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增加〈赞佛偈〉
佛世时,大众请法前先赞佛德 1,闻法后亦赞佛以示欢喜接受 2;又,大众凡有集会,应当赞佛功德(若有关于法义处,则应由有辩才者、能说法者赞说)3。赞佛即是恭敬供养,有大功德。4
佛陀示现灭度后,(1)说法者于说法前,先行赞佛 5;(2)施主请僧斋供,施主与僧众于如来圣像前各自心念赞佛,或由一僧于圣像前高声赞佛,如是礼毕方才就食 6;(3)坐夏安居,诸事供养无缺,僧众于集会、食时赞佛(斋时依次坐定,大众可诵一制式赞佛偈,然后进食),如是衍成规矩。然此斋前、斋后的简单仪式,经过历代演变之后,内容增加,但“赞佛”却消失 了;这个缺失曝露了佛门大众普遍不知集会应当“赞佛”乃是十方诸佛常法。
从唐朝义净法师的撰述也可知悉赞佛是佛弟子最基本的本分事。佛世及后世的西天僧众,日常行道都以赞佛为先,而且赞佛时都是具体陈述、赞叹如来功德;相较于后来中土僧众但称佛名号的习惯,前者更能令佛弟子体会如来圣德的广大宏深,心生敬仰。7
依此脉络,建议〈二时临斋仪〉增加〈赞佛偈〉。赞佛应以诸法实相赞叹如来真实功德,文字平易,具体叙述佛身庄 严、功德旷远,较易摄受初机学人及三贤位菩萨。故取佛门四众熟悉喜闻之赞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8
(三)献佛供养
念供养是以称佛名号来表示供养,之后则是食时应有的作意及自勉。
1.念供养
称念佛名号之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如果有人心思散乱,进到寺院塔庙只是出口称名一声“归命如来”,就已经注 定必可成就佛道。9 信有如来、归敬如来,仅是一信称、一合掌、一礼拜,就已注定未来必然具足佛道所需一切信心资粮。
现今文献中,可找到的“斋佛仪”最早古本,是宋元时代的中峰明本国师(公元1263 年-1323 年)编纂的《三时系念仪范》10,在“南无常住十方佛、法、僧”之后,仅列了“本师 释迦牟尼佛、大悲 观世音菩萨、护法诸天菩萨”。后世可能是依摄受四众的因缘,随宜增列称念归命佛菩萨的圣号。
〈二时临斋仪〉之献佛(供养),是称佛名号以示一一供养。 此念供养是以 释迦牟尼佛的法、报、化三身佛为始:“供养清净法身 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 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 释迦牟尼佛。”诸佛都有三身,第八识是自性法身,报身则有自受用身以及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另有他受用身令诸地菩萨于色究竟天亲近之;又有应化身依度 生的广大因缘在十方世界示现度化众生;另有偶尔随念一时因缘的化身,这也是成所作智之所变现。而历史上的 释迦牟尼佛则是应现而来的真身,具足法、报、化三身;入地菩萨所见如来真身,依其证量可感应如来他受用报身。
此处念供养是以本师 释迦牟尼佛为例,别称法、报、化三圣号,彰显成佛必圆证三身。此首句清净法身佛者,提醒学人学佛当以法身为证悟标的,不应外于正法第一义谛别觅本心。 在本师佛三身圣号之后,依新版〈佛前大供〉增列“药师琉璃光王佛”;药师佛之次,为“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世界众生有深厚因缘,接引的众生函盖上、中、下根器,是性障深重众生出离“五恶趣”(指娑婆六道五趣)的重要依怙 11, 故常称颂 阿弥陀佛圣号有大利益。学人以殷重心、恳切心学法,而别别佛子各与诸佛因缘不同,诵及自己最亲近、有缘之圣号时,即使原来心有驰骛,必摄心一处,乃至感佛威神加持, 因缘转胜。阿弥陀佛之次,为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从供佛的尊位,本应以称颂已成之佛以及倒驾慈航的菩萨摩诃萨为原则;然此贤劫佛佛相授、绵延法脉,弥勒菩萨是下一尊佛,因此称颂当来下生的当来佛“弥勒尊佛”,位列 阿弥陀佛之次。 阿弥陀佛之次,原〈二时临斋仪〉中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今改为“十方法界一切诸佛”,此是由于究竟佛都无过去及未来之故,而未来佛之中以凡夫居多,因此不宜列在佛位而于诸妙觉菩萨之前受供。
接下来是四大菩萨,可依彰显的德行“悲智行愿”或“智悲行愿”的顺序称颂;而“智悲”是依果而显,故列在前。 文殊师利菩萨是倒驾慈航来示现为“法王子”,以尊重故,位居前首;观世音菩萨往劫与 释迦牟尼佛有甚深因缘,为报佛 恩故,倒驾慈航襄佐 世尊化度此界众生,故位次之。如是先依“智悲”的顺序,再依“行愿”的顺序;因此调序之后为倒驾慈航的“大智 文殊师利菩萨、大悲 观世音菩萨、大行 普贤菩萨、大愿 地藏王菩萨”12,最后接“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是即为:
供养清净法身 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 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身 释迦牟尼佛
东方 药师琉璃光王佛
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
十方法界一切诸佛
大智 文殊师利菩萨
大悲 观世音菩萨
大行 普贤菩萨
大愿 地藏王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2.〈饭食偈〉(兼述实义菩萨 纯陀大士之最后供养)
〈饭食偈〉分成三个段落:“粥有十利”四句、“三德六味” 四句、“若饭食时”四句。早斋唱诵“粥有十利”四句,接“若饭食时”四句(古本唯有唱诵“粥有十利”四句);午斋唱诵“三德六味”四句,接“若饭食时”四句。
其中“粥有十利”见载于律藏,末句“究竟常乐”亦为大乘禅子修证标的。依莲池袾宏法师所言,食粥时亦可只诵〈饭食偈〉,以粥本身也是饭食之故。13 今时道场可能随宜随众以豆浆、馒头等为早斋,则无须诵“粥有十利”四句,以未备粥故。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取自《大般涅槃经》:历史上的 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入灭时,以威德无垢称王为首的在家弟子强忍哀痛,以旃檀香木、八功德水 14 烹办了苦、醋(酸)、甘、辛、咸、淡六味皆具的甘美饮食,且所备饮食皆具轻软、净洁、如法的三德庄严,哀求 如来接受最后供养;此即这四句中的“三德六味,供佛及僧”。15 然如来三请三皆不许,不受诸优婆塞及大众备办的最后供养。法会之中,唯有大乘实义菩萨“纯陀”(梵文为“解妙义”之意)得 世尊意,知道应先行法供养,后方得请 佛陀受食供养。纯陀即向 世尊请法,世尊开示:“如来没有食身、烦恼身。如来之身已于无量阿僧只劫不受饮食,虽然临成佛时受牧羊女供养,临涅槃时受纯陀供养,实皆受。”16 纯陀菩萨知如来秘密藏故 17,以到彼岸的真实功德,入大菩萨数、得八地不动果报 18,当场与 文殊师利法王子论法应答:如来真实“常住、不变异、无为”。19 世尊又开示大众:凡我佛门四众,都应殷勤护持如来微密之藏,护持此正法的菩萨,果报广大、不可称量;而布施给护持正法的人,所得果报亦极为殊胜。20 纯陀大士以实证如来藏的功德,不住于法执,如是为 世尊行最后供养,是真正供养 如来;又由于以到彼岸的无住施即是护法,以功德无量故,得 世尊授记:纯陀已经圆满菩萨摩诃萨行,进入十地,不久成佛。21
如是当知:如来所示现生身之最后供养者,所得果报为不动地,故知于如来示现入灭前作最后供养者非同等闲;22
然,如来常住,最后供养即非最后供养,是故凡佛弟子都应对世尊行法供养。而真正的法供养,只有实义菩萨做得到: 实证正法、护持正法就是法供养;而不论是已证悟或未证悟的菩萨,以一心护持弘扬正法的法主之故,能令正法绵延无虞,更是诸如来最欢喜的法供养。此亦是《佛说华手经》所说:以香、衣、食、汤药供佛,都不能称为真供养;必须修证如来所传的最胜妙法,行法供养,才是真正的供佛。23
因此佛弟子每于食时念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内心油然生起大感恩、大惭愧,思及二千五百多年前 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留下正法及弘护正法的菩萨僧,护念我辈今日仍可闻熏佛法,如来恩德深厚难报。如是每当食时,更起大精进心,依教奉行,实证正法、护持正法,不再如世间人一般落入段食之香味触法而沉湎不出。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二句的典故,出自前文所引《大般涅槃经》的同一处,其原意是:“以威德无垢称王为首的在家众,忍悲备办最后供养的同时,亦皆作如是想:‘当布施一切众生之所需。’如是布施时,心远离贪瞋痴三毒,回向自己成就清净的佛菩提果。”如此,经典原意是“平等施食给所有大众”。从字面上看,“供养”与“等施”虽有上养与下施之不同,然经中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24,故当以供养之心普施一切人;经中又屡言四重恩者,报恩当言供养, 因此“供养”与“布施”二词皆庄严。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文原意是:“佛弟子成就身口意三净业时, 便能得到一切胜妙功德;例如受食时,不论现前是美食、非美食、柔软食、粗涩食,心皆平等无别,唯思利益众生;咽食时,一心祈愿众生远离欲界贪,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25 食毕长养力气,然后证法,最著名者即 释迦世尊示现受乳糜之后坐金刚座证道;一般学人用功修学,法喜虽有层次不同, 然在佛道正法中精进,皆是诸佛如来所欢喜者。
(四)食当缘意:“食存五观”
“食存五观”当是出自唐朝道宣律师(公元596年-667年)为出家众说沙门受正食时,应作五观,然后方食: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26 其意在于惕励出家乃是为了求道,不应像俗人一样落在衣食中,应知这些资生用具都是施主为了求福而发 心布施的,受施者当努力坐禅、诵经、持戒、行三宝事,当视饥渴为病、饮食为药,以成就道业。若能以此五观受食,就是有智者。27
现今通行的“正食五观”本来并未列入《云栖法汇》和《诸经日诵集要》的〈二时临斋仪〉,应当是后世道场为了惕 励僧众故,将之纳入斋仪中。“食时五观”本为出家众设,提醒进食时当保持清净作意与惭愧心。若为大乘佛子,则可自 省何德何能堪受道场大众护念,今日受食深感惭愧,自以菩萨僧为志,于解脱受用一体用心,以免志高而障重。
(五)法施:以〈发愿偈〉代替“所为布施者”四句
《诸经日诵集要》列了〈受嚫偈〉(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嚫”,梵语是布施的意思,“受嚫”就是受施,也就是受施的出家众赞叹施主财施(食施),并以法施回报施主,双方皆圆满成就布施到彼岸的功德。
到了后世,此〈受嚫偈〉白话成为“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本会旧版〈二时临斋 仪〉也沿用了这四句偈。
然从 纯陀菩萨摩诃萨行法供养的典故,可知大乘实义菩萨以实证如来秘密之藏----第八识如来藏为要,布施者、受施者、布施行全都归于如来藏心;以此心体平等之故,一切法从祂而出也是平等无有差别;亲证此心即是真正的圆满到彼岸,以世间实相与涅槃实际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所显,彼岸与此岸无别,此即大乘的中道观。
以此之故,大乘实义菩萨皆当实证、护持如来藏法。为勉励学子,建议“所为布施者”等四句改为发愿成就佛道、兼行法施。故参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句 28,并改为五字以维持原〈受嚫偈〉梵唱方式:
愿佛垂加护,令灭颠倒想,早悟真如心,速证无上道。(暂名〈发愿偈〉)
自性如来真实而没有形相,这心体常恒不变、本来而有, 能取的心、所取的六尘诸相都是从祂而生,故说诸法皆真如。 我已经发愿护持如来妙法、秘密之藏,祈愿如来护念我,令我修行得力,能够灭除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早日证悟本心, 圆满一切种智,快速成就佛道。
(六)〈结斋偈〉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也是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原句是“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 成十种力”;今时传诵的偈句虽稍有更动,但未减经典原意。
四、结语
五浊恶世末法时节,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不时时匡正、 提醒众生佛法正义,世道人心必坏,故当勉励佛弟子精进求道。众生皆可成佛,必是皆有法身可证,依之修行必可圆满; 此法身就是人人各有的本觉心体----第八识如来藏。当知大乘法阐释这涅槃本际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方得令声闻法、缘觉法立于不败之地,此是佛菩提道的根本依(二乘法的一切“闻思修证”及道果都由佛菩提道析分而出,实际理地皆不离第八识如来藏而有,而菩萨法以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为证悟标的)。
此新版〈二时临斋仪〉著眼于大乘实义菩萨道场的根本所依以及证法精神,勉励学子一起精进,不管学佛之路有多 么艰辛、护法道上有多少荆棘,永不轻言放弃。当时时感念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莫大恩德,努力护持法主 平实菩萨摩诃萨 29,乃至直到未来 月光菩萨弘护最后末法八十年。如是互相扶持、同心打拼,在正法中精进道业,为众生作事,完成护持贤劫第四佛 释迦牟尼世尊的阶段性任务。谨此为愿。
五、新版〈二时临斋仪〉实施例(谨供参考)
赞佛
〈赞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献佛供养
〔念供养〕
供养清净法身 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 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身 释迦牟尼佛
东方 药师琉璃光王佛
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
十方法界一切诸佛
大智 文殊师利菩萨
大悲 观世音菩萨
大行 普贤菩萨
大愿 地藏王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饭食偈〉
(早斋备粥唱诵,若未备粥即略)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
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午斋)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作观默想
〔食存五观〕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结斋
〈发愿偈〉
愿佛垂加护,令灭颠倒想,
早悟真如心,速证无上道。
〈结斋偈〉
(晚间药石仅诵此偈)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
1《妙法莲华经》卷 3〈化城喻品 第 7〉:“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 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大正藏》册 9,页 22,下 28-页 23,上 1。
2《普曜经》卷 7〈观树品 第 21〉:“有一天子,名曰普化,投佛足底, 起坐叉手,前白佛言:‘佛坐树下七日之中,坐三昧定,其定何名?’ 世尊告曰:‘定名悦食,如来以是悦食定意,昼夜七日观树不瞬。’时普化天子,以偈赞佛。”《大正藏》册 3,页 524,下 27-页 525,上 2。
3《佛本行集经》卷 50〈说法仪式品下〉:“尔时,诸比丘作如是念:‘如来已许听我等辈五日五日聚集大会,应当赞说诸佛功德,乃至赞叹说六神通诸功德等。’彼诸比丘,五日五日遂即集聚,同发一声赞佛功德,乃至赞说六神通等功德之事。于时诸人各来听法,是时即有谈论毁呰,作如是言:‘我等诸师,云何同出一音说法?譬如初学诸童子辈,合声唱读,无有异也。’时,诸比丘闻此诸人毁呰道说,来诣佛所,白如上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从今已去,制诸弟子,不得同声赞说法义,唯请辩才堪说法者。’”《大正藏》册 3,页 883,中 15-26。
4《大庄严论经》卷 10:“若人赞佛得大果报,为诸众人之所恭敬,是故应当勤心赞敬。”《大正藏》册 4,页 309,下 5-6。
5《显扬圣教论》卷 13〈摄净义品 第 2 之 9〉:“诸说法者说正法时,应先赞佛。”《大正藏》册 31,页 541,上 1。
6 详如《正觉电子报》第 162 期,第 82 页内文注脚 10 所引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受斋轨则〉。
7《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4〈赞咏之礼 第 32〉:“神州之地自古相传,但知礼佛题名,多不称扬赞德。何者?闻名但听其名,罔识智之高下; 赞叹具陈其德,故乃体德之弘深。”《大正藏》册 54,页 227,上 4-6。
8《佛本行集经》卷 4,《大正藏》册 3,页 670,上 7-8。亦见圣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 4,《大正藏》册 25,页 87,下 11-12。
9《妙法莲华经》卷 1:“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大正藏》册 9,页 9,上 24-25。
10《三时系念仪范》:“起三十五佛忏悔经(次举)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 观世音菩萨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三遍)”《卍续藏》册 128,页 128,上 1-7。 佛教界普遍认为《三时系念佛事》及《三时系念仪范》的作者是中峰明本国师,虽《卍新纂续藏经》中将《三时系念佛事》(No. 1464)及《三 时系念仪范》(No. 1465)的作者标示为“宋 延寿述”,但这应是误植, 此由文中提及“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中峯三时系念”可知。再者,永明延寿禅师是真悟者,而《三时系念》中对第一义的开示有淆讹,此亦可证明《三时系念》非宋朝永明延寿禅师所述。关于《三时系念》中对第一义之淆讹,平实导师于佛教正觉同修会出版的《三时系念佛事全集》中已说明及斧正;欲了解详情者,敬请自行恭阅。
11《佛说无量寿经》卷 2:“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大正藏》册 12, 页 274,中 22-23。《安乐集》卷 2:“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大正藏》册 47,页 18,下 26-28。
12 四大菩萨皆是如来倒驾慈航,示现为菩萨,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时有十佛刹极微等诸佛,各各从本国土,来至于此, 为欲庄严鞞卢遮那,为众会故,示菩萨形。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如是等众,皆来集会。”《大正藏》册 10,页 905,中 14-21。
13《云栖法汇》卷 2:“当食粥时,亦只念‘饭食偈’不妨,以饭食该粥故。”《嘉兴大藏经》册 32,页 581,下 9。
14 圣 玄奘菩萨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大正藏》册 12,页 348,下 24-28。
15《大般涅槃经》卷 1〈寿命品 第 1〉:“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檀沈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六种味: 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醎六淡;复有三德:一者轻软,二者净洁, 三者如法。作如是等种种庄严。……诸优婆塞各作是念:‘一切众生若有所乏,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头与头,须目与目;随诸众生所须之物皆悉给与。’作是施时,离欲瞋恚秽浊毒心,无余思惟求世福乐,唯期无上清净菩提。是优婆塞等,……泪下如雨。复相谓言:‘苦哉!仁者!世间空虚,世间空虚。’便自举身投如来前而白 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世尊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皆不许。”《大正藏》册 12,页 366,下 23-页 367,上 23。
16《大般涅槃经》卷 2〈寿命品 第 1 之 2〉:“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为诸声闻说言:先受难陀、难陀波罗二牧牛女所奉乳糜,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实不食;我今为于此会大众,是故受汝最后所奉,实亦不食。”《大正藏》册 12,页 372,上 27-中 12。
17《大般涅槃经》卷 2〈寿命品 第 1 之 2〉:“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大正藏》册 12,页 376,下 9-11。
18《大般涅槃经》卷 2〈寿命品 第 1 之 2〉:“纯陀!我今受汝所献供养, 为欲令汝度于生死诸有流故;若诸人天于此最后供养我者,悉皆当得不动果报,常受安乐。”《大正藏》册 12,页 375,中 9-12。
19《大般涅槃经》卷 2〈寿命品 第 1 之 2〉:“如来是常住法,不变异法, 无为之法。”《大正藏》册 12,页 374,中 19-20。
20《大般涅槃经》卷 3〈金刚身品 第 2〉:“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大正藏》册 12, 页 384,上 20-22。
《大般涅槃经》卷 10〈一切大众所问品 第 5〉:“谓正法者,即是如来微密之藏,是故我当护持建立。施是人者,得胜果报。”《大正藏》 册 12,页 425,下 8-9。
21《大般涅槃经》卷 10〈一切大众所问品 第 5〉:“纯陀!汝今皆已成就菩萨摩诃萨行,得住十地,菩萨所行具足成办。”《大正藏》册 12, 页 425,上 16-17。
《大般涅槃经》卷 31〈师子吼菩萨品 第 11 之 5〉:“如佛先告纯陀:‘汝今已得见于佛性,得大涅槃,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藏》册 12,页 549,中 29-下 2。
22 纯陀大士于 迦叶佛时发下大愿,愿于 释迦如来入涅槃前,作最后供养。世尊虽受 纯陀菩萨最后供养,但大慈大悲故,为满大众愿,从自身一一毛孔化现出无量佛、无量比丘僧,示现受大众备办的最后供养。
《大般涅槃经》卷 34〈迦叶菩萨品 第 12 之 2〉:“拘尸那竭有一工巧, 名曰纯陀;是人先于迦叶佛所发大誓愿:‘释迦如来入涅槃时,我当最后奉施饮食。’是故我于毘舍离国,顾命比丘优波摩那:‘善男子! 过三月已,吾当于彼拘尸那竭娑罗双树,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纯陀令知。’”《大正藏》册 12,页 565,上 22-27。
《大般涅槃经》卷 10〈一切大众所问品 第 5〉:“尔时一切菩萨摩诃萨、 天人杂类,异口同音唱如是言:‘奇哉!纯陀!成大福德,能令如来受取最后无上供养。而我等辈无福所致,所设供具则为唐捐。’尔时世尊欲令一切众望满足,于自身上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僧,是诸世尊及无量众悉皆示现受其供养。释迦如来自受纯陀所奉设者。”《大正藏》册 12,页 424,上 12-19。
23《佛说华手经》卷 10〈法门品第 34〉:“若以香涂香,衣食及汤药,以此供诸佛,不名为真供。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若人能修学, 是真供诸佛。”《大正藏》册 16,页 207,上 18-21。
24《梵网经》卷下,《大正藏》册 24,页 1006,中 9-11。
2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6〈净行品 第 7〉:“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大正藏》册 9,页 432,中 3-18。
26《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大正藏》册 40,页 84,上 9-16。
27 参见《毗尼作持续释》卷 7 之“正食五观”,《卍续藏》册 65,页 162,下 5。
2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 3〈报恩品 第 2〉:“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如来无上道。”《大正藏》册 3, 页 304,上 24-25。
29 真正能阐明佛法义理者一定是圣位菩萨,一定亲证二无我,一定至少有圆满的初禅;且在这五浊恶世扛负正法复兴任务、开创局面的圣位菩萨必有无师智,能自己连破禅门三关,通晓一切禅宗公案,乃至示现至少初地、二地满心位的现观成就。99.9%以上的学人都无法突破禅门三关,何况具足三贤位应有的现观,所以应当简择法义,护持正法大善知识 平实菩萨摩诃萨弘法,这才是 世尊嘱咐我们的“护法”,如《大般涅槃经》卷 10〈一切大众所问品 第 5〉:“有护法者,我当供养; 若有读诵大乘典者,我当谘问,受持读诵;既通利已,复当为他分别广说。”《大正藏》册 12,页 425,中 18-21。
《二时临斋仪》及大乘实义菩萨道场之精神(下)----郭正益、张育
2022-10-27 14:20:01 类别:第1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