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目菩萨不应起瞋心:佛说瞋罪重于贪罪
记得平实导师开示说菩萨犯瞋的罪比犯贪欲的罪更重,因为犯瞋会断了跟众生的善缘,这样摄受众生就会变得很困难、很缓慢,也会有很多的障碍!譬如须菩提尊者,被佛陀授记还要经历极久远的时劫,才能成佛的情形一样。在《正觉电子报》第 79期中,有一篇佛典故事:〈须菩提恶性缘〉,其中内容提到了佛陀藉著说明须菩提因瞋恚习气的缘故,以致于五百世中都受生为毒龙之身的因缘,为众弟子开示瞋恚的种种过患与罪恶;瞋恚乃是由于无明愚痴所生之粗重烦恼,瞋恚会烧灭种种善根,瞋恚会增长众多恶业,瞋恚所引生后世之果报,甚至会堕入地狱中遭受尤重纯苦之报。在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语中说:
须菩提乃是回心大乘之俱解脱大阿罗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的解空第一。于世尊讲授《法华经》时,世尊为众弟子们授记成佛,当时已入地的须菩提被授记成佛的时劫,却是十大弟子中的最迟、最久远者。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瞋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1。须菩提因瞋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第一 2,以爱语行布施,以爱语利行,以爱语行同事行等。故今特举须菩提之恶习性因缘为借镜,作为菩萨戒子们的警惕,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当普摄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并远离瞋恚,方堪称“慈悲”,才能速得广利众生而早日成佛,成佛的过程中才能少受许多无意义的辛苦与迂回。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中也开示到:
第二件事情是要把瞋恚心断除,发菩提心而归依大乘三宝之后,开始修学佛法了,可是老脾气不改,一天到晚为了小事而生气,看谁不顺眼就发脾气,这样的行为就会断了人家的佛法慧命,而且也让自己的道业受到障碍,所以得要把瞋恚心给断除。瞋恚心的断除非常重要,在经中佛曾经提示过:淫乱众生百千次的过失,都不如对众生发一次大脾气。这就是说瞋恚
有大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两情相悦而淫乱了众生,那些众生就与你结了欢喜缘,虽然是犯了邪淫罪,但是这些众生未来世看到你,还是会继续喜欢你;假使你未来世中开始学佛了,他们遇见你时就会跟著你学佛,在未来世中总会有好的发展。可是你只要对某些众生大发脾气一次,他们将会永远记住你,未来无量世中只要见到你,就会莫名其妙的讨厌你,他根本不会跟著你的脚步开始学佛。所以在经中佛说过(是哪一部经已经忘了)佛说:“对于菩萨而言,犯瞋恚的过失远比犯邪淫罪更严重!”大意是如此。所以真修菩萨道的人,瞋恚心一定要赶快断,不要心里想著说:“我又不妨碍人家的家庭,我对他们发大脾气又有什么过失?”但是这样会障碍那些众生未来世追随你学佛的因缘。所以佛说发脾气比淫乱人家的眷属还要严重,所以这个瞋恚心得要赶快断。
平实导师说到:“佛说对于菩萨而言,犯瞋恚的过失远比犯邪淫罪更严重!”例如《菩萨善戒经》卷 1〈序品第 1〉中云: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另外在《佛说决定毘尼经》 3和《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4中都有类似的开示,大意都是在说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请问佛陀:“贪欲、瞋恚或愚痴,因这三者而犯戒时哪个罪业比较重?”而世尊回答说,如果菩萨犯了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贪,这样的菩萨不算是毁菩萨戒;但菩萨如果因为一念瞋心而犯戒,那就是毁戒,也就是破菩萨戒,是贪瞋痴三者中最严重的。因为瞋心能够舍弃众生,跟众生断坏了关系!但是贪欲则跟众生有亲爱的关系,能够因此而摄受众生。
所以,虽然生起爱的诸烦恼结,但菩萨对于这样的烦恼不应该生起畏惧,因为爱众生不名为烦恼。但是对于能够断坏跟众生善缘的瞋心烦恼,菩萨对此就应该生起大畏惧之心,因为起瞋心而舍弃众生这是极为严重的烦恼。
贪欲虽然难以舍离,但是对菩萨来说算是小过失、小犯戒;然而瞋心虽容易断除,可是却名为大犯戒。所以,修学大乘的菩萨可以忍受贪欲这样的烦恼;但不应该忍受令瞋心烦恼起现行,乃至于梦境之中都不应该起瞋的心行。因此,菩萨因为欲贪而犯戒,佛陀说这样的人不名为毁戒,但是因为瞋心而犯戒者,佛陀说这样是违犯重戒,是毁戒、破戒,是大过失,又名大堕落,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是个大灾难。因此菩萨对于因瞋心而犯戒要生起大恐怖,对于因贪欲而犯戒则不需要太过恐怖畏惧。
当然佛陀说:“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这意思不是叫我们去犯邪淫或贪欲的罪业,因为邪淫也是会堕落三恶道的,贪欲也是会障碍三乘菩提的修行。佛陀的意思主要是告诉我们不要犯瞋,为了说明犯瞋的过失有多么严重,所以用贪爱的过失与瞋恚来对照而说:如果贪爱众生那至少可以跟众生结好缘,所以能够摄受众生。因此,贪爱众生的烦恼和起瞋的烦恼相比,那只算是小事情,虽然贪欲邪淫的罪过也是很严重的,但相对于瞋恚的过失来说,菩萨倒不用太过畏惧。所以,菩萨应该要对众生有亲爱之心,但不应该是在男女邪淫的贪爱上。
第四目 如何不生气?怜悯心对待众生
我们该怎么样才能不生气呢?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中开示说:
第四件事,是要生起怜悯心来对待众生。我有时和别人一起出去办事时,有的人看到众生造恶业时,心里就会生气:“啊!这种人太恶劣了!……”就骂起来了。我说:“你不要生气,你应该怜悯他们。”他说:“我不得不生气,我看了就心里有气啊!”我说:“还是不要生气吧!”他说:“我怎么能不生气?”我说:“可以的!”他说:“有什么道理叫我不生气?”我说:“你心中就只要记住一句话:‘众生本来如是。’众生#p#分页标题#e#
本来就是这样子,既然本来就是这样子,你还要为他们而生气,那就是你愚痴嘛!”我说了这句话以后,他记住了:“众生本来如是。”就永远不再对众生起瞋了:“对啊!众生本来就是这么愚痴的嘛!我气他们干什么呢?”他从此以后不再气众生了,所以你们大家也记住这一句话吧!
第二讲堂、第三讲堂的同修们都听见了没:“众生本来如是啊!”得要记住这句话。因为众生就是众生,不同于你,否则就不叫作众生;所以看见他们造恶业乃至谤法,你都不要生气;你如果真的要生气,就气自己,不要气别人;气自己没有能力度化他们,千万不要气别人!因为众生本来就是这么愚痴的嘛!否则就和你一样的有智慧了!那就不叫作众生了嘛!正因为愚痴,所以他会作这一些恶业,也会为了一世的世间法利益而谤法、谤人,他们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定造恶业一定会有恶果报啊!所以才会造恶业,所以你要生起怜悯心说:“他们是愚痴的众生!”有了怜悯心,你当然就不会计较,甚至于心里会想要去度他们进入佛法内门中。
况且不论何种因缘,能与我们相遇相会的有缘众生,在十方世界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有情数中,都是难可思议的稀有缘分啊!这可不是世俗人所以为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或另外有人加码十倍而说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么简单,其实跟我们有缘相遇的众生都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再说,可曾有人希望他所遇到的有情都是凶恶的瞋恚有情?或喜欢遇见总是怒目相向、恶口恶行的有缘众生?当然不会嘛!就算是遇见了流浪狗,也希望是只会摇著尾巴相待的温柔小狗,而不是狂吠不止又龇牙咧嘴作势咬人的恶犬。所以,如果我们希望遇到的都是亲爱和善的有缘众生,那就得从自己的身口意行作起,要善待一切有情、亲爱一切众生,更重要的是不可对任何有情众生起瞋!
第五目 结语祝福早成佛道
总之,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道理,不论是最基础的“施
论、戒论、生天之论”,以及“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离为要”等次法,乃至解脱道的断我见、我执,以及佛菩提道的明心见性等内涵,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发起想要成佛的菩提心迈向成佛之道,而甘愿来当菩萨,以自度度他的修行方式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目的都是要让我们将来可以成佛。读者若阅读完本书之后,对佛法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欢迎来正觉同修会上课,我们在每年的四月与十月都会开设新的禅净班课程,您将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到完整的三乘菩提佛法,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正知正见,并学习无相念佛的忆佛、拜佛方法,成就一心不乱的动中定力功夫,进而能够成就真正的看话头参禅功夫。而菩萨的六度波罗蜜课程,更能让您降伏烦恼、成就菩萨种性,转变成一位慈悲又有智慧的真正菩萨;若是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因缘成熟时,还可以开悟明心甚至眼见佛性,成为真实义菩萨。
您也可以在每周二晚上,亲临正觉讲堂聆听平实导师讲经课程,平常也可以阅读平实导师著作开示的书籍。平实导师在诸多著作中,如《心经密意》、《优婆塞戒经讲记》、《维摩诘经讲记》、《起信论讲记》、《金刚经宗通》、《法华经讲义》……等都为我们详细的开示介绍了佛菩提道的内涵;若想要在解脱道上有所修证,也可以请阅《阿含正义》这套法宝;若读者想修学更深细的第三转法轮诸唯识经论,也可以请阅平实导师著作的《胜鬘经讲记》、《楞伽经详解》和《楞严经讲记》等等。
总之,佛法是非常广大深妙且精采真实的,三乘菩提的一切佛法,也都是可以一一亲证现观而如实了知的,佛法不是空泛的文字训诂,更不是虚幻的玄学,学人只要脚踏实地的跟随佛陀的教导,定能一步一脚印,稳定踏实地迈向成佛之道!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是许多菩萨们的大力帮忙才能完成,末学愿以此书报答佛恩、师恩、父母恩与众生恩,并于此至诚礼谢 平实导师与诸亲教师们多年来的教导摄受,也感谢编译组的众菩萨们的帮忙,让本书更加圆满而能够顺利出版,共同成就法布施功德。
最后愿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福慧增上、早成佛道。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 平实菩萨摩诃萨
南无正觉菩萨海会众
-------------------
1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正法,也是摄受佛土,这是《胜鬘经》〈摄受章第 4〉中所开示的正理,平实导师于《胜鬘经讲记》第一辑中有一百多页的详细开示,其中详述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的正理,读者可自行请购阅读。
2《瑜伽师地论》卷 46〈菩萨功德品第 18〉:“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大正藏》册 30,页 547,中 4-5)
3《佛说决定毘尼经》:“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或有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瞋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痴相应心而犯于戒;世尊!菩萨犯戒,于欲相应心,瞋相应心,痴相应心,何者为重?’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若有菩萨如恒河沙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菩萨因一瞋心而犯于戒,等住菩萨大乘之道,因瞋犯者当知最重。所以者何?因瞋恚故能舍众生,因贪欲故于诸众生而生亲爱。优波离!所有诸结能生亲爱,菩萨于此不应生畏;所有诸结能舍众生,菩萨于此应生大畏。优波离!如来先说欲难舍离为小犯,瞋易得离名为大犯。优波离!所有诸结犯小难离,大乘之人应当忍受。所有诸结犯大易离,大乘之人乃至梦中不应忍受。以是义故,大乘之人因欲犯者,我说是人不名为犯。因瞋犯者,我说是人名为大犯,名大过患,名大堕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难。优波离!若有菩萨无有方便,欲相应心而犯于戒生于怖畏,于瞋犯戒不生怖畏。若有菩萨而有方便,恚相应心而犯于戒生于怖畏,欲相应心而犯于戒不生怖畏。’”(《大正藏》册 12,页 40,中 17-下 10)
4《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尔时佛告圣者优波离言:‘若初修大乘行菩萨,以恒河沙劫,常犯贪欲种类罪故,若信受大乘而生一念瞋心,结罪重于贪欲。何以故?优波离!若瞋心发动则能舍弃众生,若舍瞋,贪欲心发则摄众生,菩萨而无厄难。何以故?优波离!佛说若犯贪欲舍离稍慢,犯罪稍轻;若犯瞋恚解离稍速,获罪甚重;若犯愚痴解离则速得罪稍深。优波离当知:三毒轻重,如是修行,菩萨应当守护善巧方便智慧心故,无令缺犯。’”(《大正藏》册 17,页 943,下 20-29)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1)---张善思居士
2016-11-04 10:24:22 类别:第1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