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
我们这一次的单元,内容主要相对应《胜鬘经讲记》第六辑128页到166页将近四十页这样子的内容。那这一段讲记当中主要的法义,我们如果把它归纳成两点,而用来作为这一次影片主要解说的内容来说的话,那可以有两点如下:第一个就是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第二个则是相关于《胜鬘经》这底下这一段经文,所谓的:
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那我们就先来依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还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来解说两个重点当中的第一点,“三宝”。因为关于《胜鬘经》经文当中相关殊胜法义的部分,需要请读者们自行参阅一下 平实导师第六辑相关的内容,我们这边的录像主要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补充,一个参考而已。
我们先来念一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相关于三宝的部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2〈报恩品 第2之上〉,在经文当中,世尊为 弥勒菩萨说了底下这样子的一些话,世尊说:
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
其实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段经文,乃至底下相关的把诸佛如来所证与声闻、缘觉所证的差异,包括只有诸佛才能够无非时、非处、非器、非法而为众生演说,佛已经清楚地在交代了:真正的三宝当中,是唯一以一佛宝为尊、为上、为所依。
甚至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这一个菩萨《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讲到的相应的一段经文,而来先把三宝当中,以唯一佛宝、唯一大乘为三宝之主体的经文。我们来观看一下,《优婆塞戒经》卷5:
菩萨法异,佛法亦异;菩萨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归依后身名归依法,归依修道名归依僧。
从以上《优婆塞戒经》卷5的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所谓的“归依法”,其实就是归依后身菩萨,因为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他是唯一、他是僧宝之尊,最上了。可是还未成佛,因为在法宝当中所证,他要依于这最后一分的烦恼障、所知障的最后一分微细的随眠都断尽了,他才能够成佛。这里也讲到了“归依修道”就是归依修道菩萨,名叫作“归依僧”;换句话说,后身菩萨以前的所有菩萨,我们归依于这样子依于法宝而成为修道菩萨的这一些大乘修行者,这才叫作归依僧。
那回到这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在说完这样子的经文之后(这样子的开示之后),有王舍大城的五百长者,他们生起了怯懦之心。这当然是一场与 佛共演的无生大戏,他们跟 佛说了:
我见如来放金色光,影现菩萨难行苦行。我不爱乐行苦行心!谁能永劫住于生死,而为众生受诸苦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他们这样子讲说之后,佛就为他们而讲说了所谓的四种恩,而依这四种恩——所谓的“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就是转轮圣王恩),还有最后的“三宝恩”——佛依于这样的四种恩,而来讲说大乘与小乘的差别。而要来依于五百长者这样子请法、问法的因缘,而来为大众解说应当生起一大乘(一佛乘),应该要以成佛大愿,以究竟无上正等正觉为自己修行解脱,乃至自利利他发愿之所依;而不应该像定性声闻人乃至定性辟支佛,只为了自己能够证得无余涅槃,永离三界轮回之苦,而只发这样子的小乘之心。
我们看看 佛怎么样来讲说这样的四种恩的?时间所限,我们就尽量只以简单的经文而来作一些解说。佛说: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佛先说这个父母恩,佛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我们大家大概都能够平等的认知,也能够同意,一般来说的话,母亲的恩德毕竟还是远高于父亲,这是大致而言,所以我们只针对母亲的部分来说。佛说: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沈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像这样子的供养这一些净行大婆罗门、五通诸大神仙、还有一百善友,这样子的)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
佛又说了: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这些经文因为还算满白话的,其实只要为人之子,其实也不需要所谓的“养儿方知父母恩”,稍微思维一下自己这一世当中最有恩德的父母,乃至对我们最亲、思念我们最深、护养我们最切的母亲,一个人如果有因缘值遇正法,而不知道要报这四恩当中的“父母恩”,特别是自己的母亲的恩德,那这一种人不只是枉为人子,根本已经失去当人的格。这样的人,连所谓的人天善法,其实连修行的资格都不具足,怎么可能能够相应大乘佛法呢?
那在这个经文,佛还举了一个例子来印证这样子的众生:依于身为母亲而对于子女的爱念这样子的恩德,他的福报本身有多大?而用来影现刚刚所说的,您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个具足五通的大神仙,乃至供养一百个善友,用最上妙的衣服啊、珍馐,乃至经于百千劫,都不如你我“一念之间,以孝顺之心”而来供养自己的母亲。佛举这个例子说:
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这个就是恒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换句话说,佛说:“过去有一个女人,抱着自己刚生的小孩要渡过这个恒河,因为这个河水暴涨的关系,她的力量微弱没有办法渡过;她勉强渡过,可是在渡河当中,如果她自己自救或许还能够得救,可是因为不愿意舍弃自己怀中的小孩子,所以宁可跟自己所生的儿子,一起淹死在恒河当中。”可是 佛又说了:“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就是因为这个慈悲的母亲,有这样子护念她这个儿子(这个众生)的心,依这样的慈心的善根力,她竟然能够得以生往色究竟天而当一个大梵王。
佛最后的一个总结:
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换句话说,我们供养父母、孝养父母的这样子所得的福报,就跟我们供养佛是等一无异。佛口绝无妄言,佛这么说的话,也提醒了我们,甚至也衍而引申可以让我们知道:真正要成佛,它是始于一个大悲心。众生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而我们在每一世当中,对我们最有恩德的母亲,这是每一个号称修学大乘法的菩萨,绝对不能对她的恩德有任何的弃舍,乃至遗忘。
再来,我们来讲四种恩里面的第二种,佛说:
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在这一个“父母恩”跟“众生恩”,我们都可以归结为“轮回”;就世俗法来说,轮回是真实存在的,而轮回当中的生死这样子的诸多的苦难也是真实存在;而在这样的三界六道轮回当中,对我们最有恩德的父亲、母亲,因为轮回不尽,因为这样子的生生世世不断地互为父母、子女当中,彼此都曾经有恩,互相有德;所以,从“众生恩”的理解,就是要从这个“父母”而来说,而这两个主要都是在轮回当中的众生必须要互相之间记念挂怀。而以您所谓的菩萨从大悲心中生,你发愿要来解脱三界六道的苦难,其实不可以只是为了自利,不可以效法定性二乘人,只为了求自己远离这样子轮回生死,而忘了生生世世当中与您曾经互为父母,乃至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的这一些众生。因为这些众生于你、于我都皆有恩,于这样子有恩而不能报答,而纯粹只以小乘之心要来自利、要来自求解脱,这样子的修行人,严格来讲,他是有失于真正的慈悲心。
那我们再来讲说第三种恩,第三种恩其实所谓的国王恩,严格讲的并不是说一般世俗的君主,他严格讲必须是至少是转轮圣王,必须以正法来统治,而来依于身三、口四、意三诸多的人天善法,乃至能够得宜、得时而来为他所统治的众生,来能够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至少不堕入于三恶道;等而上之,还能够亲近相应于真实的佛法,而来求得慢慢地解脱三界六道的轮回。我们看一下相关的经文,佛说:
如是人王令修十善,名福德主。若不令修,名非福主。所以者何?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造十恶业亦复如是,同其事故。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皆为七分亦复如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这里时间关系,我们就不针对这个国王恩作太详细的解释,我们只补充一点:为什么这样子的圣王,他统治的国内人民行善或是造恶都有圣王的一分呢?这好像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于我们所说的因果轮回——善恶终须是自作自受——好像有一点点违背这样子的说法;其实不然!这里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重点就在于这边所说的“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皆为七分亦复如是”。这样的道理,就跟如果我们是求持名念佛,或是求以观想念佛,而用种种的福德要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样;这个西方净土绝对不是只是您我发愿而就能够成就,它必须是所有有缘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上至 阿弥陀佛、诸大菩萨、诸大声闻阿罗汉众,甚至连下品下生的无恶不作而愿意忏悔而有因缘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所有的这些有情,他的第八识如来藏都必须有参与到一分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出生。以这样的道理,来讲第八识所谓的“受熏持种根身器”。
我们刚刚主要当然是针对这样子的共业而成的器世间,而以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来作解说。同样的,在经文当中“国王恩”后面的几句:
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福故。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样的经文,先解释这样子一个圣王,他因为过去所修行的福德,而能够导致他统辖之下的这些众生、这些老百姓能够受乐。因为这样子参与的整个器世间的形成当中,圣王的福德能够占了一大分,所以众生行恶或是造善,依这样的器世间而有的这一分来源的话,才有所谓的造恶或是行善的这些老百姓自受五分,而有两分却是要归于这一个国王。
那时间的关系,我们直接跳到后面一个重点,一样是含摄在这一个国王恩当中。佛说:
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所以才能够)常为人王安隐快乐,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圣王恩德广大如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佛在这四种恩的第三个“国王恩”当中,特别讲到了:一切圣王皆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换句话说,这里也讲到了三归五戒,归依三宝之后,修习佛所制定的这样的清净戒,而来修学相应的人天五乘善法,才有资格能够接着依过去的修行而成为这一世的圣主,虽然还犹未解脱。
那我们最后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讲说一下“三宝恩”。我们把这最主要的三宝恩经文完整地念过一下:
三宝恩者,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是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神通变化充满世间,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诸有智者悉皆瞻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要注意的,这边 佛底下马上直接就连结到、说到“唯一佛宝具三种身”:所谓的自性身、受用身,还有变化身。
那这一边,我们还是要让菩萨们复习一下真正的“三宝”——所谓的佛宝、法宝、僧宝。依我们刚刚曾经念诵过的《优婆塞戒经》卷5的经文,请菩萨们不要忘记了,归依法其实就是归依于最后身菩萨,归依僧就是归依于这最后身菩萨以前的所谓修道位的诸菩萨;依于一佛宝才有佛所演说五乘(这样的人天五乘)的这一个修行之法,才有这个大乘的佛菩提,还有小乘的声闻、缘觉菩提,而让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能够借由修行相应而求得大乘、小乘的解脱。也依于 佛出世才有这样的人天善法,为那一些无种姓的众生,至少让他们能够依于人天善法而不堕落于三界六道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道,这就是所谓的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则能够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最基本的道理。
这也是菩萨们在依于菩萨从大悲心生,菩萨是最懂得报恩的,必须从这四种恩当中的父母恩,乃至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乃至转轮圣王与您也必定曾为父母、兄弟、姊妹,也曾与你互为众生在无量无边的轮回当中互有恩德应报;乃至最后集这样子的“父母恩”、“众生恩”,还有“国王(就是圣王)恩”,乃至最后汇集于这样子的“三宝恩”。前面的三种恩,让我们依之而能够有人天善法的成就,能够成为最基本的修学三乘菩提入门的一个根器、一个道器、一个资粮;可是这样子的能够报父母恩、众生恩,能够知转轮圣王恩的众生,他才有因缘、也才有足够的根基能够来值遇三宝,而来修学所谓的人乘、天乘之后的声闻乘、缘觉乘、乃至于一佛乘。而四种恩当中,必须要汇归于三宝当中的大乘的佛宝,依这样的真实大乘佛宝,真正至高无上的唯一至宝,我们才有以上的能够报答四恩、能够解脱三界可言。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先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