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这一集所要讲的主题是:佛法名相“依士释”正解。
在上一集中有提到琅琊阁们对于 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所说“持业释、依士释”的解释作了以下的结论:【持业释:就是从执持业种上来说的。依士释:是依修行者的菩萨心性而解释的、而称名的。这是望文生义所成的错解。】(〈正觉佛法名相错解:“持业释、依士释”〉,琅琊阁。)有关持业释,“就是从执持业种上来说的”,我们在上一集已经依于解脱道修行的义理来作说明,证明 平实导师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也是了义的。
这一集就来说明 平实导师有关依士释“是依修行者的菩萨心性而解释的、而称名的”,是否合乎义理?首先来看,如果只是依文解义,依士释应该如何定义?琅琊阁们在他们所写的评论 平实导师的内文当中,对于这一个部分只有提到:【又如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此障障所知。也就是所知之障。】(〈正觉佛法名相错解:“持业释、依士释”〉,琅琊阁。)没有对依士释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有附上窥基大师对于“六合释”的说明,其中有关“依士释”的内文如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依主释者,亦名依士。依谓能依。主谓法体。依他主法以立自名。】依窥基大师所说的这一段,“所知障”名,为何是依士释?可以这么理解:所知是胜法,是主;有法能障所知,此等法名所知障。所知障是劣法,依主立名,名依主释,亦名依士释。
然而,《宗镜录》有关“依主释”与“依士释”稍有区分。《宗镜录》卷4:【依主释者有二:一、依主释,二、依士释。……如言眼识,眼是所依即胜,识是能依即劣。以胜眼释劣识故,将劣就胜,以彰其名。眼之识故依主释也,或以别简通,依主即别名胜、通名劣。二、依士释者,谓劣法是胜法之士用故。今将劣法解于胜法,胜法从劣法以彰名。如言择灭无为,择灭是有为即劣,无为即胜,将胜就劣以彰名依士释。】《宗镜录》这一段内文,主要在说:【依主者,有法以胜释劣,将劣就胜以彰名,……将胜就劣以彰名,依士释。】以《宗境录》的内文来说“所知障”,所知是胜法,所知障是劣法,依胜法立名,是依主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知是胜法,所知障是劣法,以胜法将就劣法,是依士释。从以上的理解,“所知障”名可以是“依主释”,也可以是“依士释”,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而已。
上面讲完“依士释”的定义,接下来探讨“所知障”与“修行者的菩萨心性”的关系。平实导师对于所知障在《识蕴真义》当中是这样说的:【这个所知障,是障碍于成佛所应了知的境界。】又说:【这个所知障是依所障的应证受的佛菩提境界而称名为所知障,是依修行者的菩萨心性而解释、而称名的。】(《识蕴真义》,佛教正觉同修会,页220。)也就是说,“所知障”中的所知是“所应知”,如果是已知,那就不受障。
那 平实导师所说“修行者的菩萨心性”的内涵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子!六种性者,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这里所谓的六种种性,就是修行者的菩萨心性,是菩萨在成佛的道路中,透过一路修除所知障而获得的。修行者在明心之后,获得“根本无分别智”,转依真如;在这个真如上面继续修行,到入地的时候通达真如。那么对于这样的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就如同《解深密经》卷2所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维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习,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从《解深密经》佛所开示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确定,转依真如是从入地前就要开始的,也就是入地前就必须证得真如。如果入地前没有证得真如,那要如何断除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而通达真如?那么,七住位的菩萨在证得真如的总相以后,要怎么样在真如的别相通达?佛在刚刚所说的《解深密经》开示说:“勇猛精进,如理作意,无倒思维。”也就是在成佛之前,对“真如有所不知”即是所知障,依于破除所知障的不同,而将菩萨区分成六种种性,也就是代表菩萨不同的心性。
如果从菩萨在成佛之前所应证的五十二个阶位来说,在七住位的时候证得真如,就是破除所知障的入门;进而转依真如“勇猛精进,如理作意,无倒思维”,而后具足证得非安立谛三品心,并证得解脱果成阿罗汉时,灭除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证得进入初地所应证的遍行真如,这就是《成唯识论》所说的:“由见道力通达真如”。那么《成唯识论》卷10又说:【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亦即每进入一地,就应断除一种重障,而证得一种真如。这当中的每一种重障,都摄属于所知障,以对佛地真如仍有不知而成障的缘故。如同前面所说,进入初地所应断的大乘所断异生性,也摄属于所知障;这类重障是因为对于佛地真如有所不知而造成的障碍,不影响出离三界生死,却障碍成佛所应证的菩提,所以说是摄属于所知障。
由《成唯识论》说:“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成唯识论》卷9)所以我们知道说,十重障均摄属于所知障,也就是断十重障是由转依十地真如所断。由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知道,有未断所知障所摄的异生性跟已分断者的菩萨的心性是不同的;而诸地菩萨断一种重障与断二种重障的心性也不同,乃至于说断九种重障跟断十种重障的菩萨心性也不相同。
从以上所作的说明,平实导师所说依士释“是依修行者的菩萨心性而解释的、而称名的”,从法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修行者的菩萨心性,依于成佛所应了知的境界被障碍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亦即修行者的菩萨心性显示出他们不同的所知障。所以“所知障”中的“障”,即是代表修行者不同的菩萨心性。“所知”无障是胜法,修行者的菩萨心性于所知有“障”是劣法,以胜法就劣法来取名“所知障”,属于“依士释”。所以 平实导师所说依士释“是依修行者的菩萨心性而解释、而称名的”,从法义的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也是了义的解释。
最后,我们来看琅琊族在文中这一段话:【这类错误,不是理解断句的错误,而是用自己的意思随意解释专有名词,显示萧导师对自己的佛法知识极度自信,而且也没有读过窥基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就算萧导师大意出错,正觉的书都是由专人校对过的,校对者不是亲教师就是助教老师,可是校对过程中从未发现这个错误,提出纠正。】(〈正觉佛法名相错解:“持业释、依士释”〉,琅琊阁。)那么对于他们上面的说法,末学在这里提出说明:“六合释”在末学看来,只是语言学而已,与佛法最基本的法义完全无关,知不知道取名属于“六合释”中的哪一种,完全不影响三乘菩提的修证,何必浪费时间去研究,研究这个要干什么?假设 平实导师真的没有读过窥基大师所写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却能利用“持业释、依士释”的名相,点出佛法的义理,岂不是显示出他的智慧殊胜!
如果琅琊阁们在看到《识蕴真义》中 平实导师对“持业释、依士释”的解释之前,就已经研究过《大乘法苑义林章》与佛法基本法义无关的“六合释”的内涵,那么他们真的令人十分羡慕,因为他们真的很闲!然而,如果琅琊阁们在看到《识蕴真义》当中 平实导师对“持业释、依士释”的解释之后,才去研究要怎么来批评正觉的话,那么表示他们是因为有目的才会去研究。果真如此,那他们又要怎么来苛责校对者,没有先前就研究好在那边,而能即时发现他们所谓的错误?又,校对者在没有研究的情况下,要如何要求校对者在看到的当下,就能发现 平实导师对名相的解释与窥基大师的解释不同?而且只是解释不同,并非真的法义有错,如果校对者一看就知道从法义上来说是正确的,那么为何还要去研究与佛法义理无关的“六合释”呢?更何况 平实导师的解释完全正确!
今天这一集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