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是〈四住地烦恼与无明住地烦恼〉。
延续上一段的节目,我们继续来探讨,由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得知一个道理,我们从无始无明住地所造作引生的业,函盖了善业与净业,但却都是无漏业;而反观有爱数四住地所造作引生的业,函盖了善、恶与无记业,但这一些业却都是会导致流转三界生死,属于有漏业,因此我们才会说,这两种无明所引生的业是不相同的。而这两种业的出现原因,一个是由一念无明四住地起烦恼所引生的,都函盖在三界系缚之中,一念无明四住地所摄的烦恼就称为起烦恼,是造作有漏业的因,所以称之为有漏业因。另一则是由无明住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引生的,其所引生造作的业都是善业与净业,因为都是与成就佛道有关系的业行烦恼,所以上烦恼就称为无漏业之因。所以说,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与四住地(一念无明)这两种烦恼含摄的内涵与业果是不相同的;无明住地烦恼不被四住地烦恼的范围所含摄,而四住地烦恼却是含摄在无始无明之中。
这就是说,其实无始无明住地的尘沙惑范围是非常广大而深细的,而一念无明四住地的见惑与思惑,在大乘佛法的范围中,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无明住地所说的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无明烦恼,要在明心之后打破,然后继续进修到达佛地时才能够断尽;并且在证悟明心前,与众生的心念是从来都不曾相应过。然而,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却是时时刻刻都与众生心相应着,不曾有一剎那间断过,必须依于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众生才会继续在三界六道当中来轮转生死。因此这两种无明是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唯有菩萨才能打破、而必须成佛时方才断尽的,另一个则是成就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时就已断尽的;所以不应该像某师一般,含糊其辞而将两者混合为同一种无明,否则就无法清楚了知二乘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差异不同,当然也就无法确实成就声闻果与佛菩提果。
无始无明住地的尘沙惑,不在四住地无明之中,不被四住地无明所含摄;但是四住地无明,却是在无始无明住地的函盖之下,而且无始无明住地,二乘圣人是无法触及及想象的。四住地无明的见一处住地,在你打破无始无明(也就是证悟明心的时候),也就同时把它打破了;所以明心时,声闻见道所断的五利使(也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就会跟着断除,那就是同时也断除见一处住地无明,这时候三缚结就不复存在了。可是二乘人断了见一处住地无明时(也就是断了见惑),三缚结断了,却仍然无法了知无始无明,更别说要把它打破。由于无始无明函盖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却被含摄在无始无明中;所以,明心时打破了无始无明,同时也断了见惑;但是二乘人修解脱道,断了见惑时,却仍然不与无始无明相应,更别说要打破它。由此可见,无始无明是函盖四住地无明的,而四住地无明乃至全部断尽成为阿罗汉以后,却仍然不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因此说无明住地是异于四住地的,也是超越四住地的,不在四住地的管辖之内。
而这个无始无明住地在菩萨七住位明心时打破了,但只是接触到无始无明而打破罢了;可是打破它而进入里面时,才发觉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上烦恼等着你要继续去断除,上烦恼的数目却是不可计算的,所以称为尘沙惑,所以称为恒河沙数或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然后在悟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心中开始思绪:“我在七住位中要怎么样来作才能够达到十住位?那我要如何再进修才能够圆满而入初地呢?”这个时候上烦恼就跟你相应了——与你明心后的觉知心开始相应了。你终于有上烦恼了,而上烦恼是从无始无明中出现的,不是从四住地无明中出现;这时上烦恼就与你的觉知心开始相应,你开始产生了佛菩提道中修道上烦恼以及果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就会演变衍生为起烦恼,也就是开始生起如何成佛的烦恼:这个成佛的起烦恼,必须要落实在身口意行上面,去造作成佛的业行,确实去执行而不只是空想而已。
但是这一些上烦恼引生的起烦恼,伴随着起烦恼而在修道过程中一直继续存在的上烦恼,却是无漏业因所引起的、所引生的,不是有漏业因;上烦恼相应的起烦恼是无漏业因,四住地相应的起烦恼才是有漏业因。所以,由上烦恼引生的起烦恼而去造作的种种业行都是无漏业,它都不属于有漏业,因为它不会导致你增加生死的流转,反而是在生死流转当中帮助你更彻底地远离生死,进一步迈向佛地的究竟解脱境界。上烦恼又名为尘沙惑,它的数目是无量无边的,随着你的修证差异而渐渐现前,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断尽,是佛地所断。所以胜鬘夫人才这样说:“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一个佛菩提智所断的意思是说,这一个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是因为修学佛菩提道,而且必须是证悟以后生起佛菩提智慧的人,才能够分断或断尽的。
若想要打破无始无明住地,那就必须要修学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见道就是大乘禅宗的明心开悟境界。而修学二乘阿含解脱道,想要打破无始无明(无明住地)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当我们明心时就是打破了无始无明住地,这个意思是说,将无始无明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我们可以进去探索了;可是里面所含藏无量无边白净的成佛的智慧,是我们刚打破无明住地时都还弄不明白的。其实它们是不污染的无量无数的无明,都是属于对实相心的无知,包括对实相心如来藏所含藏无量无数种子的无知,这一些无知与见惑、思惑都无关,而这一些无知却与成佛有关,都是我们现阶段所无法明白的。正因为还没有究竟了知祂,所以悟了以后我们还不是佛,只是七住位的菩萨而已,还在三贤位中的第一住位之内,只是进入十住位中的第七住位而已。
假使明心后能够不退转,就是常住于七住位中的实义菩萨;假使对明心之所证生起怀疑或是不敢承担,就退转而返堕意识中,那就回到第六住未满心位中。可是三贤位中有许多的无始无明住地中的疑惑等着你去打破,要一分一分的打破,终于十回向位圆满了,有了如梦观,可以在定中或是梦中知道一些往世的事情,到这个阶段才准备进入初地而已,这都是相见道位中应该进修的。当十回向位的福德及相见道位的智慧都圆满了,还得发起增上意乐,才能够发十无尽愿,才能进入初地心,成为初地的入地心菩萨。到了初地心才知道前面等着你的,仍然是恒河沙数上烦恼。
在圆满三贤位的过程中已经断了多少上烦恼呢?其实你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才说它是佛地所断。但是如果没有经由禅宗的明心,是无法打破无始无明的;当你打破了无始无明,佛菩提智初分就生起了,才有能力开始分分地断除上烦恼。所以说,唯有佛菩提智才能断无始无明,慧解脱阿罗汉即使进修而成为三明六通大阿罗汉,还是无法打破无始无明,更不要说断尽。所以说,无明住地上烦恼是佛地才能断尽,也唯有佛菩提智的智慧,才能去分分断除;而四住地无明却是菩萨们早在初地时,就能断尽而故意不断的,这就是大乘正法微妙殊胜之处。
所以佛菩提智与解脱智是完全不相同的,佛菩提智可以函盖解脱智,而解脱智不能触及佛菩提智,更别说要函盖了。所以,胜鬘夫人解释说:阿罗汉、辟支佛断除了四种住地以后,身口意行无漏,但是他们的无漏并不究竟,还是没有修到究竟的地步,因此他们还没有得到自在力;而阿罗汉、辟支佛无漏不尽的意思,还有另一层面的意涵,就是指他们还没有断除无始无明住地。这里所说的自在的力量,是讲那个自己原本就在的威神之力;不管多大的神通,都是从这一个自己原本就在的威神力中出生的。当你证得这个原本就在的真我如来藏,发觉到自己有一个真我是自己本来就在,所以称为自在,不是被生的,你就开始有自在力了。
可是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找到这一个真我了,你会发觉:每一个众生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由如来藏所生。而六识藉着六根、六尘为缘去造作种种的身口意业,而造作的业,却都是在如来藏当中来造的,都没有离开过如来藏;因为六根、六尘、六识都在如来藏当中生活,众生的六识也都是在如来藏所变现的六尘中活动,从来没有离开过。既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如来藏而生活,那当然所造的一切业也都不曾离开过如来藏;这些造作的业行,本来就在如来藏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当然所造的业种就不会落到如来藏之外,因为本来就在如来藏当中,所以业种都不会消失掉。
确定以后就会发觉恶业根本造不得,因为造了以后也是在如来藏当中所造的业,造业前后根本就不曾离开如来藏,就在自己的如来藏中造业;既然都是在如来藏中,未来经历百千万劫以后,只要缘熟就一定要报。这样现观时,确认业种并不是虚妄想像的法,而是现前可以实证的。所以没有实证如来藏的声闻、缘觉二乘人,虽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证得阿罗汉位,还没有办法有如实智去加以现观,因为这是属于无始无明(无明住地)所含摄的智慧范围;因此,我们也能知道,一念无明住地烦恼与无始无明烦恼是不相同的。因此当你现观到这一点,你在大众中就得到了自在力。
所以胜鬘夫人最后作个结论说:阿罗汉与辟支佛只能断除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见一处住地(这个就是声闻法中讲的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这后面三个住地烦恼就是声闻法中所讲的思惑),由于他们在无漏法上的修证尚未圆满究竟,所以就无法获得自在力。
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只能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