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能为人如实宣说“五阴”是无常、是苦、是虚妄不实而令人厌离的,应当要远离、灭尽,能教导学人归于究竟寂静的真实法,这样的人才是如来所说的法师。也就是说,已断我见、已断思惑,也能教人同样如此否定五阴常住,远离常见、断见、我见的人,就是声闻法中的法师;若能进而悟得自心真如阿赖耶识而发起实相般若,也能为人传授证悟实相般若而演说佛菩提道正法的人,就是大乘法中的法师。而且,都不限于出家人,若是在家居士明心、见性,乃至得无生法忍,也能说法教人如此亲证,当然也名为法师;这是以佛法的实质而论,而不是只看穿著僧衣而现出家表相就一概称之为“法师”。总之,能为人如实宣说五阴十八界虚妄不实以及开演三乘菩提法道的人,才是佛所认可的法师;若所说的只是世间法或是相似佛法,就不该冒用法师之名。而说法之师,除了出家人也必定有在家人,譬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哪位不是示现在家相而为四众说法;又如童女迦叶率五百声闻比丘游行人间、凌行婆与赵州禅师相提并论,这些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而宣讲正法,教令学人修学三乘菩提的例子。所以,大乘法中是以有没有如来藏正法、有没有三乘菩提证量、有没有能力为众生宣说正法及帮助众生证果,来判断是否为真实义的法师。这样的菩萨法师,所言、所行都为了利益众生,但众生未必能有慧眼以简邪择正,有时候甚至还会让真法师、真善知识在弘法利生上倍加辛劳;但也因为这样,菩萨法师才有更多的逆增上缘以累积各种福德,从而迅速成就佛菩提道的进修。1
准此,不论古今世间多有不及或违背这个标准的出家人,于佛陀所说三乘菩提正法少闻少思、无修无证,却敢于高踞法座,诈现威仪,甚且大言不惭地说世俗法、讲外道见,误导广大众生却安享名闻利养,如是人等就称为“假名法师”亦名恶知识。为令信众读者知所辨别而能远离之,以下就多引几段文字供大众参考:
若……一向落在意识心中,不教徒众们生厌而远离、寂静、灭尽,就不是真实法师;若再加上不能谦言未证,而以未断三缚结之凡夫身,冒膺贤圣,自堕我见、断常见之中而教导弟子们同堕我见之中,却都自称已证圣果,也为人作错误的果位印证,则都属于假名法师,不论是出家或在家都一样。2
末法学人大多……堕于假名善知识所传授之我见之中,而自认为能断或已断我见,悉皆不离意识境界,同堕常见外道见中,反于真善知识所说之法怀疑乃至诽谤,成就谤法及诽谤贤圣大罪,诚可怜悯。3
二十年来,台湾宝地多有自谓证悟之人,出世弘法欲度众生;乃至广造诸书,汗牛充栋,难以计数,今之大陆亦然;如是假名善知识,有土生土长者,亦有外来者,遍于南北传大小乘法及显密二宗。云何谓彼等为假名善知识?以彼诸大知识不唯未证般若中道,乃至未证二乘菩提声闻初果,未断我见故。4
……假名善知识,虽有大道场、大名声、广大徒众、身穿僧衣,然所说所授者皆属似是而非之法——同于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纵使学人以毕生之身口意供养之,所得唯是常见与断见本质之相似佛法而已,必将浪掷一世于相似佛法上,殊堪扼腕!5
诸多学佛人迷于大师之世俗名声等表相而尽信之,错将凡夫大师所知之声闻罗汉道误认为佛菩提道;复因诸大师悉以错会之罗汉道误认为正确之解脱道,致诸学人连解脱道之修学都落入错知错修中,更何况佛菩提道而能实证?皆坐假名善知识之误导所致,非关学人。但学人之广被误导,实亦广有自过;以要言之,则迷信诸方假名大师所营造之名声、道场、僧相,又复自身多劫以来不曾广修福德、不曾亲近真善知识所致,……有情多被情执系缚,追随邪师而“敬受邪教”,于是踵随邪师而“诽毁大乘”之时,仍自以为正在大力护持大乘正教;于是将地上菩萨方能实修之法空经唯识增上慧学,谤为说一切法实有之假经,又将演说诸法本母等常住法之《般若经》等真常经典,谤为一切法空经;于是错执于有、错执于空,双方互不认同,互相攻讦,便成为佛教凡夫大师之间经常发生的“空有之争”;于实证的二乘圣人与大乘菩萨之间,则是自古至今都不曾发生空有之争。6
然而,古今假名法师只是随著时代的潮流,言不及义的讲述佛教经论,因为他心中毫无正见,亦无能力抉择法义的正讹真伪 7。因此,上焉者以世俗的善法乃至善恶不分法来取代实证的佛法;下焉者身在佛门,心向外道,暗中弘扬或公然支持“六识论与双身法”,企图彻底坏灭“世尊八识论的三乘菩提正教”,然后可随心所欲地竞相造神、互相封
“佛”,以外道法来取代佛法的修证与佛菩萨的信仰。这种假名法师的恶知识及其误人误己的教法,学人若无正知见来简别、远离,则如盲人骑瞎马,必同堕无明深坑!8因此,为了挽救假名法师“对佛法、对众生”所造成的破坏与误导,菩萨就须勇敢站出来作法义辨正,以揭发其虚假面目、批判其外道邪说,否则,不免受“乡愿”之名:
若有佛弟子眼见熟识之法师居士宣扬常见外道法,以其常见外道之邪见误导众生;然为顾虑情面而不予破斥者,是名乡愿。
明知佛门中有僧宝未悟言悟,以意识为真如而误导众生,但因彼具有僧宝身分而不破斥之,使其得以继续误导众生者,名为乡愿。
已知某老师某居士之悟非真,而顾虑其名闻与眷属,不肯为之指正,令其继续率领众生深入歧途者,名为乡愿。自身已被真善知识所度,已了知假名善知识之邪谬,却仍于公开场合、或私下反对真善知识之指名破斥己所熟识之师,置众生于邪见中而不救护者,名为乡愿,名为忘恩、负义,名为对众生无慈无悲。
见善知识破邪显正—破斥误导众生之法师—以救众生,然因自己具有僧宝身分,便感同身受,曲意维护,诬指辨正法义护持正法之善知识为诽谤僧宝,如是之人名为乡愿,名为愚痴无智。9
为什么说释印顺是假名法师、假善知识?因为,真实义法师、真善知识凡有所说皆不离第一义谛如来藏妙义;而释印顺信从西藏喇嘛教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之六识论者,以无因(否定了万法的根本因——第八识)之缘起性空论来阐释一切佛法,误导佛门四众的认知与修行。10但因为他身披佛教法衣,示现僧宝表相,且学识丰富、著作等身,因此备受世人崇敬,致令学人不疑彼所说法义论述上的根本错误与诸多破绽,这正是末法时代邪师说法以假乱真、诳言惑众的写照!
二、证严上人?
如上所述,过称释印顺为“导师”是不如法的;而僭称释证严为“上人”也同样是虚有其名,无其实质。且看“慈济人”怎么说:#p#分页标题#e#
“上人”为佛教常见词汇,常用于佛门直系长辈,在唐朝佛教僧院之内,“上人”之称谓泛指为“长辈”之意。……慈济人称证严上人为“上人”,是佛弟子对皈依师父的尊称;慈济人亦尊称印顺导师为“师公上人”,而印顺导师的剃度师父,后人也称“清念上人”。且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
这样为“上人”一辞作解释是很浮泛、很世俗的,不论说是泛指“长(前)辈”、或对“归依师父”的尊称,或更举教内其他类似的例子……等种种的说词,都只是以这些理由来掩饰个人僭越上人之名的动机与行为,在明眼人看来是欲盖弥彰。因为,上述的泛指、常用或尊称,既不是佛教的定制,且未考究其本质与内涵,让人觉得这样的称呼很随意,似乎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
据说释证严以前自称“法师”,自从 1988年 11月的慈济月刊,于内文的副标题第一次称她为“上人”测水温之后,于 1989年 10月的慈济月刊封面就正式以此为名了。接下来,为了庄严此“上人”之名号,就得要信众们行恭迎、跪拜之礼,来神格化释证严的形象。
外界质疑慈济宗门以“上人”这个称谓神格化证严法师,然而学者援引佛教经典指出,“上人”一词并非慈济所独创。在《维摩经》当中,文殊菩萨就是以“上人”尊称维摩居士;而《阿含经》当中也指出,如果一个人可以修改自己的过错,就可以称为上人。12
而所谓的上人,简单说就是: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胜义僧人,以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称为上人 13;而后就泛用于“德智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之高僧”的尊称。然而,这里既然是援引佛教经典作为证据,那就来看看经论怎么说:
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斯名上人。(《增壹阿含经》卷 39〈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第 43〉,《大正藏》册 2,页 763,上 24-25)
菩萨摩诃萨常具足菩萨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阿惟越致14相。……若菩萨摩诃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惟越致相。(《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7〈坚固品第 56〉,《大正藏》册 8,页 342,中 1-8)
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册 14,页 548,中 16-17)
彼(维摩诘)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册 14,页 544,上 27-中 2)
我等今来见佛并网明上人。(《思益梵天所问经》卷 2,《大正藏》册 15,页 43,下 27-28)
上引《阿含经》经文,是阿闍世王于佛前忏悔“父王无罪而取害之”的恶行,佛“受其悔过”之时的开示,这应是对一般人“知过能改”的嘉勉与称许,且此处所言“上人”更是指“居于上位的人”,尤其是身为君主的阿闍世王,而不能引为佛教中具体身分的称谓。若依《般若经》、《维摩诘经》、《思益经》的开示,则“上人”更是妙觉位(维摩诘菩萨)或十地(网明菩萨法王子) 15,至少也是初地以上,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圆满了大乘见道位的实证,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这才是最如法的定义。虽然在多礼的中国,也曾将此尊号用于一般的敬称,如《能改斋漫录》:“唐人多以僧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16,是也。”但这也仅是世俗人的说法,若在佛门内辈分高、名望重、影响大者,于“名号”的受用,更应慎重如实,以身示范也。上引《真实慈济路》中之辩说“在《维摩经》当中,文殊菩萨就是以“上人”尊称维摩居士”,但这是妙觉菩萨之间的称呼,名符其实;佛门中未断我见的凡夫,岂可随意套用!因此,《真实慈济路》是举例失当了。甚至更扩大类推而说:慈济人亦称释印顺为“师公上人”,释印顺的剃度师父也称“清念上人”;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17这可谓是越描越黑,倒黑
为白,岂不是自曝其短,露出释印顺一门中对佛教身分称谓的无知与滥用,且还拉中日佛教界“名僧”下水,以分担其过失,把整个佛教界以你皇我帝的“凡愚俗情”搅得乌烟瘴气!岂料彼等犹嫌不够,更扯古德而引《六祖坛经》〈行由品〉: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
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
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18
按唐代的度僧制度及寺院人事,留发住寺,尚未受戒圆顶而从事杂务者,七至十五岁者称为“童子”,十六岁以上则称为“行者”19。当时慧能初到东山寺,是在槽厂作务的行者,与童子是同等级,却称彼为“上人”,乃是敬重彼在寺中的资历较久,相当于“前辈”之意。然而,慧能随后又对江州别驾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说的是世俗人眼中的身分位阶,主要是从“不可轻慢于初学”而说;故自云:“我虽是随众作务的下下之人,却也有众生本具的上上之智,只是至今尚未见性而已,不可因此就轻视于我。”这可与前文回答五祖的“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相呼应;至于后句,或许是暗示“身分高、学问好”的首座,也有“愚钝”的情况 20。因此,在这里出现了几次的“上人、上上人”,多半是一种世俗的用法,其含义与慈济人对释证严的“尊称”并不一样。而五祖对大众的开示云:【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21辞恳情切,恰可转施给修福不修慧的慈济人以为警惕。(待续)
-------------------
1参见:〈宗通与说通第 13集─法师与僧宝〉 ......
2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七辑,正智出版社,2007年 8月。
3平实导师著,《佛教之危机》,佛教正觉同修会,2013年 1月。
4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2011年 5月。
5佛教正觉同修会部分结缘书、口袋书之扉页。
6《正觉电子报》97期〈涅槃––自序〉。
7平实导师著,《法华经讲义》〈自序〉,正智出版社, 2015年 5月 31日。
8“古今假名的善知识很多,所说的相似佛法也很多,佛弟子如果没有慧眼、没有法眼,或是没有证得真见道,乃至刚刚证得真见道而还没有证得相见道者,也都是没有能力来辨别真假的;这时候就有需要真善知识的摧邪显正来作法义辨正。辨正各方的假名善知识所传似是而非的错误知见,让佛弟子能够从这里面来加以比较、辨别。如果佛弟子有福德、智慧,没有慢心,不执著表相,能够依法不依人,经过法义的辨正以后,就能知道谁是真善知识,就可以跟随他来修学。”(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 129集:〈欲求二通,当求真善知识(一)〉。......)#p#分页标题#e#
9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后记。
......
10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四辑,第十七章∕第七节 –对密宗法义之判论:“印顺法师则示现清净梵行,不近女人淫欲,而由另一层次破坏佛教正法:以密宗应成派中观之无因论邪见来误导显教一切大师与学人。……。如是作为,必令佛教学人及信受其法之一切大师等人,悉皆不能上生至兜率天,亦不能生至他方诸佛世界,亦不能实证佛法三乘菩提之一,将来其法广弘至全球之后,则此地球世界之一切佛教徒,悉将永远轮回于人间,悉将在其诸书诱引之下,渐渐转入邪思谬想之中,然后依印顺之邪见起而‘修行’及‘护持正法’,必将次第成就破坏佛教正法之地狱业,然犹自以为是在真修佛法、护持佛法。 ……又于密宗之双身法略加破斥,令佛门学人以为彼乃反对密宗法义者,因此生信于彼;彼则于显教二乘菩提及大乘了义正法之弘传上,代以密宗邪见,扭曲正法根本,令人信受意识心境与意识所思惟法,如是误导学人。印顺六十余年来如是作为,必令全球佛教了义正法于三十年后湮灭,唯余密宗应成派中观之虚相法、无因论邪见续存人间,将以一切法空邪见之虚相法,称名为般若实相法;令如来藏实相法永灭于人间,唯余密宗佛教续存人间而无修证之实质,悉堕意识境界,唯承认六识,不再承认有第七、八识。……彼印顺“法师”者,以有诸多研究佛教之学术界人士之崇拜故,作诸文章、出诸书籍而奉承之,高推其为有证量者,遂有学人从学其法。诸多佛学院亦因不知其谬,纷纷选定其应成派中观之邪见著作,以之为教材,将其邪见传授与各佛学院之学僧与学生。”
11慈济人为何要称释证严上人为“上人”? ......
亦有人不以为然云:为何被称为“上人”?难道别人都是“下人”,所以必须供其差遣?如果推托是信众对其尊称,但如此狂妄逾矩的称号,“上人”何不主动阻止?出家人不是应该六根清净不求名利?为何似乎非常享受这样的“尊称”?而且慈济还要求灾民言必称“上人”?佛家讲求众生平等,是哪来的上人下人?──“惹”到慈济?应该好怕吗?| ETtoday论坛新闻 | ETtoday新闻云 ......
听到大爱台里医疗节目的主持医生,言必称上人,令人彷佛时空错乱,又回到那个还有民族救星、世界伟人的年代。……证严一开始只自称法师,是与群众坐在一起的,……最早有人拍马屁称证严上人,是 77年 11月 265期慈济月刊的狗腿子编辑,起初只敢遮遮掩掩,在杂志内文的副标题偷渡,到了 78年 10月 276期就毫不避讳的在月刊封面称上人,变成群众要恭迎上人,演化到后来变成要跪拜上人。……马屁跟谎言一样,说久了众人就信以为真,连被拍马屁者自己,也从此深信不疑。金钱、权力跟虚荣是一种会上瘾的毒药,很少人可以例外幸免。红尘俗世如此,佛门中人亦然。https://disp.cc/b/163-8wvv
如果佛教像现在的殡葬业者那样诵经赚钱,然后把这些钱拿来作“慈善事业”,这是会赢得众人尊敬的,但是如果不去诵经赚钱,只搞“转手慈善”,却又说在“利益众生”,还要称自己是“上人”,那就会让人怀疑。……一个不事生产的“宗教师”作“慈善事业”,虽然有“服务业”的劳动性质,但是任何从事“服务业”的人,都绝不会视自己为“上人、上师”,那为什么“宗教师”从事“服务业”,难道就可以标举自己为“上人、上师”?……“宗教”从事“慈善事业”必然会让人疑上加疑,如果不事生产的“宗教”的“宗教师”,从事“慈善事业”却自封“上人、上师”那就更会被怀疑。
......
12《真实慈济路》“上人”出自佛典尊称具德修行人。
......
13《释氏要览》卷上曰:“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大正藏》册 54,页 261。中 8-9)
14法相宗立四不退:一、信不退,为十信位之第六信,以自后退不生邪见故也。二、位不退,为十住位之第七住,以自后退不入二乘故也。三、证不退,为初地以上,以证得之法不退失故也。四、行不退,为八地以上,以有为与无为之行皆能修故也。见法华玄赞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又,从另一个层次来说: 1.十信位满足,就有信不退(依于四不坏净的相信,就能解脱于三恶道);2.七住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而明心之后,就有位不退;3.入地的菩萨他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其菩萨行永不退;4.八地菩萨他解脱于分段生死,要面对的是变易生死,对菩萨的行谊,有念不退; 5.成佛的智慧是究竟不退。(学佛释疑(二)第 6集〈成佛后会再成众生吗?〉)......
15进入十地,修学一切法门,圆满了大乘的无我观,坐“大宝莲花王宫殿”宝座,受十方诸佛放光灌顶加持之后,就成为满心位(法云地),可于一切时地中,为众生说法,如云如雨,宣流无尽,永利众生;诸佛授职,成为法王子。等觉菩萨位,受生于物质世间(尤其是在人间),广行布施,布施一切内财与外财。如是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妙觉菩萨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
16〈巳上人茅斋〉︰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电子版《杜甫诗全集》卷 1。......
17慈济人为何要称证严上人为“上人”?“上人”为佛教常见词汇,常用于佛门直系长辈,在唐朝佛教僧院之内, “上人”之称谓泛指为“长辈”之意。如禅宗慧能大师称呼当时同在伙房工作的修行前辈为“上人”。(见《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
......
1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 1,《大正藏》册 48,页 348,下 25-28。#p#分页标题#e#
19湛如,〈汉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 ——以唐五代的童行为中心〉:【童行是中国佛教度僧特殊制度,这种由童行剃度为沙弥,再由沙弥受戒为僧尼,均需依照既定的律令手续办理。……童行亦称为童子、行者,即在未被剃度成沙弥之前,留有长发、居于寺院的人。……童行期间是希望出家者与寺院之间相互了解与适应的过程,并完成一定范围的劳务。经过相当时间的考察,实际上是对学道者信心的激励。结束童行期间各种精进的锤炼,以特恩度僧与试经度僧为契机,经所属寺院依止比丘的推荐,再经官府的审查等手续,即获得官度资格,领取度牒。……童子与行者之间有著年龄的区别,《禅林象器笺》载:“自七岁止十五者皆称童子" ……凡十六岁已上,应呼行者。】《法音》1998年第 12期(总 172期)第 5页 ......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寺院与经济问题〉:【唐代寺院除僧尼以外,还有童行行者,奴婢等,从事一切杂务,和田园耕作。】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9 册/1980年 10月初版/页 53-105......
道诚,〈浅谈唐代汉地佛教度僧制度〉:【童行也称为童子、行者,是在未被剃度成沙弥之前,留有长发、居于寺院的发心出家者。……在禅宗寺院又称童侍、僧童、行童。……童行住在寺内的童行堂,须接受经典读诵及诸法式的训练,为日后的得度做准备,“念经求度者,温习经业,不得懒堕",同时也要从事寺内杂役。】
......
慧能在《坛经》中,就被惠明与印宗称为“行者”。另有一义,乃指称修“童子行”的文殊师利、善财大菩萨为“上人”,这也是名实相符,但应不是《坛经》之意。
20【没意智】禅林用语。其义有二:(一)不存思量分别等作用之智慧,乃上上之人所特有之智慧。……(二)指愚钝之意。(《佛光大辞典》p2979)正是所谓的:“满腹文章,不达生死;读破万卷,一窍未通。”
2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册 48,页 348,上 29-中 1。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3)----庆吉祥居士
2016-11-04 10:24:32 类别:第1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