造成这样的一个情况,需要受这个苦痛。那么对于布施身体器官,这里我们也要来为大家藉这个机会说明一下;也就是说,现在的什么情况需要来布施身体器官给别人呢?一种是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通常是对于自己的亲人,譬如说肾脏或肝脏,作一种布施或作一种移植。在这种情况之下,通常会对这个布施者,做一个麻醉以后,然后做一个移植;对布施者麻醉过后,会妥善照料,最后让他身体康复,不会受到疼痛,不会在割除的时候受到疼痛;如果受到疼痛,当然不能忍,不能忍的话就会生起恶心。第二种可能的身体器官的布施,是有人在舍报的时候,舍报的时候有发愿:自己舍报的时候,如果身体器官没有毁坏,他愿意布施给需要者。这一种情况,也应该要把他当作是活着的时候一样来看待;因为人不会因为快要舍报了以后,割除身上的器官就不会疼痛。因为这种不会疼痛,在舍报以后,只有在每一位有情的自心如来藏舍离以后,大约在舍报八小时以后,才会没有疼痛,因为那时候已经是尸体。可是在即将舍报的时候,他还是有情,所以在那时候,如果要对身体器官做移植,仍然要把他看待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处理;这样子才不会让这位即将舍报,当时的这位布施者,因为在割除身上的器官的时候,因为疼痛,疼痛可是又没办法表达,在即将舍报的时候,已经没办法表达,但是这个疼痛是存在的;由于这个疼痛,让他不得已与烦恼相应,而生起恶心。可是这位布施者本来是善愿,因为善愿,在当时处理不当,而让他生起一念恶心,就有可能生到三恶道去,这样的话就非常可惜,也非常的冤枉。
所以这里经文有谈到:“以身分布施给乞求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这个情况之下,在经文里面佛陀所说的,不是一般的菩萨;通常都是在证得无生法忍以后,自己已经有这个能力,有能力来解脱于色身的系缚的情况之下来作的布施。所以藉这个机会,我们来告诉大家,如果说有遇到自己要发愿,在舍报的最后那一刹那,要将自己身体的器官,布施给需求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请求处理的医生,要把他当作像活着的人,一样来照料处理;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疼痛,就能让布施者圆满他的善愿。这个菩萨因为这样布施以后,会更增加他的慈悲喜舍。不会因为是把自己的身体的器官布施给对方,就来轻视这个乞求者;也不会自己自高,生起慢心。会自己庆幸,自己有财可以来称求者意,可以满足乞求者的心意。就会增长他对布施因果的信心,然后不会怀疑这样子布施出去以后,这个果报好不好?因为假如说,自己在布施身体器官的时候,没有处理好,结果当时因为疼痛无法忍受,而生起一念恶心,就会怀疑这样的布施的果报,怎么会让自己生到三恶道呢?所以因为这一段经文,藉这个机会,让大家能够在这里谨慎,我们就能够圆满布施者的善愿。
接下来佛陀继续这样开示,上品施主具有的智慧与心态又有哪些:【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够观察这些世间财,它是无常的。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属于一期生死受报中受用,它没有办法坚固不坏而带到未来世去,它只是系属于这一世的五阴身,当这一世的五阴身毁坏了,那么它的受用关系就断绝了。所以他能够观察,财物这样的无常,能够观察,众生好像自己的唯一的儿子,这样来亲爱护念。菩萨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观众生作一子想”,主要是来自于他自己所证的般若实相的智慧。因为他自己实证了自心如来以后,知道自心如来,祂所出生的五阴身是唯一的;一切众生的自心如来,所出生的五阴身也是唯一的;自心如来来照料自己所出生的五阴身,就这样的一个亲爱护念。所以菩萨因为亲证了自心如来,发起了实相智慧,能够现前观察以后,就这样来看待,依止于自己自心如来真如无我的智慧,来观待众生就好像父母唯一的儿子一样,这样亲爱护念,时时不忍唯一的儿子受苦,时时护念着这样唯一的儿子,怎么样让他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样的具有智慧的布施者,就能够布施给乞求者。
另外,有智慧的这位上品施主,他不会被还有一丝一毫的悭结的烦恼没有断除所动摇。因为他随时有具足智慧,在思惟着悭结的烦恼、思惟着布施的功德、思惟着众生他的苦难,如何去利益众生。那一丝一毫悭结,虽然还没有断除,可是不会因为有那一丝一毫悭结烦恼还存在,而在布施的过程,就被悭结动摇而不能布施。就好像须弥山,它是被风所不能吹动,有须弥山也有风,可是风不能吹动须弥山一样这样坚固。所以这样的上品施主,他就能作为众生的归依,能够让众生来归向依止、来修学、来请教。怎么样让众生能够因为依止这一位善知识—上品施主—而能得世间利益,也能得出世间法财的利益,所以说这样的一个上品施主,他就具足了檀波罗蜜,为什么呢?为什说这样具足了檀波罗蜜呢?因为所谓的波罗蜜就是到彼岸。这位上品施主,他自己实证了自心如来,他能够观察自己的自心如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所来乞求的这些众生,也是一样有着自心如来,他的自心如来也是一样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既然是没有我、人,当然没有所谓布施这件事情。可是在布施利益众生这个现象界,这些法存在的过程里面呢,能够以依止于般若来观察所来乞求的这些众生,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不会系属于布施这件事情,完全解脱于我、人、众生、寿者表相上我与我执上的烦恼的系缚。所以这样情况之下,说他是具足了檀波罗蜜。
另外,有智慧的人,为何他会乐于布施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子为我们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上品施主,因为四种事情,所以他是乐于行布施的。又因为布施能够毁坏烦恼,因为布施能够发种种善愿,因为布施能够得受安乐,因为布施能够多饶财宝。
以下经文,佛陀还有一一的解说,我们再继续来看佛陀怎么开示: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佛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妬、瞋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个善念,生起了悲悯心的善念,同时想要得到,让众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这样的一个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意业,属于意的业,有造作的叫作业。根据这样的意业,就会去说出的这些言语,怎样去为对方?怎样去作可以利益对方?所说出的言语,一定是跟所生起的意念相应的。说出的这些言语以后,就要去造作,然后自己去拿出自己喜爱的财物,来让乞求者能够受用,交到乞求者的手上,这样身业就完成;这个身业在造作的时候,也是依止于自己所生起的善念、善法欲,以及依止于自己所说、所表达的言语。所以布施一定要有身业、口业、意业的过程,所以才说“施即是业”。 “物即是作”的意思是说:布施的过程不能说有身口意业,可是却没有物品拿出来;因为这个物品、这个财物,是由施主拿出来,作为利益乞求者的一个目标。因为这个物品、因为这个财物,让乞求者能够得到利益。所以布施一定要有这个物的存在,既然有这样身口意业,以及有这个布施的物品,那就具足了布施。
在这个过程里面,为什么说具足了布施,就称为无贪呢?因为不会对这个财物,有这个贪以及悭的心。贪的心就是想要获得更多,悭的心就是舍不得拿出来。可是对于财物生起了善念,想要去利益众生,拿出来了以后,去利益众生的过程,就已经是违反了对财物的贪以及悭了。所以只是生起了一个念头说“我对我自己身上的财物不贪”,那个不代表无贪;要真正的成就无贪、显现无贪,一定要有布施的身口意业的完成,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财物,真实的拿出来,去让乞求者得到受用,以及利益他。所以这样的过程,就显示了这个布施者,对于自己的财物没有贪。所以我们要知道,这里佛陀的开示在告诉我们,如果说没有真的去行布施,而是自己对自己说:“我不贪世间的财物,我不贪自己的眷属,我不贪自己拥有的这些资财。”那个都不叫作无贪;真正的无贪一定要是成就了布施、具足了布施,这样才叫作无贪。所以无贪的心,称为施的道理就在这里。
因为这样的布施,就能够破除烦恼。所以因为布施破除烦恼的道理,就是在这里说,已经完成了能够让受施者得到利益的这个过程,就破除了自己对财物的这种悭吝不舍,破除了自己想要积聚财物的贪念,然后破除自己别人在财物上得到利益的嫉妒心。假如你把财物拿出来,让别人得到利益,你也会嫉妒别人;别人得到了利益了,你嫉妒他,这样的嫉妒心也能够破除了。同时也破除了别人来对你乞求,生起了不能安忍的瞋心,瞋恚心也能够破除。因为要能够安忍于众生的受苦、众生的贫穷,众生需要来受菩萨摄受,需要由菩萨来利益他,要能够安忍;不能安忍就会起瞋恚心。可是既然能够具足布施,拿出来让乞求者得到利益,就已经破除了这一分瞋恚心,因为有了怜悯心的缘故。同时破除了愚痴;因为愚痴就是在于说,不知道这个财物它是无常的,不知道生死之苦,它是长远不可计量的,不知道说这样的一个在生死中烦恼不断地长养,是不得解脱的。所以这位菩萨,在进行布施的过程里面,就破除了悭贪、嫉妒、瞋恚、愚痴。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为什么布施能够破除烦恼的道理了。
第二项,为什么能够因为布施发种种愿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这么开示:【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经文,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经成就。可是要怎么样来受用这个福呢?因为个人的愿,因为这个愿去受用这个福,所以发了愿怎么来得这个福,它的影响非常的大。因为布施发种种善恶等愿,为什么说布施还有发恶愿呢?我们举个例子告诉大家:天魔波旬过去曾在毗舍浮如来法中,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他修学这六度,不是为了信、敬三宝,他是为了什么呢?他是为了要障碍他人出离欲界,他想要有能力来扰乱他人出离欲界,他想要有能力来降伏他人,受他的控管,他想要来求富贵、想要求名闻、想要求声誉、想要获得殊胜的五欲乐;所以他在毗舍浮如来法中修学六度,为了这些,所以这就是他的愿。他以这样的一个修学六度的善行,可是所发的愿,是要有能力来障碍别人、扰乱别人,甚至于想要享受殊胜的五欲乐。所以天魔波旬,现在就是在我们欲界的欲界之顶的魔天里面,他在这里所成就的果报,就是他当初所修的善法而发了恶愿,因为这样子的这个愿,让他没有解脱,当他没有解脱,而是在欲界中增长烦恼。反过来,因为布施而发了善愿有很多,第一个就是布施以后,希望自己能够在生死中,得到富贵快乐,布施以后得到富贵快乐,有可能是享人天之乐,这也是因为布施所发的愿。甚至于也可以说布施以后,希望未来世,每一世都能够生在贵族家;或者布施以后,发愿希望我这个布施,让我能够值遇善知识,能够得到解脱法,能够有成佛的法能够让我修学;或者布施以后发了这个愿说,所有的一切布施,都是我将来修学佛道的资粮,我不乞求在人天受乐,这个也是善愿。希望所布施的果报,不是要在生死中受到福的庇佑;而是希望说,所布施的福能够让自己,因为这个福而得到解脱。所以这个就是所谓,因为布施发种种愿的道理。因为这个福是存在的,要怎么样受用这个福,因为这个誓愿力就是说,自己的作意、自己的愿在哪里,发了愿以后,那么就储存在自心如来中。自心如来一向是无我、无人的,依据于所造的业,而去成就业果的。所以因为布施,应该发什么愿,这里大家就很清楚了。千万不要像天魔波旬一样,发这种恶愿;应该要将所布施的福,发愿能够求解脱,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
第三种,因施得受安乐。佛陀告诉我们:【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优婆塞戒经》卷四”为什么布施能够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呢?因为在不杀害众生命根、在不盗取他人资财、不贪淫他人眷属、不妄语自称贤圣诳骗他人的前提下,以拥有的财物,让他人在病痛饥渴上,得到身体安隐的利益,免除忧愁恐惧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世间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这样布施相对应得的安乐福报,也已经超越了人间,所以能够受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说,布施能够受人天安乐的道理。那么布施为什么能够得到无上安乐,下一集再继续解说。
 阿弥陀佛!
下一篇:28、智者布施的心态(四) 孙正德老师
上一篇:26、智者布施的心态(二) 孙正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