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13、《金刚经宗通》摘录
2015-04-16 09:19:15  类别:局版书摘录
 
金刚经宗通
平实导师 著
法语三则:
执著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麈、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复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方能再于次晨重新现起故;夜夜断灭后,已无离念灵知心存在,成为无法,无法则不能再自己现起故;由是故言离念灵知心是缘起法、是生灭法。不能现观离念灵知心是缘起法者,即是未断我见之凡夫;不愿断除离念灵知心常住不坏之见解者,即是恐惧解脱无我境界者,当知即是凡夫。
—平实导师—
------------------------------------------------------
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麈、味麈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七、住于空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八、住于识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九、住于无所有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十、住于非想非非想触等至定境中,不与五麈相触之离念灵知。如是十种境界相中之觉知心,皆是意识心,计此为常者,皆属常见外道所知所见,名为佛门中之常见外道,不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而有不同。
—平实导师—
------------------------------------------------------
如圣教所言,成佛之道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为因,《华严经》亦说证得阿赖耶识者获得本觉智,则可证实:证得阿赖耶识者方是大乘宗门之开悟者,方是大乘佛菩提之真见道者。经中、论中又说:证得阿赖耶识而转依识上所显真实性、如如性,能安忍而不退失者即是证真如、即是大乘贤圣,在二乘法解脱道中至少为初果圣人。由此圣教,当知亲证阿赖耶识而确认不疑时即是开悟真见道也;除此以外,别无大乘宗门之真见道。若别以他法作为大乘见道者,或坚执离念灵知亦是实相心者(坚持意识觉知心离念峙亦可作为明心见道者),则成为实相般若之见道内涵有多种,则成为实相有多种,则违实相绝待之圣教也!故知宗门之悟唯有一种: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转依如来藏所显真如性,除此别无悟处。此理正真,放诸往世、后世亦皆准,无人能否定之,则坚持离念灵知意识心是真心者,其言诚实属妄语也。
—平实导师—
------------------------------------------------------
《金刚经宗通》自 序
《金刚经》原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为证得金刚不坏心而产生了实相智慧,由此智慧而到达无生无死彼岸底经典。本经是中国大乘佛法地区佛教徒中,家喻户晓之大乘经典,在家居士及出家诸僧,多有人以本经作为日课而持诵不断者。本经是将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浓缩成为一部文字较少而简要的般若经典;若再将此经加以浓缩,则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即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心经》,如是亦可证知本经所说的内涵是金刚心,并非解说一切法空。以此金刚心如来藏的实证,能使人看见本来就无生无死的解脱彼岸,由此实证而发起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智慧。有了这个无生无死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现观,知道阿罗汉们舍寿入了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以后,再现观此时犹未舍寿之际,自己与众生的金刚心如来藏,依旧不改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那么死后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就无所差别了。菩萨因为如是实证、如是现观,因此发起大悲心,愿意尽未来际不入无余涅槃,愿意尽未来际和乐众生永无穷尽,不辞辛苦。
然而《金刚经》之宗义,渐至末法时期,由于六识论的凡夫臆想中观流行于世,同将本经解释为一切法空之说,致使本经中所说的第八识金刚心密意全面失传;纵使有善知识继出于人间,欲将本经之真实义广为弘传,亦属难以达成之目标。由是缘故,必须先将禅宗之开悟实证法门推广,众皆信有开悟之事,亦信自身可能有缘开悟,然后教以禅宗之开悟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妙心之真义,最后方得以本经之宗义如时阐扬,令大众周知本经中所说“此经”者,实即第八识金刚心如来藏。然后依金刚心如来藏之清净自性、离世间相自性、离出世间相自性、离三界六道自性……等,一一铺陈敷演,得令已证金刚心之大众随闻入观,一一现前证实佛之所说诚属真实语;亦令未证金刚心之大众欢喜信受,愿意尽形寿求证之,以期得入大乘见道位中,真成实义菩萨。以是缘故,应当讲授本经,如实显示本经之真实义。
又,《金刚经》属于破相显宗之经典,是故讲解本经时,除了显宗以外,亦应同时摧破各种邪见相,令今世后世一切真正学佛之人,读后快速远离各种外道常见、断见相,亦得同时速离各种佛门凡夫相。以是缘故,讲解本经时,必须于显示大乘自宗胜法时,同时破斥各种外道相及凡夫相,方能使闻此经典真实义者同获大利;由此显宗同时破相之故,永离无因唯缘论的缘起性空、一切法空邪见,则此一世实证大乘般若实智即有可能。
又,若能如实理解本经中之真实义,则能深入证实“宗、教不离”之正理,由是得以藉教验宗、藉宗通教,渐次成就宗通与说通之自利利他功德,非唯自通得以自利而已。从此以后即能为人解说宗门与教门非一非异之理,则人间有缘众生即得大利,不久即得因如是善知识之弘化而得实证大乘般若,是故应当讲授本经,并应于显宗之际同时破相,令末法时代佛门四众同得法利。
又因本经所说皆是直指金刚心之本来涅槃境界,然而未证金刚心之凡夫位菩萨,虽读而不能现观金刚心之本来解脱境界,于是不免臆想分别而产生偏差,终究无法如实理解本经中的世尊意旨。为救此弊,乃出之以宗通之方式而为大众讲授,是故名之为《金刚经宗通》;即以各段经文中与中国禅宗互有关联之公案等,附于每一段经文解说之后说之,藉以引生读者未来见道而实证《金刚经》宗义之因缘,是故即以宗通方式而作讲授。复次,以《金刚经宗通》为名而讲授本经者,亦因监于明朝曾凰仪居士所讲《金刚经宗通》并不符实,显违佛门宗通之智慧,后人读之难免为其所误,以是缘故,亦应于经文中与其有关之处加以拈提,条分缕析而令佛门四众了知其错谬所在,不复以其错谬之宗通注解作为依止,后日参究真如本心时,庶能远离偏斜,亲证本经宗旨即有可能,是故即采宗通方式讲授之。今者《金刚经宗通》之录音已整理成文字,并已略加润色,删除口语中重复之赘言,总共达到一百三十余万言;今已将之编辑成书,总有九册,仍以成本价流通之,以利当代学人;即以如是感言及缘起之说明,以为序言。
佛子 平实 谨序
公元二○一一年初冬于 竹桂山居
------------------------------------------------------
《金刚经宗通第一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连载】
§内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洗足已,敷座而坐。】
讲记:我是如此亲自听闻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共俱。这个时候 世尊到了应该午斋的时候,穿起外出时应该穿著的僧衣,手中持著钵盂进入舍卫大城中乞食。在那个城中乞得食物以后,回来只树给孤独园中;吃完饭以后,收起出外所穿的衣服和钵盂,又以水清洗了脚之后,敷设座位而坐下来。
这第一品是〈法会因由分〉。〈法会因由分〉,是说明这个《金刚经》法会生起的缘由。诸位在这一段第一品中,有没有找到这个金刚法会的什么因由?好像没有吧?可是它明明又叫作法会的因由。我们先来依文解义一下,先来让三世诸佛怨一下,然后再来谈真实理,消除三世佛怨。这第一品的法会因由是这么说的:
“如是我闻”,这意思就不解释了,因为这四字的意涵,大家都已经听多了。这一品中说有一段时间,佛陀是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关于只树给孤独园以及舍卫国,我也不解释,因为诸位也都听多了。那时候 佛陀是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同在一处。那个时候 世尊到了应该吃饭的时候,就把托钵时应该有的威仪具备了,也就是搭衣齐整、威仪庠序。
关于搭衣,三条衣、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在古时候 佛陀的年代,跟现在正好相反。刚开始时的僧团中,关于所穿的衣服,他们有贴身的衣服,还有出外穿的衣服,然后还有乞食应该具备的,或者要面见 佛陀时应该具备的较好的外服。可是当时出家人的衣服,都是从尸陀林──也就是弃尸林,那边去捡来裁制而缝制的。也就是说,贫苦人家有人死了,用粗布包裹好了以后,就请背尸人(有些人是专门为人背尸体赚钱的),背到一个指定的森林里面去,就丢在那边任其腐坏,因为那个死人家里穷到没有钱可以为他安葬;那个地方就叫作弃尸林,或叫作尸陀林。家属请人背去那边丢弃的时候,最外层的布(因为是要请人家背去丢掉,所以那个尸体外面要再包一层比较清洁的布),是比较清洁的。比丘们就去把那个外层的裹尸布捡回来,然后用泥土染色,缝成僧服。印度的泥土多是红土,在兰毗尼、不丹、北印度多是红土,所以就用红土把它染成不好看的颜色,或者用一种树汁染成较红的颜色;有些地方则是用黑泥染成灰色。土是最没有价值的,就染成土的颜色。当然是要先洗净以后再去染成坏色,染好了就作成僧衣。换句话说,僧衣既不好看,也是最没价值的裹尸布缝制成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人想要偷取,所以都不必害怕被别人偷去;因为没有人想要偷,比丘们心中就对僧衣完全没有牵挂。
这个僧衣,比较有福报的人,就拿到比较完整的裹尸布,缝起来就成为三条衣;因为它比较宽,只要三条缝起来就够了。如果福德比较不够的,只能捡到破破碎碎的小布条,可都要拼拼凑凑;所以有的人拼凑起来时,一件僧衣就要五条的长条布来缝,乃至更小的布块就要七条来缝。最差的就要九条,因为很零碎而捡来裁成的布条就成为最小的,全都窄窄的一条,于是得要九条才能缝成一件外衣。可是后来因为把比较好的让给别人,比较差的自己来穿;而九条衣是最差的,最差的留给自己穿;人家就说:“这个人修行好!”结果穿最差的人就显示是修行最好的人,所以后来就开始模仿而变成搭衣的时候,要看三条、五条、七条、九条;穿九条衣的人是修行最好的人,后来变成身分最高的人才可以穿最差的九条衣;于是累死现代那些缝僧衣的人了,因为他们必须把完整的好布料先裁成九条,然后再缝起来成为九条衣,真是多此一举。
因为以前比丘们的僧衣都是去弃尸林捡回来的,可是人家刚丢下去,不能马上捡,往往要等到尸体烂到差不多了,最少也要稍微坏了;往往都是狗来啃过,鸟来吃过等等,所以布大多不完整,得要拼凑。因此古时候僧团里面,一定要有针与线,加上半月形的刀,这样拿著可以割布,像这样子划下来就是裁一刀。古时候在僧团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用品,后来半月形的裁衣刀就演变成长长的戒刀了。然后传到了中国,《水浒传》描写宋朝的出家人,长长的戒刀还可以用来杀人,那小说讲的真是不如法。
著衣,就是要把穿在最外面的衣服搭起来,威仪齐整才可以出去托钵乞食。所以到了午斋时 世尊就开始著衣,把僧服的外衣搭起来,然后持了钵,进入舍卫大城中去乞食。刚开始乞食时,当然是没什么规定,有时候同一户人家有好多人来乞食,有的人家住远一点,都没有人去乞食;所以后来就有一些规定,我们也就不谈它。入了舍卫大城乞食,在城中次第乞食完毕。也就是说,乞食的时候要依次第;到第一家乞食的时候,那锡杖要摇一摇,“锵喨!锵喨!锵喨!”然后要等候,看有没有人送饭出来。如果没有,也许人家正忙而没听到,过一会儿再摇一摇。摇过三次,都没有送饭出来,表示他们家里没有饭了,你就到第二家再去乞食。不可以把第二家跳过去,不许因为第二家送出来的饭都是最不好吃的就跳过去,还是要照著顺序来。或者说那个第三家,他们家里人脸色都不好看,就跳过去,那也不行;必须要依照次序来,一家接著一家;到每一家摇你的锡杖不能超过三次,第三次后再稍等一会儿,若没有送饭出来就要离开,不可以死赖著一直摇。这样次第乞食,总共七家。如果七家都没有饭送出来,你今天就准备挨饿。挨饿也不打紧,正好修定;肚子空的时候,修定是非常棒的;如果肚子饱了,一般人修定就会打瞌睡。佛陀次第乞食完毕以后,又回到给孤独园中来;回来以后当然就吃饭了。饭吃完了,把衣钵收起来,放好了,再把脚洗一洗,又把座位上的坐垫铺好,然后在座位上坐下来。
以上说的,就是演述《金刚经》这个法会的因由。诸位也许想:“这算哪门子法会因由?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故,又没有谁提出来请问,这怎么叫作因由呢?为什么会从佛陀搭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然后次第乞已,回来本处又吃饭,吃饭完了,把衣放好,把钵洗好、收好,洗了脚坐下来,这叫作法会因由?这算哪门子法会因由?”也许有人真的这样怀疑。可是我告诉你,这还真的是金刚法会的因由;佛陀正好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来人间示现的,可是现在末法时代的大师们却都不知道。这个〈法会因由分〉,单单这么一段经文,三行不满;可是我告诉你,这三行其实就是整部放光般若。你们也许有人读过《放光般若经》,那么长,好多的文字,要读好几个月;但我告诉你:只要这三行文字就讲完了,放光般若就在这三行文字中间讲完了。
以上的“事说”讲过了,我们再来讲讲“理说”。因为刚刚那样讲了法会因由,好像也没讲出个什么道理来,诸位听了还是白听。我们既然宣称是讲《金刚经》的宗通,不是依文解义,当然要再从理上来解说一番,才符合宗通的宣示。
“如是我闻”,这其实是阿难尊者耳根放光。接下来说:“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叫作通身放光。所以这〈法会因由分〉在别的译本里面,它又叫作〈放光品〉,因为它真的放光了。“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同在一起”,就是 佛陀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同时通身放光。也许你正好有宿命通,就赶快看,看那个年代,往那个年代去追溯;然后你可能会这样说:“他们都在那里,可是我怎么没有看见光?”我就告诉你:“这叫作慧光,这个要有慧眼才看得见,有天眼通、宿命通也看不见。”你如果有天眼,最多就只能看见我的白光与金光,看不见我的慧光;因为天眼是有局限的,这要有慧眼才能看得见。
这时候 世尊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该吃饭的时候又是为什么说该吃饭了?因为肚子饿了,总不会说是肚子饱了该吃饭),当肚子饿了该吃饭,所以叫作“食时”,是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这个饮食还是有时节因缘的,诸天饮食通常是在寅时,寅时是什么时候?(平实导师掐著手指算)子、丑、寅,就是早上三点到五点钟,因为子时是晚上十一点到一点,所以子、丑、寅,寅时就是早上三点到五点。人是管三餐的,因此有许多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他想到吃就去吃。然而如果是有福鬼,鬼是什么时候吃呢?是申时与酉时,“申”是要到下午三点以后的事,所以你如果要对那些旷野孤魂野鬼施食,得要等候下午三点已过,不能在下午三点钟前;因为在欲界的天、人、鬼等法界来说,中午是人吃饭的时候,轮不到鬼道众生。如果是饿鬼,就是无福鬼,总是要挨饿受渴的,那就没有所谓饮食的时间了。
“食时”,就表示说肚子饿了!我可告诉你,肚子饿了正是肚子放光。然后“著衣”,齐整威仪;还有“持钵”──接著要把钵盂拿在手上,这叫作通身放光。“入舍卫大城乞食”,最重要的就是要眼睛看著路,总不能走到水沟里面去;然后当然就要足下走路了,这就是眼根与脚上放光。“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那是什么放光?那可得要眼睛看人家有没有送饭出来,要寻街觅户。如果人家把饭菜送出来,铺满了整整一钵的饭与菜,你总得要跟人家祝愿:“愿你生生世世富贵长寿,早证菩提。”这是一定要祝愿的,不能够白受人家的供养;这时又是什么放光呢?是嘴上放光。然后“还至本处”时,仍然是要眼睛跟足下一起放光。“饭食”的时候,又是什么放光?要靠你的嘴巴放光。然后饭食完了,“收衣钵”把衣钵收起来,是什么在放光呢?是全身放光。然后“洗足已”,要把脚洗一洗,那是手、足都放光。“敷座而坐”,接著再把座位铺好,坐下来,这是通身放光。
《金刚经》的理说讲到这里,我就可以下座了,因为《放光般若经》已经讲完了。这样看起来,佛陀可真是比中国禅师们老婆多了。皇帝老子请傅大士上座说法,傅大士才刚上座,抚尺一拍就下座了,他已经把佛法大意说完了。可是你看,世尊还这么辛苦、不嫌麻烦,还要搭衣、持钵,“入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然后“饭食讫,洗足已”,再敷座,才坐下来,祂显然比傅大士老婆多了。……
理说讲完了,这个《金刚经》第一品的宗说,就来说给诸位听:
【温州瑞鹿寺 上方遇安禅师。破句读《楞严经》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忽然顿省。人曰:“和尚道‘破句’也!”安曰:“是吾悟处。”竟不改。】
这是原文,我把它解释一下:古时候温州瑞鹿寺有一位上方遇安禅师,人家读《楞严经》是四个字一句这样读,可是他用破句的方式读,本来经中说的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他就破句来读,他说:“知见建立了,把能知与能见建立起来,这样的知就是无明的根本。能知、能见都否定而不存在了,看见这个没有能知、能见的,那就是证得涅槃。”他把随后的“无漏真净”四字省略了,也把原文破句来读。他这样破句而读,竟然就开悟了。一般是说:把能知、能见里面的某一些法中,建立出一个能知的心,当作是常住不坏的自己;那个其实是无明的根本,能知的心是假有的,不是本住法,当然不是常住不坏的涅槃心。若是在能知与能见之中找到一个没有见的,是有一个没有知也不会看见的;看到了这个无知而没看见的心,那就是证得涅槃了,就是无漏而真实的清净。结果他说的是:若是把能知与能见建立起来,那么这个能知就是无明的根本;当能知与能见没有了──否定了能知与能见的心以后,又看见了这个没有能知、能见的心,那就是证得涅槃。他是这样破句而读的,结果所悟却是一样的,他就这样悟了。诸位悟了没?我同时也破句讲给你们听了,并且还解释了。他忽然就这样省悟了,有人就跟他说:“和尚你所讲的是‘破句’,这样不对!”他却说:“这就是我的悟处!”所以他一生就不改这个“破句”,每逢有人来问楞严时,他就这样破句而说。这还真是他的悟处,那到底在告诉你什么呢?所以这个人不简单哦!
其实这个道理,《维摩诘经》也早就讲过了:“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或者正式翻译说:“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到了那个不会六入的,那就是证得佛菩提了。有一天瑞鹿禅师上堂开示,他怎么说呢?诸位把耳朵拉长了、仔细听:“晨朝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佛前礼拜了,和尚、主事处问讯;和尚、主事处问讯了,僧堂里行益;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粥;上堂吃粥了,归下处打睡;归下处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斋时僧堂里行益;斋时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饭;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黄昏唱礼;黄昏唱礼了,僧堂前喝参;僧堂前喝参了,主事处喝参;主事处喝参了,和尚处问讯;和尚处问讯了,初夜唱礼;初夜唱礼了,僧堂前喝珍重;僧堂前喝珍重了,和尚处问讯;和尚处问讯了,礼拜、行道、诵经、念佛。如此之外,或往庄上、或入郡中,或归俗家、或到市肆。既有如是等运为,且作么生说个‘勿转动相’底道理?且作么生说个‘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体’底道理?还说得么?若也说得,一任说取。珍重!”就下座了!
------------------------------------------------------
《金刚经宗通第二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讲记:“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我真的了解佛陀所说的真实义理,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某个法可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亦没有哪个一定的法是如来可以解说的。为何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法,全都不可执取、不可明说,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为何如此呢?因为一切贤圣全都是由于同一个真实无为的法而有三乘的差别。”
〈无得无说分〉,这是《金刚经》的第七品。上一品中 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接著在这一品中又说:“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答覆说:“没有一定的哪一个法可以说它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哪一个法是一成不变而可以让如来为众生说明。”
这意思在说什么?这根本就不是在说世间的某一种法或所有法。若是单从字面来了解,一定差之千里;因为这不是意识层面所能理解的意象境界,必须证悟佛菩提以后才能理解。须菩提既要从实相法界来回答 佛的提问,又不能泄露了法界实相的秘密,因为悟缘未熟的人是不该知道这个宇宙中最伟大秘密的;然而须菩提却答得很具体,同时又保护了宇宙中这个最大的秘密,也显示了 世尊智慧的至高无上。也就是说,须菩提实证的空性智慧以及世间法的智慧都很好,他绝对不会自作聪明乱答,所以他讲话很小心。
佛问他说:“你意下如何呢?我释迦牟尼佛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我曾经为大家说过法吗?”一般人听了这话会觉得奇怪:释迦牟尼佛正是因为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才会叫作成佛,才会出世度化众生求证佛法,为什么突然间又问了一句说:“我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而且明明成佛转法轮以来,至少初转法轮的声闻缘觉菩提都已经转过了,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已经将近二十年了才开讲《金刚经》;明明《金刚经》现在也正在宣讲,难道真的没有讲过佛法吗?可是现在却又突然问须菩提说:“我释迦牟尼有所说法吗?”当然诸位都知道:佛陀会这样问,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者,绝对不是精神病者胡言乱语,怎么可能明明知道自己说法已经十几年,却来反问人家说:“我有说法吗?”明明成佛了,却问人家说:“我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这不是很奇怪吗?须菩提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很小心说话。
面对 佛陀回话时要特别小心,不能随便乱回答,所以他回答说:“假使我懂得、我了解佛陀您所说的法义,以这个前提来说,没有一个法可以说它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法可以让如来加以宣说。”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像般若系列的二转法轮经典常常说的“法无定法”。又说“如来无所得”,因为成佛是没有所得的,有所得就不是成佛,只是三界中的有为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脸上不会写著某某佛的名字,也不会写著“佛”一个大字在脸上;而成佛纯凭智慧,不是凭各种有为法、有相法,因此也没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可说;要从众生的凡夫境界相对来说,才会说 世尊是无上正等正觉。佛说法的时候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地说,有时候这样讲,有时候那样讲,所以说“法无定法”。
上周讲到〈无得无说分〉第七,说:没有定法可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以说它是法界实相唯一的绝待的法。须菩提接著说:“为什么会这么讲?那是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应该取,也不应该说。”菩萨所悟佛菩提道的这个法,如果要用文字来解释的话,其实你再怎么解释都讲不通,也都不贴切。这个法的弘传最贴切、最主要的还是在中国禅宗,因此,以禅宗的祖师公案来比喻说明这一句经文“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才是最贴切的。譬如说,有人问云门禅师:“如何是佛?”云门回答说:“绿瓦!”浅学凡夫还没有弄清楚,就认为绿瓦就是佛;可是明明无情不可能是佛,为什么云门答覆说绿瓦呢?
过后不久,又有人来问云门禅师:“如何是佛?”这回云门说:“露柱!”说是裸露而深插在空地上的柱子。那柱子是干什么用的?现代人都不懂,因为现代人都开汽车而不乘马。古时有钱人家才可能乘马,不是很有钱的富人就乘驴子;如果是一般人,那就只能乘五阴自己。以前台湾中部有一句俏皮话说:“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身上没钱,只能搭十一号公车。”十一号(导师以食指、中指向下模仿双脚走路的动作),这叫作十一号公车,就是自己走路的意思。如果是更没钱的穷人,那可没有十一号公车来搭,因为肩上还要挑担赚钱。所以,古时候有钱人行旅往来,乘马、坐驴子,到了客店或者商店前下马,就要有个柱子给他绑马、绑驴子,那叫作露柱。前面的人问:“如何是佛?”云门说是“绿瓦”;过没多久,另一个人来问相同的题目,云门却说是“露柱”。再过一段时间又有人来问:“如何是佛?”云门老兄竟回答说:“干屎橛。”就是干掉的大便;又过一段时间,另外有别人又来问:“如何是佛?”他回答说:“花药栏。”说是种花药的栏杆。花药就是芍药,很漂亮的芍药,禅门拿它当作宝贝,所以要用个栏杆把它围起来,免得有人不识,在未开花时把它当作杂草乱踩、乱摘。云门竟然说佛就是围花药的那个栏杆,他答来答去总是不同。
然后又有人过一段时间来问:“如何是佛?”他干脆说:“胡饼。”好了!云门回答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后来这个胡饼被雪窦重显禅师拈提了以后,云门的胡饼就变得很有名了,但他的胡饼不是拿来卖钱的,是专门讲给人家听的。有人来问:“如何是佛?”云门有时回答说:“胡饼。”胡人所作的饼。雪窦重显禅师就作了一首颂来讲云门这个胡饼,其中有一句说:“胡饼?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淆讹。”雪窦重显禅师说云门这个胡饼,这样子直直地掷过来,到现在还没有停下来,然而“至今天下有淆讹”,天下人都还没有弄清楚云门的胡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就说:“胡饼?来已千年,时人至今有淆讹。”你们看:云门禅师的胡饼直直地掷过来,到如今已经有一千余年了,然而当代的大师与禅人们,对云门胡饼的真义还是弄不清楚呢。
如果我们要依台湾的通俗语言来讲,现在精确一点来说,应该这么说:“胡饼?来千四年,时人至今有淆讹。”现代海峡两岸所有宣称已经开悟底大禅师们,都还是弄不清楚,还有人在云门的胡饼上面广作文章,都是情解思惟而乱说一气;哪一天遇到了真悟禅师,一定会骂他们:“这些愚痴人,云门早吃光了,他们还一天到晚在胡饼上压汁。”直到正觉同修会出现了,终于有人弄清楚云门那个胡饼究竟是什么。有时候云门回答说是绿瓦,有时说是露柱,有时说是干屎橛,有时候又讲花药栏,有时候又说是胡饼,那么到底你要认取哪一个答案呢?然而说了这么多,其实就只是这两句话:“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只能从弦外之音听取。你如果取绿瓦,明天他又说露柱;你如果认为就是露柱,后天他又说干屎橛,所说并无定法;那到底是什么?如何是佛呢?云门就像 佛陀所说的法一样,其实全都是在讲佛、在讲如来,都是在讲自心如来──此经;但是他可以用很多的语言不著痕迹地讲出来,却是只有已经生起慧眼的人才能听得懂,所以经中才说“法无定法”。
假使有个人来问我:“如何是佛?”我看他长得矮小,我就说:“长老!您的个头这么小!”如果遇到一位世界小姐来正觉会中学佛了,当她来问我:“如何是佛?”我就说:“你的个头高,而且生得美!”那我到底是在说什么?如果你真的悟了,这都是在讲同一个,我都已经告诉你了,已经明讲了。可是也许还有谁来问我,我可不一定会跟他讲一样的法;也许张三来问我:“如何是佛?”我就说:“你叫作张三!”王二麻子来了,我说:“你叫作王二麻子!”如果是哪个大法师来了,我就只说:“久仰!久仰!”那我到底是讲了什么?很奇怪!明明就是同样一个自心如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答?而且真正证悟底人竟异口同声说我所讲的同样都是自心如来;所以说,法无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千万别取 佛所说的语言文字,也不要依 佛所说文字来讲解。同样的,禅师们所说法,也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你如果取了露柱,明天遇到我,我换别的话说:“你生得好美哦!”那你到底该怎么说呢?所以禅师所说法不可取,你如果依语言文字表面取法了,那你就错得离谱了。
如果有人问你:“你去见了云门禅师,他如何告诉你?”你答覆说:“云门禅师告诉我,就是胡饼。”应对你的人,如果因此就说:“我知道了,佛就是胡饼。”那你该怎么说呢?你说:“不对!不对!一定不是胡饼。”他要是问你:“既不是胡饼,那到底是什么?”也许你弄不清楚,邀请了他一起来找萧平实问:“云门胡饼到底是什么?”我却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你既不知道,为什么就敢上座?在说什么法?”我说:“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我才能说法如实。”如果你取了绿瓦、露柱,取了胡饼,取了花药栏,都错了;禅师说出来的法,你都不可取;可是在不可取、不可说中,禅师其实已经说了。在不可说之中,诸佛如来都已经说了,并不是没有说;只是不能在如来所说、禅师所说的那个法─譬如胡饼或者绿瓦─去取、去理解。因为,如来告诉你诸法的时候,目的不是要你取所说的那些诸法,而是要你取那些诸法所显示的自心如来。禅师亦复如是,他告诉你绿瓦,不是要你取绿瓦;我赞叹你生得很漂亮、很美丽,不是要你取漂亮与美丽;这就是“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的意思。
可是真的全然不可取、不可说吗?其实也不然!如果要让大家都懂的话,一句话跟你明讲了,你就可以找到你的自心如来了,也不是讲不出来。但是我如果为你明讲了(因为你证悟的缘早就熟了,或者你往世已经悟过而不退转,只是被胎昧所迷而暂时忘了,才能为你明讲),你还是不能取我那一句话,因为你也绝不会取我那一句话,你会在听了我那句话以后,直接就认取你自己的自心如来。所以禅师跟你讲很多的东西出来,甚至讲出的有些东西,你根本就无处找;譬如有人问云门:“如何是佛?”他回答说:“东山水上行!”东山竟然会跑到水上行走、跑到水上移动;世间有这回事吗?当然没有。也许有人又来问,他可能会告诉你:“石上无根树!”说是种在石头上而没有根的树。也许他跟你又讲另外一种:“海底泥牛行!”泥巴捏成的牛在海底走路,你见过没有?你去问那些潜水夫们,他们一定也都没见过。可是当你真正开悟了就见到了,原来真的还有“海底泥牛行”的说法,所以后来悟了就为人说:“所谓海底泥牛行,即非海底泥牛行,是名海底泥牛行。”能够通透中国禅宗这一著子,才能叫作开悟;这才叫作懂得般若,否则都是夸夸其谈,言不及义。那么到底你应该取哪个呢?你要取的其实不是“绿瓦”,但是就在云门回答“绿瓦”之中;后来等你找到自心如来的时候,当然就知道《金刚经》的讲经公式,你就会说:“原来云门讲的绿瓦,不是绿瓦,才是他讲的绿瓦。”真的破本参了,你会拍案叫绝:“云门讲得太好了!”
------------------------------------------------------
《金刚经宗通第三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讲记:“除此以外,须菩提啊!随著任何人在解说这个如来藏经典时,乃至仅仅解说一首四句偈的时候,应当知道讲‘此经’的这个处所,一切世间不论天主天人、人类、阿修罗等众生都应该供养,把这个处所当作诸佛的塔庙一样护持供养,何况是有人全部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处所,这就是有佛住世,也应该如同尊重佛的圣弟子一样。”
〈尊重正教分〉,是告诉你:“对如来藏妙法,绝对要尊重。”因为《金刚经》讲的金刚不坏心正是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妙法才是如来的正教。如果对如来藏不尊重,别说是成佛之道,连罗汉道都修不成;也别说是罗汉道,他连人天善道都修不成。因为如果不尊重正教,那就是不尊重如来藏,因为《金刚经》中讲的“此经”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心,而金刚心“此经”就是发起实相般若的源头;如果不肯尊重“此经”,修集再多的世间福德,对于成佛之道都没有助益。因为,不尊重此经的缘故,就会践踏“此经”,就会毁谤说:“如来藏是外道的神我、外道的梵我,弘扬如来藏的人就是邪魔,是外道。”成为无根毁谤如来藏“此经”,结果修了很多护持表相三宝的福德以后,未来世还是要得到恶报。
如果有一个人用非常多、非常多的钱财去布施有情,可是大力毁谤如来藏,那么他死后会去当阎罗王。阎罗王能统领地狱众生作威作福,是因为他在前世布施非常多的钱财给众生和表相三宝;可是他在地狱中,每一个日夜的固定时间到了,就要受苦─熔铜灌口─每一个白天与黑夜要各受三遍苦,全身上下焦烂;可是他因为生前有修集大福德,于是就在地狱里面当阎罗王。这全都是因为在人间时大力毁谤如来藏妙法,他就要每天日夜三时各受一次这种极苦。有的畜生被人养作宠物,生活无缺,主人也很疼爱它,过得很快乐,就是不能当人;全都是因为往世学佛时努力修集福德,却常常毁谤如来藏妙法。如果福德修得不够大,又谤如来藏妙法;甚至于根本没有修福德,就跟人家胡言乱语妄谤“此经”金刚心,将来可怎么办?那只好去地狱里当起每天唱苦旦的角色,每天只好哭哭啼啼,怨诸佛菩萨不来救他,可是他的业报就是如此,都是自己前世所造的,还能怨谁呢?
所以〈尊重正教分〉这一分真的很重要,而“尊重正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此经”。前面经文中 世尊也说“此经”即是金刚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千万不要用常见外道法意识心来取代如来藏,也千万别把第八识如来藏当作外道神我或梵我等第六意识去诽谤;听到别人诽谤如来藏的言语时,你连一点点的随喜、附和都不要。如果人家故意毁谤如来藏,愚痴人去随喜说:“你讲得真好!”那么他随喜毁谤“此经”的“成已罪”已经成就了。如果他更愚痴无智,心里还想要效法人家毁谤如来藏,误以为是护持正法的义行,那么他亲自毁谤正教的“根本罪”便成就了;为了具足否定“此经”如来藏正教,所以他回家以后就筹划要如何否定“此经”如来藏心,还写了纲要,那就是毁谤正教的“方便罪”又成立了;他如果接著亲自为人家讲,或者贴在网路上广为流通,已经具体而全面地否定出来了,那他亲自毁谤正教的“成已罪”又成立了。由于他有毁谤正教的居心,根本罪成立;施设各种方便而写出纲要,从各方面写出很多内容,方便罪也成立;又讲出去或贴上网了,成已罪也成立了;否定正教的这三罪都成立了,那就是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罪了,这??不是下堕一般的地狱了。
对于诸经中隐覆密意而说的正教,如果还没有亲证而没有确实理解,千万别作任何评论;连随喜人家的评论都别作,免得不小心几句话便成为随喜毁谤罪。所以“尊重正教”非常重要,因为“尊重正教”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不堕三恶道,第二、将来能有证悟的因缘。光是一个“尊重正教”,就可以离开恶报,并且得以向上增进,“尊重正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想想看,一入一出之间,二者相差多少?你口袋里有五块钱,你施舍了两块钱给对方,双方就相差四块钱了。本来双方同样是五块钱,你去掉两块钱给对方,不是与对方相差两块钱,而是相差四块钱;因为他入你出,双方就差很多了。大家要把这个道理告诉你所认识的人,让所有学佛人都能“尊重正教”,自他都能得利,那也是你修集福德的良方。……
闲话表过,回到《金刚经宗通》,经文第八页〈尊重正教分〉第十二。我们上周讲过第十二品的品题,接下来要讲这一段经文“事说”的部分。佛在〈无为福胜分〉说完以后,接著演说这一品〈尊重正教分〉:“须菩提啊!随说是经,”也就是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演说这一部经,“乃至只说这部经中的一首四句偈,就应该要知道讲‘此经’的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如同这个地方已经建造了佛塔,或者建造了佛庙佛寺一般。何况有的人能够全部受持这部经、全部读诵这一部经。须菩提啊!应当要知道这个人已经成就至高无上第一希有的妙法。如果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表示这个地方已经有佛住世,也应当像是尊重圣弟子一样来看待‘这部经典’所在之处。”
依照这段经文的表面看来,应当每一个三宝弟子,都得把这部经典供在家里;因为这部经典供在家里时,就等于是已经建造出一座佛寺、佛塔了。如果你能够再进一步读诵与受持“此经”,一切天、人更应当供养你了。诸位想一想,如 世尊所说的这样,“此经”到底好不好?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由于胎昧的缘故,那时还不懂佛法,当然更不知道这部《金刚经》的真正意涵;那时不知是一个什么因缘,有人印制了小小本的摺页《金刚经》,外面还有个塑胶套装起来跟大众结缘。我看这《金刚经》的经本印成这么小,很方便携带,真的太棒了!我就把它安放在车上,后来一部车换过一部车。我每一部车最少都要开五年,第一辆开五年,第二辆开六年,第三辆开十二年,这一辆车子也开了两年(编案:此是2007/4/24时说),不算新车了。从第一部车子,我就放著这部小小册的《金刚经》,现在到底是受用几年了,我也不知道,没去算过。从我还没有正式学佛就放在车上,一直到现在,一部车换过一部车,就移放到新车上,现在还在我车上。可是安放好了以后,我都没有去发觉车上有这部经典;都是换车的时候,整理东西时才发觉我有这部经典在车上。就好像悟后转依而继续修道时,不再把如来藏心当作宝贝而时时观照祂。现在因为讲到这一段,我才又想起来。这样看来,这部经还真是太好了。
可是以上这样子讲解,其实只是文字表面上的意思,《金刚经》这一段经文的真正义理却不是这样的。但是一般人只能了解文字上的表义,所以他们就印出来作成小小的摺页本,大家方便随身带著,就说那样即是受持《金刚经》。但是今天讲到这一段,诸位必须要理解这段经文中的真实理是什么,然后再从宗门中了解这一段经文的密意又是什么,都应当有所了解;否则的话,一定会像一般的大法师、大居士一样,把《金刚经》当作是在讲一切法缘起性空。这里说,如果这部经典所在之处,就是表示那个地方已经有佛住世。你如果了解这部经典所在之处就是有佛,那你尊重这部经典,就要像尊重诸佛座下的圣弟子一样,也要像尊重你的弟子一样。你才刚一听,心想:“这好奇怪呵!这跟尊师重道不符呀!明明佛门里面是比世间法中更加的尊师重道,为什么反而要来尊重弟子?”这里面当然是有蹊跷,等我们讲完了这一段,诸位就晓得了。
现在先来解说“随说是经”这四个字。为什么叫作“随说”,又说“是经”?我们不是从文字表面来讲,而要从理上来说。要怎么说呢?也就是说,应该随时随地都在演说这一部经。请问诸位:你们有没有看过谁是每天像Seven-Eleven商店一样,二十四小时都在营业的?有没有谁看过哪位善知识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演说这部经的?是常年不断地演说著。有没有?(众答:没有。)是没有嘛!可是 佛陀“随说是经”这四个字,其实正是这个意思呵!要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天十二个时辰都在演说这一部经,随时随地说,没有中断过,佛讲的确实是这个意思。可是一般大法师们都依文解义说:“只要随时随地有人说,就应该去护持。”其实不是,佛陀讲的是随时随地都在说,自始至终都没有中断过。如果有人能够随时随地没有中断而一直在讲这一部经,乃至讲它的四句偈,那他演述“此经”的处所,一切人天都应该前来供养。四句偈在讲什么?最有名的是“如梦幻泡影”这一首四句偈,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此经”中何尝只有四句偈?你如果真的开悟了,也悟得深,那你要编几首四句偈都可以,同样也是“此经”里的四句偈。这意思就是说,其实这一部经是指经文中 世尊所说的“此经”,不是在讲纸张印上文字的这一部《金刚经》;所说的是各人身中的这一部如来藏经,是说你们身上各自都有的专讲金刚心的这一部如来藏经。这一部经随时在为任何人说法,也在为你自己说法,每天二十四小时不曾中断过。
讲记:“我释迦如来曾经说一切诸相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因此就不是众生。须菩提!所有‘如来’都是说真话的人、说实相语言的人、说如如之语的人、说不欺骗语的人、说前后不异语的人。须菩提啊!如来所得到的法,这个法无实也无虚。须菩提!如果菩萨所悟底心是住于六尘的各种法中而实行布施,犹如有人入于黑暗之处就没有任何所见了;若是菩萨所悟底心是不住六尘万法中而行于布施,犹如人们有眼睛,日光也明朗照耀著,便能清楚看见种种的色尘境界。须菩提啊!到了未来末法之世代,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对于此经金刚心受持及读诵,他其实就是‘如来’;以诸佛的智慧来看,全都知道这一类人、全都看见这一类人,都同样可以成就无量无边底功德。”
这一段经文是〈离相寂灭分〉四段经文中的最后一段了。佛说:“如来说一切种种法相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都不是众生。”这究竟是从现象界的五蕴诸法来说的呢?或者是从金刚心的实相境界来说的呢?大家可要先判断正确了,才不会误解 世尊的语意。“须菩提啊!如来是说真实语而不是说欺诳语底人,是说实相语言而不是说虚相语言底人,是说如如语而非不如语底人。”也就是说,世尊不会诳骗众生,所说一定依据亲证而说;如来所说的法也是实相界的法,不是现象界中的生灭虚妄法;如来所说的般若真实法也是如如底法,不是常常生起喜怒哀乐变易不断而不能永远如如不动底虚妄心。如来也是不诳语底人,如来是绝对不说前后不同、前后矛盾的两种话底人。
世尊又说:“须菩提!如来所得的法,这个法虽然真实存在,却又没有世间三界有等法所定义的真实可说。”既不是像三界有一般的真实法,却又不可以说祂是虚有施设之法。是说真实如来、自心如来第八识,并不是三界有等法,也不是有色之法,所以犹如虚空,却又不是虚无想像而施设之唯名无实、性空唯名的名言法;所以说:“在法身如来的自住境界中,其实是没有实也没有虚的。”世尊又说:“须菩提啊!如果菩萨所依的真实心是住于三界有等六尘境界虚假诸法中而行于布施,就好像一个人进入闇冥之中,他就什么都看不见而成为具足无明的人了;如果菩萨所依底真实心不住于三界有等诸法中,不是住在六尘万法的境界中而能够同样行于布施,这就好比一个人有眼睛,也有太阳光明照耀底时候,他就能够清楚地看见种种的色相,不会再住于闇冥之中了。”最后 世尊作了一个结论:“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于‘此经’如来藏如实地受持、读诵,他其实就是真正的自心如来;以诸佛的智慧来观察,全部都能了知这样的人,也全都可以看见这样的人,可以成就没有数量可以计算的没有边际的功德。”
这是在讲什么呢?“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好像又在讲《金刚经》的公式了。然后又开示说:“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这还是《金刚经》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不论你将来无量世中去到十方的哪一个佛世界,全都可以讲得通。这一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好多大师们都依文解义,总是这么说:“如来所说的一切诸相,因为都是缘起性空,所以都是非相。”你们以前听过大师讲的《金刚经》都是这样解释底,不管你去到哪一个大山头听《金刚经》时全都一样。如果你说:“我没有去过大山头。”那么我问你:“你是不是去读印顺法师的书,才不会去各大山头听经?”那么印顺的书,他对般若是不是也这样解释的?一样是嘛!我说的完全没有冤枉他。他也是这样解释说:“一切诸相,因为都是缘生法;缘生法的体性都是无常,无常所以是空;所以一切诸法都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没有真实相,因此般若只是把阿含经中说的缘起性空重讲一遍,所以般若诸经的主要意旨就是性空唯名。”印顺难道不是这样讲的吗?
下一句经文说:“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诸方大师也都是这样讲的嘛:“因为一切众生的五阴都是缘起性空,所以都不是真实法;缘起性空所以根本没有真实的众生常住,所以一切众生都不是众生。”如果像他们这样讲《金刚经》也可以叫作真实佛法,那么大家都去自杀就能证得佛法了。对呀!那些不认识字的老人家们,今天看到张三死了,他说:“哎呀!张三也死了,人生无常。”无常,死了终归于空,所以张三不是真的张三;因此就解释说:“所谓张三即非张三,即是般若。”那么这样子,这位不识字底老人家,是否也真的开悟般若了?可是,那只是世俗法的知见,也都是错悟,不是真的开悟,跟般若的开悟完全不相干。所以,“依文解义”真的“三世佛怨”,过去佛说:“明明我们讲的意思不是这样,你为什么把我们传的般若真义这样子错误地讲解?”现在佛也同样会责备依文解义的大师们。而现在学佛的人,后来终于也知道了大师们误导众生底真相了,就说:“你都跟我们乱讲,害我们悟不了深般若。”所以未来佛都会这样说:“你们这些大师们根本都在误导众生,所以害我们大家都永远只能当未来佛,始终没有办法成佛;我们因为你,只能永远都当未来佛,都不能当现在佛。”
后来有个大法师终于有一天遇见了一个善知识,就问:“‘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什么意思?”善知识就说:“下一句。”他不懂,心想:“要再问下一句喔?”他不懂善知识意在何处,只好又问:“如来‘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是什么意思?”善知识还是回答说:“下一句。”奇怪?这善知识怎么老是讲同一句话?都是答非所问。“喔!我知道了,原来答非所问就是禅。”所以他回山以后跟大众开示时,大众请问:“如何是佛法?”“不是佛法啦!”他就这么答,就这样答非所问,就这样笼罩一切人。如果有一天他上座开示,人家请问:“如何是佛法?”他看见桌上刚好有一枝笔,他就拿起来说:“所谓原子笔,即非原子笔,这就是佛法。”学著把《金刚经》的公式套上来讲,大众也信得一愣又一愣地。可是到底那公式是什么意思?他自己其实也不会!这真的是麻烦!
如果哪一天终于找到正觉讲堂来了,请问:“‘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是什么意思?”我就问他:“你会不会唱黄梅调?”他说:“会。”“那你唱给我听听看。”他就唱了一句,我就说:“下…一…句!”(平实导师这一句是用唱的。)他说:“你都不告诉我。”我说:“你真的要我告诉你吗?”“要呀!要呀!”我就给他五爪金龙。“你怎么打我?”“你不是要我告诉你吗?”所以禅宗公案与深般若之间,看来好像八竿子也打不著;然而这八竿子打不著的,那么远的禅宗公案,与深般若之间才是最亲切的呀!你要怎么样有神足通,能够把那八竿子远底拉过来呢?你要是真的有神足通,一步就拉过来了,不再是八竿子远了!只要一步就够了,一步拉过来,你就悟了。这才是真正的神足通,世间凡夫的神足通到了这里都无用处。
《金刚经宗通》上周讲到第十页最后一行:“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接下来 佛又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听来好像有一点自我标榜,但是如果说法既然全部如实,就不能说诸佛如来是自我标榜;只有说法不如实的时候,还要显示他真的有实证,还要高抬自己,才是自我标榜。可是这句话说“如来是真语者”,在事上当然是说 世尊绝无虚妄语,但是在理上是讲什么呢?那就要先探究“如来”这两个字是讲哪个如来?是说应化佛这个如来呢?或者报身佛?或者是讲法身佛如来呢?当然是讲法身佛。法身佛就是无垢识,也就是因地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成佛后改名为无垢识;因此这句经文,佛说的这个如来就是指各人的第八识法身如来,同时也是说佛地的无垢识是真语者,也是说一切有情还在因地的阿赖耶识如来藏是真语者,就是说“此经”是真语者。因为每一位众生的第八识每天都如实为众生说法,而且从来都不说谎话,所以才是真正的真语者。又说“如来”是实语者,意思是说佛地的无垢识,下至因地众生的阿赖耶识,都是说实相语言,祂绝对不会说方便语;只要是有一句的方便语,那就不是“实语者”。这里的如来,当然讲的是第八识,祂是实语者,无始劫以来不曾有一句话是不实。
又说是“如语者”,不论哪一个有情,他的第八识永远都在告诉众生,祂永远是如如而无任何恼乱的,所以祂是“如语者”。一切有情的如来,他的自心如来也是从来都不打诳语;当白天过去了,就如实显示白无常来过了;当黑夜过去了,就如实显示黑无常来过了;每一天都这样在告诉众生,所以众生的自心如来也都是“不诳语者”。当出生的时间到来了,??心如来阿赖耶识就告诉你:“该出生了。”所以,众生在母胎中该出生的时间到了,祂就会指示众生:“该出生了。”于是分泌出化学物质来,妈妈就开始阵痛,就把众生出生了。当众生该死的时间到了,祂也会指示众生:“你来日无多了,只剩下七天、三天了。”所以,很多人死前七天、三天都会自己知道,只有愚痴而无智的人不会观察。并且祂也会告诉你,这个时节到来了,不许你跟祂打商量,不通人情;即使你是祂生的,祂也不让你打商量,所以祂也是“不异语者”。当祂告诉你:“该出生了。”你不能够在妈妈肚子里再赖一会儿;时间到了,你就该出生,无法打商量,所以祂是“不异语者”。所以,真实如来只说一种话,不说二种话。在现象界的诸法中如此说不异语,当祂每天为众生说实相法时,也同样是不异语;假饶三大阿僧只劫以后,祂也不会改变自己所说的实相法。
佛接著又说:“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佛特别再交代须菩提说:“如来所证得的法,在这个法的自身境界中,没有实也没有虚。”有实有虚,都不是真实如来的所得法。有实,那就是外道神我、外道梵我,号称说他可以创造世界,也自称可以创造众生,自以为实;又把欲界天、色界天主的五阴当作是真实法,说是大自在天神的真我,蒙骗众生说他是常住不灭的造物主。可是真实如来从来不这样说,从来都不说祂可以创造世间,也不说祂可以创造众生;祂只是这么默默地作著,使每一个有情不断地被祂创造出来而又死亡,但祂从来不曾宣称过,所以说无实。而祂也不是物质,连六尘相都没有,当然不能说祂是三界有中的实有法;你若想要找到祂有一个像世间法可以让凡夫众生领受的真实法,祂可全都没有,所以不能够说祂实。也因为祂既没有五蕴性,也没有十二处性、十八界性、六入性,全都没有,所以不能说祂是三界有中的实有法。然而,不因为无实,就可以说祂虚无;因为祂有真实的体性,能出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万法;而且祂常住、清凉、不变、涅槃,而可以时时生其心,使三界有情及山河大地持续运作而能让有情生死不断;并且祂可以让证悟底菩萨们现前体验,所以祂不是蕴处界空掉了以后的空无,因此祂也不是虚无,就说这个自心如来无实亦无虚。这个“此法”二字,讲的就是一切有情蕴处界中底自心如来,祂确实“无实无虚”。
 
#p#page_title#e#
------------------------------------------------------
《金刚经宗通第五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讲记:“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肉眼吗?”“就像您说的这样,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天眼没有?”“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没有慧眼呢?”“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法眼没有?”“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如来有佛眼没有?”“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恒河中的所有沙子,佛说那是不是沙子?”“如是,世尊!如来说那是沙。”“须菩提!你的意下如何?譬如一恒河中的所有沙子,有这么多沙子数目的恒河;这么多恒河中的所有沙子数目的佛世界,这样多的佛世界难道不是很多吗?”“非常的多,世尊!”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像这么多的无量国土中的所有众生,若干种类的众生心,如来全部都知道。是什么缘故呢?如来说诸多众生的心全部都不是心,这才是我所说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体同观,到底是要凭哪一个“体”来“同观”呢?当然诸位都知道,就是如来藏,就是“此经”。可是在以往,我们所见的很多《金刚经》的注解,都是用意识心为主体在注解的。特别是在应成派中观来讲,他们完全是用意识心的境界在注解《金刚经》,从来不曾涉及唯一的法界实相本体,所以他们其实不能“一体同观”,而是“异体多观”;异,就是那个差异的异,是“异体多观”。因此,同一部经,一个人讲一种法,大家讲出来时各不相同;所以才会有很多的《金刚经》注解,一人一注,结果变成百家注。《心经》也是一样,你要是把《心经》古今的注解都蒐集起来,绝对不止百家,所以一样是百家注。
大陆有一位法师,他也有些名气。有一天,他的《心经》注解准备要去出版了,出版社也谈好了,也拿到书号了,突然得到我的《心经密意》,读过以后说:“我不出版了。”并且希望当我的徒弟,还写了信来。从表面上看来,好像这部《心经》的注解已经有一点被我垄断的味道。不过,我这个注解可不是托辣斯,我无意垄断,谁都可以继续去注解。《金刚经》也是一样,也是百家注;可是很多注解总是流通过一代、两代以后就不见了,没有人愿意再印行了,因为大家终究会去比较;于是注解的人过世以后,徒弟渐渐失散了,注解的内容又不是很胜妙,就不再有人印行了。
这个“一体同观”,每一位开悟者都一定是同样以如来藏为体来观,才可能所观的实相都同样,也才可能所观的实相都是同一种法界体,才可能是“一体同观”。如果不以如来藏为体来观,那就会变成多体多观,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依相同的主体而说同一个样。所以,很多人讲《金刚经》时,不管讲哪一分,各人都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众生的意识心所熏习的佛法内涵各不相同,因此所思所说自然也各不相同,不可能是“一体同观”。有人从人道的意识心来说,有的人又多讲了一些,再从畜生道相应的意识心来说某些事相;因为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怎么从说法中去牟取不当的利益,将来应该出生到畜生道去,所以他以人身讲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畜生道的意识心了,那他讲出来的事相会跟人家同分吗?当然不同分,那他下辈子将会是畜生同分,决定不会是人同分。
甚至于为了名闻与利养而大胆谤法,毁谤说没有如来藏,就用谤如来藏的应成派中观邪见,来解释这一品的“一体同观”分,于是他在下一辈子就会变成地狱同分;所以未悟及错悟的人演讲这一品时,其实都是多体多分,不是“一体同分”。可是你如果以如来藏来讲,每一个有情各自的如来藏,都是同样体性而没有差别;所以这个如来藏,不管是在地狱道中、畜生道中、饿鬼道中、人道中、天道中、修罗道中,祂都是永远同样的体性,没有第二分,这才叫作“一体同分”。我们若不把范围讲那么广,把它缩小来讲,缩小到一个人类的自身来讲时,这个如来藏遍在五阴的每一阴中,也是“一体同分”;遍在十八界的每一界中,还是“一体同分”,这样现观时,才是真的亲证一体同分,才是真懂“一体同观”的开悟菩萨。这样的一体同分,过去世是一体同分,现在世、未来世也是一体同分;遍十方法界,横亘古往今来以及无量劫的未来,仍然是一体同分,这才能叫作遍周沙界。亘古亘今都是一体同分,因为祂永远都是如此,这才是这一品〈一体同观分〉所要说的真义。我们再来看看经文怎么说:
佛说:“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没有肉眼?”须菩提答覆说:“就像您所说的那样,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天眼吗?”“就像您所说的一样,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慧眼吗?”“就像您所说的一样,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法眼吗?”“就像您所说的那样,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佛眼吗?”“就像您所说的一样,世尊!如来有佛眼。”
先讲这几句圣教。有许多人说:“如来成佛了,所以成佛是不用吃饭的。”有没有听过?当然有听过,如果你没有听过,那表示你孤陋寡闻;因为我们以前也读过人家写文章是这么写的,在电视上也看过有法师这么讲,这是很早期的事了。你要不信,我告诉你,真的有,并且在网站上面还可以查得到。有一位法师讲:“如来是不吃饭的,如来吃饭只是一个示现,祂这边吃了,护法神就接了去,度给众生吃了。”他的名气还不小,我们就不用讲他是谁。
如来有肉眼,那显然如来也有色身;要不然的话,何须要佛母摩耶夫人来生祂呢?祂又何须来入胎呢?所以祂当然是有色身才能度化人类众生;既然有色身,祂当然要吃饭,难道祂吃饭还为别人吃?假使你要说为别人吃,从事上来说也讲得通,因为如果不吃饭,色身不能维持;维持色身的目的是为众生,所以吃饭还是为别人吃,也讲得通。从事上来说,如来特地要示现为人身,来与人类同事,而天人们也同样可以来亲近,这样才能够使大家愿意发心修学佛道;否则的话,如何度人类行菩萨道?因为人们会以为人类不可能修行成佛,只有 世尊那样的天人才能成佛;或以为 世尊本来就是佛,人类是无法修行成佛的;大家会这样想,就不可能愿意修学佛法了。既然 世尊来人间入胎受生示现为人类,当然要有色身;既有色身当然就有肉眼,怎么会说 佛没有肉眼?既有肉眼也有色身,当然也得要吃饭才能生存于人间。
??什么 世尊要特地问这一点?因为需要用人身来修行,才能成就佛道。佛道的修行是以人间为主,诸地菩萨的修行也都要在人间修,所以我们这个人间就是凡圣同居土。除非入地后被 世尊摄受进入娑婆净土,否则这就是个净土,不要妄想说:“这娑婆世界,据说也有实报庄严土;那个实报庄严土,可能都是金沙铺地呵!”我告诉你:“你找不到,实报庄严土还是在这个秽土中并存;只要你入地了,就是住在实报庄严土。”这个“肉眼”,世尊问须菩提“肉眼”的目的,就是在告诉你:在这个秽土也有人能成就佛道,所以你如果要行菩萨道,你就得在这个秽土里面修。目的在告诉大家这个道理。
那么 如来有没有天眼?有,如来有天眼。这是在告诉众生,你们这些外道修得的天眼没什么,如来也有天眼,并且 如来的天眼远远胜妙于外道的天眼。接著又问:“如来有没有慧眼?”“有,如来有慧眼。”外道有没有?外道可就没有慧眼了。外道全都没有慧眼,只有 如来有慧眼;想要得慧眼的人,就得要跟著 如来修学,否则没有办法得到慧眼。请问:慧眼在哪里?是不是头上多长了一个眼睛?请问:天眼在哪里?是不是额头又多长了一个眼睛?都不是。以前曾经有密宗的喇嘛写书说:“想要开天眼,得要从眉心中间如何修、如何修。”诸位有没有兴趣知道是谁讲的?卖个关子,下周再告诉你。
还有两分多钟,有些事情我要先讲一下,然后留一分钟请轮值老师宣布事情。我们讲经、或者平常禅净班的课程、或者增上班的课程,你们如果自己作笔记,请你只能自己留著看,不要去找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整理了以后互相组织起来去流通。不论会外流通或会内流通,都不要作,好不好?因为这会有很大的后遗症。我们以前台中有人这样作过,被我们制止了!因为很久没有宣布过,所以现在台北也有人再这样作。我们还是要请大家把它停止下来,那些已经组合起来的资料就把它销毁掉。另外,我们这里《金刚经宗通》有一些投影的资料,请你们不要去把它照像、录影流出去,因为这个是现场听闻者的权利,不要损害了听闻者的权利。这些资料在将来出书时不一定会有,没有来听,那他就没有这个利益,这一定是这样的;不然,你们来现场听闻,跟以后人家阅读讲记的人,二者的权利有什么差别?来听经者的权利应该不一样才对;他们现在不来听经的人,将来阅读书籍时看不到现场的情形,他们的权利就是那个样子,他们是归于另一个样子;应该这样有差别,这样才是公平。
《金刚经》上周讲到第十五页〈一体同观分〉第四行:“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上周讲了肉眼、天眼、慧眼。当然来到同修会明心了就知道什么叫作慧眼,慧眼就是能够看见法界的真实相,所以有了实相般若,可以去观察法界中的万法,都是从实相而来的;你证得实相心,就照见了实相,所以有了实相般若,这就是慧眼。换句话说,明心了就有慧眼。如果眼见佛性,慧眼就更好。如果别相智都具足了,那么慧眼就圆满了。换句话说,三贤位所得,明心以后所得的智慧,一直到十回向位为止,都属于慧眼的范围。佛接著又问须菩提说:“你意下如何呢?如来有没有法眼呀?”须菩提答覆说:“就像您说的这样,世尊!如来有法眼。”法眼跟慧眼究竟有什么不同?那当然要说明一下,因为许多人谈慧眼、谈法眼都是言不及义,所说的根本不是慧眼与法眼的真实义。至于密宗说的修证天眼的事,全都是荒唐无稽的事,不可能修成功的,因为他们都在追宗人间最大的淫乐境界,不可能发起天眼的。(编案:是指罗桑喇嘛写的修证天眼的书籍,天华出版社出版。)至于天眼,只要受生到欲界天中就会有了;这是报得的天眼,层次不高;生到色界天中也会有,层次更高。若是在人间,只要正确修学,也可以证得天眼;但是不论什么层次的天眼,都一样无法知道菩萨们的慧眼所见,当然就没有佛菩提智,自然是没有实相般若的智慧,更不可能知道菩萨的法眼所见实相境界,不值得羡慕。
现在大家要了解,什么叫作法眼?法眼跟慧眼有什么不同?法眼讲的是诸地菩萨之慧眼。诸地菩萨都有无生法忍,这是因为修学一切种智而发起了道种智,了知诸法无我,实证大乘的法无我,这就是法眼;也就是说诸地菩萨亲证了一切法本来无生,有了这个诸法无我的智慧,就把这个智慧说为法眼。为什么这个智慧、这个法要叫作眼?这是对“他”而说,不是对“自”而说。也就是说,他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他有眼力能辨别诸方善知识;乃至对于已经证悟底菩萨,凡是智慧在他之下的人,他都能够判断对方在什么阶位,对方所说的法对或者不对。因为有这个无生法忍的眼力能够现观诸法本来无生,也能够分辨别人所说的法,所以叫作法眼。三贤位里面当然也有能力来辨别,就像我们同修会有好多师兄、师姊破参以后,个个犹如雄狮一般,能在网路上面狮子吼,使得好多佛法网站论坛一个一个关闭了。至于《阿含经》中说的法眼净,只是对二乘法的慧眼生起了,成为声闻见道位的人,所以说他法眼清净,不是对大乘法也获得法眼清净,这是应该分清楚的。
------------------------------------------------------
《金刚经宗通第六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讲记:“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果有人铺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以这么多的七宝用来布施给众生,这个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就像是这样子,世尊!这个人以这样布施的因缘而得到的福德非常之多。”“须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实物的,如来就不说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多;由于福德并没有实物的缘故,如来说他得到的福德非常多。”
接下来讲“法界通化”,这是第十九品。佛陀说过三心不可得以后,就唿唤:“须菩提啊!你认为怎么样呢?假使有人用能够布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琉璃、车磲等七宝,用来布施给众生;这个人由于这个大布施的因缘,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就答覆说:“正像是您讲的这样子,世尊!这个人由于这个大布施的因缘,他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之多。”佛又唿唤须菩提说:“须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实物的话,是有真实物质的福德,如来就不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很多;因为福德‘无’的缘故,如来才会说这个人如此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很多。”
这一段经文中 佛陀似乎又故弄玄虚了,只因为这个“法”就是不可以明讲的缘故,才需要这样烘云托月。咱们《金刚经》讲这么久了,证悟的人都说:“老师!您讲经时都已经明讲了。”可是我到底明讲在哪里呢?对于还没有悟入的人来说,这可就难会了。也许哪一天,有谁听出名堂以后又跟我说:“老师!您都明讲了。”我就问他说:“明讲在何处?”这位老哥、老姊也许就告诉我说:“六六三十六。”我只好跟他们说:“抱歉!还真的是明讲了。”那也没关系!回头我再去跟 佛陀忏悔吧!
现在 佛陀又问说:“如果有人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由这个因缘而获得的福德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诸位想想看,这个因缘、这个福德,到底是大还是小?现在台湾佛教界最大的慈善团体,大概就是慈济,他们获得的资源可真够多的;可是如果以 世尊开示的这种布施来看,慈济全体会员集合那么多的资源去布施,那因缘、那福德,还真的不够瞧。再把地球上所有最有钱的富人们所有资财集合起来,全都投入慈济功德会来合并布施,这样算起来也还是差太远了,真的不够瞧,因为 佛讲的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三千大千世界有多么广大?且不说那么大的处所,单说一个地球世间就好了,有谁能够用遍满地球的珍宝来布施?且不说布施,光是让他铺满了来示现;且不说地球,因为整个地球还是太大了,只说遍满台湾就好了;把全球所有富人的资财集合起来,假使能够买到那么多的七宝,能够把整个台湾铺满吗?不可能呀!所以你想,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全都用来布施,那福德当然不能说小呀!所以须菩提说:“由于他这样布施的因缘,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多。”可是 佛陀却说:“须菩提!像这样布施的福德,那个福德若是有实而不是无,像那样具体的福德,我不说他的福德多。”所以,成佛时的福德不该是像世间人这样看待。你如果想要成佛,你的福德都要化为无相的福德,把它们全部存在你的金刚心中,不应该加以实现为具体的福德。如果你把它实现的话,那你大部分都应该拿来布施,否则你无法将未来成佛时所应该有的福德累积成功,你一定累积不起来。
想要成佛,那个福德就得像滚雪球一样,每一世努力修集大福德而不用掉,要把大福德像雪球一般不断地滚下去,才能越滚越大。可是如果你把它具体化了,譬如说,你往世所修的福德,在这一世把它实现出来,那你可能会拥有几百亿、几千亿美元,其实一世是用不完的,可是下一辈子开始就得世世都当穷光蛋了。如果聪明,就大部分拿出来布施。有一些外国人很有钱,他们都不是没有前因的。他们很有钱,可是往往会设立一个单位,专门去付钱布施、救济贫穷;他们留给子女的,往往只是十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很多这种洋人,都很有钱,可是他们大部分拿去作慈善事业。这种人当然会很有钱,因为这种布施的行为并不是一世就能养成的习惯。可是如果他不懂得继续去作布施,这一世很有钱,都不肯布施,下辈子就没有福德了。所以真正的福德要留在你的金刚心中,要把它化为无相的福德,永续存在金刚心中,不应该有具体的实现。
作为菩萨,世世修道时所需要的资粮其实很有限,世世修集所得的大部分福德,真的不应该全部实现出来;所以真学佛的人,世世不断地布施,当他重新受生于人间而必须实现福德时,他赚钱到了一个阶段时,就不想再赚钱了;也就是说,他赚钱到了一个阶段时,就不再实现应该有的福德。那时,他明明知道这里可以赚钱,那边也可以赚很多钱,可就是不想赚了;他不想再去实现自己的福德,保留著更多的福德无形无色而存在自己的金刚心如来藏中。所以 佛说:“因为福德无,如来说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多。”也就是说,你要转依于金刚心来看待这些福德业种。再从另一方面来看,金刚心不会觉得自己有福德,福德实现以后全部是五阴在受用;对金刚心来讲,没有福德可说。当你转依了金刚心的这种自住境界以后,你觉知心中也觉得没有所谓的修福可说;因为你已经把一切福德都归于金刚心的立场来看,所以修福之目的不是为了修福,而是为了成就道业、利乐众生。所以,如果能够像这样使福德成为“无”,如来就说:这个人真的得到了很多、很多福德。
这个观念,我不晓得诸位能不能接受?可是若不能接受时,你的佛菩提道这条路走起来就会非常地漫长。在利益一切众生之中不断去获得无形福德的回报──福德种子不断地累积起来,每一世也都只实现一些,把大部分福德留起来,成为无形无色的福德种子而存放在金刚心里面;然后把此世实现的那一小部分,再拨出其中的大部分继续来布施;如是,以无住心而行于布施,心中却没有修集福德的想法、看法。所以,住于无住心的境界而布施的时候,即使仅仅布施了一块钱,那福德可就很大了,因为这个福德是“无”的缘故。这就是懂得布施的人,依金刚心的立场来布施,这时没有我这个布施者,没有对面那个受施者,也没有所布施的财物。这样去布施,福德就非常之大,因为“福德无”的缘故。虽然理上是这么说,可是没有实证这个“理”的人,真的还是作不到,那我们就先从事相上来说说福德吧!
从事相上来说,福德有事相上的福,也有心地上的福。事相上的福,是说以实际上的财物来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力去服劳务,这样来布施。这虽然只是事相上的福,但也不能偏废;因为未来世行菩萨道,你得要有资粮。没有世间法上的资粮,空言修道;结果在家的时候,每天朝九晚五不得休息,晚上还得兼差赚取生活必需品,哪还有心思放在佛法上呢?所以事相上的福德,你得要能够实现一部分。可是上一世若没有布施,这一世就没有这个福德来实现行道的资粮。所以有的人三、四十岁就退休了,不必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专心在法上用功,这就是有形的事相上的福德。
还有一种福德是心地上的福德,那就是修除五盖,所谓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是五盖。修除了这五盖是心地上的福德,其实说穿了,就是“好心”所得到的福德。可是这个好心不是世间人讲的好心,意思是除掉了贪欲,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无贪;也除掉了瞋,不会随意对众生起瞋。可是他心地却不会掉散,也不会常常作错了事再来悔恨。他也不会像某些人有很严重的睡眠盖,不管什么天气,他都是好睡觉,闲著就睡;下雨天,睡觉天;台风天,睡觉天。天气很热,太阳那么大,他想:“睡觉!别作事了,累死人了!”等到阴雨的时候又说:“下雨了,睡觉!睡觉!”所以下雨天也是睡觉天。不管什么天气,他总是跟睡觉连在一起。然后,当他生起烦恼的时候,他还是上床睡觉。有的人起了烦恼,他就什么事都不能作,他只能睡觉;一觉起来以后,心情就好多了。就这样子,就是睡眠盖。等到没事了,不管他心情好不好,他坐下来,也不想讲话,什么都不想作,在沙发上一靠,他又睡著了。一到了吃喝玩乐时,他就很有精神;可是你若教他修定,才一上座,他又跟周公点头了,真没办法。这就是睡眠盖。明明刚刚睡醒起来,上了堂打坐时又瞌睡了。这样子,就表示他在佛菩提道里的心地上的福德还是不够的。还有呢,证得禅定也是心地上的福德,这个福德是诸天法界中通认的,这个福德比世间法上的一切有形福德更大。
但是还有一种福德,也是心地上的福德,就是不疑,除掉疑盖了。疑人、疑法、疑禅定境界、疑解脱、疑佛菩提,那就把自己的福德给缺减了。有的人就是这个福德好,他于正法不疑,于他的师父也不疑,所以他得法非常快。你们在正觉同修会得了法以后,到处去接引别人时,你会发觉众生很难度;不论遇到了谁,当你开口说:“现在真的可以开悟,真的可以证初果、断三缚结。来!来!来!赶快来正觉同修会。”对方听了却说:“哼!你在说什么?你算老几?现在已经是末法了,谁能证菩提?”这表示他的福德还不够,你得要费尽心神,今天送他《无相念佛》,明天送他《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过几天以后,你发觉说:“也许这二本是结缘书,他觉得没价值,读不下去;那么我就买一本《心经密意》送给他。当他看到我是花了三百块钱买来的,也许就愿意读一读吧!”事实上往往也是这样。后来终于有机会送给他,他拿到了书也不看,就放上书架摆著。终于有一天闲著无聊,起了好奇心,拿下来翻一翻:“这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书?”在版权页里一看:“哟!这书要三百块钱,我这个朋友对我还真不坏,还肯为我花钱呢!”心里想一想:“好啦!他对我这么有心,那我就读读看。”这一读,才终于愿意进正觉学法。搞不好,你们之中有人就是这样来的。可是更多的人是:“这本书卖三百块钱?邪魔外道写的,还卖三百块钱?”连读都不读,所以真的很难度。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为他被疑盖障住了。如果没有被这个疑盖障住,就表示他有心地上的福德,所以福德在事相上就有这些差别。
再来谈一谈说,福德可以分成世间福德、出世间福德。世间福德已经是千差万别了。所以你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出家以后,有的人小庙里住,人家就是一直送供养来,他根本是想推也推不掉;因为他往世布施多,在法上不断地利益别人。有的人出家以后是用宣传手法,发动群众的迷信心理去崇拜,又到处去劝募,这样弄成一大片家业;然后弄到每天三更半夜才能睡觉,清晨四点半打板时只好劳动徒弟们去把他挖起床来。名声变得很大,道场好大,金碧辉煌好像皇帝住的金銮殿一般,可是那福德是他自己的吗?不见得!等他转生去未来世,自己就知道了。有些人出家后,一天到晚要下山来托钵,好辛苦啊!他想要盖一个小小的佛殿,下山去劝募托钵就花了好几年,可是始终无法完工。台湾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小佛寺吗?这就是说,往世在世间福德的修集上面,他没有作,或者作太少了,这是属于世间福德。
如果是在家人呢,他作什么就赚什么;看来似乎笨笨的,但他不管作什么行业都赚钱。人家都不看好的,他作了就是好;人家作了就是会赔钱,他去接过来就开始赚钱,真的没来由。可是,有的人去到某一家公司作事,那家公司就会赚钱,因为他能力太好了!有一天,他发觉说:“我不论去到哪一家公司作事,那一家就赚钱,显然是我的福报。”好了!有一天他真的自己开公司,开始营业以后却老是赔钱。这代表什么呢?是他自己的福德少,老板的福德多,他虽然很有才干,但是却要依靠以前老板的福德才能赚大钱。有的人很有才干,却是三百六十行几乎都干遍了,可就是赔钱,永远赚不了钱;这就是说,他往世修的世间福德真的不够。
可是,福德并不是只有世间福,还有出世间福,出世间福跟世间福德完全不一样。也许有人想:“那我知道了,能生天就是出世间福。”但这个不是出世间福,仍然是世间福。光说世间的有情,同样是行善生天,可是佛经上不是有讲吗:“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在欲界天中,有一个专门变化出甘露的宝器,诸多天人来了,都从那里去把食物舀出来放到自己的钵里面来吃。然而同一个宝器生出来的食物,不同的天人来了,舀出来放进自己的钵里,颜色与香味就是不同,那你要怎么说它呢?若是在人间的话,人们都会怨怪说:“你怎么拿比较不好的给我,好的就给他?”可是诸天都不敢抱怨,因为都知道那是由于自己的福德所致;又没有人弄比较差的给他,是他自己的福德弄成那样的。所以他从同样的宝器中自己现出不够精美的食物时,可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的福德比别人差。这就是说,同样往生在同一天的境界中,可是因为往世所修的福德不同,各人的果报也就不一样。
 
#p#page_title#e#
------------------------------------------------------
《金刚经宗通第七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不退转法轮经》卷三:
【文殊师利发真实誓,能令恶魔闻空中声:“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尔时波旬身毛皆竖,心生惊怖,作如是言:“见此世界,皆非世界。”忧愁涕泣,身变朽老如百岁人,发白面皱。是时魔王形体肤发亦皆俱老,尔时魔王,将四种兵魔及魔天,皆诣佛所;亦如如来初成道时严治器仗而来向佛,各见己身皆悉朽老,如百岁人、形体挛曲,持仗而行,到于佛前。时四种兵及虚空诸天,皆闻释迦牟尼佛转不退法轮,而此四兵皆不能进,即住一面心生惊疑,悉不能得随魔王意。尔时魔王独至佛所,无有伴党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衰老愿赐手力。本所有国,皆非我有;如来大悲怜愍一切,宁不与我一人以为手力?”于是佛告波旬:“我观众生界分甚多,譬如恒沙无有量数日日成佛得般涅槃,若一劫、若过一劫,不能令彼众生界减。”尔时魔王白佛言:“世尊!众生界分虽多无量,我无一人可为手力。或当颠危,谁见扶持?唯愿如来慈哀慰喻,令得还宫并诸眷属。”于是佛告波旬:“颠倒众生诸不信者,皆属于汝,是汝手力,是即等侣。”尔时波旬甚大喜悦,作如是言:“我今当令一切众生不起信心,皆生疑惑。堕疑惑者,悉是我力。”尔时波旬白佛言:“唯愿世尊重见慰喻,令我欢喜。如佛言曰:‘若得闻佛称其名号,皆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愿如来默然,莫作是说:‘若有闻者,是诸众生当勤精进修于菩提。’唯愿世尊如是慰喻。”尔时佛告波旬:“勿生愁恼,欢喜而去。我今当令无一众生发菩提心,亦无众生而能动于众生界者;乃至无一众生于色动、及受想行识动,乃至无一众生于身见、疑、戒取等动,亦无众生于过去、未来、现在想动,无有众生于杀、盗、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动,乃至不见众生于诸邪有而能动者。我亦不见众生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见众生于众生想、寿命想、父母想、兄弟想、妻子男女想、昼夜想、一月想、半月想、岁数想、劫想、施想、戒想、忍辱想、精进想、禅定想、智慧想、力无畏想、五根想、七觉意想、八正道想、菩萨想、佛想、法想、僧想、菩提想、无碍想、一切法不动想,无有众生于此诸想而能动者。波旬!勿生忧愁,欢喜而去。”尔时波旬闻是语已,离诸忧恼,便大欢喜,即于此处还复壮年,并以天华而散佛土;遶佛三匝,于世尊前而说偈言:
我今心欢喜,救世三佛陀;佛所说无异,真实不虚妄。
尔时波旬说是偈已,欢喜而去,还于本宫五欲自娱,更不复起扰乱之心。魔去不久,尔时大地六种震动,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此大地以何因缘六种震动?非魔力耶?”佛言:“是我神力,为遣魔故,今此大地六种震动。”尔时有六十四百千众生得无生法忍,是故大地六种震动。】
找到如来藏的人,读了这一段觉得如何?叫作“不亦快哉!”因为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看来 佛也会骗人,对不对?不过不是骗人,是骗魔。佛骗了天魔,天魔很欢喜,于是恢复健康与威势,就与眷属们回去他化自在天宫享乐了。这时天魔及眷属们都欢喜,佛也欢喜,菩萨也欢喜,大家都欢喜。但是这个骗,却是一点都没有骗,说的可都是如实语,都是极深妙的法义;却不是阿罗汉们所能听懂的,更不是凡夫俗人所能听懂的,那些凡夫大法师们可就无论矣,因为他们的智慧远不如天魔。
文殊师利菩萨发起真实的誓愿,要使恶魔波旬听闻到空中的声音在说:“释迦牟尼佛在转不退法轮。”于是恶魔波旬就听到空中有这个声音。也就是说,众生只要听了 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法,他就不会再退转了。即使他的密意是听闻来的、刺探来的,可是听闻了这个不退转法轮以后,他的转依就可以成功了,就不会退转了。这个声音传到天魔波旬耳朵里去以后,喔!不得了了,天魔身毛皆竖,因为他很生气。可是生气的时候又想:“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转法轮,我又对付不了。”所以又惊、又恐怖,因为天魔最大的恐怖就是失掉欲界眷属。
请问:佛教界里面(只说台湾就好,不提大陆),谁的眷属最多?看来,你们都不假思索就知道谁的眷属最多。其实不管多少,反正台湾四大山头,不是半斤就是八两。可是眷属心其实就是天魔心,天魔最担忧的就是没有眷属,所以必须要不断去扩充自己的法眷属。但是,不要以为别的山头大师的眷属欲不如她,别的大山头,有的并不是想要像慈济功德会那样的眷属;其中有些大山头的大师,想要的法眷属是要像家眷一样;所以如果哪个出家女弟子想要离开了,就赶快把她找来,想办法跟她上床合修一次,那个出家弟子就永远跑不掉了,因为已经成为一家人了。我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如果得手以后,人家发觉他的法义确实有大问题,就会觉得是被性侵害而离开;接下来,他就要赔一大笔钱,真的是一大笔,不是一小笔。因为如果不花大钱封口,就会被捅出来,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台湾佛教、大陆佛教,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兴盛,似乎是前所未有,觉得这好像是佛教复兴期;其实却不是,反而是沦陷期。天竺晚期的佛教从表面看来是很兴盛的,却是密教兴而佛教亡;而这种历史正在台湾重演之中,目前也正在大陆重演之中;但不是现在才开始,已经开始二、三十年了!所以我们大家要发大心,好好把那一些外道法辨正清楚、赶出佛门,或者要求他们放弃外道法而回归到佛门的正法中来。那些人很贪爱眷属,眷属欲都很强;不像我们,我们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虽然我们会想办法去救他们,但绝对不会去求他们:“请你们回来。”我们不要一天到晚打电话,请他们回到正法中来;但我们会从法义上来说明:“你们那样讲是不对的,错在何处,所以你们要赶快回归正法。”我们从来都是这样,所以要用天魔的方式来影响我们是不可能的。
言归正传,这时天魔波旬心生惊怖、身毛皆竖以后,他所看的世界已经不是世界了,因为他发现到众生将会开始进入佛门,再也不理他了。显然这世界已经不是他的了,所以从他眼里看来当然不是世界。当这个欲界世界的众生留在欲界中,全都是他的,那才是他的世界。如今他发觉到,将来众生都会被 释迦牟尼佛度走而且不会退转;既不退转,就不可能再成为他的眷属,所以说“见此世界,皆非世界”。这时候天魔“忧愁涕泣”,忧愁到哭起来,并且眼泪都掉下来了;接著由于这么一大忧愁,“身变朽老如百岁人”。
欲界天的天神、天主看起来都是二十来岁的样子,没有人是百岁衰老的样子。所以,如果有人遇见了说:“我们教主老母娘召见我。”你得要问问他,请问:“你们母娘长什么样子?”他说:“大概四、五十岁。”那你就说:“你见鬼了!”因为欲界的天神、天主一定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壮模样,没有那种老朽之状。当他们以老朽之状出现的时候,那就快要换人当天主了,不会继续由他当天主了。他的天主位子快要转给别人来当了,因为欲界天人就是二十几岁的模样。
天魔波旬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整个欲界都归他掌管;这时候他不再是青壮的模样而是如百岁人,换句话说,他的身体扭曲了、弯腰驼背了。这时候的他,发白面皱;本来是很光鲜圆润的,现在头发白了、面也皱了,走路都没有办法像年轻人那样了。他这时候对 佛陀很不满,所以带了四种兵魔以及各种魔天一起去向 佛陀示威。因为徒众多了才有办法开口,徒众很少时,要怎么向对方开口呢?这可不像我们,我们徒众不必多;如果人家要来作法义辨正,我们也不必很多人;但是对方人来再多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来一千个人,讲了一千句也没有用;我们这些老师们、师兄姊们,只要一句话就把他们全都撂倒,他们根本无法回应。对不对?确实是如此。
这时候,他将四种兵魔以及魔天去到了 佛的所在。他就好像 世尊刚成佛的时候,当他初来的时候,严治器仗看来很威严的样子;可是越靠近 佛陀,他们的身体就渐渐成为老朽之状,必须要策杖而行。现在的问题是,当他们来到 佛陀所在以前,四种兵及虚空诸天,大家都同时听到 释迦牟尼佛在讲《不退转法轮经》,所以想要往前去逼 佛陀时,全都进不了,既无法前进就只好在半路上停住了。一旦停住而无法再前进了,心里面又惊又疑:“像我们这样又老又朽,要怎么样去跟释迦牟尼佛打仗?”没办法了,无法前进。魔王想要策令他们前进去逼 佛,也根本作不到;这时候,天魔波旬只好自己一个人来到 佛前,都没有伴党,所以他只好向 佛禀白说:“世尊啊!如今我这么衰老了,只有我一个人来到您面前,您看我,连一个人扶我都没有,希望世尊您赐给我一个人,可以让我扶著不会摔倒。如今我本有的这些天国,也已经不是我所有了。如来您是大慈大悲,怜悯一切人,难道连给我一个人来扶我都不行吗?”
这个要求也很合理,佛当然不能拒绝。如果是我们面对天魔这个请求,该怎么办?去找个人给他吗?不必。佛陀也不必这样作,佛就向天魔波旬说:“你虽然这么讲,可是我看众生界分,确实多到不得了。假设有像恒河沙那样多的没有数目可以算得出来的众生,在每一天都有这么多的众生成佛而证得四种涅槃。又有像这么多的恒河沙数无法计算的佛,在那么长的每一天都在度众生,这样不中断地度众一劫或者超过一劫。像这样度下来,所度的众生是非常多的,但还是无法让众生界减少,众生法界还是不会减少的,你别担心。”这么讲,意思是说:你天魔波旬随便去找,都有人可以扶你。
这个时候,魔王就向 佛禀白说:“世尊啊!众生界分虽然多到无法计算,可是我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来相扶持。万一我不小心颠危跌倒了,谁能看见而来扶持我呢?我心里面还是很期望如来您垂下慈哀来慰喻我,使得我可以有力量,也可以有众生跟著我一起回到天宫去。”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所以慈悲的 佛陀就说:“那一些颠倒的众生、不相信佛法的人,全部都算是你的眷属,”所有不信佛法的人全算你天魔的眷属,“这些人就是你的拐杖,他们都可以来扶持你,全都是你的伴侣。你安心啦!”佛陀这个话也讲得很漂亮:凡是不信我的都是你的,因为不信我释迦牟尼佛的,我说什么法也没有用,那些人全都给你;本来就不是我能度得来的,当然全都给你。这也讲得很漂亮,因为不信佛法的众生还是比信佛法的人多,那些都送给天魔好了。
但是,天魔波旬得到第一个部分,他还觉得不满足,还想要得第二个部分,所以他又提出了要求。他心里面想:“我应该要让一切众生对释迦世尊所说的法都不生起信心。”他这么想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讲出口了,佛当然会听到。然后他就想说:“我应该要让这些众生都生起疑惑,对佛法都有很多的疑惑。如果都落到疑心里面的人、有疑惑的人,就都是我所有的力量,都可以用来护持我了。”然后他又提出要求:“希望世尊您重新再慰喻我,使得我欢喜。因为佛陀您曾经这样讲过说:‘如果能够听闻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然后嘴里也这样念著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这些人就可以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希望释迦如来您不要再讲这个话了,不要这样说:‘如果有谁听到我释迦牟尼的名号,这些人都会殷勤精进修于菩提。’希望您不要再讲这种话了。我希望世尊您答应我,用这种话来安慰我、来劝喻我。”
这时因为 佛陀怜悯一切,当然天魔也是众生之一,也要怜悯他,所以 佛陀就说:“你不必生起忧愁烦恼,你可以欢喜离开了。我从现在起,会使所有众生之中,没有一个众生发起菩提心,也没有众生能够动于众生界。”天魔听不懂 佛所说的密意,他只听到语言文字的表相,心中就欢喜起来了。佛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是要让每一个众生都证得如来藏、转依如来藏;一旦转依如来藏的时候,如来藏是不会发菩提心的;当众生悟得如来藏而成为发起胜义菩提心的菩萨时,依如来藏而言,又哪有众生可以发菩提心呢?从凡夫菩萨的立场而言,他们发四宏誓愿时,他们的五阴是虚妄的,不是真发菩提心;再从他们的如来藏境界来看,当众生发四宏誓愿时,他们的如来藏也不会发起菩提心,所以 世尊真的不曾令一众生发菩提心。佛讲的正是这个意思,可是天魔听不懂密意,单从文字语意听取了表面的意思,心里面就欢喜了。
然后 佛又说了很多令他欢喜的事,譬如:“亦无众生而能动于众生界者。”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使众生界摇动;不摇动就是说不会动心,不动心就不会想要去修学佛法等等。佛陀其实是在说如来藏的境界,真正的众生其实不是众生,而是如来藏,因为众生的本际都是如来藏,众生的五阴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众生;在〈所说非说分〉里面,佛陀曾开示说:“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如来藏代表了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而众生的真实际如来藏却是从来都对众生的法界如如不动的。“乃至无一众生于色动、及受想行识动。”请问:如来藏是不是五阴众生?既不是五阴众生,当然不会于色法动心;佛说:“我释迦牟尼如来要让三界中,没有一个众生能够于色法动心。”众生若真的不会于色法动心,那就是愚痴。佛说将使众生不会于色法动心,哪有众生不于色法动心?那不是愚痴吗?若不是愚痴,那就是死人,不会成为 佛陀的弟子了。这天魔波旬听起来很中意,因为如果不于色法动心、不于受想行识动心,那就不会去探讨受想行识、不会探讨五阴,一定会继续轮转于欲界生死中,永远都是他的眷属,当然是天魔波旬所想要的。
如果有人会于色法动心、于受想行识动心,他就会去探讨:这五阴到底是常或是无常?探讨的结果是无常,就会脱离天魔波旬的掌控。所以 佛陀这后面所讲的都是从如来藏的立场来讲的,如果从如来藏的立场,你来听闻 佛陀这一段开示,你所听到的法义可就跟天魔波旬所听不同了。所以 佛说:“乃至没有一个众生在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上面动心来探讨。”当然不会有任何一个众生来探讨,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来藏,如来藏不会来探讨这些解脱道的正理。“乃至无一众生于身见、疑、戒取等动……”,世尊这样一直讲下去,讲到最后说:“乃至不会有众生于众生想、寿命想、父母想,也不会有六度想,也不会有八正道想、菩萨想、佛想、法想、僧想,”世尊是说如来藏不会于一切法上有想,什么想都没有,一切众生的如来藏都不会起心动念在这上面。果然十方三界所有众生的真实我如来藏,都不会在这上面动心;既然都不在这上面动心就不会修学佛法,不学佛法就是不会进入佛门中,世尊意思是告诉天魔说:“那些众生全都是你天魔波旬的眷属。”但天魔是从语句的表面来听的,以为所有众生都不会对佛法信受及修学了,这是他最喜欢听的。
这样看来,佛所应许天魔波旬的眷属是什么?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指一般众生,其实是如来藏,是如来藏啊!因为 佛说“没有一个众生”,已经很清楚说是“没有一个众生”,就是金刚心如来藏;可是天魔波旬听不懂,以为说 佛陀要使没有一个五阴众生会相信佛法、相信六度,他所以为的是这样。但 佛说的是如来藏,而如来藏不是五阴众生嘛!如来藏既不是众生,当然就不会对任何一法动心啊!所以 佛陀并没有妄语,佛陀讲的是真实话,完全没有骗他,而是天魔自己听不懂,他以后可不能怪 佛陀骗他。你看,这是不是很有智慧?假使百千万劫以后天魔成为菩萨而证悟了,感激都来不及呢,哪还能怪 佛陀当初骗他?到时候他如果来责怪 佛陀说:“你怎么还继续度众生?你怎么还继续说:‘谁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念了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将来就一定有一天会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不是答应我了吗?”那时候 佛陀就会告诉他:“等你悟了,你就会知道:我没有骗你。”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 佛陀也没有骗他,他听不懂是他自己底事。不然的话,你看 佛陀也有很多证人,所有菩萨都是祂的证人。
所以这个时候,讲到最后 佛就安慰天魔说:“无有众生于此诸想而能动者。天魔波旬啊!你不必生起忧愁,你可以欢喜的回去了。”这个天魔波旬从语言文字上听了,以为是语言上所显现的意思,而不懂得菩萨所听懂的真正意涵,因此他很欢喜说:“原来佛陀都不度众生了,所以这些人都不会再信佛法了,那当然都是我的眷属,都会留在欲界中。”这时候天魔“离诸忧恼”,心里面大大地欢喜起来,在 佛前就又回复壮年了,然后很欢喜地赶快散天华来供养 佛陀。他不晓得被骗了,可是 佛陀没有骗他,因为 佛陀是从实际理地来说,也是希望天魔可以悟入啊!但天魔却是从意识五阴的层面来听,他自己误会了,不能怪别人。所以他很欢喜,散华供养以后,绕佛三匝,就在 世尊面前唱了一首偈说:“我如今心里面非常的欢喜,您真是救护世间真正的佛陀,佛所说的一定不会有两种话,一定符合事实;”因为 佛是不妄语者,“所以佛说的一定是真实不虚妄,您不会骗我的。”这时候天魔波旬说完这个偈,欢喜而去,回到他的本宫里面,就是回到他化自在天宫里面,重新以五欲而自己在那边娱乐了,就不再来扰乱 佛陀讲经了。
这天魔波旬去了以后不久,大地六种震动。阿难尊者凡是看见有瑞相出现时,他都一定会问,所以这时候他就问:“世尊!如今这个大地是因为什么因缘而有六种震动?是不是天魔波旬的威力?”佛说:“这是我的神力,为了把天魔波旬遣回魔宫去的缘故,所以才有这大地六种震动。”这时有六十四百千的众生,百千是多少?百千就是十万,有六十四个十万,那就是六百四十万的众生得到无生法忍,换句话说,这些人听闻 世尊的反向说法以后智慧增上而进入初地了。
厉害吧!世尊可以藉著魔事来作佛事;所以 文殊菩萨的福德大到不得了,原因就在这里;他懂得怎么样运作,让那些众生得到利益。甚至于故意弄了天魔来求 佛,于是 佛有另一个因缘说另一种深妙法,让众生得到利益。所以这个《不退转法轮经》,明心了以后好好去研读它,从所证的如来藏立场去研读它,同时好好思惟理解它,你会发觉你的智慧已经更深细了,所以我把这一段经文纳进《金刚经》这一品经文中来作说明。请问:从实际理地来看,佛有没有教你们发菩提心?没有!所以如果谁说“有”,那就该放他一棒了。可是当有人说“没有”的时候,却有另一个人说“有”。为什么有发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菩提心。就是这样。所以这就是 弥勒菩萨讲的八个识皆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说,那个真我最虚长,只有真我才能契合。
------------------------------------------------------
《金刚经宗通第八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接下来引述《佛祖纲目》卷三:【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杀啦!
有一天 世尊因为灵山会上说法的时候,看见五千位比丘(编案:依据所引经文应为五百比丘,疑为手民之误)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而且也发起了五神通了,可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办法开悟,不晓得大乘的三三昧是什么内容;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金刚心如来藏,所以“未得法忍”。这五??比丘因为有四禅也有五神通,所以就使用宿命智通观察往昔多劫以前的事情,想要找出自己为何有障道因缘,导致今生已得四禅及五神通了,竟然还无法开悟实相妙法以致不能得忍。宿命通为什么又叫作宿命智?因为这也是一种智慧,以禅定为支持而发起能知宿命的智慧;是藉禅定力而经由智慧的了知发起神通,所以叫作宿命智通。这五千比丘以宿命通,各个看见自己在往昔多劫之中或者是杀父、或者是害母、或者有犯重罪;由于每一个人各自都有过去世所犯的重罪,所以自心之中就对自己无法起信,觉得自己是不可能开悟般若的愚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对于大乘法就无法悟入。
这个时候 文殊菩萨,由于 佛陀给他一个念头,叫他要作一件事情;所以他就拿起一把剑,指向 佛陀一直进逼过来。各寺院雕刻的 文殊菩萨不是都手拿宝剑吗?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他手握利剑,持逼 如来──指著 如来而向 如来进逼过来,然后 如来就讲话了。这就是说,师徒合演一出无生法的戏,利益那些已得四禅及五神通而有往世恶业所以障道的菩萨们。如来就说:“停止啊!停止啊!你不要作逆事啊!不要害死‘我’。”我故意把“吾”字用个双引号括起来,因为一般人都误以为 如来在这里讲的我是应身佛那个五蕴我。其实不是,是在说不要害死这个真实‘我’。可是下一句又说:“‘吾’必被害。”这个‘吾’又同时讲五蕴了,说:“‘我’这个五蕴一定会被害。‘我’这个五蕴为什么被害?因为‘为善’所以‘被害’。”当你修学佛法是不是“为善”?是嘛!你修学佛法,总不可能是为恶;修学佛法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抹脖子,把自己彻底杀掉;不但要杀一世,而且无量世都要杀掉;所以“为善被害”,一定会被害死。从另一个方向来说也真的是“为善被害”,因为当众生的五阴造作各种善事时,一定是为了求后世生天享福、求眷属圆满、求阖家平安等流转生死的种种法,于是死后必然要再世世流转不停;那么真实的“吾”就无法脱离三界生死流转,岂不也是“为善被害”了吗?
然后 佛陀接著说:“文殊师利啊!你的真实‘我’的境界之中,从本以来就没有三界世间里的‘我’,也没有三界世间所说的‘人’;当你灭除无明而在内心看见真实‘我’、真实‘人’的时候,当这个亲见真我的智慧从你内心现起的时候,这个三界世俗的五阴我、这个三界世俗的五阴人,一定会被害死,这就叫作‘为害’。”原来要害死的应该是这个五阴,不是要害死这个真实如来,于是那五千比丘里面的五百位比丘终于听懂了,因此就悟得本心了!这时候从本心真我来看世界、我、人等一切法,全都是如梦如幻;在如梦如幻当中看自己的五阴、一切有情的五阴,看起来根本不是真实法,都是“一合相”,都是假合而成的,所以一切有情的五阴就没有我也没有别人的分别,乃至能生自己的父亲、母亲也都是假的,何曾有过去无量劫的众生五阴被自己所害。由于这样的开示而悟得真我金刚心如来藏,再从如来藏的境界中作出这样的现观,于是真的“害死”自己的三世五阴,也“害死”一切有情的三世五阴。所悟的佛法是甚深极甚深的实相妙法,当然是善法;悟了这个道理就是“为善”,这样“为善”而使一切有情的五阴我“被害”,因为全都不再认定自己或有情的五阴是真实我了,全都否定了,所以说一切五阴全都被害死了,这当然是“为善被害”;如此现观实相理地,于是就生起了无生法忍。这时五百比丘就同声赞叹说:“文殊菩萨真是有大智慧的贤士,很深刻、很深入地通达了法的源底,对于一切法的根源以及一切法,都已经彻底究竟了,所以他以自己的手握著利剑来持逼如来之身。”
(编案:讲经时所引述之文字系《佛祖纲目》所载,整理成书时补贴原文如下)《大宝积经》卷一○五〈神通证说品〉:【尔时会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然是菩萨依禅坐起,虽未得法忍亦不诽谤。时诸菩萨宿命通故,自见往昔所行恶业,或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或毁佛寺、破塔、坏僧。彼等明见如是余业,深生忧悔常不离心,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我心分别,彼罪未忘,是故不能获深法忍。
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师利言:“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无丈夫、无摩奴阇、无摩那婆,无父、无母、无阿罗汉,无佛、无法、无僧,无有是逆,无作逆者,岂有堕逆?所以者何?今此文殊师利聪明圣达智慧超伦,诸佛世尊称赞此等已得无碍甚深法忍,已曾供养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于诸佛法巧分别知,能说如是真实之法,于诸如来等念恭敬;而忽提剑欲逼如来,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师利!汝无害我。若必害者,应当善害。’所以者何?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决定成就得名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罗汉定可取者,则不应尽。然而今此一切诸法无体无实,非有非真,虚妄颠倒空如幻化;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得受殃?”彼诸菩萨如是观察明了,知已,即时获得无生法忍。】
这就是佛法,也许你心里想:“唉呀!文殊菩萨真是大逆不道!”既然是大逆不道,为什么 佛陀要叫他持剑逼迫 如来呢?所以说,就如同持这一把剑一样,佛陀也是这样的。那么持这一把剑这样逼过来,跟 佛陀自心如来是同样的一相而没有二相;既然都是没有二相,同样都是一相的无相,那么这个自心如来就是无所生;这个无所生的真我的法,你要怎么能杀祂呢?
也许有人说:“奇怪!你怎么会这样讲解?跟我师父讲的不一样。”如果我讲的跟你以前追随的师父讲的一样,就是依文解义,那你又何必来听?你只要听以前的师父说的就好了。不是吗?一定是因为我讲的不同,不是依文解义,你才要来听我讲经说法;若是一模一样的话,你听过一遍也就够了,还需要听两遍、三遍、四遍吗?既然不论到哪里听经时所讲的全都一样,那你不断地听到耳朵长茧了,也不会有增长智慧的作用。
所以真实法就是这样,真实如来无可害,真悟了金刚心而证解“此经”以后,要害死的是有身相的五阴;所以不论是谁,一旦证悟不退了,五阴必定被害。证得真我而完成“为善”的过程以后──譬如 文殊菩萨仗剑逼佛也是“为善”;“为善”而开悟,导致五阴我被害了以后,法身慧命就活转过来,这时重新再来看这个五阴我的时候,又说五阴我永远不会被杀死了;因为你杀了这个五阴我,这个真实如来又会再出生来世另一个五阴我,看你什么时候杀得完?你永远都杀不完。杀不完的人,就表示他是依止真实如来的。依止真实如来的人,就是已经杀完了五阴的贤圣──在无法杀完之中把五阴杀尽了。既然已经杀尽全部五阴,也没有一个五阴被杀,所以“‘吾’必被害”。“吾”被害了以后,“吾”又如何杀?所以一个“吾”是从理上讲真实如来,另一个“吾”是从事相上来讲五阴我。
五阴我如果死不掉,老是认定识阴中的离念灵知或细意识是真实我,就不可能找到真实如来,法身慧命一定不可能出生,所以“我必被害”。可是当五阴我“被害”了以后,再也不认定五阴是真实我了,迟早一定会找到真实我金刚心,法身慧命就活过来了,于是“我”就不死。如果只听到这两句说:“吾必被害,害了以后吾即不死。”不能理解前面说的真实理,光只听到我说的这两句,有人就会这样说:“你讲话七颠八倒!”其实不是,一个吾是事相的五阴身,另一个吾是法界体性的真实如来。所以如果想要证悟般若,一定要死尽五阴。如果不肯死尽五阴,老是把识阴这个离念灵知或细意识抱得紧紧的,死也不肯放,根本就不肯死;既然认定这个识阴是常住法,就不可能再起心动念去寻找真实如来,那要怎么能开悟呢?所以一定要把寺院里面的那个对联给改过来,他们都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要改过来:“打得五阴死,许汝法身活。”一定要把五阴给打死,如果老是把离念灵知、细意识抱得紧紧地,死也不肯自我否认,永远无法脱离五阴的局限,那就永远都会落在五阴中;五阴不死,真实如来就找不到,法身慧命就无从出生。
你们看,人家这五百比丘好大的福报,亲值 如来,又有 文殊菩萨这样的大士为他们表演一场无生大戏。但是他们悟入时的条件与水准也很高。因为他们的水准或条件很高,个个都已证得第四禅,又各有五神通,佛陀才帮他们悟入。如果我也规定这样的条件,那你们要怎么办?且不说规定那么多,也不要神通,只规定说:“你们得要先证得初禅,我才要帮你们开悟。”那我们正觉可就要关门了!因为你们看看现在的佛教界大师们,有哪个人是证得初禅的?一个也无。打从台湾有佛教以来,就没有找到过一个有初禅的人。你要是不信,去找找看;看到有谁说他有初禅的,拿他的证境来,咱们核计核计看看;如果真的有,我就改口。可是我所看见的,打从台湾有佛教以来,没有看过哪个善知识,不管他写说他有初禅或者口中讲有初禅,其实都没有,全都是误会了。
因此,我们教大家修学无相念佛,转成看话头的功夫;我们只规定要有动中看话头的纯熟功夫,有这种动中的未到地定功夫就行了。如果要规定先证得初禅的条件,我看大乘了义法就无法传下去了。所以他们五百比丘的条件很高,那就由 佛来帮他们开悟,由 文殊菩萨配合演出而帮他们开悟。我开出来的条件不需要那么高,只需要有无相念佛及看话头的功夫,也有努力护法的广大福德了,我就来帮你们悟;悟后转依金刚心成功了,将来正觉寺建好了(我们还继续在进行中,过一段时间若有好消息再跟诸位报告),那时候再开始讲禅定的实证方法与原理。但是大家现在可以开始练练腿功,所以来听经时,把腿盘一盘,练一下腿功;单盘盘一盘,拉不到大腿跟,就放到大腿上也可以;若拉不到大腿上面来,放在小腿上也可以;脚酸了就换腿,一直换,随时换没有关系,先把腿功随缘练一练。
我们台北第三讲堂供著 文殊、普贤,以后正觉寺建好的时候也要供 文殊与普贤圣像。如今听过这一段说法,将来看见 文殊菩萨的时候,就不会讶异地想:“奇怪!菩萨那么慈悲,为什么还拿著一把剑?”看见 文殊菩萨手中那一把剑,要知道那一把剑是斩断人家的无始无明烦恼,是帮人家证无生法忍的,是帮人家见道开悟的。等到你悟了,你也同样会使那一把剑,这才是真实佛法。当你会使这一把剑的时候,你就有法界体性智了。你有法界体性智的时候,就敢拍胸脯说:“这个法界体性遍十方三世,无一处不在。”否则的话,要学著人家这样讲的时候,只好心里面虚虚地小声讲(平实导师以微小声音表演说):“遍十方三世,无处不在。”心里就会虚虚地啊!可是当你会耍这一把剑的时候,你就能够讲得理直气壮。不必大声唿叫,但是讲出来时就会理直气壮;因为从实际理地,你的观察确实是如此。所以一定要知道五阴身虚妄,那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也是为了爱看表相的众生而施设的;为了那些众生喜欢看表相,也为菩萨们显示佛地的福德圆满,所以诸佛如是示现。应身佛的身相虽有不同,可是真实如来无种种相,只是一味实相无相。当你入了门就不看应身佛这个三十二大人相,所见莫非真实如来,所见都是无相;然而无相之中却无妨万象峥嵘,森罗万象都从无相法中出生,所以说:“有为法住无为法中。”因为有为法从来不能外于无为法而存在,无为法就是如来藏。
------------------------------------------------------
《金刚经宗通第九辑》网页之【内容摘录精华篇】:
§内文
【“老僧往日为热病所苦,死却一日,观前路黑漫漫地,都不知何往。获再苏醒,遂惊骇生死事,便乃发心行脚,访寻有道知识,体究此事。初到大沩,参真如和尚;终日面壁默坐,将古人公案翻覆看;及一年许,忽有个省处;然只是认得个昭昭灵灵,驴前马后只向四大身中作个动用;若被人拶著,一似无见处,只为解脱坑埋却。禅道满肚,于佛法上看即有,于世法上看即无。后到白云老师处,被他云:‘尔总无见处。’自此全无咬嚼分,遂烦闷辞去。心中疑情终不能安乐,又上白云再参先师,便令作侍者。一日忽有官员问道次,先师云:‘官人!尔不见小艳诗道:〈频唿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官人却未晓。’老僧听得,忽然打破漆桶,向脚跟下亲见得了,元不由别人。方信‘干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已至诸佛出世、祖师西来,只教人明此一件事。若也未知,只管作知作解、瞠眉努目,元不知只是捏目生华、担枷过状,何曾得自在安乐?如红鑪上一点雪去。”】
克勤大师是在五祖法演那边不满意而离开,然后严重地中暑才又回去的。现在依照这段记录所讲的,他说:“老僧我,”当然这个“老僧”当时也许只有四十几岁、五十几岁,因为古人四十几岁就称老了!不过,老僧往往只是一般的谦称。他开示中的意思就是说:“我以前过去的日子,曾经中暑,被这个热病所苦恼,几乎要死掉一样;那个时候我所看见的前路是黑漫漫地,”到几乎闷绝的时候,不都是黑漫漫地?“眼光都昏了暗了,都看不见了,根本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等后来再度清醒过来,回想起中暑严重底时候,整个人闷绝过去,心中都是黑漫漫地,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然后醒过来了,才惊骇说这个生死的事件真的很重要,所以我就发心行脚又开始去参访善知识。”
克勤大师是先到大沩山,参访真如和尚。这个真如和尚,不但现在大陆到处都有,台湾也是到处都有,都同样教人面壁默坐,要求学人要坐到一念不生,说这样就是证真如。克勤大师当年因此喜欢静坐,下座以后则是把古人公案拿出来,一页又一页翻过来、盖过去,翻来覆去地看著。这样经过一年多,忽然有个省发处,但也只是认得个“昭昭灵灵”,也就是错认离念灵知为本来面目;就认得这个离念灵知,当作是真如心了。克勤大师又说:“当我认得离念灵知的时候,驴前马后只向四大身中作个动用,”一天到晚就这样想:“你看,我离念灵知也会吃饭,也会走路,也会说话,也会打妄想,也会作任何事。”就这样落在离念灵知里面。“后来,如果被人家往比较深的地方这么一拶,”拶就是逼的意思。比如以前的官衙,有一句话说:“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你单有道理而没有钱财进贡,胆敢进来县衙告状,你这个原告办到最后都还会变成被告,那时可得要被衙吏用小木棍夹指头逼供反而成为罪犯了。???指头就是“拶”,就是用刑具把人逼迫。用小木棍子这样夹,十二根小棍子一拉紧就夹起十根指头来,真的很痛,所以叫作“拶”,拶就是逼迫的意思。“当我被人家这么一拶时,根本就没有一个见处,讲不出什么东西来,都是被解脱坑埋却,误以为那样就是证解脱了。我就像这样子行脚,满肚子里学的都是禅与道;如果是从佛法上面来看,就说有禅也有道;如果从世间法上来看,可就什么受用都没有。”就是说,遇到了世间法时还是世间法,所学的禅道可都派不上用场。
他刚开始参访过一些禅师而没有入处,“后来又回到白云山五祖老师那里去,”就是再去依止白云山五祖法演禅师。五祖法演禅师,我是缘悭一面,没有办法遇见他,也是很可惜!因为自古以来,既明心又见性的祖师都是非常尊贵的,可惜我当年没有办法见到他。五祖法演可是俗话讲的“硬梆梆底铁汉子”,他还有一段故事,也是很精彩,也只有他才作得到,不过那是题外话,这里就不谈他。
“我遇到了白云山五祖禅师,去到那边不管讲什么,都要挨骂:‘你一点见处都没有。’”不管 克勤大师讲什么,白云山五祖禅师都说他“无见处”,那还能开口作什么?从此以后连开口都不行了,还能够拿什么东西来作文章呢?所以“从此以后全无咬嚼之分,也就烦闷辞去。”他烦闷辞去了,是因为什么呢?因为 克勤先师的脾气也大。那时候,他认为白云山五祖禅师都是硬生生地把他认为正确的扭曲成错误的,就好像现在外面都说我把人家对的硬讲成错的一样。那时候 克勤先师也是这样,他心里很不高兴就告辞离开了。当他告辞离开的时候,白云山五祖禅师在他身后撂下一句话:“汝去游浙中,著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语意就是说:“等你以后中暑严重,一时好不了的时候,你才会想到老僧我。”没想到这个乌鸦嘴还真讲中了,他走了以后真的中暑了,当时几乎要死掉了;因为单独一人参禅,没有人可以帮他刮痧等等;他就这样硬挨著挨过来了。所以他讲的:“死却一日,观前路黑漫漫地。”正是在他向白云山五祖禅师告辞以后的事。
醒过来以后他就想:“为什么这个昭昭灵灵的离念灵知,遇到生死关头时,一点用处都派不上?”他本来认为说:“我昭昭灵灵的这个离念灵知就对了,就是常住底心,这心是不会中断、不会断灭的,不可能敌不了生死,一定可以敌得了生死。”没想到这一中暑,这个昭昭灵灵的离念灵知还是不见了,那时根本派不上用场。他是因为身体健壮,所以有一点不信邪。他的身体很好,但是中暑就是中暑,身体再好也没有用。这时候昭昭灵灵的离念灵知早就不见了,在刚要闷过去以及闷过去以后刚醒过来时,在那一、二十分钟里面,看著前途都是黑漫漫地,都不知道要往哪里去、要怎么应变。所以如果悟得离念灵知,在生死大海中是没有用处的,因为离念灵知其实就是意识,本来就是藉著五色根、意根与法尘为因缘而出生的,身子出问题时意识就受影响了。这时他自省而发觉说:“我这个法一定是悟错了,否则为什么敌不了生死呢?”他就打从心底相信白云山五祖禅师了,所以 克勤先师就发了个愿:“等我这个中暑的热病稍微好一点点,我就回去白云山,永远当他的弟子。”这下终于信了。
信了以后刚回去,白云山五祖禅师看见他回来了,很高兴说:“你回来了。”马上就让他去当侍者。当侍者是最难的,很辛苦。然而当侍者有个好处,只要奉侍和尚就好,其他的事都不用作。当侍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陪著老和尚,陪著他讲话。需要的时候泡个茶、递个水,早上送个热水上来,同时送一碗漱口茶来,这就是侍者最主要的工作。到晚上打一盆热水来,让老和尚洗洗脸,帮老和尚洗洗脚,也就没事了,侍者就是这样。其他没事的一天之中所有时间都干什么呢?陪著老和尚与那些护法居士们说话。那些护法的大官、居士们来了,跟老和尚请法说话,他就在旁边听著。有一天他被派出寺外办事,回来的时候听说有个人是当官的──提刑,就等于现在的刑警队长;比如一个县或者一个省的刑警队长,当时的情况应该算是一个省的刑警队长。这位提刑前来问道,后来就走了。克勤禅师回来时有人跟他说:“那提刑有来请法,老和尚今天讲的法有点奇怪,你去问老和尚看看。”
克勤先师就真的上去问了:“老和尚!您跟他开示什么?”五祖禅师就说:“我告诉他要注意那一首小艳诗:‘那首小艳诗里面有两句,你要注意著。’那两句就是:‘频唿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两句,现在也有人写书出来讲,可是全都讲错了,乱讲一通,他们根本不知道古时候的事。人家员外的千金小姐(当然是千金小姐,因为她附带的嫁妆很多,当然要叫作千金小姐);这千金小姐相亲时不让人家看到,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墙壁这边就摆著一套ㄇ字型的座椅,中央座椅的两边都有通道,通道都挂有竹帘。这个千金小姐就躲在竹帘后面,她看得见那个来相亲的准新郎倌,但人家却看不见她。这小姐看了中意,又不能冒冒失失跑出去跟人家见面,因为那会让人家笑她不知羞;可是她又想让对方认得自己,那该怎么办?她灵机一动,就在竹帘后面叫唤著:“小玉啊!小玉啊!你来一下啊!”小玉来了就说:“小姐!什么事啊?”她却说:“没事!没事!你下去!”那小玉刚走没多久,她又叫了:“小玉啊!小玉啊!来一下!”来了又没事。原来她的目的只要那个被她看中的男生认得她的声音,免得以后洞房的时候说:“我相亲的到底是不是这位小姐?”要先让他熟悉自己的声音,这叫作“频唿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五祖法演讲到这里,克勤先师就问:“师父啊!那提刑会不会?”五祖禅师却说:“他只认得声。”克勤大师心想:“奇怪!既然说‘只要檀郎认得声’,他已经认得声,为什么还是不肯他啊?”于是就问:“既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没想到这时候五祖禅师突然间就大声地问他:“如何是庭前柏树子?聻?”就这样一手指出去。克勤先师就顺著指头看出去,原来五祖法演指著那一棵柏树,他就赶快跑出去看;他一时间还没有省会过来,突然就赶快跑出去看。才刚一跑出去,终于知道了,他的悟缘就是这么奇怪。然后突然有一只公鸡飞到树上:“咕、咕、咕──”就在那边叫著了,他就说:“此岂不是声!”就回寮房拿了一束香,可能是一块沉香还是什么香,放在袖子里面,就进到方丈室来,把他的所悟讲了出来。
被白云山五祖禅师印可以后,他就讲了一首偈:“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就是这样子。金鸭,有钱人家也许用黄金打造,也许是镀金的。那个鸭子背上有个盖子,掀开放了香,用火点了以后盖起来,香就从鸭嘴飘出来,渐渐把蚊帐里面给薰了,蚊子就离开了。这是说那个金鸭里的香点过了很久以后,烟都已经没了;什么地方的香烟都没了?锦绣帏,也就是洞房。古时候洞房,有钱人家是用织锦的床前帐围起来,就不会有蚊子跑进去。“金鸭香销锦绣帏”,这时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外面婚宴闹酒也闹得差不多了,所以新郎倌是“笙歌丛里醉扶归”。笙知道吗?竹笙是用吹的,用一根一根的竹子做起来的笙;有人吹竹笙就会有人跟著唱歌,很热闹;“笙歌丛里”就是很热闹的地方,在那里喝醉了被人家扶进洞房来。新郎倌这时候才刚刚被扶进来,然而这时新郎倌已经醉了,刚成为新嫁娘的千金小姐,这时要跟谁讲少年时相亲的那段风流事呢?以前她在那边“频唿小玉元无事”,其实只是想要让他认得自己的声音。但这时候她也无人可讲了,因为新郎倌已经醉了,这时候只许千金小姐那个佳人心里面自己知道。克勤大师这偈里的意思是说,这个开悟明心以及眼见佛性真的很难为人解说,即使说了人家都不会相信的。这时白云山五祖禅师才跟他印可。
克勤大师后来叙述说:“先师说:‘……频唿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官人却未晓。’老僧听得,忽然打破漆桶,向脚跟下亲见得了,元不由别人。”这就是白云五祖突然间逼问他:“如何是庭前柏树子?聻?”就一手指出去,指向庭院那一棵柏树。他一时没有会意过来是什么意思,就跑出去看,是跑到外面才知道的;但也算太好了,何况那一只鸡真的是鸡菩萨,还真的帮忙他,飞在树上鼓翅而鸣,他就连见性这一关也一起解决了。自古以来明心见性一次解决的人很少、很少、很少,这都是稀有动物。这时他追忆说:“向脚跟下亲见得了,元不由别人。”原来要证的这个东西,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是自己家里本来就有的。
“这时才相信,干坤之内、宇宙之间,”干坤就是宇宙,也就是空间与时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说宇宙中间有这么一个宝物,隐密地藏在这个五阴众形之间。“已经到了诸佛出世、祖师从西方而来的时节,也只是教人要明白这一件事。如果对这个事情仍然是不知道,却只管当作自己已经知道,见了家里人就学著公案里面那些禅师们装模作样。若是遇到了一个善知识勘验他,他就向前三步,善知识说:‘不是!不是!’他又后退三步,善知识说:‘也不是!也不是!’结果他老兄礼拜了就走了。去到别的证悟禅师那边,禅师勘验他,他也许就跟人家瞠起眉毛、瞪起眼睛,不然就跟人家吐吐舌、努努嘴唇,说这样就是,”其实全都落在离念灵知里面,哪能就是!“只管作知作解、瞠眉努目”,被人家问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就把眉毛瞠高。那算什么?意思是说:“我离念灵知生来就会这样。”当然,谁不知道离念灵知生来就会这样,问题是全都落在知、解上头。佛法讲的是离见闻觉知的、寂静的、涅槃的、无生死的。这离念灵知却是始终落在六尘而不寂静,也不能住于无余涅槃中,从来都是有生有灭,一直都在六尘丛闹之中,怎么叫作寂静法?所以,学人家公案里面那些机锋,学来学去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元不知只是捏目生华、担枷过状,”人家有天眼通的人,看见天人来散花供养;他老哥看不见,就把眼睛捏一捏,冒出金星来,于是就说:“我也看见天降莲华了。”就是有这样的人,不幸的是,末法时代这种人漫山遍野啊!不是只有一个道场、两个道场,那其实都叫作“担枷过状”。古人犯了罪,如果是轻罪,项上戴的叫作盘头,铁链从这脖子上绕两圈,刚好剩下这么一点点长度,有两个厚木制成的手铐,把手穿进去,用锁锁起来,两手就这样锁在这里,这叫作盘头。担枷的人,那就是重刑犯;弄来两个厚木板,每片都是好大一方木板,上面有一个大一点的洞,下面再来两个小的洞;上面大洞是让头穿过去,就这样嵌住,锁起来;下面两个洞,是把两手伸过去,也一样锁起来,前往发配的地方时就把这个大木枷担在肩上,一路走到目的地,这叫作“担枷”。因为要用脖子担著它,发配边疆时就是这样子行远路,往往磨破颈子的皮,真的很苦。不但如此,还要黥面;或者在脸颊上,不然就是额头上,用铁制的火章烫著被发配边疆的地名。那可不像现在刺青可以用雷射除掉,古时是没办法的。而且,这一烫上字去,一生就消不掉了,是一辈子留在脸上的记号。那发配的路上有多么辛苦,以及要被欺负,也就不谈了。到了那边还要自己亲自把状子,也就是移交的文书亲自递上给县老爷,就叫作“担枷过状”,真的很痛苦。
也就是说,所有悟错底人就好像那一些担枷过状的犯人一样,心里真的很苦;因为不论他们怎样瞠眉努目,都只懂得学人家那一些表相;也全都是捏目生华,全都是担枷过状;这样一生蒙混著过日子,老是担惊受怕,不知哪一天会被人家拆穿底蕴,那不很辛苦吗?所以说参要真参、悟须实悟,千万不要笼统真如、颟顸佛性。所以,克勤禅师骂说:“这些捏目生华、担枷过状底人,何曾得自在安乐?”又说那些人所谓的解脱生死,所谓的自在安乐,其实全都“如红鑪上一点雪去。”红鑪上的火正旺,那么一丁点的白雪投进去了,一忽儿就溶失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意思就很清楚了,开悟其实是很困难的;不是现代才如此,而是古时候就已经如此了。哪有可能诸方大师都悟对了,就只有我一个萧平实悟错了?
下一篇:14、《实相经宗通》摘录
上一篇:12、《楞严经讲记》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