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0 P143-153
答10:
传圣法师来文:
【其实,祖师菩萨之功德三昧与诸地位中之菩萨三昧,功用大有差别;因祖师是无相功德三昧,地位菩萨则是有相功用差别三昧境界,故不可混为一谈。祖师之功德三昧是:当祖师证悟真如时,即是真如三昧,即具真如三昧之功德受用;证知此法无依,即是无依三昧,即具无依三昧之功德受用;此法无相,即是无相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无念,即是无念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无动摇,即是金刚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离戏论,即是无戏论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若虚空,即是虚空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无愿求,即是无愿求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无所得,即是无所得三昧,并具此功德;此法无悭,即是无悭三昧,并具此功德……吾若俱说,究劫不尽。故四祖语牛头禅师曰:百千三昧,本自俱足,不假外求,一切功德,亦复如是。故知宗门所言一切三昧功德不离方寸,不离真如心体,自与地位中菩萨之有相功用及有境界之三昧不同。故达磨云:若离体说法,则为相说,非说法也。若具宗门根性之学人,纵是阅华严经,了知菩萨种种功用三昧,现不可思、不可议之神通变化,度化百千亿众生证无生法忍,亦视为等闲,如同儿戏,而无丝毫欣慕之心。若作圣见,若生胜解,即不是也。】
谨答:
根据《六祖坛经》的记载,神秀派僧人志诚到曹溪六祖慧能座下听法,以便回去转述予神秀知晓。然而,志诚还是被六祖识破盗法者身份,只好据实以报。六祖反而问僧人志诚:“‘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六祖说神秀所说之诸恶莫作为戒,诸善奉行为慧,自净其意为定,实是不可思议;六祖却说他所见之戒定慧有别于神秀所说,因为神秀所说戒定慧可以接引一般修学大乘之学人,而六祖所说戒定慧是接引大乘学人中最上根器者。六祖所说之戒定慧乃是以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而说,自心如来五戒不受,受五戒者乃是五阴故;众生五阴由于一向与我见、我执相应,而我见我执又恒与贪瞋痴慢疑及诸邪见相应,因此需以五戒来制止众生造诸恶作,倘若能够不造诸恶,也就是持五戒了。自心如来虽然聚集众缘而出生五阴,然而却恒不自知我,一向无我、无所得,乃至无“无我”与无“无所得”可得,是真无我与无所得,因此不与诸根本烦恼、随烦恼相应。
由于意根执六识之功能体性为我,众生以五阴之见闻觉知为我而恒于六尘了知与领受境界,意根与意识因而专念世间六尘散乱之行,心念无法止息攀缘、不能安忍于无所得之中;若能够自我观察而不于六尘染著,即能让意根随意识止息于六尘之攀缘而安住下来,这样就是定。但这只是从世俗法蕴处界五阴来说定,不是大乘定;自心如来却一向离于六尘之见闻觉知,不是修行以后才离六尘见闻觉知性;一向不于六尘分别、取舍、贪厌而有所染著,所以自心如来于六尘恒是如如不动,不需观察修行,一向如是而不是修行以后才变成如此;这就是大乘法中真实的定,却又同时也是一切意识觉知心所证禅定、三昧之本源。
大乘学人不造诸恶作,不于六尘染著攀缘之余,能够广行十善业道,这样断除恶法修集善法,如是所行,已经能够解脱于三恶道之缠缚,也是朝著大乘佛菩提道之路修进,具足了拣择的智慧而行布施(无畏施─不杀、不盗、不邪淫)、持戒(不造作诸恶)、忍辱(不两舌、不诳语、不瞋)、精进(诸善奉行、法门无量誓愿行)、禅定(心不染著六尘,决定不再反堕于外道见中)。因此,六祖说能够依于神秀所说之戒定慧而行的,实为不可思议之大乘行者,那是接引大乘行者的法。而自心如来虽然不于六尘见闻觉知,然而却能够善分别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相,了众生心行而运行不乖,安住于第一义之无我、无所得,不于五阴诸法相动念生起我见与我执;因此说自心如来能于无我、无所得之无分别中而广作分别──此分别非是见闻觉知心于六尘之分别──于五阴诸法中广作分别却又无我、无所得,此无我、无所得,是本来就无我、无所得,非是见闻觉知心经由修行、分别、取舍而得之差别境界,这才是接引上上根人所说的法。此种善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不动心之正“慧”,乃是一切智慧之母,一切世出世间之智慧皆由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而生故。
六祖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神秀所说之戒定慧是离于自心如来心体真如法性,而以五阴诸法之事相上而说的有相戒、世间定、世间慧,所以是取相而说戒定慧;若取相而行戒定慧,未能亲证自心如来,即无法了知此戒定慧所由来之本体自性;一切万法皆是由此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而生故,由于自心如来之无我、无所得、无分别,所以能因果不乱的成就十法界之异熟果、解脱果、菩提果。异熟果五阴持戒不犯、制心一处而不于六尘起染著,心能得定、广行十善业道而具拣择慧,依于自心如来而成就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六祖所说之戒定慧,是以自心如来心体之真如法性而说,自心如来是戒身之体、定身之体、慧身之体、解脱身之体、解脱知见身之体;戒定慧本来具足,因此能经由闻思修证而成就菩提果之法身,亲证自心如来者才能了知此真正戒定慧之法,这不是神秀大师所能知道的,当然也不是大德所能知道的,因为这是只有亲证如来藏的人才会知道的。
而四祖道信禅师对牛头法融禅师说:“夫百千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所说之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与六祖(非大德所说为达磨之说)所说:神秀大师离自心如来心体而说戒定慧,则为相说,非真实戒定慧之法,乃是同样的针对自心如来心体之体性而言,不是大德所说的故意不明白诸法的觉知心。虽然自心如来本然具足一切戒定慧门,但这并非是指亲证者之五阴于亲证自心如来以后,即能自然具足了戒定慧,因为理上与事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大德的过失就是常常把理与事混同在一起,才会有种种谬说写出来流通。因为证悟之后,未作事修以前,五阴尚未究竟转依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故,五阴所行之法不能与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相应故。一切万法、百千三昧、神通变化、河沙功德,皆由亲证自心如来之菩萨以实相般若慧为根本,不舍五阴十八界经由悟后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而渐次修行、引发出来,这也正是楞严所说的“理则顿悟,事则渐修”的道理。并非亲证自心如来以后不经修行就能引发乃至具足,有佛证悟宗门之后所说之教下经文为证故,大德对此不可不知。
如《解深密经》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谓地狱识;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云何善知方便?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世尊说已经亲证自心如来的菩萨,若能如实的了知八识心王于三界的现行运作差别相;如实的了知自心如来安住于三界,而善于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了别真如法相;如实的了知七转识被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缚的行相,而能让七转识出离于烦恼障与所知障;如实的了知能对治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心与善心所的增长与积集,并如是而修、而让其增长与积集;如实的了知被烦恼障与所知障所杂染的烦恼心与心所的行相,此杂染之心与心所被对治时之衰退与减损相亦如实了知;如实的了知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以无所得为方便而修学令得圆满,诸解脱胜处及与遍处之入、住、出皆得自在,而不堕于声闻与独觉之有余无余涅槃。菩萨能够善于了知此六处,就能够于修学圆满时引发菩萨之诸多广大威德;换句话说,倘若不是如是修如是行,而能够引发菩萨诸广大威德者,无有是处。
根据 世尊所说之次第,要先善于了知八识心王的十六种心行差别法相,首先是不可觉知坚住器识──阿陀那识,此阿陀那识即是自心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因其于三界现行时之殊胜无漏功能性而另立其名。此如来藏心之无漏功能性,只有亲证自心如来者方能现前观察与领纳,非是以觉知心之变相为悟者、打听密意者乃至一般解悟者所能够了知。接著即是意识与意根于六尘境界之了别觉受差别行相,以及意识与意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受了别觉受所系之行相,乃至九次第定一一定中境界意识与意根之了别行相,都要能够如实的了知。仅是善知心生这一项,所要具备的条件就得是真正亲证自心如来而不退者,依于所证得之实相般若进修种智而如实观行转依者,方有能力了知。
如大德所说:“祖师菩萨之功德三昧与诸地位中之菩萨三昧,功德大有差别,因祖师菩萨是无相功德三昧,地位菩萨则是有相功德三昧境界,故不可混为一谈。”真正证悟之祖师菩萨即是已经亲证自心如来而不退者,既然是不退于所证悟之实相般若,那么要发起诸三昧广大威德,应该是要依世尊之言教而修而行才能发起,大德怎可信口雌黄的说禅宗祖师于证悟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时,即已具足诸功德三昧而更胜于诸地位中之菩萨? 龙树菩萨与 马鸣菩萨亦是祖师菩萨,然而却未曾留下任何言句说他们已具足所有功德三昧,不是归属于诸地位菩萨数;相反的,世尊却说 龙树菩萨于南天竺弘扬大乘,破有无见,证得初地欢喜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依大德所说,是否认为 龙树菩萨的证境反而不如禅宗祖师的明心智慧?可是为何真悟的古今禅宗众多祖师们写不出像他一样胜妙的论著来利益众生?经中又明说般若正观现前的人是七住位菩萨,眼见佛性者是十住位菩萨,则禅宗祖师明心的人才只是七住位而已,但依大德所说,禅宗祖师是一悟就成佛的,所以不历菩萨三贤十地阶位;既然大德认为一悟就是佛地,而龙树只是初地的菩萨,那么大德的意思是不是说 龙树还没有开悟?
当知一切菩萨皆是乘于明心之后所证的实相无相究竟无所得之般若智慧,才能进修道种智增上慧学,然后才能进入初地的;世间没有不悟如来藏的诸地菩萨,也决定没有不悟的般若正观现前的七住菩萨;可是菩萨明心以后才能渐次修学种智而入初地,然后进修四禅八定而发起广大威德之增上心学,能于一念现起入于诸多三昧;于三地时加修五神通而生起意生身,也能一念能见多佛国土、一念见多如来者,乃是能分别、能受诸觉受之意识去修证如来藏一切种子而发起无生法忍大威德所致;修得道种智、修得一切等持、等至、解脱、胜处、遍处者,也是能分别、能领纳差别境界之意识心去修得的;然而诸地菩萨修得道种智、诸解脱胜处遍处、一切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时,也同时如实了知:道种智、诸解脱胜处遍处、一切不可思议神通变化皆不可得,乃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之实相无相究竟无所得为方便而修故。大德甚是愚眛,完全不懂成佛之道,却以自己小相、狭略之心,竟然将禅宗祖师所证不到的诸地菩萨般若种智、种种功用三昧、不可思议之神通变化、度化百千亿众生证无生法忍,视为等闲之事、视为儿戏;不知这都是禅宗祖师悟后无量劫才能进修的法要,不知佛菩提道种种修道之次第与内涵,狂妄无知的高抬禅宗祖师的证境果位,今日正德若不辨正之,诚恐大德将来不免陷害未来禅师成为大妄语的罪魁祸首。由理证及教证上看来,大德所有言说皆是自身之虚妄想像,应该自说自承担,不要强拉禅宗错悟祖师作奥援,也不要强拉真悟禅宗祖师开示来证明自己,而任意对祖师之开示语录断章、断句取义而混淆视听,大德此举有损一切正信禅和及出家法师之形象,实不可取也!
#p#page_title#e#大德又言:“宗门所言一切三昧功德不离方寸,不离真如心体,自与地位中菩萨之有相功用及有境界之三昧不同。”然而真如心体是哪一心?真如心体何在?大德还知否?由大德所写此文中,证明大德其实都不知道。禅宗祖师所悟的真如心体,决定不是大德所说的不明白的觉知心、也不是大德所说的了了分明的离念灵知心,而是第八识如来藏,这才是禅宗真悟祖师所说、所悟的真心,不是错悟祖师与大德所说的真心,返观大德所“悟”的却是保唐禅师那一类错悟祖师的觉知心意识。
大德既说宗门一切三昧功德不离真如心体,请问:诸地菩萨都还没证得真如心体吗?可是诸经中明明说:七住菩萨都已经证得真如心体了。佛又说证得真如心体的人,才只有根本无分别智而已,未得更胜妙的后得无分别智,只有总相智而无别相智,更无诸地的道种智。可是诸地菩萨都是具足这三种智慧的,难道会像大德所说的那样远远不如禅宗祖师所悟的总相智、根本智吗?大德对自己所说的互相矛盾之处,难道不必再写文章、印出来为大众解释一下吗?
大德若说禅宗真悟祖师所悟的真如心体,不是如来藏心体,可是 佛明明说真如心体即是如来藏;那么大德的意思是不是说“真如心体有两个或三个以上”?所以大德才会说:一个是宗门所悟的真如心体?而另一个是教下所悟的心体?二个心体不相同?有请大德发起悲心,再写一篇妙文解释,利益佛门四众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