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与眼见佛性 正伟老师
29、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与眼见佛性 正伟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正觉讲堂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也就是 平实导师的著作《法华经讲义》的导读。

在上一次的课程中,我们讲到了《法华经》中 释迦世尊说到:大通智胜佛坐道场之后,十劫之中佛法不现前。且道什么是佛法不现前的道理?从以前的 克勤祖师以此题目叫战天下,大慧祖师仍旧用此题目投石踢馆,到了今天 平实导师还是用这个题目叫板全世界佛法阿僧;但一千多年过去了,仍旧是无人能答,那些自称禅师家者个个装聋作哑,只是羞煞人间。个中的原因其实说来很简单,这是大乘中完成真见道位的菩萨,其人所现前观见的自受用境界,也就是世界如幻观的首成就,达到了菩萨十住位的修行人,方能一窥个中方隅。它甚至不是最初开悟明心者所能想象的,完全是得要过来人现量所见所得;若要论其究竟,则是佛的四智圆明的实证。

前面曾向菩萨们报告,佛法的实际修证是转识成智,成佛就是将凡夫的八识转为佛的四智心品,也就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但这并不是说,原来的识就消失了而出现了另一个不相干的智慧,而是同一个识体能够转变为清净性的智体智用,识为体而智为用。

在佛法的修证之中,转识成智的过程有着三阶段:下品转、中品转以及上品转。行者在大乘见道后,由于在自己阿赖耶识的运作当中,能亲证到真如心体,于是能够开始转依,也就是转变而依止了这个万法根源的如来藏心,能够断除了见所断烦恼,所以就开始了下品转的过程;随着见道位中真见道与相见道的过程而能地地增上,使得第六识产生下品的一分一分的妙观察智,第七识产生了下品的初分平等性智;六、七二识为识体,而因为转依清净真如体性的缘故,妙与平二智便得以一分一分地出生,成为其二识的妙用智。智用依止于识体,自明心初真见道一直修到初地见道位完成,完成了对等于解脱道阿罗汉的实证,断了习气种子的现行,才能够完成下品转的过程。

进入地上的修道位后,断了种子习气的现行后,则开始了识体的中品转过程,更进一步要断习气种子难以察觉现行的随眠,由初地到七地,这又要修上一大阿僧祇劫;至于八地到妙觉位,更是要断尽一切无记性习气种子随眠的粗重难显,如此方能完成最上果的上品转,具足佛地的四智圆明。所以《成唯识论》第10卷说:【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

佛地的第八识成为无垢识,此佛地真如无垢识以五法为身,也就是佛的五分法身。五法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还有“成所作智”,以及总的来说四智皆依佛地的“清净真如”而显发,所以又有统称佛地叫法界体性智,亦可方便说为三界中唯一有生起而无结束之法,本无而今有。因为是以佛地无垢识心体显示出的清净真如以为体性与法相,所以作为一切转依的第一法,此清净真如加上四智心品,就成为佛地的上品转依,所以《成唯识论》说:“非净法界独名法身。”(《成唯识论》卷10)成佛后不是只有一个清净法界就可独名为法身,而是五分法身具足。

从最初大乘真见道时,能证、能转依此清净真实如来藏,所以第六识与第七识随即下品转为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所以《景德传灯录》等经论中说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景德传灯录》卷5)。同样的道理,《六祖坛经》说“五八六七果因转”,是指前五识与第八识,在修行成就的果位上才能够转识成智,而第六识与第七识在修行过程的因地随转。一直修行直到即将成佛坐道场时,以手按地而得明心转为大圆镜智,六、七二识才转为上品圆满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此时异熟流注生灭断尽无余,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遂改名无垢识,也就是佛地的清净真如;到了夜后分,目睹东方明星而得眼见佛性的时候,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如此四智圆明而成就了圆满佛果。

相同的道理,世尊在《解深密经》中说:【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解深密经》卷3)首先除遣相缚,然后除遣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因为微细难断,所以叫作粗重缚;最后则是断除最微细的无记性种子变异生灭,一直到成佛前最后一刹那仍然在除遣;终于坐于道场,大圆镜智成就上品转,而得所作成满所缘,能化现出不可限量化身事业,也就是成所作智完成法上品转,至此才是四智圆明,功德圆满成就最上佛果。

所以现在我们就比较能够理解,释迦世尊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起”,就是指成佛时的四智圆明,虽然皆依于佛地清净真如出生,但 大通智胜佛大圆镜智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场降魔军,而成所作智未得现起,十劫后所作成满所缘方成就四智圆明。然而这其中的道理,并非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知见就算懂,而是可以至少要以禅门亲证的明心与见性而相对应;实际上是十住以上的菩萨,能现观到明心下品转的大圆镜智,与见性下品转的成所作智,亲见亲证到下品转的相似四智。

在正觉讲堂内部,这些只是悟后起修的增上班中,要学习更上道种智的基础前提必备条件之一,也只是吾等正觉弟子现前现量所观实际的一部分罢了!即使如此,古今无数道场人中英豪,尚且不能够了解其中的义理皮毛,更遑论对于法义得到现证现量。在过去的年代,这些看似较深的法义,因为需要以自己的现证现量为前提,才能够领会知晓,所以常常是只存在于师父与弟子之间的纵向传授,不对外广说;也可说是师弟之间彼此对法义的共同现量领会,例如像是 克勤祖师与 大慧祖师彼此之间的口说手比、心领神会。但下品转的明心与见性,却又是实证真如心体与现观心体妙用,未来三贤位与地上的修行,皆得依此而显发,所以将明心与见性立为禅门的初关与重关。释迦世尊在《法华经》中特别提到 大通智胜如来的事迹;在《解深密经》中,则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得所作成满所缘”,两件事虽为一体的两面,但在解说事相上却分开为二来分别解说。

各位菩萨听到这边要小心,千万不可认为自己因此就懂得为何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的道理,因为在这边说的都是皮毛的皮毛,表相的表相。这里面如何是坐道场?如何是佛法现于前?这些都得依于现证现量现观的转依才能知其所以然。即便是禅门中破了初关,也眼见二关,也只是个下品转罢了;依于识体通相,向上仰望上地境界,与中品转,甚至是上品转,实际的相差差距不只是十万八千里啊!以上极简略地解释了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起,但是较为深入的实证观行的部分,则有待于菩萨们亲自求师访道;若有幸能得善知识摄受,方能入门稍窥其堂奥。

然而自古以来,要求大乘见道已经是极难之事,要得宗门大义禅门初关明心,则叫作刀头舔蜜,险到极处,因为一个不小心便落入野狐身难有出期;至于要求得重关见性,最好是将初关明心见道的法义现前体会得透彻之后,然后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如法参究,日后眼见之后,对道业的增上能有不可思议的大利益。明心是体,见性是用;真如是灯,佛性是光,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相辅又相成,若只有一边,虽然依旧能行,但就变成个独眼龙了。要能眼见佛性,几乎完完全全靠的是善知识的帮助,若世间暂时没有见性的善知识出世弘法,则要真实透证此法的机会基本上等于没有。世尊在了义经中虽然也常常提到见性境界功德,但应机弟子太少,所以一般的佛弟子很难了知有关于见性经文的真实义,许多人不明白明心与见性的差异,甚至不相信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事情,因为中文里面呢,常常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合在一起,当作是同一件事情来说。

即使得到了善知识的帮助,见性这件事仍然是很不容易,因为见性的条件必须得有大福德、大智慧,甚至是有适当的时节因缘等等,缺一不可,必须得是真实的定慧等持。看起来见性似乎是一个增法数,但真实现观却同时是舍的成就,这个地方很难形容,我们直接来看《大般涅槃经》中 世尊的开示:【若三昧多者则修习慧,若慧多者则修习三昧。三昧、慧等,则名为舍。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佛性者名为舍相。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大般涅槃经》卷30)而明心与见性的不同,即使是许多开悟的菩萨也难以理解测度,所以《大般涅槃经》中狮子吼菩萨摩诃萨为我们请问 世尊:【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卷27)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先为大家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