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的节目,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的著作《涅槃》的导读课程,同时配合了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法与次法》一书,作为辅助的参考教材。
在上一集的节目中,简老师已经为各位介绍了三世诸佛的共同教法——施论、戒论与生天之论,也就是布施能够培植福德,持戒则能够在三界中不下堕而上升,以及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往来轮回的情况,也就是来到了教材的第115页。
为什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三世诸佛必定教授的常法呢?过去、未来、现在叫作三世,遍十方诸佛都是为了一个大事因缘而降生人间,所以诸佛法教,有唯依一佛乘而教授,有依两种佛乘,我们的本师 释迦牟尼佛则是依三乘而演说佛法。根据经典的记载,例如像是《法华经》告诉我们:最后生菩萨大多是降生在欲界然后示现成佛,少数则有降生在色界而成佛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众生所享用的福德,是要靠着过去世的布施而得到?而持戒能够保住人身,能够上生上界天世界,其中欲界的情况与色界有何不同?无色界既然是无色之界,却又为何要独立为一界四地?也就是三界内又包括了哪些世界?这一些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详细地为各位述说了。
说到佛法,一般佛弟子都知道 释迦世尊的法教有三乘佛法,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与佛菩提乘;但是,如果整理 世尊在人间完整的教授,佛法又可分为五乘,也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法的修行必须圆满了五乘的内容。例如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面说到:真正成就佛法五明处的大修行人,乃是“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五乘佛法中的前两乘——人乘与天乘之法,教导我们人界与天界之法——为何会成为人?为何能投生天界?这是与外道的共法,也就是说,佛法以外的外道法也可能会有这些内容;而后三乘则是教导我们如何解脱于三界,能够超升三界而入涅槃之法。所以声闻乘、缘觉乘与佛菩提乘则是与其他外道所不共之法,唯有 世尊才能以己身的证量,而来教授众生如何得到真正究竟的解脱;因为除了 佛的教法以外,世间再无其他能够让人解脱于三界而证得涅槃的法教。
所以 释迦世尊降生在人间之前,虽然印度到处都有人宣称证得涅槃,说自己是阿罗汉,说自己是梵,但都是因中计果,并非真正的阿罗汉;因此 世尊在出世弘法后,一一地去破斥了这一些婆罗门与六师外道的错误之处。而 世尊的教法末法时期过了以后,人间就只剩下了表相之法,不再有真正解脱的法教,直到下一尊佛 弥勒世尊来到人间,才会重新地演说三乘解脱法门的佛法。
释迦世尊在诸经典中,例如在《阿含经》或者是 佛的本生故事中,让我们了解到:众生要能够听闻 佛世尊的法教,乃至能够断结证果、证得阿罗汉,甚至是圆满的佛果,那都是要花了无数劫努力地修行、供养承事了一尊又一尊的佛,才有可能作到的。例如《本生谭》中,佛不断地宣说了此世能够在祂座下证得阿罗汉的圣弟子们,彼此并不是这一世才相遇,而是过去无量世以来他们都围绕着 释迦世尊,彼此常为师弟眷属。又像是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金刚经》里面说到:哪怕只是对于《金刚经》中甚深般若的章句法义能够生起信心,这都是因为过去生彼此已经结下了无数的善缘才有可能作得到的。在《金刚经》里面说到:【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所以萤幕〔屏幕〕前的观众朋友,不论现在的我们了解与否,大家都必定是久远劫以来,一直与佛法僧三宝结下深缘,今生才会对于三宝与解脱有了信心。
也就是说,每一位佛弟子在无量生中,必定都得经历而满足了前面的人天二乘佛法的福德资粮,才有可能进修后面三乘佛法的正解脱,没有前面一乘所修集的福德功德,就无法进修下一乘的正行。例如在《长阿含经》中,世尊在即将入灭之前,为弟子说到了过去生曾经为大善见王的本生故事,当时大善见王因为具足了世间的大福德,所以成为转轮圣王——大善见王,此时善见王心想:“我过去生累积了布施、持戒、禅思的福德,所以今生才有如此的受用,那么接下来我应该如何继续向上进修呢?喔!应该是要离开欲界的转轮圣王位,而上生到天界了;应该由欲界的境界,上生到色界天的境界才对。”
王复自念:“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所以接下来,善见王努力地修学禅定,终于证得了初禅、二禅乃至第四禅。此后侍奉他的宝女发现了,知道善见王会离开欲界转轮圣王的身分,而要上生到天界,宝女哭泣着求国王不要离开。宝女说:【凡此众宝,皆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娱乐;勿便舍寿,孤弃万民。】(《长阿含经》卷4)是说:“大王啊!请您看看这个国家中诸位臣民都依赖着您,有各种宝物是人间希有的,这都是您的财产,敬请国王稍加关怀留意,与此国家的人民共相娱乐,请不要舍寿舍弃人民而一个人离开。”善见王就教授宝女说:【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饍,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寿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长阿含经》卷4)
【阿难!彼玉女宝抚此言顷,时善见王忽然命终,犹如壮士美饭一餐,无有苦恼;魂神上生第七梵天。其王善见死七日后,轮宝珠宝自然不现,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同日命终;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邻园,皆变为土木。】(《长阿含经》卷4)转轮圣王的这一些七宝财,其实都是无常之法,不可能长久地存在,祈愿不要对这一些宝物生起了恋著之心,那不过是徒劳心思罢了。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国王自己的寿命都不用多久会结束而要往生到下一世,因为有出生就必定有死亡,有相聚就必定有分离;如果说有出生而能永远不死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应该割舍世间的恩爱而努力修道求解脱才对啊!
“阿难啊!当宝女接受了善见王的开示时,善见王就立刻死亡命终了,就好像壮士吞下一口饭的时间,一瞬间善见王已经往生到初禅天去了。善见王死后七天,转轮圣王原来的七宝,没有生命的轮宝、珠宝自然消失不见,而有生命的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将军宝,也一齐死亡命终,而原来的国度城池、花园大多化为了土与木。”
以上这一段 世尊在入灭前的开示,正是告诉我们佛法解脱的根基在于人乘与天乘的法门,也就是施论、戒论与生天之论,即使是 世尊将要进入拘尸那伽入灭之前,祂仍然是用这样子自己的故事,这样子地来告诫弟子们。佛的说法,佛法的修证,是有前后顺序的,必须要依着前后次第一项一项去完成,要先满足了人乘的福德,具足人间众生的种姓;有了生于人间的福德,然后再去具足天界众生的种姓;有了能生天界,至少是欲界天的福德,乃至要修清净梵行往生到色界的福德,所以天乘又被叫作梵乘;要具备此人天二乘的资格,才有能力修学解脱乘,也就是二乘的解脱道与大乘的佛菩提道。
前面的人乘、天乘的修集若有所缺损、不足,则修学解脱法的三乘就很难会得到果证,会久修而不得;而解脱乘的实证如果有所缺损不足,则会障碍佛菩提道的实证,甚至是多生多劫难以亲证。放诸现在末法时期的佛教界,绝大多数的道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法完成三乘菩提解脱的实证,连声闻初果的断三缚结都做不到,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知实证佛法的次第。因为大部分的佛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一世又一世地修行,看似很有佛法善根,但总是无法得遇善知识,更无法实证三乘菩提,个中的原因或许就在此处——也就是尚不具备人天二乘的福德资粮与心性,主要就是在五戒与十善业的实践——那么就无法进入三乘菩提的实证。
好的,既然三乘或者说五乘佛法的修证,是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的累积功果,那么我们不禁会想到,当这个世界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或者是处在没有佛法的地方,那要怎么修学佛法呢?所以 世尊在经中常常会告诫弟子“勿生八难之处”——不要去造作未来世生于八难的不善业种子。八难就是指出生的地方没有正确的佛法可以听闻修学,那么在佛法上就很难有所进步了。
各位还记得八难有哪些吗?前三种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生处罪业深重而福报太差,几乎没有修学佛法的可能;第四则是各种长寿天与无想天,无想天的天寿极长,生到彼处常处于一念不生的状况,或是寂然又常照的境界,不能起念修行;第五则是没有佛法的边地,像是北拘卢洲,虽然寿长又具五欲享乐,但是没有佛出世;第六则是盲聋瘖痖严重的残疾,虽然生于有佛法之处,但是因为诸根不具,仍然难以见佛闻法;第七则是世智聪辩,在世间外道上的知见虽然聪利,却因此不能信受佛的正法;第八则是生于佛前佛后,出生在有佛法之前、佛法灭尽之后,还是不能够闻到佛法而修行。
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例如在南传巴利文的《阿含经》中说到:世尊在世时,印度最大的国家摩揭陀国,国王是频婆娑罗王,他的儿子是顶顶有名的阿阇世王。在过去 毗婆尸佛的时代,频婆娑罗王也是作国王,当时他有一群眷属,就是国王厨房里面那一些御用的厨师们。有一次国王要供养三宝,厨师们负责准备要供养 毗婆尸佛以及僧团的食物,然而他们自己却先偷盗享用了这一些本来应该拿来供佛、供僧的食物,使得剩下的食物变成了残食。厨师们将这一些残食供养给 佛陀与僧团。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说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