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础
戈壁滩上的佛光
2015-08-06 16:45:23  类别:历史学
“莫拉提木”的轻烟似乎已经融化成美丽的蓝天。要不然,戈壁的天空为何总是净空碧透、丽日蓝天。维吾尔语意为烟道、烟囱的“莫拉提木”曾是古代的烽火台。其实,这是远古时候西域古疏勒国都附近一处著名的佛寺遗址。它位于我们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东部约二十多公里的古玛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戈壁沙丘上,背靠群山,面对茫茫的荒野,其南面与几公里外的“汗诺依”古城相望,中间有恰克玛克河古河道相隔。当你轻轻走近它的时候,你便会感到岁月吹老了的佛光里,依然是“金色莲花满地生,佛光星斗灿晶莹。慈悲愿力随缘现,留与千秋润太平”。
佛教是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在古代印度产生的一种宗教。它的创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佛教徒所尊称的释迦牟尼。佛教在其产生后的几个世纪里,只是在本土流传。后来被立为印度国教后才开始传入与印度毗邻的国家和地区。
公元前一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于阗。不久,又经中亚传入疏勒。此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传播到且末、若羌、莎车、叶城、库车、阿克苏、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塔里木盆地周围各个绿洲。
佛教在新疆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佛教传入前后,新疆正处于奴隶制的发展阶段,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就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各霸一方的奴隶主政权。这些割据政权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凋蔽,民不聊生。而匈奴贵族集团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进一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朝政府驱逐匈奴使各族人民得到了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却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除劳动人民的苦难。因此,佛教传入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在无力摆脱现实苦难的情况下,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对佛教的信仰上。奴隶主贵族也希望借助佛教来消除劳动人民的不满和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他们对佛教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大力扶持,从而使佛教在各地迅速兴起。
莫尔佛塔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遗址现有两座残存佛塔,其东南部有一组僧房遗址,坡下的沙地上有一排古代坎儿井,蜿蜒排列约一公里,是当年佛寺的水源。古寺院遗址下层的一段夹有烧为炭灰的木料,估计该寺院毁于一场大火。附近还出土了不少石膏塑佛像残片,其中的一片佛像面部极为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东南面的那座佛塔底如方形托盘,圆柱形腰,上有一蛋糕形圆顶。其底座长宽各12.3米,总高8.4米,逐次递缩分五层。座上圆柱形塔身高2米,圆顶高2.4米;佛塔从底到顶通高12.8米。塔身为麦草调和黄土脱出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成。塔体中空,上部可见攀登的踏脚坑。顶上有圆孔。该塔即佛教建筑中所谓的“窣堵波”,是专门用来收藏安放舍利子的。据史料记载,当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国里,就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遗物,如高僧道安、鸠摩罗什等都曾在疏勒国顶礼膜拜过。
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顶小,底部边长25米、宽23.6米,顶部边长14.2米、宽12.5米,塔身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两侧留有佛龛遗迹,内中当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现已剥蚀一空。此塔应是寺院的中心建筑物,台顶上建有钟鼓楼或佛殿,现已不可见。
公元六四四年,唐高僧玄奘从印度返程抵达疏勒国时,称这里“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大唐西域记》)。比起当时同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的龟兹(今库车)与于阗(今和田)各只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的情况,疏勒国的佛教极其可观。
根据莫尔佛塔所处位置及遗址形制,特别是僧房和佛堂遗址上用粉白的石膏为地面铺料的华贵装饰,可以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当年疏勒大云佛寺的遗址。据记载,寺院一直保存到十世纪初叶,在伊斯兰教正式传入古喀什噶尔后,寺院才在战火中消亡。
下一篇:真史学与新史学 摘要
上一篇:史权与史责--史权、史责与史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