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觉同修会所为您制作的三乘菩提系列电视弘法节目,这个单元是探讨“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题目子题是“声闻种姓与菩萨种姓之差别”,这是第四集的节目。
上一集我们谈到“菩萨种姓者如何来成就布施波罗蜜多”,引用了下面这一段论文说︰【心喜施与,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瑜伽师地论》卷35)这段论文在开示说“施物虽少而能均布”:在说明布施的时候,不用去在乎所施的物品或钱财是多是少,主要还是要让受者平均得到当中的一分。实际上,菩萨种姓者因为多劫来多行布施,每一世都会成就可爱异熟果。所以可以布施的资财非常丰饶,所行布施相对来说也非常广大;如果当下因为特殊的因缘,没有办法作广大布施,也会心生惭愧忏悔心。菩萨种姓者不但经常自己亲自布施给大众,也懂得随喜赞叹他人所作的布施,或者是会劝请他人一起来布施给大众;见到能够作布施的菩萨们,心里常常生起欢喜心,不会生起不好的彼此较量这样的不好心行。
有时我们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新闻报导说某大企业家或是大慈善家作了一笔大布施,马上就有网路〔网络〕上的酸民去留言,酸言酸语说︰“哎哟!他们会捐这些钱,就是因为钱太多啦!捐了这么一点钱对他们来说,只是他们的九牛一毛;目的呢,他们只想要逃税、少缴一点税,或者是要博取好的名声,才会布施这笔金钱。”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懂 弥勒菩萨教导要“随喜赞叹布施”功德。何况这样的人在网路〔网络〕上匿名作酸言酸语的论述,是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行善风气受到了影响,就是说大众因此会更趣向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不想要再去利益救济他人。这些少数人作了这样的诽谤、恶口之行,如果最后确实让整个社会更加的动荡,彼此更不祥和乐利,那么所成就的这一分恶业果报就不可思议啊!这是因为造作这样的恶行,是会有负于当时所有大众的缘故。所以,不应当去揣测他人行善的动机,要懂得“随喜赞叹布施”。因为法界真实理都告诉我们:并不是你躲在网路〔网络〕后面不用具名,就不会招感恶业果报,因为有情各自如来藏最后都会成就应有的一分善、恶业果的缘故。
弥勒菩萨在下面论文继续有这段开示说︰【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诸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拔。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瑜伽师地论》卷35)这个大意在说明︰菩萨种姓者对于在佛法上的久学的长老、师长乃至法主,属于报恩田、功德田的这些大菩萨,如果值遇了,都要从座而起,而且懂得恭敬供养。现代的学人虽然很多人有心学法,但是偶然还是会有一些修学者,并不懂得要恭敬师长,甚至在得到师长的法之后,只因为事相上不如己意,或者在法上一时有分歧,走入了歧路,有了错误的知见,就起来否定传法的根本师长,甚至有人大胆地否定法界的真实理,而进一步造作诽谤三宝的大恶业。这都显示出这样的修学者仍然是新学,并不是一位已修学久远劫的菩萨种姓修学者。论文后面继续开示说︰只要对有情所有有利益的事,菩萨修学者都会如理为大众说法,不论大众是否有请法,当说就会为大众作法布施,并不会吝法。另外也会作“无畏布施”,就是有情如果受到当时的官府或者是天灾水火这些灾难逼迫的时候,能够去救济有情,让有情免于恐惧。
后面论文继续谈到︰接受他人的托寄物品,要分毫不差完整归还;即使彼此之间是存在有债务关系,也不可以借这个缘故强行没入用来抵销债务。菩萨种姓者心胸是宽阔的,如果跟有情同事的时候,当有情的债务一时没有办法偿还,也能够修安忍,帮助有情来度过难关,绝不会强行追讨;如果这一笔债务,这一世确定他都没有办法偿还的时候,也能够修安忍,以广结善缘、以济度有情作为主要考量。
正觉教团法主 平实导师经常教导我们:菩萨种姓者在世间上处处吃亏给人家占尽便宜,也就是世俗人所说的︰“吃亏其实是占便宜。”这样的说法才是相应菩萨道之所行。诸如这样的世间纷扰事,菩萨种姓者心量广大,都会用慈心、悲心用智慧来面对,不会引生烦恼苦。最后论文谈到,对于共同所有的财物,如僧团内、寺院内的三宝物,不会侵吞这样的招提僧物,深知道三宝物来自十方,即使只有侵吞一小分的三宝物,招感的恶业果报都是不可思议!但我们看到佛教界偶而还是会听闻说,有教团内或者是寺内的执事,利用他的职权获取不当利益;造作这样的恶事,当然不是菩萨种姓者,因为他们不能够知道侵占了三宝物招感恶果报非常广大,而且会有负于所有寺内四众的缘故。
弥勒菩萨继续开示菩萨种姓者所行布施波罗蜜多的法相说︰【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著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著,何况小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姓相。】(《瑜伽师地论》卷35)大意在说明:菩萨种姓者于一切金银珍宝,不会迷惑颠倒,追逐这个资生具。菩萨种姓者因为多劫行布施,世世广大资财为其可爱异熟果;虽富资财,但能以此广大资财行菩萨事业,利乐诸有情。菩萨种姓者具资财,也可以受用这一分资财来显示菩萨的庄严胜妙,其法相不同于声闻种姓;但于受用胜妙资财时,菩萨也有智慧,当用方用,不会耽著世间戏乐而滥用这一分资财。以上这一些种种所行,才是菩萨种姓者所要成就的布施波罗蜜多法相。
以上 弥勒菩萨教导菩萨种姓者所行布施,是转依所证“实相法”来作布施,大乘菩萨才能依这个“次法”所培植的福德来成就布施波罗蜜多。“转依”的意涵在说明:所行布施,是依止所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所含摄“无得无失、无私无我”这些法性,来行布施菩萨行。也就是在行布施的当下,依止真实我自心如来所摄之种种法相,来转变仍然具有得失心、自利心的虚妄自我,将染污七转识自我渐次转清净。如是菩萨种姓者所行分分布施,都令藏识田中染污识种转变清净,由此而分分成就佛地应有智慧功德。这就是论文所说︰所成就布施功德,能支持成就波罗蜜多,助他度过生死海、到达无生死彼岸。反之,如果行布施当下以得失心、自利心,具足众生我性来行布施,所成就福徳,只能支持他成就“人天福报”,不能增益其圆满佛道上的福德资粮。
针对布施跟波罗蜜的关系,经教上有教导这两者之间有着四句分别法义,在这边为大家作个说明这四句分别法义︰
第一种就是有布施非波罗蜜︰这就是上面所说一般的“人天善法”布施,这样的布施可见于所有正信的高级宗教,比如所有的一神教及表相佛法道场所作的布施——所作的这些救济贫病苦慈善布施。但是对于任何宗教、佛法团体,或是一些善法团体所作的慈善布施,我们都须要随喜赞叹他们的布施功德,因为这样的布施一样是有人天福德善业果。但是,如果纯粹由三乘菩提法理来看待,这样的福德没有办法支持有情度过生死海、过度生死彼岸,因为他们来世所得可爱异熟果,将会在人间或是欲界天受用这一分福德;等福德尽了,仍然要继续流转生死,也就是在三界当中继续流转。所以才会说这布施所成就的福德,是有布施而无波罗蜜,不能助有情度过生死彼岸,无法于生死得解脱、得自在。这也在说明这样的人天善法布施成就之福德,不能支持有情实证三乘菩提佛法,还不是实证三乘菩提所需修习的“次法”。
第二种关系是有波罗蜜而非是布施︰这个特别指在佛法当中二乘菩提的定性声闻修学者,虽然他们已经实证二乘菩提解脱法,成就波罗蜜,也就是于生死得解脱了;但是这样的二乘法修学者于佛法解脱道智慧,只是有“尽智”却还没有发起“无生智”。不具有无生智的关系,如果有大众请法,希望这位阿罗汉为大众作法布施,为大众开示怎么样证二乘无生法,他们是没有办法为大众来作开演的。所以,这样的阿罗汉之所证,属于有波罗蜜而非是布施的解脱道行者。
第三种是非布施非波罗蜜︰这在说一般还没有学佛法,对布施因果也完全不信受的悭吝凡夫;这一类的有情,当然不愿去行善布施,更没有佛法所说波罗蜜可言。
第四种差别是有布施亦有波罗蜜︰这就是本集所谈的大乘菩萨所行的布施,不但成就布施功德,更因为修学这样的布施“次法”,增广菩萨趣向究竟解脱的福德,未来因缘具足,是可以度过生死海,具足波罗蜜多。
为什么菩萨种姓者所成就的布施这些“次法”,可以支持菩萨们最后圆满佛地的证境?这是因为菩萨种姓者已经“转依内门”来修六度波罗蜜,乃至初地以上的菩萨所修十度波罗蜜。所谓转依内门修六度,意思在说:一位已经证悟的菩萨种姓修学者,他证悟之后仍然继续修六度这些次法,但所修六度布施乃至般若,都是转依所证自心清净如来来修学。由转依自心如来来看待所行布施一事,当中没有布施的你、受施的我可言,更没有布施这件事情,乃至布施所成就之福德等等。所以菩萨虽然于“事相”上确实成就了这一分布施的善法,但是在“法理”上去看待、确实修习转依所证真实我如来藏,来看待所行布施事,无一法可得的关系,所以心中没有任何得失、没有任何罣碍。犹如《心经》经文开示说︰【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就是以此功德,能够帮助有情来成就到达佛地的圆满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布施,就是目前所有大乘正觉教团已经证悟的大乘菩萨种姓者,所行的具足布施波罗蜜的胜妙菩萨行。
3.2纲要要为大家说明菩萨种姓者如何来修忍辱这个次法,才能够成就忍辱波罗蜜多。论文的开示如下︰【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姓相?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姓相。】(《瑜伽师地论》卷35)一位菩萨道修学者所修的忍辱,跟一般学法者所学忍辱究竟有何差别?论文开示说︰由于菩萨种姓者经过多劫熏习长养了菩萨性,所以菩萨的心性非常的调柔,对于有情所做的不饶益,乃至毁损菩萨的事,心中从无怨怼,也不会想要报复加害于他人。只要有人向他劝谏,或者因为这样的毁损事来向菩萨忏悔道歉,菩萨们都会立即接受,心不生怀怨记恨。
行菩萨道最忌讳心生怀怨记恨,因为这样的心行一旦生起,在他的自心藏识中就种下跟众生结恶因缘的种子。过去也曾经有案例,有表相道场的堂头和尚对他的出家弟子,显示出心中还有怨怼记恨的身行;也就是表相上,在当时听来语言上还是属于柔软语,但是堂头和尚当时的心里的思维,是说在他离开的时候,他会回头对弟子瞪眼以对来示意弟子们要知所警惕。这样的所行,当然是离开菩萨道行者之所当为,因为显示出堂头和尚心中对这个弟子,心里生起了怨怼记恨之心。真实的菩萨行,对于有情任何的逼恼都当修忍辱,所行的忍辱其实无有忍辱可言,都应当时时去转依所证真实本心如来藏,来看待这个恼怒事以及所行的忍辱。所谓这个忍辱,以及所谓的有恼怒这件事情,这都属于七转识众生我之所相应;真实我如来藏当中何曾有这个恼怒事,乃至说你有修忍辱这样的境界可言呢?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声闻种姓与菩萨种姓之差别”这个题目,先为大家解说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下一集节目!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