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精进须循正见(一) 正纬老师
66、精进须循正见(一)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说《大乘起信论》第五辑。我们说的内容是在270页经文的解释,我还是一样再跟大家重复再念一段这边的经文:

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大乘起信论》卷2)

那么在上一集里面,其他的亲教师已经根据前面的内容,作了一番精辟的解释。我们今天要继续跟大家讲的内容,是从《起信论讲记》第五辑的第289页开始,对应的经文就是对应到“无有休息”的这一段。在这一段里面,从经文正面的意义来说的话,是鼓励所有修学大乘的菩萨们要勇猛精进,才能够克服种种的障碍。不过就是,平实导师在开示这一段的时候,除了勉励大家要精进之外,更勉励其他的学人,要大家警惕,我们精进的方向一定要是正确的方向,如果是错误的方向的话,那就叫作邪精进。平实导师在这边特别举了一位法师的例子来告诉大家说,如果大家精进的是这个方向,不仅对道业没有帮助而且会大大的损害,甚至会损及到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这边所牵涉到的因果的业报非常的深重,所以 平实导师才特别在这里提出来给大家说。

那么我们在这里跟大家补充的就是,有一系列的内容跟大家说一下,比方说我们第一个来跟大家讲,因为 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就是这一位法师所讲的“性空唯名”。所以我们第一个来讲讲看,他所以为,或者是说他所想象的“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都知道,凡是学佛人都知道“空”这个字在佛教里面是一个非常根本、很常出现,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与概念,但是对于“空”的解释,也因为这个字,字的本身极其的单纯,所以引起的解释也是非常非常的多。

我们来看看,看这一位法师他是如何去理解所谓的佛教的“空”,我们给大家引用的是这一位法师在《成佛之道》这一本书里面所谈到的。他说,

凡是“缘起”的,就是假名有,以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空”,没有一法可以安立。……由于“空故”,……依于因缘,“一切法”都可以“成立”。(《成佛之道》,正闻出版社,页363。)

从他的这一段文字里面,我们可以很单纯的把它总结起来,就是这一位法师他所以为的“空”,这个空这个字所描述的,就是事物并没有所谓的自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说:凡是缘起的,必然就是无自性而空。这一段文字里面我们可以理解到,他认为按照一般学佛人的概念,凡是世间的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而生的;所谓的缘起而生,就是一件事物它不是孤立就生起,而是由众缘和合才能够生起的,那既然众缘和合能够生起的话,必然表示着说里面参与和合的因素都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他的这个想法里面,假如说,在参与缘起里面的每一个因素,它都有永远不可以变化的自性,恒常的自性存在着的话,那么当你把这些因素,把它凑合起来的时候,由于每一个因素都一样维持着它的自性而不能够有任何的变化,自然而然它们的聚合,就如同你把一支铅笔、两支铅笔、三支铅笔放在一起形成了三支铅笔一样,那么这个三支铅笔从来都不会形成一个特殊的新的形态。以这样子的想象,他就说,如果要使得这个缘起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新的状态的话,必然参与缘起的每一个元素都必须要能够有所变化,既然是能够有所变化,那就表示它们绝对没有所谓的恒常不变的自性。

所以在这一位法师的观念里面,缘起必然意味着无自性,而这个状态,每一个元素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这样子一个性质就叫作空,那么这个,按照一般的道理去看的话,似乎也言之成理,为什么呢?因为确实如果你要把东西合起来,和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事物的话,那看起来原先参与和合的东西势必要有所变化才对,所以只要缘起的似乎就一定是没有恒常的自性。

同样地,正因为无自性的这种空的存在,所以他进一步推论说一切法都可以成立,那如果说没有空的存在的话,是不是就是表示说一切法都有它们恒常不变的自性,那既然一切法都是恒常不变的话,如何能够透过因缘和合的方式,而产生新的状态呢?所以这个在世间法来看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可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跟大家说,从龙树菩萨写的《中论》里面,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

比方说在《中论》卷4里面,就有这样子一个经文,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卷4)

这一段龙树菩萨所写的文字,字面上看起来跟刚才这一位法师所写的文字是非常地相似的,所以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说,这样子看起来的话,既然跟龙树菩萨写的一样,那是不是就表示这一位法师的文字没有什么过失、没有什么错误呢?好,在这里我们要从几个层面跟大家说:首先《中论》这一段文字,在字面上看起来确实跟这一位法师所写的类似,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在看一段经文的时候,不能够只看目前你眼光所及的这一小段的文字,因为只是把这个聚焦在目前的文字上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效果。

比方说我们在世间法上,常常很容易就跟人家说话的时候,需要考虑前文后文。比方说,如果我们听到一句话讲说“他非常勇敢”,当我们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们无疑地会从这句话里面会衍生出一个想象,说这句话里面所描述的人是如何的勇敢;但如果我们在刚才这一句,“他非常勇敢”的这一句里面,后面再加一个修饰的词,我们把整段把它念出来变成:他非常勇敢就像飞蛾扑火。如果把这一段整个把它贯穿的话,你会马上发现它的这句话的意义,并不是在称赞一个人如何的勇敢,而是在讲说这一个人近乎是有勇无谋,所以他作的事情就如同飞蛾扑火一样,所以如果我们只看前面这个“他非常勇敢”这几个字的话,你是看不到后面的意思其实是贬损的意思。

所以世间人说话都常常有这种状况,你必须要把整段话都听完了之后,了解前因后果,甚至还要能够推测弦外之音,才能够确切地掌握他到底要说的意思是什么。那如果世间人的话,你都需要这样子,好好去整段去掌握的话,更何况是关乎我们学佛人的知见的经文,难道不需要更谨慎的、更全面性的理解吗?

所以现在当然就是说,这一部分《中论》的内容,我们没有时间再跟大家详细地讲,不过只是告诉大家一个观念,就是说在《中论》,我们刚刚看到的这几个文字里面,虽然它的字面上看起来很像这一位法师所写的,但是如果你把《中论》的前后文,乃至于《中论》所有的,从第1卷到第4卷整个都看完的话,并且又加上正确的佛法知见,乃至于有善知识引导你如何去看到《中论》里面的弦外之音的话,那你马上就可以发现,原来这一位法师的字虽然很像,但是在这里面却是会变成断章取义。

另外还有一个观点,除了说有断章取义的过失之外,即使从字面上来看,这个字面上也不见得就像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比方说,这里面讲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光是就这句来看的话,我们或许会想象,确实啊!一切法不能够维持恒常不变的自性,那么当它们和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形成新的状态,或新的事物;但是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里面从头到尾都只是跟你讲说:以有空义所以一切法得成,但是这句话里面却没有告诉你,一定是像你所想象的众缘和合的方式去合成一个新的状态或新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所想象的缘起,虽然套在这句话上面可以套得过去,可是焉知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所讲的是“空义而成一切法”的这个意思,会不会不仅仅是我们所想象的世间的众缘和合的方式呢?

这个是非常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我们常常在学到佛法的精髓的深义的时候,往往都会听到有一句话形容说,凡是我们谈到了,佛法的最深的义理的时候,往往都会提到所谓的“言语路断,心行处灭。”(《方广大庄严经》卷11)。那么这个言语路断、心行处灭,这种说法在禅宗里面特别地讲究,常常禅师在告诉学人参禅的时候,经常都会告诉你:你参禅的方向得要是这个方向才能够跟你的真心契合,将来才有机会能够开悟。那以这样来说的话,您看看,言语路断、心行处灭,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容,如果你从字面上去解释的话,那是不是就表示都不能说话,也不能起心动念呢?那如果你再想想看说,如果都不能说话,都不能起心动念的话,请问禅师在教导学员参禅的时候所作的种种作略,包含在禅宗公案里面所描述的种种的说法,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另外,关于言语路断、心行处灭这样的状况,如果你仅仅把它理解成说,都不能说话,也不能起心动念的话,那请大家再把这个言语路断、心行处灭这两句,把它对应到《中论》的经文来,《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请问这个跟言语路断、心行处灭,到底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在哪里呢?如果你只是从字面上去推敲、去推测的话,那你会发现这边《中论》里面写的,跟刚才禅师的种种作略似乎差别很大,但是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可以知道说,这里面讲的事情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以这一句来勉励大家,就是说我们在看佛教里面的经文的时候,除了说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要从整篇的经文去了解它的义理之外,另外也千万千万不能够落在字面的想象之中,应该要去寻求善知识的解释,看看这里面自己的想象,差了多少。

好,那从这里面我们再给大家看,就是说,因为刚才我们在看《成佛之道》讲的空的时候,他就只是讲说“无自性而空”,所以这个空呢?简单来讲就是没有恒常存在而不变的自性,但是这个空这个字是不是真的就是如此呢?我们与其在这个短短的时间内,要跟大家解释复杂的空的意涵,我们不如选择用另外一个方式让大家自己来判断。

首先我们给大家引的经文是《大般若经》卷1,在这个经文里面 佛说:

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 佛总共举了十八种空,那这个每一种的空都有它修行的意涵在,这里面大家马上可以发现到说,在《大般若经》里面讲的空,跟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所讲的空,看起来在字面上的意义上来讲好像丰富了许多。的确,如果从我们刚才所举的《中论》那一个简单的经文来说的话,那么《中论》它立论的重点是在破斥邪说,破斥论敌,所以既然是破斥对方的论点的话,自然会就对方所执著的地方精要地一语中的地加以解说;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般若经》这里面讲的十八空,它的目的并不是在破敌,而是 佛是在教导众生如何透过自己的修行,各式、各方位的修行去体会空的不同的意涵,所以这里面讲的更广泛、更深入地让大家了解到,原来空有更多更深的意涵在。

那么从这里有十八种空的状况之下,先不论它的里面的意思,光是从字面上看,诸位菩萨们!您是不是开始觉得,“空”是不是有可能不是简单的一句“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就可以解释的呢?好,如果您开始心里有这个怀疑的话,那在这里要恭喜您,其实“空”真的不是只是指无自性而已,空这个呢?它是在我们的修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搭配我们对于实相的体悟,那透过实相的体悟之后,才能够在这个十八个空里面一一地去体会,然后去增益我们自己的修行的证境。

所以从这里面,我们再回头去看的话,光是这个“空”这一个字,这一位法师他之所以会提出说,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叫作空,其实是为了符合缘起的状况,也就是说,因为众缘和合能够生成新的状况、新的事物,所以说它必然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这个是他所谓的空。可是这个时候,我们给大家看的《大般若经》里面讲了很多不同的空,可见空的意涵并不是只有这样。实际上,如果从缘起的方面来看空的话,诸位菩萨有没有想到过,当我们在论说:缘起代表的没有恒常自性的状态,那是不是表示这种无自性的空,其实只是缘起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这个代表着,当我们看到缘起的状况的时候,你用空来描述的时候,只是在描述着说,它必须具备的一种条件而已,可是实际上成立缘起的,是不是像这种无自性的空所能描述的呢?显然在逻辑论证里面,这一位法师并没有办法解释这个层次,而现在告诉大家的是在《大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空的修证里面,却必须要了解到,缘起它所能够生起、所能够成就的真实意涵,当你把这些真实的意涵都能掌握了,然后从真实的意涵出发、应对到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说,你所能够了解到的“空”是从核心的义理上面就掌握了空的意涵了。

所以在这一集的简单的论述里面,就是告诉大家“空”实际上它的意涵不是这么单纯,如果只是就无自性的空的话,那么它只是缘起所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透过这样子的一个无自性的空的理解,并没有办法让我们掌握到缘起真正的义理,所以精进的学人应该要远离仅仅是自性不存在的这种空的想象,而进而应该要追求《大般若经》里面所谈到的“空”的真正的义理,这样才是我们叫作的正精进。

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阿弥陀佛!

【浏览量 546次】