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平实导师 著
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如心者,是落入意识境界中,与常见外道合流,名为佛门常见外道;以六识之自性(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知性、警觉性)作为佛性者,是与自性见外道合流,名为佛门自性见外道。近代佛门错悟大师,不外于此二类人之所堕。
以六识论而主张蕴处界缘起性空者,与断见外道无二:彼等舍寿时若能灭尽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彼涅槃必成断灭故,名为佛门断见外道。此类人恐生断见之讥,随即益以“意识细心常住”之建立,则返堕常见之中;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因缘生”故,不脱常见外道范畴。此等人,皆违声闻、缘觉菩提之实证,亦违佛菩提之实证,即是应成派中观之邪见也。(扉页-1)
《楞严经》既说真如心如来藏,亦同时解说佛性之内涵,并阐释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六入全属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生,附属于如来藏妙真如性而存在及运作。如来藏心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妙真如性即是如来藏心体流露出来之神妙功德力用,诸菩萨目之为佛性。
此经所说法义,迥异诸经者,谓兼说如来藏与佛性义,并将蕴处界入等一切法摄归如来藏妙心与其功德力用之中。其中法义甚深、极甚深,谓言词古朴而极简略,亦谓其中妙义兼含地上菩萨之所证,绝非明心后又眼见佛性之菩萨摩诃萨所能意会,何况尚未实证如来藏之阿罗汉,更何况未断我见之应成派及自续派中观师?其余一切落入意识境界之当代禅宗大法师,皆无论矣!有大心之真学佛而非学罗汉者,皆应深入熏习以求实证之。
------------------------------------------------------
目 次
自 序………………………………………………………………………………序001
第一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释义…………………………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221
第二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上承第一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243
第三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上承第二辑) ………………001
第四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上承第三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073
第五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上承第四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269
第六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上承第五辑) ………………001
第七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四(上承第六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259
第八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上承第七辑) ………………001
第九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上承第八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065
第十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上承第九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七………………………………227
第十一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七(上承第十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143
第十二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上承第十一辑) ……………001
第十三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上承第十三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133
第十四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上承第十三辑) ……………001
第十五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九(上承第十四辑) ……………00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099
------------------------------------------------------
自 序
《楞严经讲记》是依据公元二○○一年夏初开讲《楞严经》时的录音,陆续整理为文字编辑所成,呈献给读者。期望经由此经的讲经记录,利益更多学佛人,藉以生起对大乘法教的仰信,愿意景行景从而发起菩萨性;亦藉此书熏习大乘法义,渐次建立正知正见,远离常见外道意识境界,得断我见。同时可由深入此书中所述法义的如实理解,了知常住真心之义,得离断见外道邪见;进而可以明心证真,亲见万法都由如来藏中出生,成为位不退之实义菩萨,亲自观察所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常见外道所堕之神我。并能现观外道所堕神我,实由其如来藏所出生之识阴所含摄,不外于识阴范畴。乃至缘熟之时可以眼见佛性,得阶十住位中,顿时圆成身心世界如幻之现观,不由渐修而成,一时圆满十住位功德,或能得阶初行位中,顿超第一大阿僧只劫三分有一 。如是利益读者,诚乃平实深愿。
然而此经之讲述与整理出版,时隔九年,岁月淹久,时空早已转易;当时为令学人速断我见及速解经中如来藏妙义而作简略快讲,导致极多佛性义理略而未说,亦未对部分如来藏深妙法义加以阐释,已不符今时印书梓行及流传后世之考量,不符大乘法中菩萨广教无类及显示胜妙真如佛性义理之原则。是故应当加以深入补述,将前人所未曾言之如来藏深妙法义中,可以梓之于文者,以语体文作了大幅度增删,令读者(特别是已悟如来藏者)得以前后再三阅读思惟而深入理解经义。由此缘故,整理成文之后,于润色之时特地作了补述及大辐度增删,令读者得以一再阅读深思而理解之,藉以早日转入菩萨位中,远离声闻种性;并能弃舍声闻法义之局限,成真菩萨。此外,本讲记是正觉同修会搬迁到承德路新讲堂时所讲,当时新购讲堂之录音设备尚未完善,更无录影设备,是故录音时亦有数次漏录情况,只能在出版前另以语体文补写,一并呈献给读者。
这时成佛了,如来藏原有的明觉之性,不必再经由六知根依循于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等相运作,直接了知六尘诸法;却也可以依附于六知根而住于人间,使如来藏妙觉明性在六知根中都能出现运作。这时是六根互通的,也就是佛地的佛性在六根中的每一根,都可以各作见闻嗅尝觉知等六种用途。那时在眼根中也可以生起声觉、香觉、味觉、触觉、了知等功德,六知根都可以互通。当六根互通时,一定得要用眼根、耳根来见色、闻声吗?当然可以不用,可以用意根运作就行了。那时意根也可以作六根使用,为什么你不用意根呢?
意根是无色法,这样一来,你若是想要到无色界或色界天去,不论是哪一天,都可以随意自在啊!从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稍微了解一点点诸佛的境界了!诸佛随便用六根中的某一根,就可以度十方三界一切众生,因为六根互通嘛!所以只要意根一起作意,都不必加行,有缘则应。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可是这个境界,对于妙觉菩萨而言,却是无法作到的,所以真的很稀奇。这个道理就是“寄根明发”,可以显现在人间的粗色质地色身中,显现的却是佛地的极胜妙功德性。因此,所有大阿罗汉们都不能不心服,都心甘情愿、心服口服地依附在 释迦佛座下。从这里,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三明六通大阿罗汉距离佛地是多么遥远!所以佛地真是不可思议。
------------------------------------------------------
《楞严经讲记第十五辑》网页之【内容连载】:
§内文
【阿难即从坐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讲记:阿难随即从座位起身,因为已经听闻 佛陀的开示与教诲,头顶礼敬而且钦奉忆持于自心之中不会失去了,就站在大众之中重新再向 佛陀禀白说:“如同佛陀所说五阴法相之中有五种虚妄,众生当作是本有的能知之心,我们这些人平常未曾亲蒙如来作出这么微细的开示。而且这个五阴区宇是应该同时一并销除呢?或者是从色阴开始次第销尽到识阴区宇?而这五重区宇,又是到达什么地步才是究竟销尽的边界?惟愿如来发起及宣扬出大慈之心,为这个法会中的大众清明心眼,也把这个开示留给末法时世的一切众生作为将来修习佛菩提时分辨真伪的慧眼。”佛陀就告诉阿难菩萨说:“精微真实胜妙的真觉光明,是本有的知觉而圆满清净的,不会停留于有死生的五阴以及种种尘垢之中,种种万法乃至虚空都是因为虚妄想的缘故所生起的。这个元来就在的本有知觉胜妙光明真实的万法之精,众生却由虚妄想为藉缘而发生各种三界中的器世间,犹如演若达多迷失自己的头而妄认外影为自己的头一般,向外寻求五阴及世界的来源。而众生的这些虚妄想本来就是无因生起的,是于虚妄想之中错误地建立,而说五阴的出生纯粹是因缘性;若是迷于因缘、不懂因缘法的人,就宣称五阴的出生是自然性;而那个无边的虚空性,犹是真正从虚妄想中幻生的,不是实有虚空性。这些凡夫或外道们所说的因缘生、自然生,全都是众生依虚妄心想错误认知而作的测度。阿难!因为知道五阴与世界是以虚妄想作为因缘所生起的,所以为大众解说虚妄出生的因缘;若因为虚妄本来就不存在,就为大众解说虚妄因缘其实是本来就无所有,何况是对不知因缘也不知道虚妄想而推给自然性的人呢?由于这个缘故,如来才会为你们发明说:五阴出生的本因同样都是基于虚妄想,你们的身体则是先因父母的虚妄想才能出生的,然而你们的心如果没有想─没有了知─就不可能来到父母的了知境界中传接生命了。”
阿难听完 世尊的开示以后,又为末世大众提出请问,让大众明白:世尊是特别为大众作了这些开示。因为对五阴和如来藏妙真如性之间的关联,像这样作出非常详细的开示,这是 佛陀在其他的经典中都不曾讲过的,只有在这部《楞严经》中才作了这样详细而全面性的完整开示。大家应该因此而感恩戴德,不要辜负了 世尊的大慈大悲,当然也就应该遵照 世尊的咐嘱,一起救护末法时世的学佛众生。阿难又为大众请问:“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又进而请问说:这五重的五阴区宇,是应该修到什么境界时,才算是每一阴已经破尽?由此可见阿难菩萨是如何为后世末法学佛众生著眼了。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精真妙明”的如来藏与祂的妙真如性,是本来就清净而不是修行以后才清净的;而真心如来藏的知觉也是六尘外的知觉,并且是本来就有的知觉,不是受生出胎以后才有的见闻觉知中的知觉,所以称为本觉。这个本觉是不会被六尘中的贪瞋痴所污染的,也不会停留于生死及尘垢中而被拘系;却能出生万法,乃至虚空也是众生因为妄想而生起于觉知心中,而这虚空一法却只是如来藏所蕴含的万法中的一法而已。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不懂佛法的人,总是认为佛法所说就只有四圣谛与因缘法,迷于正因,就不知道佛法是在探究万法的本源,所以外于如来藏或否定如来藏之后而说佛法,于是误认为一切有情及世界山河,全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些人都是迷于自己本来就存在的头,却因为一直都是向外瞧而不懂得反观,所以看不到自己的头所在,然后就如同演若达多一般迷头认影,向外到处求索自己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头──万法的本源。众生也是一样,迷于自己本就存在的如来藏与佛性,向外法五阴之中遍寻不著常住法,于是不信有如来藏,也不信有佛性可以眼见,更不信未来世有佛性可以使自己发起成所作智;于是就在虚妄想之中建立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的理论,这就是被无始无明所迷惑而妄行建立因缘性,称为“于妄想中立因缘性”,然后就正式排除实相法如来藏与佛性本觉。
#p#page_title#e#“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迷惑于因缘法而不懂因缘法的愚痴众生,干脆说众生的五阴与山河大地的出生,都是因为自然性,全都是自然而然就自动出生的,于是成为自然外道。若是依于法界实相来说,不论是否定万法生因的如来藏,而认定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的人,或是认定万法是自然生、自然灭的人,全都是依凡夫众生虚妄的觉知心想像而生起的错误认知与执著,并不是真实佛法的所说与所证。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知道五阴是无明虚妄想以及虚妄造业而生起的,就为他们解说各种会促使五阴生起的虚妄因缘。然而虚妄想和虚妄所造的种种业,其实本就虚妄而不存在;真实存在的还是如来藏和祂的佛性──妙真如性,因此菩萨证悟后都说虚妄的因缘法其实本来就不存在,都是由于不知实相而单在现象界中观察五阴的由来,才会说五阴是因缘生、因缘灭。世尊说这一类人都是迷于因缘法的人,因为 世尊在四阿含中所说的因缘法,其实都是依入胎而住的“识”─本住法如来藏─而说的,如来藏才是众生五阴与世界的生因;如果没有能够入胎而住的本识如来藏,就不可能在母胎中藉父母为因缘而出生色阴,也不能再藉色阴而出生识阴六识,自然也就没有受想行三阴的出现与存在了。众生都执著于自己的了知性─想─识阴的了知功能,因此而产生了错误的见解;所以五阴的出生与坏灭,本来都是缘于众生的虚妄想,以及虚妄想所缘的觉知心的了知性──想;若是灭除了知性──想,虚妄想即不可能出生,更不能来到父母了知性存在及运作的当下来受生。一定要有虚妄想而想要保持五阴了知性的存在,才会来父母之想中受生;这时若是没有了知性──想,父母也不可能和合,而自己也不可能来入胎,所以说:“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讲记:“如同我先前所说,由于心中想著酸醋的味道而使口中有唾涎出生,由于心中想著登上很高的悬崖而使足心有酸酸的感觉生起来;然而悬崖并不是真实有,酸醋之食物也没有真的来到自己的口中,那么你的身体如果不是由虚妄的种种法合成的,口水又如何能够因为醋梅等食物的虚妄谈论而生出来?由于这个缘故,应当知道你们现前的色身,就称为由坚固性所出生的第一种妄想。
就从这个我所说的面临高处而了知的心,能够使你的身形真实领受到酸涩的感觉,这种色身上的酸涩感觉则是由于有想─有了知性─而使受出生了,因此而能触动色法的身体;所以你如今现前身体有所顺益或违损,顺违等二种情况同时可以显现而不断运行,这就名为虚明性而不是物质性的第二种妄想。
由你的忆念与思惟审虑,来使用你的色身;而色身并非思虑忆念的心法一类,你的色身却又为何会因为觉知心随时生起的念头所使唤、而在种种六尘中摄取影像呢?当觉知心生起时就会有六尘等有色诸法被摄取,而能够与觉知心中的作意或欲望相应;这个了知性在清醒位中就是能知的心,睡著以后就成为种种梦境中的心;那么就在这个状态下由你的了知性与作意,摇动了虚妄法中的五尘中的种种情境,这就名为想阴融通色法的第三种妄想。
时时变化的真实理是永远都不会停住不动的,行阴则是不断持续运作而暗地里都在变移著,所以指甲渐渐增长而头发也逐渐在出生;随著日月的消逝,气力缓慢地销减而容貌也缓慢地变皱;这样子从白天到晚上不断地互相接替著,然而大众却从来都不曾觉知或领悟到这个行阴;阿难!这个行阴若说不是你自己,又如何会在身体上有种种暗中的变迁?如果因此就说这个行阴必定是真实的自己,那你为何无法在念念之中就觉察出来呢?那么你身中发生的种种不同的行阴,一直都是念念变化而不曾停住,就名为幽隐难觉的第四种妄想。
而且你的识阴觉知心处在很精明、澄湛而不摇动之处,就把这个觉知心名为恒常不坏的话;但这个离念灵知处于身中运作时,却都不能出离于见闻觉知之外;如果说这个离念灵知确实是精明的真我真实心,就应该不容许会熏习各种虚妄法,却是什么原因而使你们曾于昔年看见某一种奇物,经历了许多年岁以后都不曾再忆想它,而且连自己已经遗忘那个奇物以后都还不曾发觉自己已经遗忘它了;又于后来忽然重新再目睹以前所见过的异物时,为什么却发觉自己的记忆仍然那么清楚分明,从来就不曾遗失了这种记忆?那么这个精明而了了能知的澄湛不摇之中,念念都在受熏著种种虚妄诸法,你对此又有什么筹量与打算呢?难道还要把祂认定为真实的自我吗?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澄湛了知的心并非真实常住心,犹如急流的大江之水,远望犹如恬静不动一般;其实是流得很快而不能从表面上看得出来的,并非是没有在流动;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有觉知心的根元,又怎么可能会受觉知心的熏习呢?假使不是把你的六根修到互用而且可以随意和合或分开,这一类识阴的虚妄想就不会有灭除的时候;所以你现在于见闻觉知之中串习或多或少的种种法;那么这个澄湛了知的内心中的罔象虚无,就是第五种的颠倒细微精明的了知。”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每一人都是由于有了知性,才有可能会出生五阴。既有了知性存在,就会与色身互动了;所以想到酢梅时,口中就会觉得有酸味而使口水自然出生了;每当想到以前所攀附过的悬崖时,足心就会酸涩。然而心中设想酸梅与悬崖时,酸梅并没有来到自己的口中,而自己也没有去到悬崖上站立;一定是因为色身与觉知心可以有所互动,而觉知心与这些互动的世间诸法,必然全都是虚妄一类的法性,才可能互相影响。“伦”是某一个种类,“虚妄通伦”是说全都是与虚妄性相通的种类。正因为觉知心与色阴都是虚妄性,才有可能熏习这些虚妄法而产生了如来藏心中的记忆;所以后来只是回想以前所吃的酸梅与所攀附过的悬崖时,觉知心虽然并非物质,还是可以使物质的色身产生回应。而真实心是不可能熏习这种虚妄法的,只有觉知心与色阴才能熏习这些虚妄法,所以这个功能其实是缘于色阴的“坚固第一妄想”而来的。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在这个“临高想心”的举例说明中,大家都可以领会到:只是非物非色的觉知心的想像,就能使物质性的色身确实领受到足心的酸涩。这其实是因为觉知心有所领受而产生的,所以觉知心能够动发物质性的身体功能。于是由于心中大喜或大瞋,就会使色身产生或顺或违的受益或损害的情况发生,这正是受阴虚明妄想所产生的。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使”是运用或促发的意思,如同一般人说的“使唤”的意思。当觉知心中忆念与思虑时,就可以促使色身产生反应;然而色身并非无形无色的心等一类,也不是觉知心所想像或思虑的非色一类,却可以互知互动;所以当觉知心想要了知色尘像时,色身就会依照觉知心的需要而将色尘像摄进来让觉知心了知。这个觉知心与色法的色尘影像,并不是同一类的法性,觉知心是心,无形无色;色身与色尘影像都是色法,并不是心,却可以互相融通;不论是在清醒位或梦中,觉知心都可以和色法相应,这就是想阴了知性所产生的融通妄想,这是第三种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每一个人的色身都是每天暗中不断变化著,不曾停止过;譬如指甲的生长,头发的生长一般;成年以后,大家也都同样一日又一日渐渐销减了精气,而容貌也每天都日渐在增加皱纹之中;可是大家都没有办法在每一刹那中观察出来,这一定是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真实心在运作著,因为这确实不是觉知心所运作出来的。然而这也只是一种现象,不能说这种现象就是真实心。而这一类的心行其实是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都潜移密化著,从来不曾停止过;这样的身行行阴是与觉知心的行阴同样都念念不停地运作著,这就是第四种很幽隐的行阴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每一个人身中都有真实法如来藏与虚妄法五阴同时并存,同时共同在运作著;真实法不会熏习世间万法,不会改变其永远如如不动的法性,所以永远学不会世间万法;能熏习的永远都是虚妄心,而虚妄心永远不会变成真实法,因为真实法是本来就真实,不是经由修行以后才变成真实法的。真实法是函盖虚妄法的,也是遍于一切法中,不会被局限在虚妄的见闻觉知之中;而错悟大师们自以为真实法的澄湛不摇的离念灵知心,却被局限在见闻觉知心中,只能了知六尘及六尘中的诸法,无法了知以及运作六尘以外的诸法,譬如刚才所说的日运月移而日渐生长以及老化的种种行阴;也不能记忆很久以前的种种事情,总是忘了很久以后,又突然从真实法中记忆起来。所以真实法??遍于一切法中,不受限于见闻觉知之中,由此可见离念灵知心只是识阴,每夜中断而不存在,又怎能够记持一切所曾熏习的种种法呢?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世尊特地向阿难以及大众说明:识阴修除语言文字妄想以后,与定相应时虽然可以澄澄湛湛,看来似乎是不摇不动的真实心;其实只是如同河面很宽的急流水一般,看来水面是平静无波而似乎没有在流动,其实流得很急,因为宽广而不容易看见水流得很快。同样的道理,识阴六识就如同急流水一般,非常快速而平静地运作著;即使是住在定中一念不生时,也一样是快速在运作著,所以同样是刹那刹那都在了别的;而识阴就在这样快速运作的情况下,藉用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了知性,来领受种种六尘中的世间法熏习;于是就使佛性─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分出六个部分而分别在六根之中熏习种种世间法。这必须要经由如来藏金刚三昧的熏习与实证,再以远离六根功能的执著而住于自心内境,以“反流全一”回归佛性的方法,历经百劫勤加修习而修持静虑,才能达成“六根互用合开”的妙觉菩萨的功德,“识阴区宇”的种种妄想才有可能灭除,这才是识阴的边际。要这样实修,才能灭尽识阴的“颠倒细微精想”,成就妙觉菩萨六根互通的“识阴尽”境界,然后才能进而成就究竟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