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来说,世尊以怜悯众生的缘故,而接受须摩以线缕的供养,一者是明白须摩会因为这样子而发起大誓愿心,将来就可以利乐很多的有情;一者 世尊示现及时受用他的供养,是为了成就须摩将来利乐有情过程之中,所随时需要的资粮,因为须摩的布施是时节施。那为什么又说 世尊是怜悯众生的缘故,才接受众生的供养呢?首先我们来思维一件世间法,为人的父母者,总是爱护自己的子女,所以当子女有所需求,向父母提出请求,父母通常在合理、或是能力许可的状况之下,一定是会尽力地来帮忙的;甚至于有时候,子女没有向父母提出请求,父母知道子女需要帮忙的时候,也会主动来帮忙。然而一般的情况是,子女的需求若是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话,父母就不会给与帮忙,因为一者会变成溺爱,再者甚至于是会害了子女。同样的道理,世尊观察众生的因缘,知道众生若是能够及时得到某一种程度的福德,就可以在佛菩提道的过程之中,更快速地成就,而同时可以利乐很多的有情。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能够供养到 世尊,他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怜悯众生的缘故,世尊才接受他的供养。
换言之,世尊接受众生的供养,依然是事出有因。假如观察众生的因缘是不成熟的,或者是根本还没有发菩提心,只是知道供养 世尊的福德是无量无边,就想要来得这一分的福德,那么 世尊可能就不会接受这样子的供养。因为知道说,某甲若是得了这一分的福德,对其佛菩提道上的进展,是没有帮助的,甚至于只会令其更贪爱三界法的缘故;乃至是说,在受用那一分福德之后,反而会因为这样而欺压众生,更造作恶业而下堕恶道。所以 世尊怜悯众生的缘故,是接受或是不接受众生的供养,其道理就大略像是这个样子。再者,也就是因为上述所说的道理,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须摩布施线缕给 世尊,但其实是 世尊的慈悲,为了令须摩未来世于佛菩提道上的法食无缺,所以就接受须摩的供养;而接受须摩的供养,却实际上是布施须摩未来世于佛菩提道上的这些道粮。
这就好像说,在《大般涅槃经》中的记载,世尊于娑婆世界化缘圆满,即将示现入涅槃的时候,已经于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现吉祥卧,为大众宣说将欲入涅槃之时,有很多的很多的有情,乃至是诸天诸菩萨都向 世尊禀白:“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但 世尊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皆不许,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真的是哀悯众生的缘故,所以要等到最适合的最后供养的菩萨现前,接受菩萨的最后供养之后,其实反而是布施给菩萨未来世足以利乐众生的资粮。所以最后当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的优婆塞,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得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诸众生故。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救无护、无归无趣,贫穷饥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愍受我微供,然后乃入于般涅槃。】(《大般涅槃经》卷2)纯陀是解妙义的意思,他是为了令世间得善果的缘故,而来向 世尊求将来食,作为将来能够度无量诸众生的资粮。表面上是对 世尊作最后的供养,一旦 世尊应允了他的请求之后,却是 世尊布施给纯陀未来世能够度无量诸众生的资粮。所以你看在《大般涅槃经》之后记载,世尊还告诉纯陀说:【善哉!善哉!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辩,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大般涅槃经》卷2)乃至 世尊观察因缘,还督促纯陀说:【纯陀!我今受汝所献供养,为欲令汝度于生死诸有流故,若诸人天于此最后供养我者,悉皆当得不动果报常受安乐,何以故?我是众生良福田故;汝若复欲为诸众生作福田者,速办所施不宜久停。】(《大般涅槃经》卷2)世尊的慈悲真的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的。但是说到这里,大家也不应该又误会说:假如有人接受了众生供养的话,那就是布施给众生来世的福德,所以就又可能产生另外一分,只接受众生供养的人出现。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那一个人自己没有智慧,因为贪心炽盛的缘故,自己其实是没有福德在身。若今世虚受他人的供养,来世缘熟,依然是要酬偿,到时候没有资粮可以偿还,或者是说要用什么方式来偿还,那可得要有心理上的准备才是。然而诸佛世尊所以可以作这样的一个示现,并且还可以选择接受供养的方式,这是因为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有着从修学佛菩提道,加上利乐有情而得的福德智慧,才能够成办这样一个示现。这个道理,再简单来为大家作个叙述,以免有上述所说没有智慧的人出现。
从菩萨因地开始心得决定而发起成就佛道的一刻开始,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若单从圆满福德的部分来说,容许初发心的菩萨在布施修福的作意,是为了自己未来世五欲上所受用的资粮。因为若是菩萨在世间五欲上的受用,不是那么圆满的话,而常常得要为五斗米而折腰,当然就会影响到道业上的增进。然而,若是菩萨在布施修福的作意,一直都停留在自己未来世五欲上所受用的资粮,都在这个上面的话,道业也会一直都停滞不前。这又是为了什么缘故?因为菩萨道的自利利他,其中的“利他”的部分,始终还没有办法萌芽,而没有了利他这个部分的福德与功德,自利的福德也不会广大。所以菩萨一世又一世在世间重新受生的时候,所应该要想到的是:自己在五欲上的受用或许只是差强人意,但却已经是足够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有一分能力,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往昔在因地上,已经曾经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了,虽然说还不知道要如何去度众生,也不知道究竟要把众生度到何处去,但这第一分的开始,在物质上的帮助,毕竟也是跟这些众生结上了善缘。然而,利他到底要帮助众生到什么层次?难道是从此以后,一直快乐地生活下去吗?但那只是童话故事里面的情节,现实生活里面是不容易成办的;因为这个世界一向是在成住坏空之中,也一向是有生老病死的事情,要永远都只有快乐,只怕是强人所难了!更何况“永远”又是什么呢?但菩萨走到这一个阶段,他通常会有缘分前往听经闻法的。
当然现在这个时代,这种听经闻法的方便更是多元化,像现在的电视弘法、网路上的数据、影片、电子书、Mp3等等,真的叫作不胜枚举。当这一位菩萨在听经闻法的过程之中,他明白了:原来真正的佛法是在说解脱道、佛菩提道,而世间的慈善救济虽然也是佛法,但是,是通于外道法的人天善法。因为外道也求生天,所以也有人天善法,但毕竟即使一生努力地救济众生,所得的果报还是在人天之中;若是不再加修禅定,而有所修证的话,甚至于还出不了欲界,都还是在轮回生死之中。这个时候,菩萨有了警觉之后,知道要求解脱、要求证佛菩提道;帮助众生的时候,也应该方便安住众生于解脱道、佛菩提道的求证。因为若是想要在佛菩提道能有所进展,就不能单单停留在世俗法的慈善救济之中,一定得要在发心上有所改变。要发起什么心呢?就是要发起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等等。然而要发起这一些的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与因地所发的“佛道无上誓愿成”等四宏誓愿是相符的。所以说,在这个时候,菩萨深心之中就希望在以后佛法修学的历程之中,能够自利,也要能够利他;自己在佛菩提道上有所成就的同时,也希望有缘的众生也能够如是成就。若能够真的发这样的心,虽然仍然是在世间修桥铺路、救济众生,来世同样地得人天善法所应得的福报;然而同时还得另外一种福,就是会使得某甲值遇佛菩提道,而进一步能够修学的因缘更加成熟。换句话说,某甲可以亲证佛菩提道的缘,会更加地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