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宗祖庭
2015-08-12 08:02:32  类别:概论
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
禅宗祖庭少林寺座落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十三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对面少室山如翠屏端立,背依五乳峰,锦屏山环绕半边。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南北朝时期,天竺高僧佛陀(又称跋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跋陀在嵩山敕建少林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跋陀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传授小乘佛教。高足弟子有慧光、道房和僧稠等人。
少林寺第二位高僧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菩提达摩。达摩为南天竺(古印度)国秀玉王之子,其师般若多罗是古印度的二十七祖。他得法后,入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凝修壁观,面壁九年。达摩主张的坐禅壁观,修佛教"大乘空宗"。达摩被尊为禅宗鼻祖,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的祖庭。达摩传法于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僧徒流散。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朝为巩固王朝统治,大力提倡佛教。敕令恢复“少林寺”旧名,赐柏谷坞良田百倾,使少林寺成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庄园,成为北方一大禅寺。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授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代少林寺名僧辈出,有善护、志操、昙宗、明禅、法如、同光等。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
宋代理学兴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理学家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及禅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发展。宋雍熙年问少林寺所藏佛经有9500余卷,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名刹”。
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他创建了钟楼、鼓楼,“兴什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朝时,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担任执事僧、“当山首座”和尚的职务。他为法照和尚撰文并书写了《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汉字铭文。这座元塔至今完好耸立在少林寺塔林之中。邵元还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师写了塔铭,这块《息庵禅师道行之碑》也完好地保存在少林寺碑林中。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
明朝对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辉煌。由于少林寺僧人在抗倭和镇压农民起义中为明政府效力,明政府免除粮差,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明朝的王子先后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明末农民起义中,少林寺受到打击,再度冷落萧条。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清朝政府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建工作,其中雍正十三年的工程规模最大。雍正皇帝亲览寺图,审定方案,把雍正十二年漕运节省米价和河南省的积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围成材柏树砍伐殆尽,创建了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现在寺御碑亭内还保存着《乾隆御制诗碑》,碑上录上乾隆书写的唐代诗人沈佳期韵《宿少林寺》五律诗。
1928年,直系军阀与国民党石友三激战少林寺,石友三放火烧毁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火延续几十昼夜,千年古刹许多殿堂化为焦土。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余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该寺近年来曾屡加修缮,古刹更为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寺回到人民的怀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将少林寺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交给佛教界自己管理。国家还拨款修复了天王殿、六祖殿、东西禅堂等主要建筑。今天的少林寺以它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游人香客。少林寺山门前是翠柏成荫的广场,山门左右是明朝嘉庆年间建造的石坊,东石坊外额刻有“祖源谛本”(意为禅宗的发源地),内额刻有“跋陀开创”(指印度僧人跋陀开创了禅宗和少林寺),对联是:
心传古洞,严冬曾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于晋笙。
这个对联描写的是达摩在嵩山山洞里面壁修炼,慧可向他诚心求法的典故。右石坊的外额刻着"嵩少禅林",内额刻的是"大乘胜地",指少林寺是大乘佛教的胜地。对联是: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这些对联叙说了少林寺在佛教寺庙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祖祖庭——司空山二祖寺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司空山上的二祖寺,为禅宗二祖道信慧可大师的道场。
二祖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司空山海拔1227米,方圆35平方公里,山势奇特。“一峰玉立,丹笔鬼工。南望端岩,如画照海。西瞻卓绝,若峭壁插天。迤东绕北,则移步换形,变幻莫测。”相传战国时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此人一生为官清正,后隐居此山,故得名“司空山”。
北齐太宁元年(公元561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俗姓姬,初名神光,河南洛阳人),卓锡司空山,以石室为缘地,开阐正宗,弘扬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禅法,使禅宗佛法日盛,唐德宗曾谥之为太祖禅师二祖于司空山传衣钵于三祖僧璨,“传衣石”三个大字仍在石室上方的石头上历历如初。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佛,在禅宗也面临灭宗灭派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禅宗二祖神光慧可受达摩心法,护经像南下舒州隐居此山,建刹说法,弘扬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学说,并传衣钵于三祖僧粲。“跃过三湘七泽中,两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膜饥时嚼雪充”。可见慧可法师上山时,环境相当艰苦。慧可大师初来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仰天窝”的中石洞里,后在洞前加盖石室。石洞冬温夏凉,龙虎环抱,后依石峰顶。千仞屏藩;前对钵盂山,双峦拱顶,乃天造道场,洞天福地。僧璨住在石室后侧石洞(即三祖洞)。
现在,“二祖禅刹”及当年“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当年二祖把木棉袈裟传给三祖之处)依然如旧,二祖秘籍珍藏地“葫芦石”至今还是一个谜。二祖慧可之徒僧璨经过长期的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最后选择了当时宗教势力较为薄弱的陈晋熙郡境内的司空山为其卓锡之地,是为了避免当时激烈的宗教对抗及尖锐的宗教派别门争。这一举措保存了佛教的实力,为禅宗今后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祖慧可在此传衣钵与三祖僧璨,璨于皖公山传四祖道信,道信于黄梅双峰传与五祖弘忍,弘忍又在黄梅传六祖慧能,一百余年禅宗衣钵传五代,皆未出大别山西南麓,这种稳定的地理格局,与北方随宜行化、四处流浪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使得禅宗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中发育成熟,成为对世界哲学思想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派,也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五叶结正果”的预言。慧可大师圆寂后,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确定了慧可禅师的历史地位和他对中国禅宗的重大贡献。
到唐代有本净禅师,继居此地。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遣中使杨光廷采仙药青藤,制长生不老丹,踏遍名山大川均未获,后来到司空山,得本净禅师指点,才获此药回朝复命。玄宗大喜,召本净入京,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5048间,下辖九庵四寺,游人接踵,名扬天下,成为佛教禅宗胜地。
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际、圆迪、清晓等高僧相继拜为国师。后遭受战火,所有琅宫琳宇,化为断壁残垣。至明天启元年(1662年),司空山的佛事又开始复兴。太空如浩禅师为恢复“二祖寺”四处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华和柱史颜远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师殿、大雄宝殿等,并建立了一石坊。至清康熙二十五年,禅宗法嗣目唐戒可禅师,来此中兴石室,复建“二祖寺”,并造“大雄殿”、“观音楼”、“大士阁”、“祖师殿”及两廊横楼僧舍、香橱静室、金容玉像、重光祖刹。在晚清和民国动乱的岁月里,殿宇年久失修佛事萧条,香火冷落。到了“文革”后期,司空山仅存的近六十尊佛像和一座大雄宝殿也被破坏。
1989年9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僧在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确认二祖道场在司空山,并决定尽快修复。特别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司空山”、“二祖寺”题词并捐资,且莅临司空山,对兴复司空山、二祖道场予以亲临指导。
三祖祖庭——天柱山三祖禅寺
三祖禅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天柱山上,南朝时属庐江郡。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尤以梁武帝时期为最盛。三祖禅寺即在此时开山建刹。禅宗三祖寺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公元505年,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
禅宗三祖驻锡山谷寺
齐梁之交,达摩法师渡海将禅法带到中国,被誉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与梁武帝萧衍应对不契,于是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少室山五乳峰石洞面壁9年,参禅打坐、伺机传法。后遇慧可“断臂求法”,达摩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衣钵传给慧可,慧可因此被尊为中国禅宗二祖。北齐天保初年(公元550年)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请开示佛法,二祖赐名僧璨。是年的3月18日,僧璨在光福寺受足具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后接衣钵,是为禅宗三祖。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今三祖禅寺),公开弘扬禅法。
在禅宗发展历史上,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禅宗初祖达摩在南朝时将禅法带到了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是有信有修。他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著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法门。僧璨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信心铭》以诗体写成,一百四十六句,四字一句,五百四十八个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僧璨大师《信心铭》是禅宗祖师的第一部经典,字字有声,句句铿锵。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璨公信心铭》一诗中赞曰:“沔被有流,载浮载沉。为文以济,一壶千全。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这是对《信心铭》的肯定与颂扬。有人称《信心铭》是中国禅宗史上第一部经典,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因三祖而得名“三祖禅寺”
在山谷寺的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三祖僧璨为四祖道信解缚的“公案”。
佛教典籍记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来到皖公山山谷寺,礼谒三祖僧璨,求曰:“愿和尚慈悲,为我解缚。”三祖问:“是谁将你缚住了?”道信答:“无人缚我。”三祖僧璨大师又问:“既无人缚你,那你又求何解缚?”道信闻言大悟,后又随三祖修学九载,接法是为禅宗四祖。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三祖大师说法时合掌立化。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僧璨的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其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三祖的塑像放置于塔的底层。
#p#page_title#e#
唐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谥僧璨名“鉴智禅师”,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后来,寺院和塔多次被毁和重修。现在的塔,塔宫里珍藏有三祖百颗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宝塔为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为5层,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4门相对,两虚两实。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
三祖禅寺变迁
北宋时期,三祖禅寺的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州山民柯萼遇一老僧指点,于万岁山(今天柱山风景区的玉镜山)古松下掘一石篆,上镌南梁高僧、三祖禅寺开山祖师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呈于朝。太宗赵光义为此石篆取名“瑞石”,并遣使至舒州三祖禅寺,颁诏臻谢,谥宝志名 “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
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三月,为给仁宗赵祯增寿,朝廷选舒州三祖禅寺为道场,建“资寿宝塔”一座,并赐佛牙舍利,监藏于塔座之下。同期,三祖禅寺也高僧辈出,宗风大振。时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之誉。
此后,三祖禅寺几经损毁,历经沧桑磨难。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被毁,直至明朝中叶,方得以重建,史称中兴。明末再毁,整个清朝时期乃至民国,仅得以维持香灯不灭,呈衰败状态。
1979年后,历经近30年的建设,寺院整体结构得以逐步恢复。
四祖祖庭——黄梅四祖寺
湖北黄梅县西山上的四祖寺,为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的道场。
四祖寺,古称幽居寺、正觉寺,又名双峰寺。唐武德七年(624)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创建,为中国禅宗丛林之始。位于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下,距县城15公里,占地110多亩,与东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西山,又名破额山、双峰山,海拔599.8米。风景秀美,名胜众多。其中三塔(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两桥(灵润桥、明月桥)、一石刻(灵润桥摩崖古石刻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信禅师(580~651),俗姓司马,世居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后迁蕲州广济(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镇。12岁投司空山璨禅师求解脱法门,言下大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六十年。21岁于江西吉安受戒修学。越三年,闻璨和尚遍游江右告竣,归司空侍之,得传衣钵,为中国禅宗第四祖。大业二年(606),璨禅师寂。至庐山,住大林寺十年,研习止观。大业十三年(617),38岁,住吉安祥符寺,令城中禁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解围城之困。
唐武德七年,蕲州道俗请师至黄梅造寺,见双峰有好泉石,一住近三十年。大敞禅门,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著《菩萨戒本》一卷以传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教人修习一行三昧以明心地。以农养禅,行证并重,禅戒合一,融摄止观等一切法门。蕲州双峰多有得果之人。其忍禅师,承信禅师后,法妙人尊,时称东山法门;荆州法显,受“出要之方,降心之术”;衡岳善伏,得“入道安心”之法;荆州玄爽“亟发幽微,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牛头法融,则悟“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之旨;新罗法朗,秉法东归,开海东禅道之滥觞。四祖及其六大神足,不仅神州禅门法运之所系,新罗法朗实海东禅道奠基人。
永徽二年(651),四祖命弟子造塔于寺之西岭。同年古历闰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诫门人,言讫而寂,世寿七十有二。第二年,塔门自开,肉身不朽,众迎真身回寺供奉。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曰“慈云”。
弘忍后,有清皎、仲宣、居讷、法演、止堂、云谷、平川、三昧寂光、戒初、起高浪、晦山戒显、道纶溥等高僧相继驻锡西山。
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举手至顶,吐火自焚,得无数舍利,殿亦同灰。荆王发起重建。清咸丰四年(1845)冬,毁于兵燹,光绪间复修。后又毁,仅存三间祖殿与古柏数株。1995年12月,本焕长老担起重兴大业,历时五载,建成殿堂楼阁200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9月12 日,本老功成身退,净慧大和尚继任方丈。师以重振四祖禅风为任,倡导生活禅法,加强僧制建设,继办《正觉》期刊,举行以禅修为主旨的四众共修法会及禅文化夏令营等活动,并进一步整治寺院周边环境。而今,寺前停车场、“慈云之塔”石牌坊、传法洞、寺院至毗卢塔及传法洞朝圣台阶等工程相继竣工。千古禅刹,生机焕然。
五祖祖庭——东山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亦名东山禅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东北十三公里处,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弘法道场,又是六祖慧能大师求法得衣钵之地。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山览胜。
弘忍(60l一674年),俗姓周,湖北黄梅人。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由于来学禅的人日益增多,唐永徽五年(654年),弘忍到双峰山东面的冯茂山建立东山寺,因五祖弘忍所创,又称五祖寺。
盛唐时,殿堂楼阁千余间,僧侣达一千三百多人。历代高僧辈出,人才毕聚。弘忍大师在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创“东山法门”,在佛教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地位,被宋英宗御赐为“天下祖庭”,宋徽宗御赐为“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弘忍大师在东山开辟道场后,广开法门,接引群品。轰动全国,吸引四方学者,常住门徒多达千余人。武则天立周即位后,提倡佛教。久视元年(700年),请弘忍授法弟子神秀、玄约、慧安等赴内道场供养,并赐为国师。这样一来,弘忍的声誉愈高,五祖寺的声望也越大。后来,五祖寺在李唐诸帝的支持下,持续兴盛,从未衰败。
宋代,五祖寺继续得到扩建和发展。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期间,师戒、法演、表自、宗拔等名师任五祖寺方丈,相继大兴宝刹,修建殿宇佛塔。特别是法演住山时,大兴祖庭,大振宗风。其法裔弟子中,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三人,时称“三杰”,亦称“三佛”,精励自持,广扬佛法,禅风大盛,使五祖寺的名声更加震动天下。
宋末后东山毁于战火,一时冷落萧条。直到元十九年(1282年)了行禅师再入东山,扫寺故基,重兴土木。皇庆二年(1313年)三韩万奇上人从渖王请,奉弘忍肉身还东山。至治二年(1322年),法式禅师精励自持,作大殿,奉祖师;作经阁,藏经卷;梵刹佛像俨然一新,金碧辉煌,使一时趋于衰微的五祖寺俨然中兴。后来五祖寺几经劫火,又多次重修。
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了行禅师入东山五祖寺,重建祖庭。至治二年(1322年),法式禅师恢复佛事,使一时趋于衰微的五祖寺中兴。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改东山五祖寺,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对五祖寺不断进行修缮和重建,至清末仍有殿堂楼阁六百余问,住僧二百余人。民国期间,庙宇毁坏十之八九,成为一片废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存殿宇十二栋,房屋六十八间。
建国后,国家对殿堂、碑刻、古迹等加以妥善保护,八十年代政府又拨款彻底翻修真身殿、祖师堂、天王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历史名胜,对古寺进行了维修。1957年省佛教协会派僧人住持管理。1979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重修了长春庵、听泉亭,维修了真身殿和上山石板古道。1984年正式交由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慧能隐居之地——四会六祖寺
四会六祖寺座落在广东省四会市城区的西南面3公里处,有一座高649米的贞山,建筑群颇具气势。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公元638年—713年)曾因避难藏身于四会龙甫镇营脚村扶卢山达15年之久,六祖姓卢,当地村民为纪念他,故以山为“扶卢”名,山上有“六祖池”,山下建有“六祖庵”,该庵为唐代所建,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改为六祖寺,旧址至今犹存,现在的六祖寺是1998年动工兴建的。
六祖慧能为岭南佛法之始,为什么要在四会避难藏身呢?相传慧能投湖北黄梅东山寺五祖弘忍门下,因作谒得到了弘忍赏识后,弘忍便秘传禅法,付与法衣钵孟,成了禅宗六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因未能得到师傅亲付衣钵,很不服气,于是纠集一班门徒,欲害慧能,夺回衣钵,弘忍见有人想害慧能,便吩咐他从速南去,临行前对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指今怀集县,距四会140多公里,会指四会市)。慧能便带着衣钵匆匆南下,神秀派人跟踪,直到韶州(今韶关市),还有人追逐他。慧能回到广东后,想起师傅的嘱咐,为了避开敌人,隧往四会,当他走到龙头铺子林时,见那里山高林茂,地势偏僻,景色宜人,村民以耕种、打猎为生,他想猎人以杀生为业,又多在山林中出没,是避开敌人追踪的最好处所,于是便找到一个姓叶的猎户家住下来,当时慧能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慧能经过多年的避难藏身经历,亲自接近下层乡民,对他后来的宗教哲学影响是很大的,如他主张“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意思是不用背诵佛经,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还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论都是有中国自己宗教哲学的独特见解。
据传,在四会一直流传着六祖慧能点化阮公圣佛阮子郁,阮子郁又点化梁公圣佛梁慈能,相继成佛的故事。现在,四会还有唐朝所建的祭祀梁公圣佛和阮公圣佛的宝林古寺和宝胜古寺。
新六祖寺于1997年3月奠基重修,历时四载而成,寺院占地6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有六祖大道、牌坊、风雨亭、放生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功德堂、永思堂、观音堂、罗汉堂。各殿堂供奉诸佛菩萨金身。六祖金身塑像慈祥可亲可敬,端坐殿内,庇佑人间风调雨顺,国秦民安、人寿年丰。此外,还建有斋堂、配殿、客舍、方丈室、僧人宿舍以及广场、停车场等。全部建筑采用白墙绿瓦红柱传统古典寺院设计,蔚为壮观。据说,这是各地众多六祖寺院中规模最大、最为堂皇壮丽肃穆、唯一被命名为“六祖寺”的古刹寺院群体。目前,六祖寺驻有德高望重的方丈大师和众僧数十人,每天烛灯长明,香火鼎盛,瑞气蒸腾,禅贯乐耳。海内外汇资金慕名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
六祖祖庭——广东六祖南华寺
南华禅寺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郊曹溪之畔,是我国著名得佛教古刹,又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禅法得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南华禅寺是南北朝时的梁天监元年(502年)由印度僧人智药三藏创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唐仪凤二年(667年),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在这里弘扬、发展了禅宗,故佛教徒对南华寺视为“祖庭”,南华寺几次易名,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名为“中兴寺”;神龙三年(707年),又改为“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年),宋太祖赵匡胤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
六祖惠能到曹溪南华禅寺传授禅法三十七年,得法弟子四十三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谓 “一花五叶”。法眼宗远播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两宗,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两宗,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禅寺有“祖庭”之称。
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公里曹溪河畔。据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也”,遂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唐仪凤二年(公元677 年)始,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来宝林寺说法37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故南华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在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赐惠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等物。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又赐宝钵、磨衲袈裟等物,并将寺名赐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再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太祖赐额改称“南华禅寺”,沿称至今。1983年,南华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今南华寺占地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群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寺向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头山门)、放生池(上筑五香亭)、宝林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室。自天王殿始作封闭,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僧伽培训班等。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俗名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
#p#page_title#e#
禅宗祖庭特辑
禅宗祖庭,是指佛教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
世界佛教禅宗祖庭——中岳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嵩山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1]
中文名
禅宗祖庭
外文名
Shaolin Temple
地    址
河南省登封市境内
分    布
中岳嵩山少林寺
美    誉
“天下第一名刹”
目录
1释义
2分布
▪ 中岳嵩山少林寺
▪ 广东南华寺
▪ 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
▪ 江西宜丰黄檗山黄蘖寺
▪ 江西宜丰洞山普利寺
3江西宜黄曹山宝积寺
4江西袁州仰山栖隐禅寺
1释义
禅宗祖庭,是指佛教禅宗祖师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是个综合性学派,在思想上,主要属于大乘佛教如来藏学派,重视本性清净,但也受到中观学派的影响。但禅宗不重视本身宗义的系统性建立与阐述,强调个人的修为以及神秘经验,以开悟见性为修行重点。[2]
2分布
中岳嵩山少林寺
世界佛教禅宗
少林寺(9张)
祖庭——中岳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嵩山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嵩山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禅宗文化而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甲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不幸的是经过民国战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动乱,中国少林禅宗文化几近毁灭;所幸的是文革后,少林寺还有一位禅武高僧上素下喜老和尚久经劫难而幸存于寺。改革开放后,上素下喜禅师作为唯一留寺禅武高僧,虽已暮年,仍壮志不移,首先成立少林武僧团,为少林寺禅宗文化的复兴培养了大批的禅武僧才,乃至今日少林禅武文化走向世界,驰名于海内外。
广东南华寺
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二十公里庾岭分脉的山麓中, 座落在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韶关市区24公里。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502年),初名宝林寺。寺庙依山而造,面监北支流曹溪。唐仪凰二年(677年)禅宗六祖惠能住持曹溪,发展了禅宗南派,是最为著名的禅宗祖庭,有岭南第一禅寺之称。唐朝朝廷赐名“中兴寺”、“洪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
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
净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处的青原山上,始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初名“安隐寺”,后宋徽宗赐名“净居寺”。公元714年行思禅师受六祖慧能嘱托在青原山,开辟佛教道场,扩建寺庙,广聚僧徒,弘扬“顿悟”禅法,使青原山佛法大振。一时间,青原山香火鼎盛,声名远播,成为江南佛教圣地和南方佛教禅宗的传播中心。当时,净居寺最盛时有数千名僧众,文天祥有诗描述其空前盛况:“活火参禅笋,清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开创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3个宗派,后世称为“禅宗青原流派。”禅宗流派所说“一花开五叶”系指禅宗的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5个流派,而青原山净居寺则是其中三宗的祖庭,从而确立了净居寺在我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对世界佛学史的深远影响。
江西宜丰黄檗山黄蘖寺
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祖庭——黄蘖山黄蘖寺在江西省宜丰县境内,始于希迁禅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于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 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其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年-1039年)门下,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杨岐派开宗者为方会,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北)而得名。黄龙派开宗者为慧南(1002年-1069年),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而得名。慧南初学云门宗,后从临济宗。
江西宜丰洞山普利寺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洞山位于江西省宜丰县东北方向,距县城47公里。公元857年,高僧良价禅师(右侧)于此创建普利寺,开堂宣讲他的禅学新义,四方僧侣纷达学阖,日本瓦室能光和尚也来此拜师,良价弟子本寂最得真传,后于曹山阐发良价旨义,于是创立了曹洞宗。良价于公元869年逝于洞山,唐懿宗皇帝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于是洞山普利寺成为著名的中国禅林——曹洞宗祖庭。
3江西宜黄曹山宝积寺
曹山宝积寺简称曹山寺,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是中国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的名刹古寺。它坐落在宜黄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4江西袁州仰山栖隐禅寺
沩仰宗祖庭江西仰山栖隐禅寺,该寺古称仰山寺、栖隐寺、太平兴国寺、兴国古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洪江乡东南村殿上组,它作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由沩仰宗开山祖师慧寂禅师创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公元842年)。[4]
下一篇: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青原行思法脉
上一篇:禅宗法脉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