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目前所讲的是“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讲到了《妙法莲华经》第十四品〈安乐行品〉中的内容。
前面的单元已经清楚地说明这一部《法华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持,同时 世尊在讲《法华经》的当时,多宝如来也在场为 世尊向大众证明确实是如此。接着 佛陀又特别吩咐 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师利啊!这一部《法华经》在无量国之中,甚至于连这一部经的经名都听不到,更何况是能够亲自遇见、听闻、受持,而且读诵。”为什么 佛这么说呢?佛陀开示说,这是因为十方世界的诸化身佛都是不会开讲《法华经》的,只有应身佛示现成佛的时候,才会讲这一部非常殊胜的《法华经》。化身佛并不是法身真佛,化身佛是由报身佛从法身无垢识心体当中所化现出来的,化身佛的身相可以是无量无数的化现,并且是不可计数的。譬如说有千百亿化身的 释迦牟尼佛,这一些化身佛在弘法的所有佛国世界当中都不会讲这一部经,因此在那一些佛国世界的众生,对于《法华经》的经名当然也是不可能听到的。所以只有应身佛在示现成佛的时候,才会讲这一部《法华经》。因为这一部《法华经》是在显示十方诸佛真实的本质,所以对于智慧比较差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如实地理解这一部经的珍贵胜妙之处,这时候 佛陀就会以善巧方便,借由譬喻来为大家作说明。
经文中说:【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珊瑚、虎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妙法莲华经》卷5)这一段 佛陀的开示是说,这一部显示十方诸佛真实本质的《法华经》,一定是在最后等到大家所应该要证的法已经证得了,所应该断除的法已经断除了,所应该要修的法也已经具足修实了;这个时候 如来才会把这一部显示十方诸佛真实本质的《法华经》演说给大家听,这是因为必须要到那个时候,大家才有能力能够受持这一部《法华经》。当然另一方面,佛陀也是在宣示这一部《法华经》之所以这么珍贵和胜妙的原因。因此,佛陀用转轮圣王作为例子来作譬喻说明,借由转轮圣王征服了别的国家之后,转轮圣王对于大臣、将士们的这个赏赐奖励,会随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战功,而给予不同的奖赏,但是却不会将自己头顶上独有的那一颗珍稀宝珠拿来赏赐给那些有战功的兵将。我们来看经文中所作的譬喻说明。佛陀说:“文殊师利呀!譬如拥有强大力量的转轮圣王,想要以他的威势来降伏诸国,但是那一些诸国小王们却不愿意随顺听命,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就发起了种种的兵旅前往讨伐。”
我们知道转轮圣王有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以及铁轮王。这里经文中所讲的是铁轮王。为什么这个譬喻讲的是铁轮王?那是因为四品的转轮王各个所管辖的区域是不同的,譬如金轮王称王于四大部洲,银轮王是称王于三大部洲,铜轮王则是称王于两大部洲,至于铁轮王就只能够单一的在南瞻部洲称王。四种转轮圣王之中,金轮王他不但能够称王于四大部洲,还可以去到忉利天巡视;如果是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他们却都是到不了忉利天的。其中铁轮王又跟其他三品的轮王很不一样,因为其他三品的轮王他们不必要发动兵将,只要轮王和金轮、银轮、铜轮一到,那么诸王自然就能够随顺臣服;然而铁轮王就不一样了,有的时候他得要发动兵将,由他的主兵臣宝率领兵将去打仗,仗打赢了才能够降服这一大部洲的天下。所以这一段经文中所讲的转轮圣王既然已经发动了战争,当然指的是铁轮王。
那么铁轮王既然发动了战争,结果又打了胜仗,所以当转轮圣王看见这些战斗有功的兵众们,心里就生起了大欢喜,因此他就会随着将士们各自不同的功劳而给与赏赐,该给什么就给什么。在这些赏赐之中,有的赐给他大宅田地,有的赐给他一个聚落或者是一个城邑,有的只是给他衣服或者庄严色身的庄严具,有的则是赏赐给他种种的珍宝,譬如金、银、琉璃、车磲、玛瑙,珊瑚、琥珀;也或者是赐给他大象拉着的大车,又或者是由骏马所拉的比较小的车子,更甚至于赐给奴婢或者是赐给他封邑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说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赏赐,但就是有一样财宝,转轮圣王始终都不会赏赐给任何一个人的,那就是转轮王头上发髻当中所藏着的一颗很大的珠宝,这颗大珠宝,他始终都不会赏赐给任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那是转轮圣王头上独有的一颗宝珠,那是转轮圣王才会拥有的最宝贵的天生宝珠,那是他与生俱来的,普天之下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一颗宝珠,如果他也拿出来赏赐给有战功的兵将,那么转轮圣王的眷属们当然就会心起浮动而非常的惊怪。
佛接着开示说:【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卷5)
佛说:“文殊师利啊!如来也是像转轮圣王的作为一样,但是如来是以禅定力和智慧力这两种力量,得到了三界万法的国土而王于三界,成为三界之王。”也就是说,如来对于三界万法无一不知,从诸佛的境界、诸菩萨的境界,以及诸辟支佛、诸阿罗汉的境界,再下至无色界、色界、欲界人间,乃至三恶道的境界,佛都无所不知;这当然是因为 佛具足了这样的功德力,才能够说是王于三界一切诸法,成为三界至尊,才有资格称为法王,称为如来。
如来就是法王,“法王”之法必定是要具有一定的内涵,不仅是禅定力的具足,还要有智慧力的功德具足相应。而这个智慧力,上从诸佛下至地狱一切有情,这些都是 如来所知的范围,并且 如来无一不知。譬如说世界是怎么来的,众生是怎么来的,三界六道是怎么形成的,这些世间为什么会出现;众生造了什么样的大恶业,将来死后又会下堕到什么样的地狱;从那个地狱出来之后,来到鬼道的时候会成为什么样的鬼;当鬼道的寿尽之后,出生到畜生道之中,会变成什么样的畜生;之后回到了人间,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各个有所不同,然而 如来无所不知。如来能够为人讲解“十习因”的种种因缘果报,“十习因”就是淫、贪、慢、瞋、诈、诳、见、怨、枉、讼这些三毒的别相以及等分相。
因此能够称为“法王”,必定是要有具足的实质内涵,也就是同时必须具足了智慧力和禅定力。所以不论谁来讲三界中的一切禅定境界,那是没有人能够超脱于 如来所知的禅定境界;不论谁来讲各种的智慧,也是没有人能够超脱于 如来的智慧之外。
说到诸佛如来的国土,那都是在讲法上的国土,而不是说三界有形的国土。事实上从菩萨的所见,那些有形的国土,菩萨根本就不会想要了;因为菩萨不仅可以到色界天去当梵天王,也或者可以一世又一世的当转轮圣王,而这些王位对菩萨来说,菩萨全部都不会想要,更何况是人间的一个国王王位,菩萨当然更是不会想要。除非菩萨有特别的原因,例如他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正法的久续流传而必须委屈自己去当那个国家的国王,否则菩萨是绝对不会想要的。
既然菩萨的所见就已经是如此的可敬了,更何况是诸佛如来法王的所见,当然更不会有世间法的爱乐之想。可是魔王就不同了,魔王总是想:“我王于欲界天,欲界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子民,如来竟然到人间来度欲界的诸天和人类,要他们离开欲界,这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他完全不能接受。那 如来又说:“应该要断三缚结,不许承认五阴是真实的。”这个正理,魔王也是完全不能够接受,因此他就来否定 世尊所讲的三乘菩提正法。如果说魔王有扰乱不了、否定不了的时候,他最后就只好来求 佛。天魔波旬就曾经来求 佛说:“世尊!您不是说没有度众生吗?那您就赶快入涅槃吧!我也是众生之一,您不是要利乐一切众生吗?那为什么您要让我失去眷属而让我难过呢?”佛对他说:“我不度众生,因为我度了一切众生以后,众生其实都没有得度。”魔王听了就很欢喜,认为:“啊?原来众生没有得度,那么众生还是被我管辖的喽!”于是他就很高兴的回到天宫去了。然而 世尊也真的是没有欺骗他,因为 世尊是在演说甚深的妙法,只是魔王他自己听不懂罢了。也因为如此,魔王他自己原先的那个烦恼却就此消失没有了,并且同时魔王就很欢喜的回到了欲界天上去。
事实上 世尊是说“我把众生度了”,这个“度”其实并不是指声闻法中的“度”,而是在说佛菩提道中的“度”。也就是说,“虽然我度了众生,然而众生如来藏才是真正到达无生无死的彼岸,所以我把众生这样子度了,而众生却终会发觉自己的如来藏本来就是在无生无死的彼岸,所以得度了等于是没得度”。如来说的就是这个法界实相的正理,但是这个道理天魔波旬他却是听不懂的,他只听到了语言上所说的表义,就认为:“世尊承诺把众生都度了以后,其实众生并没有被度,所以众生还是在我的管辖之中。”他自以为是的这样理解,因此他原本已经烦恼到变得非常的衰老,连走路都很困难了,却在听到 世尊说“众生被度了,其实没有得度”这句话之后,他就这样转念一想,而让他原本存在的那个烦恼很快的就消失了,因此他就非常高兴,变得很年轻、很雄壮、很有力气的回到天宫去享乐了。这个是在《不退转法轮经》当中所记载的事实。当然魔王除了会否定 如来所讲的三乘菩提正法之外,同时也会时常以烦恼来扰乱 如来的弟子们;因此 如来座下的贤圣弟子们,就如同是“法兵将”一样,会和诸魔王作法战。事实上,贤圣弟子们并不是和有形的魔打仗,而是在和无形的魔打仗,例如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以及天魔,他们一直都是和这一些魔在打仗;所以和天魔打仗,完全不必动到刀枪杀戮,而是在“断烦恼”上面作战。“断烦恼”也就是在和“五阴魔、烦恼魔以及死魔”作战,“如来贤圣诸将”们就是在跟这一些无形魔在打仗,如果打赢了这三魔,自然就等于是打赢了天魔。
“如来贤圣诸将”分为贤和圣两种,这表示说 如来所度的众生有两大类:一类是贤人,一类是圣人。贤人就是指那些实证真如以后,还在三贤位当中的菩萨,例如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都是属于贤位。至于二乘的圣者阿罗汉,或者是三果、二果、初果人,假使他们能够起心回向于大乘而来修学佛法,那么就先得要熏习佛菩提的知见,还要累积各种的利乐众生以及护持正法的功德,等到机缘成熟之后,最后才终于可以开悟明心,成为贤位菩萨。当他们开始回小向大,也受了菩萨戒而成为菩萨了,这还只是在第六住位而已,必须要等到他们悟得般若,成为第七住位菩萨之后,才可能继续快速的进修;这是因为他有阿罗汉的果证,又已经修集了很多的福德,当然他的进修速度就会很快速了;同时又因为往世跟随着 佛陀已经进修了很久的时间,这个时候就感应得应身佛前来加持,因此他能够把往世的一切功德在这一世实现出来,所以很快的就能够进入初地了。这个时候他们终于了解到:“原来我过去世在诸佛的座下,就曾经开悟过;也曾经听过诸佛讲经,我现在终于开始有一点知道了。”这个时候 释迦如来感应到这一些弟子们的因缘成熟了,就来示现成佛,因此这一些弟子们就又能够跟随着 如来继续修学而来断除五阴魔、烦恼魔以及死魔等无形魔。
今天这个单元就讲到这里了,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