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富楼那问疾 正超老师
30、富楼那问疾 正超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超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的节目。上一集节目中,佛吩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向 维摩诘居士问疾,但须菩提尊者推辞了,这一集轮到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来出场。

我们先来看一小段经文: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维摩诘所说经》卷1)

这一段经文,轮到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上场了,佛告诉富楼那尊者说:“你去维摩诘家探望他的病吧!”在声闻法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就禀白 佛说:“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探望他的病。因为我想起来,以前曾经在一座大树林中,在一棵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菩萨来找我,他向我说:‘喂!富楼那!你应当先入定来观察这个人的心性,然后才为他说法;不可以把不清净的食物,放在宝物做成的钵里面。’”

这一段经文所要说明的意思是说,当修二乘法的行者有了神通以后,在向请法者佛弟子说法之前,应当要先入定观察对方的心性如何,才可以为他专说二乘法。如果没有神通力以致不能观察,也可以从他的身、口、意行去观察,或者以种子相应的情况去观察,请法者是否为二乘的根性。不应该初见面的当下,就决定为他说二乘法,否则就会有过失喔!若菩萨们如果有请法者来问佛法,我们为请法者一开始就说大乘法,就可以不先观察他是何种根性,反正一见了面就为他说大乘法,只要不是讲大乘法当中极甚深法,那这样都没有过失;来请法的人如果跟大乘法不相应,自然他会去找二乘法。譬如有人向你要钱,他只是乞讨一枚铁钱,你若给他一枚金钱,他一定会接受,你一定没有过失;如果他有资格可以得到金钱,你却给他的是铁钱,你就有过失了。所以遇到一切人来请法,我们但说大乘法俱无过失。可是现在反过来看,富楼那尊者见到比丘们,就为他们说二乘法,那就有过失了,因为其中有些人是有资格证得大乘法,结果富楼那尊者给他们的却是二乘法。所以 维摩诘大士就责备他,你既然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你为他人说法以前应该先入定观察对方的心性与根器,然后才为他们说法。你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心里面所想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琉璃当作水晶一般的没价值,如果这个人是宝器,比如说这个钵它是黄金、白银做的,或者是琉璃做的,你要装到这个钵里面的食物,一定要是很洁净的、是很精美的食物;如果你施的食物是剩菜、剩饭,那就不能拿来装到这个钵中来布施,而剩菜、剩饭,只能放在瓦钵、破钵当中,所以说“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维摩诘大士责备富楼那尊者说:“他这个人是菩萨种性,种性很高洁,你为什么要用二乘法来教他呢?这个就好像把脏了的食物,放在宝器当中一样。你应当要知道,这个比丘心里面所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是成佛之法,是要利乐众生、是要成就佛道啊!你竟不知道。他就好像琉璃一般的尊贵材质所做的宝器一样,那跟水晶制成的是不一样,水晶跟琉璃的价格差很多的。你不可以把珍贵的琉璃当作是粗俗的水晶,所以说你没有能力了知众生的根器、跟他的来处。那众生若已在无量世以前,早就发了大乘心,你就不应该给他二乘法,所以不应该为了要让他发起菩提心,而就教他二乘法,这样发起的心只能是二乘菩提心。他本来就不执著于五蕴身,你何必为他说五蕴虚妄呢?他如果执著五蕴身,你才教他把五蕴的执著破除掉啊!这就好像一个人身上本来就无疮,你偏要说他身上长了疮,又要把他的疮挖掉,就成为好肉剜疮,这个真的很冤枉啊!所以你不要伤害他。”

维摩诘大士继续向富楼那尊者说:“对于想要行于大道的人,你就不要只是给他小路,他的心量犹如大海,你为什么要把他的心量容纳在牛蹄踏陷成的那个小小的水洼当中呢?你不要把日光当作萤火一样的小小的光明呀。富楼那啊!这位比丘其实无量世以来已经发起大乘心了,可是因为他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在生死的中途已经忘掉曾经发起的大乘心,但是他仍然是大乘根性的人喔!你怎么可以用小乘法来教他呢?我观察小乘人的智慧,太微小、太浅薄了,就好像一个人生来跟眼盲一样,不能分别一切众生的根性的猛利,或者是迟钝。”

所以菩萨要了解,当我们要救度众生而要为他们说法的时候,不可以一见面不观他的根性,劈头就为他说解脱道的小乘法。但是菩萨们虽然尚未修得神通前,无法观察来求法的人的根性,只要一概用大乘法的基本法义来为他讲法,那就不会有过失,除非对方特别提出要听闻二乘法,否则菩萨一概用大乘法来讲就可以了,因为大乘法当中已经函盖了二乘法。但是对于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在度人的时候就必须要先行观察来求法者的根性喔!他所要度的人是不是菩萨种性?你就要观察,不应该用二乘法来度菩萨种性的人,应该要把他介绍给菩萨来度化,这样子才不是以秽食置于宝器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段经文: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维摩诘所说经》卷1)

这段经文中说明:当时 维摩诘居士就进入了三昧中,促使这位比丘自己认清了以前曾经发过大愿与行为:他曾经已经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种植了许多功德根本,已经回向正等正觉,此时立即悟得前世已经证悟的本心如来藏了。于是诸比丘就向 维摩诘居士低头弯腰行礼,并且都礼拜 维摩诘居士的双足,维摩诘居士因此就为比丘们说法,因此他们都能够对无上正等正觉永不退转。我想起 维摩诘居士的话:“声闻人没有能力观察学人的根性,不应为人说法。”所以我不堪任去探望 维摩诘居士的病情。

所以各位菩萨能够了解到,如果是真的幸运遇到了大菩萨,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喔!当时 维摩诘菩萨进入三昧中,把这个比丘过去世所经历的宿业,是如何的发菩提心、如何修学佛法等等的事相,让他自己看见,让他自行了知,于是这位比丘当场就知道,以前曾经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种下了种种的大福德,已经成就了许多功德。大家应该要了解,侍奉过五百佛,那一定是经过很多劫的修行了。各位菩萨要知道,曾经有时连续九十一劫中不曾出现过一尊佛,我们贤劫之前就曾经如此,有时候好几个大劫中都没有佛现在人间,那么五百佛,各位想想看是已经经过多少劫了。那这位比丘在遇到第一尊佛陀时,就已经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这样一世一世的侍奉诸佛,修学大乘法,那当然是菩萨种性的人啦!所以当 维摩诘菩萨用三昧力让他知道,他自己在过去世曾经侍奉过五百佛,当时他就已经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如今他就离开了富楼那尊者所说的二乘法了。当他回向了正等正觉时,当下又重新悟得了本心,他又明心了。各位看看,遇到大菩萨就是这么有福报啊!一剎那间就悟得本心。于是这位以及诸比丘们,就向 维摩诘居士顶礼,维摩诘居士因此又为他们说法,因为他们肯礼拜 维摩诘居士,那又表示他们已经远离了声闻心态的表相崇拜的心态,当然有资格可以证得大乘法当中,永远不会堕入四相的胜妙法。

所以 维摩诘居士就为他们说更深的法。所以经中说:【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维摩诘所说经》卷1)这个声闻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可以帮人家证得解脱果,因为他是俱解脱大阿罗汉,可是他却无法帮人证得本心,而且他也没有能力加持闻法者观察到他往世的宿命因缘,而 维摩诘大士他却有这个功德力。这些比丘们,既然可以证得了本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这些比丘一定很欢喜,就会稽首顶礼 维摩诘的足下。稽首就是低头的意思,他们不但低头示敬,而且还顶礼 维摩诘居士的足下;顶礼居士足下,并不是每一个比丘都把他们的头放在 维摩诘菩萨的脚下,而是说 维摩诘脚踩的泥土,他们的额头触地,那就表示他们是在 维摩诘的足下,这也就是感恩礼拜的意思。古人曾经为了这一部经典中这句话,提出抗议,认为不应该将比丘顶礼 维摩诘居士的事相呈现出来,他们不喜欢比丘顶礼 维摩诘居士,当然各位菩萨就可想而知啦!这个就是声闻心态的僧人,他们心中所想的都是二乘声闻的表相,学的也是二乘小法,这些人虽然外现凡夫菩萨之相,其实心中正是声闻人。这些人往往会提出抗议:出家人不许礼拜在家人;那些提出抗议说:身为出家僧宝,为什么要顶礼一个居士呢?他们心中认为 维摩诘大士是俗人,因为他身穿是俗衣,就不管他法上的证量了,而这个就是在法上目光短浅之辈。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向各位菩萨问问:大家每天都在礼拜 观世音菩萨,那祂算不算俗人呢?因为 观世音菩萨还留着长发,头戴着是天冠,天冠上面还雕着阿弥陀佛的立相,胸配璎珞、手有臂钏,古时的 观世音菩萨像还留着胡须,身上所穿的天衣,那这样到底算不算俗人呢?大势至菩萨也是如此,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还有 维摩诘居士,以及当来成佛现在正在兜率陀天天宫当中的 弥勒菩萨,都是戴天冠、留长发、穿天衣,那他们究竟是在家还是出家呢?各位菩萨要了解到,维摩诘居士是等觉菩萨,他与诸地的菩萨都居于圣位,那究竟能不能算是菩萨僧呢?所以俗与僧,在二乘法里面纯粹是从表相来说,但是若以在家身证得了四果时,佛也一样吩咐阿罗汉们,要一起前往去供养那位在家的阿罗汉的舍利——也就是尸身喔!那在大乘法中更是不分在家与出家的,在大乘法里面是看你五十二位阶已经修证到什么地步,如果是在三贤位中,不管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那都是贤位菩萨;如果入了地,不管你是在家、出家,通通叫作圣人,都是佛的真子,都是已经是生如来家、住于如来家的真子,而阿罗汉们都不是佛的真子,就如同客子、螟蛉一般。所以在大乘法中,从来没有在家身、出家身的分别,只有声闻法中才有在家与出家的分别,这一点各位菩萨要好好理解,这就是大乘法作为弘法的事相上,与部派佛教的声闻法不同的地方。

古时有一位法师,为了提问的人解释这一段经文,他的注解中有这几句话:【入道恩深,碎身莫报,此诸比丘方行大道,岂存小仪?】(《维摩经略疏》卷5)这个意思是说,这些比丘们由于 维摩诘居士而开悟了,证得本心了,才能够进入大乘佛道中,那这样的恩德很深广的啊!所以“入道恩深”,这样的恩德“碎身莫报”,即使是粉身碎骨也报不了 维摩诘居士对他们这样的大恩德啊!然后这位法师接着又说:这五百位比丘们他们方才入道,刚想进入大乘佛道中继续修学,哪里还存心注意这小小的礼仪呢?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说,大乘法特别异于二乘法的所在,这与声闻部派佛教的观念绝不相同啊!大乘法的出家人,是以实证的内涵来作分判的标准,完全在心而不在身,就看你是心出家、还是身出家。二乘法不然,二乘法是以身出家为主,所以在二乘法中出家的话,是依于二乘戒,也就是依比丘、比丘尼戒,而出家的话,那只是一生受,是以一生一世的身相与寿命作标准,死后就没有声闻的出家戒存在了。所以声闻律仪中的出家戒,只是一生受,不是尽未来际的,所以它是身戒,不是心地戒;菩萨戒是属于心地戒,是尽未来际受持的。只有菩萨戒里面,譬如梵网戒、瑜伽戒才是心地戒,菩萨戒如果是优婆塞戒,那又只是身戒了,同样是一世受,死后戒体也就灭失了,所以在大乘法中出家与在家的分际,是要看你是心有没有出家,心出家了就算是出家,心没有出家那还是在家。因此这五百比丘,如今是身出家了、心也出家,这种入道恩德,粉身碎骨也难以酬报,所以当然要跟大士顶礼啊!虽然 维摩诘居士是头戴着宝冠、留着长发,穿着很华丽的在家人衣服,五百比丘们还是得向他顶礼,顶礼了以后当然就有好处啊!因为他们顶礼了居士,一来表示他们对于第八识妙法不退、以及对于本心如来藏起了忍法,心得决定而安住了,二来表示他们已远离了四相,所以已经不落入在家以及出家相当中,已有能力进修更胜妙的法义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时 维摩诘居士就为他们宣说更胜妙的法,也就是要进一步摄受他们不退转,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让他们更深入地了知。这五百比丘听完了 维摩诘居士的开示,就对无上正等正觉不会再退转了。富楼那尊者当时跟着在旁边听,其实也是白听一场,因为他根本没有证得本心啊!所以他无法了知 维摩诘居士所说的胜妙的法,他所能听懂的只是其中与二乘菩提有关的内容。所以这时他向 佛说:“我想到了这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声闻人,没有能力观察人家的根器,遇到大乘根器的人,我们也无法为他们说法,所以我们声闻人不应该说法,应该让菩萨来说法。由此看来,我富楼那虽然是声闻罗汉中说法第一,但是还是不堪任去探望 维摩诘的病。”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说到这里。

最后祝愿各位菩萨们:色身康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