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旷劫修道(四) 正钧老师
87、旷劫修道(四) 正钧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钧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今天要接续上一集之中,《妙法莲华经》卷第4的经文中所提到的:“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上一集之中所说的,是在佛法中的大门之外,其歧路旁门就已经是很多了。接下来继续说,由于诸佛在因地的菩萨位,所以亦如同二乘人,也得世俗智、法智等十智的“一切智”,这就已经显示出“菩萨也要证二乘人所应该修证的内涵”之事实。所以从修学四念处、四正断,乃至是四圣谛、八正道之法,这一定是也要经过种种的艰辛的过程,包括前一集之所说,还可能会遇上假名善知识,或者是被误导之后,因而可能下三恶道的状况。而菩萨之在因地,终于得一切智,他却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还是继续地“平等开觉一切众生”

世间法之中,常常有一个对比的状况,就好像说,一般的世间人总免不了一种情况,那就是三五好友、乃至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着某一些事情的成果,然后当然也免不了互相之间的赞叹而高兴地说:“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骄傲!”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世间之法,大家所衷心期盼的事情。然而,共同分享着事情的成果的这一件事情,到底是“因”还是“果”?也许有人会感觉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简单地来说明一下吧!假如说这个“共享骄傲”是某一件事情的“果”,那么大家一起享受完成果而感觉到骄傲之后,还会有什么?是不是继续还会有不断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吗?当然若不是余福之所致,恐怕也无法如愿以偿啊!所以“今世受乐之后,但不知、不见后世之苦或是乐”。反过来说,这个“共享骄傲”会不会是某一件事情的“因”?通常不会,因为那是与世间法的运作方式是互相违背的,世间法之中通常不会“预先庆祝”的;这说明了什么事?说明了世间人的目光之所及,多半只能看到眼前之这一世。换句话说,世间人虽然也可以有“享受成果”的乐,然而其乐通常是“有负担”,而且是不长久的。然而佛法之中,虽然努力以赴的过程中,往往是很辛苦的,而且其过程又是一世接着一世,但却常常是可以期待“此世乐、来世乐”的。然而,这一个“乐”的定义,不见得会跟世间法的定义是一致的;但是,这菩萨道真正的“离苦得乐”的内涵,却是菩萨们所应当要进一步去体会,乃至是愿意去接受奉行的。

《佛说十号经》之中,说到“正等觉”的这一段经文之中,提到如来在因地就得声闻乘的一切智,此时此刻,其实就已经得到“此世乐”,但继续地“平等开觉一切众生”的结果,他又会得到“他世乐”。然而,经文之中所说的:【平等开觉一切众生,令起智断惑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具三明六通;】这样子,到底有没有“平等开觉一切众生”?若是定性的二乘人,或者是落在有生死的一边,所以要努力地断我见,乃至是断我执,终于有能力可以出三界生死了,又落在证涅槃的一边;所以,只教导众生证得初果,乃至是四果阿罗汉,即便是又得三明六通,仍然是没有“平等开觉一切众生”。因此,还要再进一步使其“起于大乘作意”。

而这一种度化众生的方式,正是 世尊于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利乐有情的善巧方便。《法华经》之一开始的〈方便品〉,世尊就已经明白开示:“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妙法莲华经》卷1)但是因为这里是五浊恶世的缘故,所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就说佛法中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而且说法的次第,也依循着五时三教的方式,令有缘的众生方便进入佛法之中。那么,在 世尊教导阿含时之时,众生起智断惑而证解脱道之后,自己就知道能够成办出离生死的大事;这时候,世尊进入般若时的教导,又施设种种方便,所以阿罗汉们因而回小向大也悟入般若,这才有了“思求历修诸地”的菩萨道。然而,阿罗汉们在这一个阶段之中,自己也明白了:其实过去世多生多劫以来,已经生生世世接受着菩萨的教导,本来就已经具足菩萨的心性,而为菩萨种姓;而今世的声闻相,就只是一个随佛出家而有的示现,因为深心之中本愿,也一样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换而言之,今世成为阿罗汉,又复起于大乘作意,也只是一个示现;其实过去世以来,就是在 如来的教导之下,早已生起大乘作意,也从来没有舍离大乘作意。

如此看来,如来在因地之时,教导并摄受众生之时,就已经施设了种种方便善巧。尤其是在这一种五浊恶世,又要令有情于出离三界生死的大事,心中有了把握而不再恐惧,同时又要以方便善巧令其了解:只能断分段生死,并不是究竟的解脱;进一步劝勉其更发大愿,利乐无量无边的有情,而完成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之修证,最后才能够究竟地“断尽结习成无上觉”。为什么我会说,世尊于此娑婆世界,以这一种方式来度化众生,其实在因地之时,已经就施设了种种方便善巧?各位可以一起来思维一下,若是佛世的那一些阿罗汉们,在因地的时候,从来没有被教导以大乘作意;且不说,若是这样子的前提之下,世尊还会不会在古印度的当时而示现成佛?我还是要说一下,这只是一个假设,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发生的。而现在的假设是,世尊当时纯粹就是以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二因缘、四谛等法、如是之法,而且在宣说这一些法的过程,也就是只在蕴处界的种种虚妄、缘生缘灭而说明。

好了,若是众生听完 佛的开示而断了我见,乃至是证了阿罗汉果;试想:在那一种“寂灭无我”的境界之下,若是没有别种的意乐为借缘,如何能够再起大乘作意,而完成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的修证?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再者,若是 世尊在阿含时的教授,完全不提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诸法本母”,又或者叫作“本际、如来藏”等等,众生听闻到 佛的开示,就能够断我见吗?不可能,因为一定会离不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困境,根本就无法断了我见,更不要说可以证阿罗汉果了。所以,我前面才再次强调说那只是一个假设。而“诸法本母”的种种异名的宣讲,也正是在引发众生多生多劫以来,曾经熏习过的大乘作意,或者是对菩萨法的爱乐之念。所以,即便是证了阿罗汉果,心中总会忆念着:“纯粹的解脱道,并不是我想要修证佛法的目的。”这样子,听闻般若时的教导的内涵之时,就能够很容易相应而契入,而不会因为阿含时与般若时的法要,因为所说的法依止的标的是不同的,所以表面上听起来,似乎是有互相矛盾的状况,但是其实完全没有矛盾的问题。

想来,那一些胆敢说 世尊说法前后矛盾的人,熏习佛菩提道的时劫尚在短矣!故而大乘作意不能生起,又复福德浅薄,因此才会造作谤佛、谤法的重罪。而大乘作意要经过多久的熏习,才能算是有初步的心得决定。简而言之,至少就是要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具足,不怀疑每一个人自己的身上都具足了佛法僧三宝,而真发了菩提心,心得决定发愿也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说(是)十信满足而进入初住位。所以经文上说:“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可以肯定的是,不论佛门内外,只要还有人主张“大乘非佛说”,当知其十信位仍不满足,不论他今世的身分、名闻利养如何、又如何!

佛之所以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而且是在古印度示现成佛,就表示当时众生得度的种种因缘是成熟的,因此先教导以二乘法,让有缘的众生可以分证解脱道,乃至是证阿罗汉果;然而,必须要说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有别,若是要如同 佛住世时之施设,先让众生多数都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再来教导般若中观,只恐怕真正的佛法会因此而无法继续弘传。但不论怎么说,诸佛如来在教导并摄受众生之因地时,就一定会施设种种善巧方便,把大乘作意熏习到众生的八识田之中。现在,即便是末法时期,而众生的根器参差有别,也可以简单地举个例子,让大家能够有初步的了解,怎么样令众生于解脱生死有信心之际,却又同时种下爱乐大乘法的种子。

经典之中在宣讲解脱道的时候,最常说的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等,所以善知识也引述而为学人说“一切法苦”啊!然而,熏习大乘法的时间较长的学人,一定曾经听过善知识开示过一切法的两个层面:一者是说蕴处界中生生灭灭的一切法。一者则是因为这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所生,所以将一切法汇归于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就说如来藏是一切法。那么,从何处而得以观见一切法苦的事实呢?若是从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开始来看,每一天起床之后,要刷牙洗脸,这是第一件所要面对的不净啊!因为不净就有苦,所以就得要去对治。若是要朝九晚五赶着上班的人,就要顺着次序安顿好其他家人,或者只需要照顾自己的一餐的人,但是总免不了要注意“滴答、滴答”的分秒,还要考虑交通是否顺畅,因为得要准时赶到工作场所。

接下来的一天呢,还要面对种种,这只能说是尽在不言中了,所以被生活之所压迫之下,都有种种的苦。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不!我每一天都很顺利,下班之后有种种的消遣,假日也有精彩的生活,偶尔还能去旅游,一点都不苦!”事实上,每一个人福业之所依凭,自然今世受用会有所差异;然而,细心地想一想,某甲果能够如此地受乐,到底能够持续多久?会不会于某一种之受乐而厌倦呢?然后,受乐之前要不要先努力工作,而取得受乐的依凭?受乐之时、受乐之后,会不会想着失去了以后又要如何面对?这一些林林总总,还是回到“一切法苦”的事实。

那么,开始修学佛法的人又如何呢?但是先要问大家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不大”是说,这对一般学佛人,是一定会经过这一个过程的;而“不小”则是说,你得要深切地思考自己的答案,学佛之路才不至于会有所偏差。因为,有可能本来是为了“学佛”,结果却被教导而走上“学罗汉”之路。讲到这里,各位就应该已经猜到说我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要学佛?”然而,因为每一个人发心学佛的因缘有早有晚,若是回答说:“听说学佛很胜妙,所以我来学学看。”这一个人,多半你可以判断他只是初机的学人。若是另外一个人他回答说:“我不为别的,我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当知这一个人,已经在过去世多生多劫之中,佛菩提道的种子早已经萌芽乃至是茁壮了。而介于这两者之中的答案,多半就是因为知道学佛可以了生脱死,所以就来修学佛法。虽然这一些答案的表面上是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希望可以“离苦得乐”。

由于众生的根器不一而足,然而诸佛菩萨在往昔教导并摄受有情的时候,以其悲心及种种的善巧方便,一定会将“大乘作意”熏习进入众生的八识田之中;因此,学人在后世熏修解脱道的时候,能够“复于大乘作意”,对于其而言就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然而这一类种种的过程,正是显示出“佛道悬旷,经无数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的这一个事实。

今天暂时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